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2017级人文科学实验班今年的《中国古代文学》课的期末考试,同学们拿到了两张纸,一张是出卷说明,另一张白纸才是真正的试卷,至于题目,请同学们现场自己出。考试时长为两小時,试卷必须包含10道填空题、4道名词解释题、4道简答题、1道论述题,出题范围是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为了保证难度,每个题型下都给出了例题。
“用这种方式考试,既给了学生自由度,又考验了学生的基本功。如果学得不扎实,可能题目都很难按照我给的难度出出来。”授课老师鲁小俊说,他特别欢迎同学们就某个问题提出自己的思考,对出题艰深或有独立思考的学生,分数都会酌情多给。
(摘自《北京晨报》,2018年1月15日)
素材解读
当学生习惯了老师出卷、自己答题的模式之后,武汉大学让学生自己出题考自己,这是一种创新,并且这样的创新又不是无原则的创新,而是有范围,有题型,有示例,这样就保证了考试的科学性。当然,无论怎样创新考试题目和方式,老师的初衷还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学好课程,养成端正的学习态度,在大学期间多掌握些知识和技能。
适用话题
创新 改革 考试 规则 勇于尝试 科学规范
素材运用
考试,不仅是检测学习成效的利器,更是引导学生学习的“指挥棒”。武汉大学让学生“自己出题考自己”,考出了特色,考出了难度。民国大师顾颉刚先生喜欢开卷考试,试题宽泛,给学生空间以独立思考,但评分时规定:“抄我观点者,替人家背书者,低分(似我者死);自有观点者,或驳我观点能自圆其说者,高分(学我者活)。”更绝的是蒙文通教授,每次考试蒙教授不是出题考学生,而是让学生出题考他。这些“奇葩”考试,绝不仅仅只是形式创新,因为通过试题和考查方式“创新”,让学生完全无法“刻意”准备,真正检测出学生的素养和才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