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进
摘 要:文章研究如何做好班级管理工作,指出坚持先进理念,能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坚持先进理念,能让教师更好地跟学生交流;坚持先进理念,能让教师的班级管理更轻松,有更多时间研究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关键词:班主任;理念育人;方法;效率
中图分类号:G631;G45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8)09-0011-01
当了十年班主任,每送走一届,都有不同的感受。总结起来,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遇事论事,制度压人。第二阶段:尊重学生,以情服人。第三阶段:研究学生,理念育人。
教师要把尊重学生放在首位,用心和学生交流,把每一个学生当成自己的朋友。在跟学生的交流中,教师学到了很多,也掌握了许多学生的心理。学生的心理大致有五种:一是注重自我。尽管学生很清楚自己在很多地方并没有做好,但他们不愿意受到批评。因此,教师采用谈话的方式,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所犯的错误,并想办法改正,是比较有效的一种方法。二是独立意识增强,追求平等公平。班上那么多学生,有的让人喜欢,有的让人不喜欢,这是情理之中的。但不管什么情况,教师都应对学生一视同仁,不以成绩论英雄。三是早熟。在教师眼里,学生还是孩子,但学生渴望长大,潜意识里会把自己当作成年人。所以,在交流的时候教师不要把他们当孩子,要和他们推心置腹。四是渴望被关注,追求成就感。教师不要吝啬对学生的赞美,或许一个小小的赞美,就可以激发学生很大的潜力。五是目标不明确、不稳定。教师很难找到一个连续问他三年,他都是同一个目标的学生。随着接触的事物和知识的增多,学生对世界的认识有了一个很大的飞跃后,就会不断改变自己的目标。
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这些特点总体指向是好的,再调皮的学生也会有积极向上的一面。从教育的角度而言,教师虽然不能保证一定让学生都有优秀的学习成绩,但教师可以教会他们对待生活、对待社会的态度。面对着学习能力更强的学生如何管理,是对教师的一种挑战。因此,开学之初,教师就给学生灌输一个理念:态度决定高度,细节决定成败。同时,教师要求学生不管是在学习中还是在生活中,都要用端正的态度来对待。每次考试结束,不管成绩好与不好,教师只要求学生反思这一段时间以来对待学习的态度是否端正,考试过程中是否注重了细节。只要做好了这两点,成绩一定会提高的。通过一年的检验,班上的学生也坚信了这一理念。每当有学生遇到困惑的时候,教师就会主动找其聊天;每当有学生感觉疲惫或坚持不住的时候,教师就开展一些活动进行调节。不管遇到什么样的困难,教师和学生们都坚信,只要态度端正了,什么困难都可以战胜。
(1)坚持先进理念,能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记得刚接手十四班的时候,班上存在一些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不好的学生,教师通过一段时间与他们交流,向他们强调了态度的重要性,并让他们用端正的态度去对待每一件事。渐渐地,班级的氛围越来越好,不管是班级的整体学习成绩还是德育考评都稳步上升。开学的前两个月,十四班的德育考评还处在十九个班级的后面,到了后两个月,就一直处于前列,成绩也从第一次月考的倒数提升到期末的第一。高一下学期分班,班级人员变动很大,新来的同学还不熟悉,出现了一点波动,但有了原班级学生的引领示范,他们很快就接受了理念的重要。因此,下学期班级比较稳定,德育排名一直名列前茅,期末考试还是第一。
(2)坚持先进理念,能让教师更好地跟学生交流。一直以来,教师关心的都是学生的态度,而不是学生的某次考试成绩。这样做的好处就是学生考不好,也不会有太大的压力,和他交流,查找原因也变得容易。上学期和学生交流,都是教师主动找学生,到了下学期,变成学生主动找教师倾诉。学生和教师交流没有了思想包袱,管理起来会变得更轻松。
(3)坚持先进理念,能让教师的班级管理更轻松,可以腾出更多时间来研究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好的理念深入学生的心中,他们就知道在学校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这样可以防患于未然,減少班上的违纪现象。当学生明白了如何对待高中的学习生活,教师的工作就变得简单了,可以把更多的时间留给研究教学。比如,魏书生老师常年在外,但他所带的班级依靠自主管理,取得了傲人的成绩。学生为什么可以做到这样的自律,就是魏老师给学生们灌输了做人的理念。上学期后面的一个半月,教师因为受伤暂离学校,十四班的学生并没有受到影响,班级的纪律仍旧一样的优秀,期末考试的成绩依然出色,这里面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学生们明白了“态度决定高度,细节决定成败”的理念。
总之,学生只要有先进理念,就会成就一个辉煌的人生;班主任只要有先进理念,就会铸就一个优秀的班级。因此,教师要更新教育理念,做好班级管理工作,更好地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1]陈武林.班主任如何进行班级管理的理念创新[J].教学与管理,2008(01).
[2]杨润珊.合作管理:一种值得尝试的班级管理模式[J].班主任之友,2006(03).
[3]王顺华.浅析班级管理模式创新与新型学习共同体构建[J].教育现代化,2017(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