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芬
[摘要]为实现有效教学,教师可以将主题作为课堂教学的灵魂,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设计实效化的教学环节,丰富课堂教学的内涵。主题式教学的视野和意义远大于专题式教学,教师应加以重视。
[关键词]高中历史;主题式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8)07007202
历史主题式教学,能把历史问题按一定的主题组织起来,并拓展历史的现实意义和社会意义,能推进历史素质教育的发展。
一、“主题式教学”概念界定
“主题”一词原指文学、艺术作品中所表现的中心思想,是作品思想内容的核心。这里专指一堂课的主题,即教学“主题”,也可称为教学立意或主题立意。主题式教学,简单地说就是基于主题统领的教学,即立足于现行教材,围绕一定的主题重构教学内容,在师生之间的交流碰撞中,拓展历史知识的价值,培养学生的远见卓识,从而实现对教材和课堂的超越。
在历史教学中,主题与专题、主题式教学与专题式教学的概念是有一定区别的。专题是指能够把若干孤立的事实按一定的观点和逻辑组合在一起的问题,而主题则是指能够拓展专题的现实意义和社会意义的问题。专题式教学是指基于专题的教学,而主题式教学则是指基于主题的教学。历史专题的价值在于赋予历史知识以学科意义,而历史主题的价值在于赋予历史知识以现实意义和社会意义,因此,主题式教学的视野和意义远大于专题式教学。
二、高中历史主题式教学实践(以高三复习课《近代中国资产阶级救国方案探索》为例)
本课以“同与不同”为主题,分为三个篇章。
(一)识“同与不同”之实
1.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资产阶级救国方案的“同与不同”
(1)从方案、途径、实践和成果方面归纳不同
(2)同:
a.目标:独立、民主、富强;
b.结果:救国失败;
c.影响:推动中国近代化。
2.根据以下材料指出资产阶级救国方案推动近代化的表现
材料一一批一批的中国人接受了进化论;一批一
批的传统士人在洗了脑子之后转化为或多或少具有近代意识的知识分子。就其历史意义而言,这种场面,要比千军万马的厮杀更加惊心动魄。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 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言论等自由;国民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材料三1912~1919年,中国新建厂矿企业达470多家,投资近1亿元,加上原有扩建新增资本达1.3亿元以上,相当于革命前50年的投资总额,中国工厂使用的蒸汽动力,1913年为43448马力,1918年为82750马力,约增加1倍。
——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资料》
材料四民国建立后,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倒台,引发了以传统政治为基础的旧有伦理与价值体系的松动,男人剪辫子、女人放足、青年离家、自由恋爱、洋货畅销……这些社会生活的表征,实际反映的是传统价值观念,开始失去在社会中的正统地位。
——张岂之《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
表现:在政治上,推动政治民主化;在经济上,推动资本主义经济的不断发展;在思想上,推动思想启蒙和思想解放;在生活习俗上,推动物质生活和习俗的变迁。
(二)究“同与不同”之因
1.为何方案不同?
(1)维新派
梁启超批评他(李鸿章)说:知有兵事而不知有民政,知有外交而不知有内治,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国务,以为吾中国之政教风俗,无一不优于他国,所不及者唯枪耳,炮耳,船耳,机器耳。吾但学此,而洋务之能事毕矣。
——蒋廷黼《中国近代史》
根据材料指出与洋务派相比,维新派救国方案有何变化,为何会有这样的变化。
变化:要更全面地向西方学习,尤其是要学习最根本的政治制度。
原因:认为洋务运动破产的根本原因是没有改变封建制度。
(2)革命派
材料一中日甲午战争前夕,孙中山上书给清政府要员李鸿章,提出自己富强中国、发展生产的系统主张。但是,他既没有得到答复,也没能见到李鸿章。孙中山意识到,通过上书请愿的办法来改革中国的政治是行不通的。——人教版《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二吾党从今以后,要以人民的心力为吾党力量,要用人民心力奋斗。……因此吾人欲证实民族主义实为健全之反帝国主义,则当努力于赞助国内各种平民阶级之组织,以发扬国民之力。盖惟国民党与民众深切结合后,中国民族之真正自由与独立,始有可望也。
——《孙中山选集》下卷
(1)据材料一,指出孙中山救国途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变化:从上书失败,认识到只有推翻腐朽的清政府才能救国。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的救国方案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何有这样的变化。
变化:把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明确反帝,逐渐认识到工农才是中国革命的真正力量,提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原因:孙中山一系列捍卫民主共和的斗争失败;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让孙中山看到希望;五四运动中无产阶级显示出伟大的力量;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
(3)激进派
材料一陈独秀认为,以往的历次革命都是“单独政治革命”,均未触及“盘踞吾人精神界根深蒂固之伦理道德文艺诸端”,对中国社会“不生若何变化,不收若何效果”,必须来一次打倒偶像、破除迷信的思想革命,才能真正巩固共和新制度。
材料二中华民国初期创作的讽刺漫画《政府人物之真相》表示政府虽有“共和”之名,实际是猿(袁)家天下。
材料一反映了陈独秀希望通过怎样的方式来救国?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采用这种方式救国的原因。
方式:主张思想启蒙和政治革命相结合。原因:辛亥革命没有触及思想观念;袁世凯实行独裁统治,为复辟帝制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尊孔复古逆流。
(三)悟“同与不同”之谛
无论近代中国资产阶级各种救国方案有何“同与不同”,都围绕一个主题:救亡图存,实现民族复兴。但资产阶级的各种救国方案都行不通,最终由中国无产阶级及其先锋队——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当今中国正走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那么处于新时代的你们,应该怎样承担历史新使命?
1.要有“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意识,开拓创新;2.要有敢于担当起实现“中国梦”的历史使命感;3.要有能力反思和总结,扬弃与借鉴各族优秀文化。
以悟“同與不同”之谛收尾,联系当今中国实现民族复兴的现实,来发挥历史学科的社会教育功能,激励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促使学生为实现理想而努力。这样的教学设计使人一目了然主题在历史教学中的社会、现实功能。通过历史学习和对现实的思考,寻找历史与现实的内在联系,达到以古鉴今、改进现实的目的。
合理的教学主题定位,对于一节历史课而言,决定了教学目标设置的方向性、教学程序设计的主次性、教学材料选择的取舍性。用诗化的语言来描述,即教学主题就是搭建一座鹊桥,“金风玉露一相逢”便孕育出灵魂新生的圣果;就是寻求一个亮点,照耀着能力训练的轨迹与精神涵育的境界。
(责任编辑袁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