外伤性脑梗死患者应用亚低温治疗的效果研究

2018-05-23 09:43陈钢陈莉
中外医学研究 2018年9期
关键词:疗效

陈钢 陈莉

【摘要】 目的:分析研究外伤性脑梗死患者应用亚低温治疗的效果。方法:将笔者所在医院2013年2月-2017年1月收治的80例外伤性脑梗死患者作为本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抽选的方式,将本组病例样本分为试验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对照组患者选择临床常规治疗,试验组患者则在此基础上采用亚低温治疗,对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方面,治疗前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整体治疗有效率同样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亚低温治疗能让外伤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显著提高,对患者神经功能进行显著改善,而且亚低温治疗操作简单方便,价格便宜,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 外伤性脑梗死; 亚低温治疗; 疗效

doi:10.14033/j.cnki.cfmr.2018.9.02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8)09-0054-02

颅脑是机体中非常重要的生命器官之一,如果颅脑出现创伤则会导致一系列严重并发症,而外伤性脑梗死则是临床中发生率较高的一种严重并发症,会导致脑部原有损伤加重,致残率和病死率较高[1]。结合临床实际可以发现,多数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均存在有不同程度劳动能力丧失的情况。进而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让其生活质量降低。本研究主要分析研究了外伤性脑梗死患者应用亚低温治疗的疗效,具体情况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笔者所在医院2013年2月-2017年1月收治的80例外伤性脑梗死患者作为本研究对象。纳入标准:患者临床表现主要为一定程度的头痛、呕吐、意识障碍、失语、烦躁不安及偏瘫等,经头颅CT或者MRI检查证实。排除标准:精神障碍患者、严重肝肾疾病患者、妊娠期和哺乳期女性等。将本组病例样本分为试验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对照组中,男23例,女17例;患者年龄10~67岁,平均(36.6±10.4)岁;致伤原因:18例车祸事故伤,13例坠落伤,9例钝器击伤;脑梗死发病时间:14例患者24~48 h,26例患者>48 h。试验组中,男24例,女16例;患者年龄9~66岁,平均(36.1±10.8)岁;致伤原因:17例车祸事故伤,12例坠落伤,11例钝器击伤;脑梗死发病时间:15例患者24~48 h,25例患者>48 h。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知情同意,研究经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完全按照常规方式进行用药治疗,包括进行手术治疗、借助活血类药物治疗、进行抗血小板凝集治疗等,并综合患者具体情况针对其颅内压进行改善,对其电解质水平加以改善,合理选用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等。

试验组则在常规治疗的同时,采用亚低温治疗,主要使用冰帽及冰毯进行治疗,同时,借助氯丙嗪及异丙嗪进行皮下注射治疗。让患者的液体体温维持在31 ℃~35 ℃,持续时间为3~7 d,选择自然复温,治疗过程中需要对患者各方面情况密切进行观察。

1.3 观察指标

对患者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的神经功能评分进行观察分析。并对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具体的判断标准:病残程度为0级,通过对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可知,其改善幅度在90%以上,则为痊愈;病残程度等级在1~3级,且神经功能缺损改善幅度在50%~90%,则评定为显著进步;若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改善量在50%~18%,则评定为进步;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改善量在18%以下,则为无效[2]。总有效=痊愈+显著进步+进步。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

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方面,治疗前,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临床疗效比较

在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方面,试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外伤性脑梗死是颅脑损伤后发生率较高的一种严重并发症,特别是大面积脑梗死,主要是颅脑外伤的继发性损害,不但会对患者病情加重,同时还会让临床致残率和病死率增加[3]。在外伤性脑梗死发生后,会让患者的病情出现快速变化,让脑功能损伤加重,而且大部分患者会丧失劳动能力,进而对其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所以现阶段临床医务人员也开始更加关注和重视外伤性脑梗死[4]。最近几年临床中有关外伤性脑梗死的研究报道越来越多,然而有关外伤性脑梗死的发病机制现阶段还缺乏统一认知。相关统计数据显示,与成人相比较,儿童发生外伤性脑梗死的几率更高,基底节区则是最主要的发病部位,主要表现为小梗死灶,预后情况理想;成人外伤性脑梗死则主要继发于开放性或者重度颅脑损伤,梗死面积大,预后情况不理想,所以选择合理的方法来对患者预后进行改善就显得非常重要[5]。

临床研究发现,外伤性脑梗死的发生、发展和以下因素有直接关系:解剖因素、血液高凝和浓缩机制、脑血管痉挛、血管直接损失、脑疝或(和)局部占位效应[6]。所以在对外伤性脑梗死患者进行抢救治疗时,充分扩容、确保患者呼吸道随时处于畅通状态,并借助高压氧治疗等的应用非常广泛。影响脑外伤患者愈后的原因主要为继发性脑缺氧、缺血性损害,采用冬眠低温治疗能显著改善脑氧代谢,进而来实现治疗效果。有学者通过在大脑中动脉梗死患者的硬膜外、脑实质例分别置入电极,对颅内温度和颅内压进行记录,结果显示外伤后,体温显著高于颅内温度;选择冰毯对颅内温度进行控制,让其维持在33 ℃~34 ℃,能對颅内压上升进行有效控制,让梗死面积减小[7]。有临床研究发现,采用冬眠低温治疗能对梗死区脑组织进行有效保护,能让缺血区脑组织损伤有效降低[8]。以上研究结果显示亚低温治疗的前景比较好。

临床中常常将低温分为超深低温(2 ℃~16 ℃)、深度低温(17 ℃~27 ℃)、中度低温(28 ℃~32 ℃)、轻度低温(33 ℃~35 ℃),而轻度低温和中度低温则统称为亚低温[9]。过往的临床研究发现,低温能让脑细胞代谢降低,进而实现保护效果,在低温诱导期间,当低温降低1 ℃时,脑细胞代谢则能下降5%~7%[10]。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亚低温治疗保护脑组织的作用也得到了广泛认可,具体机制则主要为:(1)调节脑血流:脑缺血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脑血流,进而导致再灌注损伤或者缺血组织低灌注[11]。低温能让缺血后的脑组织高灌注显著减少,让迟发性神经元死亡能有效减轻,表明低温能对缺血后脑血流紊乱进行有效改善,促进恢复缺血组织血供。(2)让脑代谢降低,让脑组织对缺氧的耐受能力显著提高,并对细胞能量代谢进行改善。(3)能让脂质过氧化和自由基生成有效减少[12]。(4)对谷氨酸等兴奋性递质的释放和合成进行抑制,让高能磷酸键复活能让细胞内钙超载减少。(5)低温能对缺血后钙内流进行有效抑制,从而让细胞内的钙内流紊乱减少;除此之外低温还能让缺血后的海马CA I区钙调蛋白依赖性激酶Ⅱ活性得以恢复,实现脑保护的效果。(6)能让神经元泛素合成显著增加。脑缺血后会减少泛素,或者导致其消失,进而引起异常蛋白质聚集,对神经元功能和结构造成影响。脑温小于33 ℃,能增加神经元泛素合成量,让其脑保护作用得以完全或部分恢复。(7)促进恢复细胞间的信号传导,让脑水肿有效减轻,让颅内压显著降低。低温能让基底节区和皮层的血脑屏障通透性显著降低,进而让血管源性脑水肿有效减轻。本研究中,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方面,治疗前,组间不存在有明显差异(P>0.05);在治疗后,试验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存在有明显优势,在整体治疗有效率上同样优势显著(P<0.05)。本研究结果与临床相关研究报道结果类似。

总之,采用亚低温治疗能让外伤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显著提高,对患者神经功能进行显著改善,而且亚低温治疗的操作简单方便,价格便宜,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耿立恒.外伤性脑梗死亚低温治疗方法和临床效果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2,22(9):3161-3162.

[2]廉坤,徐蔚,方绍龙,等.外伤性脑梗死的亚低温治疗临床分析[J].昆明医学院学报,2012,33(3):46-48,56.

[3]虞露立.亚低温治疗外伤性脑梗死70例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3,22(22):35-35.

[4]黄盘冰,王建辉,瞿永梅,等.亚低温联合依达拉奉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近期预后的影响[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12,35(27):8-11.

[5]吴宗劲,葛海锋.丙泊酚联合亚低温治疗大面积脑梗死的疗效观察[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4,20(6):832-834.

[6]吴孟章,欧阳荡玉.脑局部亚低温治疗对重症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的影响及意义[J].临床荟萃,2012,27(1):63-64.

[7]马学霞,段秀娟.亚低温治疗重症脑梗死的临床护理[J].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2,22(4):459-460.

[8]张涵奕,刘帆.亚低温治疗应用于急性脑梗死的研究进展[J].四川医学,2016,37(11):1307-1310.

[9]胡以慧,朱双成,岑跃南,等.脑局部亚低温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3,19(16):2449-2451.

[10]梁秀葵.亞低温治疗重症脑梗死患者100例临床护理分析[J].大家健康(上旬版),2017,11(5):205.

[11]冯裕修.外伤性脑梗死的临床治疗体会(附51例报告)[J].岭南现代临床外科,2014,14(3):325-328.

[12]张高健.外伤性大面积缺血性脑梗死的诱发因素研究[J].安徽医药,2015,19(2):357-358.

(收稿日期:2017-10-13)

猜你喜欢
疗效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出血的疗效观察
中医治疗糖尿病的疗效观察
以苦参为主治疗心律失常的疗效观察
观察益气养血汤治疗气血两虚型月经过少的临床疗效(1)
观察益气养血汤治疗气血两虚型月经过少的临床疗效
补锌在小儿腹泻治疗中的疗效观察
脑卒中早期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疗效分析
消化酶制剂治疗消化不良的疗效观察
消骨散治疗骨痹128例临床体会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足30例疗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