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诗词教学的有效途径研究

2018-05-22 10:45李龙
成才之路 2018年7期
关键词:诗歌教学鉴赏能力审美能力

李龙

摘 要:阅读鉴赏诗词,可以陶冶学生情操、纯洁学生心灵、提高学生文学修养。在语文诗词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还要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文章对新课标下诗词教学的有效途径进行研究,提出诗词教学要课前预习、知人论诗,要加强诵读、感悟领会,要品味语言、鉴赏艺术,要体味内容、感悟诗意,要形式多样、浸润心灵。

关键词:诗歌教学;新课标;有效途径;审美能力;鉴赏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8)07-0074-02

诗词是中华文化这座百花园里一朵瑰丽的奇葩,它光彩夺目,熠熠生辉。仿佛是一条时间隧道,通过它,我们得以与中国古代伟大的诗人们产生心灵的碰撞,让我们徜徉在中华五千年文明的长河中,沐浴着知识的阳光,吸取着文化的营养。阅读鉴赏诗词,可以陶冶学生情操、纯洁学生心灵、提高学生文学修养。教师要进行有效的诗词教学,提高诗词教学质量,从而进一步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本文结合语文新课标的相关要求和语文教学实践,对如何加强诗词教学的有效性提出以下几点建议,旨在为诗词教学提供帮助和借鉴。

一、课前预习,知人论诗

《毛诗序》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诗言志”,即诗是抒发人的思想感情的,是人的心灵世界的呈现。这里的“志”实际上指的是诗人内心的整个思想、意愿、感情。而一个人的思想、意愿、感情是极为复杂而多变的,要准确理解诗词表达的主题思想,必须要“知人”,所谓“知人”,就是要掌握作家的生平经历、情感历程、个性特点和创作风格等。不仅如此,还要对作家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作家创作该作品时的社会状况有比较深入的了解。诗词学习,必须让学生首先要做到“知人”,这是诗词教学的前提,否则,就很难真正准确理解作品的含义。

诗词是诗人生活和艺术的结晶,作者的生平经历、生活际遇、理想抱负等都可能在作品中有所体现,特别是作者自身所遭遇的重大特殊事件会直接影响作者的创作风格,决定作品的思想内容。这里以李清照为例,李清照的词可以“靖康之变”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的词主要是写她的贵族少女、少妇的生活,是一种悠闲、快乐、“少年不识愁滋味”的情调。从她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可见一斑。后期,国破家亡,她颠沛流离,饱经苦楚,诗词的总体风格较之前期有较大的改变,反映出一种凄凉、孤寂的心境,诗词的情感也由少女悠闲、欢快的情调转为孤独、寂寞、哀伤。她的《武陵春》(“物是人非事事休”“载不动许多愁”)等词句就充分表现了这一主题。学生如果不了解她的个人遭遇、生活经历、时代变故,那么就很难对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风格有深刻的体会。另外,学生通过了解诗词创作的时代背景,可以分析文学作品所表现出来的时代共性,进而举一反三,了解同时期的其他作品。例如,学习南宋辛弃疾的词作,如果学生能了解南宋朝政昏庸,当权者屈辱求和,而诗人满怀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却壮志难酬无比悲愤的现状,那么对其词作的思想内容和情感必定会有更为深切的领会,对同时代陆游等爱国词人作品的主题理解也就容易多了。因此,学生在閱读鉴赏一首诗词(特别是有着深刻主题思想或语言较晦涩难懂)前,应该做好课前预习,充分了解诗人的人生经历、情感历程、创作风格以及诗词创作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诗词的主题思想。

二、加强诵读,感悟领会

新课标明确要求,学生要加强诵读涵咏,在诵读涵咏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古典诗词作为中国文学最优美的呈现形式,对仗工整,音韵和谐,语言优美,风格典雅,是适合学生诵读的绝佳材料。著名的语言学家朱光潜先生曾经说过:“要培养孩子纯正的文学趣味,就要从读诗开始。”教师要引导对古诗词的诵读涵咏,反复玩味,这样不仅能加强学生对古典诗词名篇名句的积累,夯实学生的古文功底,还能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深切感受古典诗词独特的艺术魅力。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三、品味语言,鉴赏艺术

诗词是一种语言艺术,它的魅力往往就是语言的魅力。古典诗词受字数和篇幅的限制,要在很短的篇幅内用最简洁的语言表达最丰富的思想内容,因此,诗人在诗词创作中往往会用一些特殊的修辞手法或艺术技巧,来增加语言的深度和厚度。在诗词教学中,教师要从语言入手引导学生进行品读,只有从品味语言开始,才能切实感受到诗人的艺术匠心所在。诗词语言的学习关键在于理解艺术手法的运用。诗词语言所表现出的艺术手法种类繁多,主要是音律手法、修辞手法、表现手法三种,需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深入理解,归纳总结,强化记忆,方能明确辨识和学会运用。

四、体味内容,感悟诗意

新课标指出,古诗词教学的重要目标和关键环节不单单在于背诵、学习字词语言,更需要感悟诗词的意蕴,体会诗词的思想感情。

在中国古代诗词中,许多事物被诗人赋予了某种特定的内涵。这些被诗人赋予了某种特定内涵的事物,就是意象。而诗词思想感情主要是通过意象、意境以及带有情感色彩的词汇来表达的。一般与自己的豪情壮志有关的意象有:高山、奔流、雄关、沧海、大江、长风等。而多用于挥写离别之苦的有:杨柳、兰舟、长亭、关山(月)、鹧鸪等。表达心志的坚贞、品格的高尚一般用:竹、冰雪、梅、菊、松等。抒发孤独惆怅的感情和凄凉悲伤的思绪则常用到:落日、沙漠、古道、寒风、冷雨、梧桐、杜鹃、芭蕉等,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明显地体现出这一特色。短短的二十八字中排列着“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十种意象,这些意象既是断肠人生活的真实环境,又是他内心沉重忧伤悲凉的载体,如果没有这些意象,也就不能表达这样的情感了。

诗词中意象的设置与诗人情感的关系需要学生反复吟咏、理解,才能准确地理解作品的主题。

五、形式多样,浸润心灵

古典诗词作为宝贵的精神食粮,蕴含着崇高的人格美和深刻的意蕴美。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广泛地阅读古诗词,陶冶他们的情操,浸润他们的心灵。同时,教师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新课标虽然把诗词教学提高到非常重要的地位,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却不尽如人意。古代优秀诗词浩如烟海,而选入中学课本的却极其有限,就是这些有限的诗词,由于学生疲于应付繁重的课业,因此在学习上也大打折扣。另外,中高考对诗词考查的内容过于单一,方式也较为死板,这些都极大地影响了学生学习诗词的积极性。鉴于此种现状,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热情,提高他们的文学修养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学实践表明,加大课外优秀古诗词的阅读量和采取多种多样的阅读鉴赏方式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学校应把诗词诵读纳入校本课程,并经常为学生搭建自我展示的平台。学校每学期都要举行“古诗文诵读”展示活动,要求学生全员参与。内容由唐诗到宋词、由名人名篇到赏析感悟、由课内到课外……展示形式要灵活多样,要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对诗词的热爱之情。而且,这种活动的开展要持之以恒,不能仅凭一时热情轰轰烈烈,而后偃旗息鼓、不见踪影。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有时间读,并且读有所悟,读有所得,激发学生强烈的诵读兴趣,养成良好的诵读习惯。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创作古体诗词,并适时给予肯定和表扬,以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热情。

六、结束语

总之,语文教师应遵循新课标关于阅读和鉴赏的基本教学理念,在古典诗词教学中通过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审美能力,不断提高古典诗词教学的有效性,努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何蕊君.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初中古诗词教学微探[J].上海教育科研,2012(03).

[2]谭晓莉.如何运用情境教学在语文诗词教学中进行审美渗入[J].广西大学梧州分校學报,2006(01).

[3]张所帅.古诗词教学刍议[J].语文建设,2012(02).

[4]龙燕.浅谈古诗词教学资源的有效拓展[J].宜春学院学报,2010(10).

猜你喜欢
诗歌教学鉴赏能力审美能力
高中音乐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小学语文诗歌教学探索
如何在小学音乐教育中提高学生鉴赏能力
初中英语诗歌教学教学目标的有效性
古典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