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置学校与博士学位论文质量关系的实证研究
——基于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匿名评审结果的分析

2018-05-22 07:48刘春荣郭海燕张志斌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8年5期
关键词:博士学位博士生前置

刘春荣 郭海燕 张志斌

大量研究表明[1-10],生源质量对博士生培养质量起着关键性作用,是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基础。为此,各高校纷纷出台相关政策和措施,吸引优质生源。

前置学校指考生攻读博士学位前其本科、硕士就读学校。前置学校类型包括“985”高校、“211”高校、普通高校。近年来,博士生招生制度正在发生变革,“申请—审核”制逐渐成为博士生招生的重要方式。审核中对于申请人的各种自然信息,尤其是前置学校类型已成为衡量生源质量的重要指标。这种“查三代”“看出身”的做法虽然有争议,但是较为简单和直观,现实中被普遍采用[11-12]。问题是博士生培养质量是否与前置学校类型有关一直没有得到证实。

博士学位论文质量是衡量博士生培养质量的核心指标。为提高对博士学位论文质量的监控力度,北京师范大学(以下简称“北师大”)从2013年开始实行全部博士学位论文委托第三方机构进行网络匿名评审。匿名评审不仅增强了论文评审的客观性、公正性,同时,五年来的全校博士学位论文评审结果比较完整地反映了博士生教育质量,为深入分析其与各影响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奠定了实证研究基础。本研究利用博士学位论文匿名评审结果,分析前置学校类型与博士学位论文质量的相关性,以期为提升生源质量,进而最终提升博士生培养质量提供更加科学的招生政策支撑。

一、研究方法

1.数据来源

研究数据来源于北师大五年来 3302名博士生的博士学位论文评阅结果,并匹配每位博士生的招生生源相关信息。由于招生信息数据中,个别学生的前置学校信息缺失,经过数据有效性处理,有效个案数分别为 2883和 2978。为了方便描述,对本科、硕士就读学校的类型进行编码:A表示“985”高校,B表示“211”高校,C表示普通高校。鉴于不同学科之间的差异性,按照授予学位类型划分为理工科、社会学科、人文学科三大学科类别。

其中,理工科包括理学、工学;社会学科包括教育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人文学科包括文学、历史学、哲学、艺术学。

每篇博士学位论文由三位相关领域专家根据“论文评阅书”(见表1)规定内容,对分评1、分评2、分评3、分评4、总体评价五个方面分别给出“优、良、中、差”的等级,并最终给出“同意答辩”或“不同意答辩”的结论。为便于定量分析,本文对“优、良、中、差”四类评价标准分别赋值10、8、6、4分。这样,三份评阅意见的总评、每项分评赋值之和代表论文评阅的得分,即在12~30分之间。分数越高,代表论文质量越好,反之亦然。

2.分析方法

本文采用定量研究方法,借助当前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广泛使用的SPSS Statistics 23统计软件进行分析。主要的分析方法为描述性统计、假设检验等。

二、数据分析

通过SPSS对博士学位论文评分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服从正态分布。下面,依次对博士生本科、硕士前置学校的组合情况,以及本科前置学校类型、硕士前置学校类型,按照论文总评、分评、分学科评价,逐一分析其与博士学位论文质量的关系。

表1 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评阅书内容

1.前置本科、硕士学校组合分析

(1)总体分析。博士生的前置本科和硕士就读学校根据高校类型可以组合编码为AA、AB、AC、BA等9种类型。其中,BB、CB、AC等类占比较小(≤2%),不具有统计意义。总体看来,硕士前置学校为A类的在论文质量中表现出优势(见表2)。

表2 前置学校类型组合与博士学位论文质量的描述性统计

为了进一步观察前置学校类型对学位论文质量的影响,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除分评2创新性方面在0.1水平上有显著差异趋势,其他无论总评还是分评,组间差异均不显著(见表3),说明前置学校类型组合对于论文质量影响不显著。

表3 前置学校类型组合与博士学位论文质量的单因素方差分析

(2)分学科大类分析。为进一步观察不同学科之间的差异,分学科三大类进行单独分析。结果表明,理工科的前置学校类型组合的论文质量由高到低排序与总体一致,即 BA〉AA〉CA〉 CC〉AB〉BC。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在总评、分评2、分评3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尤其分评2创新性方面,组间差异高度显著(见表4)。而社会学科和人文学科,总评与分评组间均无显著差异。

2.本科就读高校分析

(1)总体分析。描述性分析本科就读高校,结果表明B>A>C,A类高校的总评和部分分评的均值略低于B类,且A类高校的标准差是三类高校中最大的,本科就读A、B类高校的博士生其学位论文质量整体高于普通高校。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仅分评2创新性方面在0.1水平上有显著差异;其他无论总评还是分评,差异均不显著(见表 5)。说明本科就读高校类型对于论文质量不存在显著影响。

表4 前置学校类型组合与博士学位论文质量的单因素方差分析——理工科

表5 本科就读高校类型与博士学位论文质量之间描述性统计与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2)分学科大类分析。三大学科类别中本科就读学校类型分布见表 6。分学科大类描述性统计分析来看,本科就读高校类型在理工科表现的情况是博士学位论文质量为A、B>C;在社会学科和人文学科,均为B>A、C。从单因素方差分析(表略)来看,各学科类别的本科就读高校类型与博士学位论文质量均无显著差异。

表6 三大学科类别本科就读高校类型人数与比例

3.硕士就读高校分析

(1)总体分析。描述性分析硕士就读高校,结果表明博士学位论文质量总评、各项分评均呈现 A>B>C。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总评、分评1、分评2组间存在显著差异,分评3有显著差异趋势,分评4不存在显著差异(见表7)。

表7 硕士就读高校类型与博士学位论文质量之间描述统计与单因素方差分析

为了进一步观察不同的硕士学校类型之间的差异,进行事后多重比较。运用塔姆黑尼多重比较法分析(见表8),结果表明,硕士就读学校类型在总评、选题、创新性方面带来的博士学位论文之间的差异,主要来自于A类高校与C类高校在总体、分评1和分评2之间的差异,分评3和4存在显著差异趋势。而A与B、B与C类高校之间并不存在显著差异。

表8 硕士就读高校类型与博士学位论文质量之间事后比较分析

(2)分学科大类分析。三大学科类别中硕士就读学校类型分布见表 9。理工科博士学位论文无论总评还是各项分评,均呈现A>B>C。单因素方差分析(见表10)可以看出,除了在规范性方面,总评和其他分评组间差异均高度显著。

为进一步观察这种差异性的来源,进行事后比较(见表11)。结果表明,差异主要来自A类与C类高校之间存在高度显著性差异;而A类与B类高校之间,除分评2有显著性差异外,总体和其他分评存在显著性差异趋势;B类与C类高校之间差异不显著。

社会学科、人文学科博士学位论文总评与分评统计结果表明,来自A类高校的博士生相对于B类甚至C类并无优势。单因素方差分析(表略)结果表明,硕士就读高校类型引起的论文总评及各项分评没有显著差异。

表9 三大学科类别硕士就读高校类型分布

表10 硕士就读高校类型与博士学位论文质量之间单因素方差分析——理工科

表11 理工科硕士就读高校类型与博士学位论文质量之间事后比较分析

可以看出,硕士阶段就读高校生源的博士学位论文质量在总体上有显著差异,差异主要来源于理工科,而社会学科和人文学科无显著差异。

三、结论与讨论

以北师大五年博士学位论文评审结果为依据,从本科和硕士前置学校类型组合、前置本科学校类型、前置硕士学校类型三个方面,分析前置学校与博士学位论文质量的关系,得到下述研究结论。

首先,整体来看,对博士学位论文质量有高度显著影响的是理工科中前置硕士学校的类型,“985”高校优于“211”高校,“211”高校又优于普通高校。主要表现在论文的总体评价、选题、创新性、基础知识等方面。

其次,在理工科,硕士学校为“985”高校的前提下,本科前置学校为“211”高校博士生的博士学位论文质量优于“985”高校,“985”高校又优于普通高校。总体评价、创新性及论文价值、基础知识及科研能力指标均存在显著差异,尤其创新性指标高度显著差异。

最后,社会学科和人文学科,在本科、硕士不同类型前置学校的博士学位论文质量均无显著差异。因此,博士生招生中对学历“查三代”的做法不能一概而论。在理工科中还是应该重视前置学校的类型、层次,特别是应该将硕士阶段的前置学校列为理工科重要的博士生源考核指标,同时本科生源也是理工科博士生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

上述结论的产生可能与诸多错综复杂的因素有关。

第一,研究结论反映了不同学科领域博士生培养的敏感条件不同,理工科对于实验条件、研究条件更敏感。在高等教育分层背景下,不同层级的高校所拥有的资源配置有较大差异,层次高的学校,研究条件更优越,学生能够接触到最前沿的科学技术,势必导致不同类型高校培养学生的学术潜力的显著差异。社会学科与人文学科可能对于个人的努力、抱负更加敏感。只要个人肯努力,也能达到比较高的水平。另外,社会学科与人文学科相对于理工科,对于本科、硕士期间的认知基础与专业知识要求相对较宽泛、较灵活,甚至大多更希望学生具有跨学科的背景,以利于拓宽研究视野。

第二,高等教育的分层使得普通高校的毕业生较之重点高校毕业生在就业和发展方面存在着较大差距,为了改变困境,无论从个人、家庭还是学校方面都驱动着有志向改变困境的学生通过研究生考试改变身份。这类学生进入博士生行列后,他们也会有更大的抱负,完全可以抵消他们前置学校水平或培养条件上的差距,逐步缩小甚至消除与来自较高层次前置学校学生的差距,也可以成长为学术研究上的“优秀者”。

第三,本科阶段主要是通识教育,需要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学科基本理论和基本专业知识,具有基础性属性。研究生教育相较本科教育专业性更强,是培养某一学科或专业领域内掌握扎实的基础理论与系统的专门知识和具备一定的研究与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专门人才[6]。可见,无论是研究生的硕士阶段还是博士阶段,其专业属性是一致的,只是程度和深度的差异。因此,博士生培养质量与其硕士前置学校的关系更加紧密,特别是在理工科。硕士阶段的教育如果能够使学生享有优良的科研环境,在优秀导师的带领下,经过全面系统的科研训练、前沿探索,进行广泛的学术交流甚至是国际学术交流,开阔学术视野,将为博士阶段做出创新成果奠定坚实基础。

第四,在硕士前置学校为“985”高校的前提下,出现了本科前置学校“211”优于“985”的现象,这可能与“985”高校的优秀本科生在进入硕士阶段时,面临着更多的选择有关。他们可能进入世界高水平大学、国内高水平大学、科研机构等。因此,硕士生源质量也是博士生源质量的基础。北师大应加大力度,吸引优秀本科生源直接攻读博士学位。

参考文献

[1] 王美青, 朱原, 王家平, 等. 构建博士生生源质量保障机制的实践与研究——以浙江大学为例[J]. 研究生教育研究, 2016(5): 28-32.

[2] 李艳, 赵世奎, 马陆亭. 关于博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价的实证分析[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4(10).

[3] 张国栋. 博士生培养模式各要素与培养质量的关系的实证研究——以上海交通大学为例[J]. 研究生教育研究,2011(2).

[4] 孔令夷. 基于解释结构模型的博士学位论文质量关键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高教研究, 2012(4): 51-55.

[5] 李艳, 马陆亭, 赵世奎. 博士学位论文质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 江苏高教, 2015(2): 105-109.

[6] 尹晓东. 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主要影响因素研究——基于重庆五所高校的实证分析[D]. 重庆: 西南大学, 2014.

[7] 沈通. 我国博士生培养质量提升的关键点控制研究[D].杭州: 浙江大学, 2005.

[8] 张立迁. 博士生招生中若干重点关切问题探究[J]. 高校教育管理, 2013(1).

[9] 徐军海, 姚纬明. 博士生源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 2013(1).

[10] 张秀丽. 博士生学术能力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对优博论文获得者调查分析的视角[D]. 杭州: 浙江大学, 2013.

[11] 肖舒楠. 74.9%的人认为“查三代”加剧“唯学历是用”[N].中国青年报, 2011-06-14.

[12] 任彦民. 我国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的定位研究[D]. 兰州: 兰州大学, 2011.

猜你喜欢
博士学位博士生前置
中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被诊断为前置胎盘,我该怎么办
前置性学习单:让学习真实发生
国企党委前置研究的“四个界面”
被诊断为前置胎盘,我该怎么办
如何写好硕士博士学位论文
首都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
——王永平教授
福建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
——陈桂蓉教授
陕西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
——拜根兴教授
博士学位论文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