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武,刘少武
(重庆市建筑科学研究院,重庆 400016)
《贵州建筑岩土工程技术规范》DB22/46-2004[1]第7.1.3条规定,根据岩溶发育程度,将岩溶场地划分为下列三个发育等级:
(1)凡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为岩溶强发育:地表有较多岩溶塌陷、漏斗、洼地、泉眼分布;溶沟、溶槽、石芽密布,基岩面相对高差大于5m;地下有暗河、伏流分布;钻孔见洞隙率大于30%或线岩溶率大于20%;溶槽或串珠状竖向溶洞发育深度超过20m。
(2)当地表无岩溶塌陷、漏斗、溶沟、溶槽较发育,基岩面相对高差小于2m,钻孔见洞隙率小于10%或线岩溶率小于5%时为岩溶微发育。
(3)除强发育和微发育之外者为岩溶中等发育。
《贵州建筑岩土工程技术规范》DB22/46-2004[1]第7.2.3条规定,岩溶地基钻探工作量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钻探孔应沿建筑基础轴线布置,岩溶微发育及中等发育地段,单独基础应一柱一孔,条形基础应6~12m一孔。岩溶强发育地段,单独基础按预估基础底面积A确定,A≤1m2时布1个孔,1m2<A≤3m2时布2个孔,3m2<A≤5m2时布3个孔,5m2<A时布5个孔;条形基础应6m布1个孔。下列条件下,可适当增加钻孔,加孔方向宜垂直岩溶发育方向:溶洞顶板可能利用作地基持力层;遇深溶槽或串珠状溶洞,拟采用混凝土梁、板跨越,需查找稳定支点时。
(2)勘探深度确定见原规范。
表1 拟建建(构)筑物概况
根据拟建物设计方案和结构特点,以及场地地基岩土的构成情况,本次勘察的建筑物工程重要性等级为一级;场地地形、地貌简单,场地岩溶强发育,场地复杂程度等级为一级;场地岩土种类较多,需进行岩溶地基处理,地基复杂程度为一级,结合《岩土工程勘察规范》(2009版)[2]确定本次岩土工程勘察等级为甲级。
据现场调查走访,场地附近及其周边未见大的河流发育,调查范围内未见泉点出露。场地东侧分布有一条小沟渠,沟渠采用条石修建,沟渠整体呈南北走向,流向自北至南,该沟渠为常年性溪沟,水量主要受上游水库调节和大气降水影响,勘察期间水位约869.90m,50年一遇洪水位约875.00m。
拟建场地区域地貌为构造溶蚀低山地貌。本次勘察区域场地内地势平坦,地形起伏小,拟建场地为岩溶洼地,场地原始地面高程在875.04~881.12m之间,相对高差约6.0m。
场区位于新浦复背斜北西翼,岩层产状300°∠50°。场地附近未见断层,地质构造简单。在场区附近基岩出露处测得两组构造裂隙:LX1:90°~100°∠50°~60°,局部裂宽0.2~3mm,延伸长度3~5m, 间距1~3m, 局部有红粘土充填;LX2:250°~270°∠45°~55°,局部裂宽1~3mm,延伸长度1~3m,间距3~5m,局部有红粘土充填。两组裂隙结构面结合程度均为一般,属硬性结构面;岩层层面结合程度一般,属硬性结构面。
据钻探资料,拟建场地地基岩土由素填土、第四系残坡积红粘土(Qel+dl)、和寒武系中上统娄山关群(ε2-3ls)的白云岩组成,现将各岩土层特征分述如下:
内蒙古马铃薯病虫害发生及防治中的问题与对策 ………………………… 张建平,张福金,王 振,秦 济,哈 斯,刘 佳(94)
① 素填土(Qml):黄色,稍湿,由场地平场开挖的粘土夹碎石、块石组成,土质松散;局部地段分布,厚0.5~2.5m,平均厚度1.0m。回填时间短,结构松散。
② 残坡积红粘土(Qel+dl):可塑状态,褐黄色,很湿,块状结构,含铁锰质物碎屑及颗粒;断面光滑,手感细腻,粘性好。遍布场地,厚度6.5~16.8m;平均厚11.5m。
③1强风化白云岩:灰黄色,粗晶结构,薄-中厚层状构造,主要成分为碳酸盐矿物。岩体裂隙发育,岩体破碎,岩芯呈砂砾状、碎块状,属软岩,岩体基本质量等级Ⅴ类。该层分布于整个场地,厚度0.5~4.5m,平均厚度2.0m。
③2中风化白云岩:灰色,微晶结构,薄-中厚层状构造,主要成分为碳酸盐矿物。岩体裂隙较发育,部分裂隙面充填有石英脉,局部岩体可见小溶孔,岩体较破碎,岩芯多呈短柱状、柱状,frk=36.6MPa, 属较硬岩,根据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版[1]表3.2.2-2、3.2.2-3,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Ⅳ类。分布于整个场地。
地下水类型为第四系孔隙水和岩溶裂隙水。
场地地下水主要为岩溶裂隙水,赋存于基岩裂隙中。受岩性及构造影响,场地内基岩节理裂隙较发育~发育,储水能力较好,场地内基岩岩溶裂隙水较丰富。地下水主要受场地内沟渠水补给,经岩溶裂隙运移,向低洼处排泄。
据钻孔水位观测结果,场地稳定水位标高为869.90m。
场地下伏地层为寒武系中上统娄山关群(ε2-3ls)白云岩,属可溶性碳酸盐岩。本次勘察共计施工119个钻孔,25个钻孔揭露溶洞,见洞隙率为21.0%。相邻钻孔基岩面最大高差18.97m(103与104孔);104与114、12与13、27与28、32与31和33、34与35和14、41与42、52与53、67与66和68、80与81、103与89和102、67与29和90+1、69与68和70及34、35与34和53、98与99、92与93和106、110与111、114与115、116与117、62与86、27与51、30与12、52与31、68与33、69与34、70与80、83与72、112与118等孔间基岩面高差均大于5m。场区岩溶主要表现为垂直岩溶形态,以溶沟、溶槽以及小规模的溶洞为主,无水平管溶、管道发育,溶洞高0.7~14.3m,均为可~软塑粘土充填。其中,洞高小于2m的10个,占40%;洞高大于2m小于5m的11个,占44%;洞高大于5m的4个,占16%;可见场地溶洞以大、中型为主。溶洞发育底板高程在837.67~864.27m之间,顶板高程在851.97~864.97m之间。岩溶主要沿岩层走向发育,平面上分布于场地东侧、中部、西侧地带。根据 《贵州建筑岩土工程技术规范》(DB22/46-2004)[1]7.1.3条的规定,综合确定场地属岩溶强发育地段。
85号楼为高层商住楼,设计28/-1F,建筑面积26714m2,异形柱框架结构。柱下采用机械成孔灌注桩基础[3],一柱一桩,共121根,桩径0.9~1.5m,桩基布置见图1;基础持力层为中风化白云岩,嵌岩深度0.5m或1倍桩径。
图1 桩基布置图(斜线范围为岩溶发育带)
(1)邻近车库地质勘探过程中,发现85号楼处于远古河道上,属于冲积层,地下水丰富、含流砂层,溶洞和裂隙发育,孔深大多数超过20m;邻近其它楼栋个别桩孔也发现类似地质情况,采用泥浆护壁冲击成孔[3],剩余基础采用人工挖孔成孔[3]。2014年6月,业主方组织参建单位开会讨论,会议最终决定,85号楼采用旋挖成孔施工方案。
(2)2014年9月15日,施工单位进场施工。当施工至第11根桩时,业主方发现施工单位未严格按照技术交底要求进行施工,也不断出现与地勘报告不吻合的地质情况,成孔过程中发现部分桩孔孔壁坍塌,浇筑混凝土过程中发现部分桩孔混凝土流失严重,甚至整桩下沉等异常情况。为此,业主方安排原地勘单位对已施工桩进行钻芯检查、对其它桩位进行补充勘察,2014年底完成现场补勘工作,在此期间发现已施工桩多数存在质量问题,主要为桩底持力层不满足设计要求,同时发现桩底(含未施工桩)存在大量溶洞、溶槽。2015年2月5日,施工方将最后一根已成孔桩浇筑混凝土后中止施工。
补勘确定岩溶发育带见图2,对比图2与图1可以看出两次勘察结果出入非常明显。
图2 斜线范围为岩溶发育带(外侧为估计的岩溶影响范围)
(3)2015年2-9月,勘察单位与施工单位互相推卸责任。在此期间,业主方委托第三方检测单位进场钻芯检测[4],检测结果:已施工19根基桩中,全部基桩桩身质量完整;8根基桩桩底持力层满足设计要求;11根基桩桩底持力层存在软弱夹层或溶洞,不满足设计要求。将《岩土工程勘察报告》中“钻孔柱状图”与《基桩钻芯法检测报告》中“钻芯法检测芯样综合柱状图”绘制于同一张图中进行对比分析,可见地质勘察失误明显;典型对比图见图3。
图3 典型勘察钻孔与基桩钻芯柱状对比
同时,基桩钻芯检测中还发现,在同基桩中两个钻孔桩底持力层吻合情况较好的占80%,吻合情况较差的占20%。
(4)随后,85号楼不合格桩由设计单位出具加固整改方案,再由总包单位施工;剩余基桩采用泥浆护壁冲孔成孔,桩底持力层按补勘结果控制,也由总包单位施工。
(1)岩溶现象具有发育的不均匀性、形态的复杂性、分布的隐蔽性等三大特点。因此,岩溶场地岩土工程勘察前期收集资料应详细、完整,对各种资料应仔细阅读、认真分析、谨慎对待;前期调查、走访、邻近工程对比也是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2)岩溶场地岩土工程勘察宜分阶段进行,本文中85号楼的可行性研究勘察、初步勘察阶段流于形式,致使将高层建筑置于地质情况极其复杂、岩溶强发育地段。岩溶场地可行性研究勘察、初步勘察阶段宜采用物探、钻探等多种手段相结合进行,对整个场地的岩溶分布情况有一个初步准确判断,便于指导后期勘察工作开展以及场地规划方案的调整。
(3)勘察程序不严谨、缺乏应有的监督,以及勘察技术人员工作态度马虎、粗心大意也是本次85号楼勘察失误又一重要原因。
(1)业主与参建单位进行地基基础施工方案的选择时,应充分考虑安全、可靠与经济、进度的和谐统一。工程地质复杂、强岩溶发育地段,高层建筑、重要建筑宜予避开,否则应采用安全、可靠的地基基础施工方案,业主决策应充分尊重专业技术人员的技术论证。
(2)位于岩溶强发育地段的各类建筑,建议规范[1]按预估基础底面积和地基承载力特征值的利用率确定钻探工作量,高层建筑、重要建筑宜适当增加钻孔。
参考文献:
[1]DB22/46-2004贵州建筑岩土工程技术规范[S].贵州省建设厅,2005.
[2]GB50021-2001岩土工程勘察规范[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3]JGJ94-2008建筑桩基技术规范[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4]JGJ106-2014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