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社红 刘 艳 朱婉儿 祝一虹
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的最高形式。在研究生培养的过程中,导师是首要责任人,导学关系是否和谐直接影响着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近年来,研究生与导师发生矛盾的案例屡屡发生,还有研究生仇恨、威胁导师,甚至自残、自杀等极端事件。某重点高校2016年的心理咨询数据显示,因导学关系困扰导致心理问题寻求心理咨询的研究生,比例达3%~5%;对导学关系不满意的研究生,比例达28%左右[1]。因此,如何有效缓解研究生与导师之间的矛盾,构建和谐导学关系,已成为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研究课题。本文基于大量的个体咨询案例,结合26位导师的关键行为事件访谈(Behavioral Event Interview)资料,以及教育学、管理学的相关理论,总结了导学关系困扰的常见类型,剖析了各类型导学关系困扰产生的原因,提出了应对各类导学关系困扰的对策,为高校师生避免导学关系异化、构建和谐导学关系提供参考。
导学关系即研究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课程学习、参与课题研究、撰写学位论文,并在此过程中学会做学问、学会研究、学会做人,而形成的一种教学关系[2]。所以,导学关系不仅包括答疑解惑的教学、传道授业的学术,还包括身正为范的育人。然而,近年来导学关系异化的现象日趋明显、日益极端[3],因导学关系困扰寻求心理咨询的研究生数量也日益增多。本文作者结合多年个案咨询临床经验和26位导师访谈资料,根据造成导学关系困扰的原因,把导学关系困扰总结为以下三类、八种常见类型:
第一,导师主导类困扰,主要可以分为剥削型导学关系、放任型导学关系、专制型导学关系三种[4-7]。
第二,学生主导类困扰,主要可以分为逃避型导学关系、应付型导学关系、对抗型导学关系三种。
第三,复合原因类困扰,主要可以分为专业迷惘型导学关系、品行不端型导学关系两种。
第一类分类在以往文献中多有阐述,第二、三类分类则是作者经过分析大量的研究生咨询案例及导师访谈资料提出的新分类,下面辅以案例进行详细说明,节选案例的撰写均符合咨询伦理要求。
在这类困扰中,导师是造成导学关系异化的主导因素。导师的价值观、个性特质以及现实压力,是造成此类困扰的主要原因。这类导学关系具体又可分为“剥削型”“专制型”“放任型”三种。
1.剥削型导学关系
剥削型导学关系是指,导师从自己的私利出发,利用做导师的权力,把所带研究生变成自己的私人雇工和廉价劳动力,这种以权谋私的导学关系,可称为剥削型导学关系[3-5]。其剥削行为主要体现在利用研究生的时间、精力,或利用研究生的研究构思、研究成果,来完成导师的项目、课题,论文或成果署名权归导师所有或由导师安排;还有的导师自己开公司,利用研究生为其打工,并且只给研究生极为微薄的酬劳,这类导师类似老板、商人,研究生就是其私人雇工[4-5]。
案例 1:某导师是一位非常知名的学者,每次分配课题任务,都会做出明确的分工和进度安排,对进度和结果要求非常严苛,很少具体指导科研过程,平时也不跟研究生做沟通。他会根据进度和结果给研究生非常微薄的酬劳,冲着这位导师鼎鼎大名而来的研究生们普遍都非常失望、非常苦闷,他们认为自己就像马克思笔下的蓝领工人,而导师就是那无情、苛刻的工场工头!唯一庆幸的就是工期只有三年。
2.放任型导学关系
放任型导学关系是指,导师因能力有限(包括没有课题)、责任心不足、即将退休等个人原因,基本放弃自己身为导师的责任,对所带研究生的学习、研究、论文撰写等不做要求也不管不问,使其处于放任自流、自生自灭的状态[6]。还有部分导师因为行政管理事务繁忙或者课题过多,无暇指导所带研究生,只在关键节点上处理一下,多数时间不管不问;或将研究生委托给其他老师,自己只在节点上签名,一旦研究生与被委托老师沟通不畅,该研究生就会处于无人管辖状态。
案例2:研究生小马一入学,就被导师分配给了导师的合作者——一位外校的老师。两位导师正在合作一个项目。在接受外校老师指导的过程中,小马明显感觉其专业水平不足,加上沟通不畅,两人的关系变得很僵,论文写不出来,以至于要延期毕业,求助导师,导师还批评她不尊敬老师,为此,小马内心十分不满、抑郁,患上了“焦虑症”,一想到写毕业论文,就心跳加速,手心冒汗,无法集中注意力······最后需要进行药物治疗,辅以心理咨询。
3.专制型导学关系
专制型导学关系是指,导师忽略了研究生的主体性、独立性,不关注所带研究生的研究兴趣、研究水平,不和研究生充分沟通,专制地决定研究生的课题方向和研究进度;或对研究生的个人生活干涉过多、管得过细,严重影响了研究生自主自立[7]。这类导师类似于独断专行、管制严苛的家长,使研究生的科研及生活备受束缚,内心备感压抑。
案例3:某导师对研究生小李的要求非常严格,小李每天都需要向他汇报科研进展,导师有时深更半夜还会来电追问进度,如果电话没有及时接到,就会被导师批评;此外,小李找什么样的男朋友、课余该怎么娱乐休闲、以后要找什么样的工作,导师也都一一过问,令小李感觉无法喘息······
在这类困扰中,研究生是造成导学关系异化的主导因素。研究生的职业志趣与所学专业不匹配、科研能力弱、个性偏执等是造成此类困扰的主要原因。此类困扰可以细分为“逃避型”“应付型”“对抗型”三种。
1.逃避型导学关系
逃避型导学关系是指,研究生由于专业基础弱、科研水平低、自控能力差以及沟通能力不足等原因,不能完成正常的学习、科研、论文任务,并产生强烈的焦虑感、自卑感和无力感,以及对家人、对导师强烈的自责感、负疚感,因而逃避和导师见面、沟通,导致导学关系僵化。
案例 4:研究生小柳刚入学就被导师分配的实验任务难倒了,实验没有任何进展,加上性格内向、不善交流,导致小柳不敢去见导师,更不敢主动汇报研究进度,只好找各种借口不跟导师见面,课题组会议能躲就躲,能逃就逃,最后连实验室都不去了。后来心情极度抑郁,只能寻求心理咨询。
2.应付型导学关系
应付型导学关系是指,研究生自身科研动力不强、兴趣不浓,或对专业前景不看好、忙于学习其他专业,或忙于赚钱、忙于找兼职等,而对导师、对导师安排的科研任务,采取欺瞒、应付的态度和行为,进而导致导学关系不畅。
案例 5:研究生小翁,个性外向,喜欢交际。他不喜欢所学的工科专业,决定改学人力资源管理。他自学相关课程,并积极寻求兼职工作,以提升人力资源管理的实操能力。但他不愿跟导师坦诚交流,想要蒙混过关,所以对导师的安排阳奉阴违,能推就推,能少做就少做,导师训斥他,他也不在乎,心想能够拿到毕业证就行了······
3.对抗型导学关系
对抗型导学关系是指,研究生由于研究兴趣与导师所安排的研究任务不匹配,或个性特征与导师不合,或对导师有意见或不满,而采取“对抗”的方式对待导师。有的公然不管导师安排的科研任务,完全按自己的构思自行另行研究,有的公开要求更换导师或退学,导学关系严重恶化。
案例 6:博士生小张,因不能认同导师为其指定的科研课题,也不能和导师就自己的研究想法进行有效沟通,导致关系恶化,谁也不理会谁,最后小张不能如期毕业。在延期毕业时间里,小张自己寻找课题,自己花钱做实验,两年后终于做出了毕业论文。当小张拿着毕业论文找导师签字时,导师却拖延不签······最后,为了不彻底“撕破脸面”,导师才勉强签字、“放行”。
在这类困扰中,导师和研究生都须为导学关系的异化负责。
1.专业迷惘型导学关系
专业迷惘型导学关系是指,研究生因跨专业考研或保研而研究能力较弱,或者对研究课题不感兴趣、对研究前景不看好,而对研究方向、发展前途感到迷茫;同时,导师亦不能负起激发兴趣、指导学习、引领发展等职责,甚至有的导师自己也没有研究课题,自己也对发展前途心怀迷茫。研究生开始严重质疑自己的专业选择,陷入学业迷惘状态。
案例 7:硕士生小徐被分配给某导师,但是该导师已经很久没有申请到研究课题了,而且对专业前景也不看好,正在考虑是否转换专业方向。小徐了解此情况后,暗暗叫苦,心想,自己本来就是被调剂过来读这个专业的,对专业情况一点都不了解,现在又遇到这样的导师,自己的专业研究和未来发展可怎么办?
2.品行不端型导学关系
品行不端型导学关系是指,在导师的默许甚至诱导、胁迫下,研究生和导师一起从事不道德行为,如学术抄袭、数据造假、代写论文、虚假报销、贿赂评委、搞不正当男女关系等。这种关系是最为严重的导学关系的异化,既背离了导学关系的本质和研究生教育的宗旨,还恶化了学术风气、社会风气,因此,必须坚决抵制。
案例 8:某导师利用和女研究生小谢单独出差机会,性侵小谢。半夜三更时,先和小谢在电话里讨论问题,接着又要求小谢前往其房间继续讨论,借讨论问题之机对小谢动手动脚,进而利诱、威逼。小谢惧于导师的威严,又担心毕业和找工作,于是委身相从,随后就成了导师随叫随到的“小三”,这种关系持续不久,小谢无法接受这种状况,郁闷无人倾诉,慢慢就患上了抑郁症,甚至想要自杀······
1.剥削型导学关系困扰的应对策略
产生剥削型导学关系困扰的主要原因,是导师以权谋私。
导师权力私用,就导师而言属于师德问题。因为导师拥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学校似乎理所当然地认为他们都是师德高尚的人,但事实并非如此,因为专业素养和道德素养是两个不同领域的东西。根据管理学“猴子理论”,重视什么就要检查什么,任何管理的内容,检查才有,不检查就没有!所以对导师的师德教育必须真正启动起来,并予以充分重视和严格检查。
导师权力私用,就学校而言属于管理问题。“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形成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愿腐的教化机制”——习近平总书记的治党治国方略,在这里同样适用。所以,除了重视和加强导师“不愿腐”的师德教育之外,还应该补充完善制约导师权力的制度:一是导师考核奖惩制度,让导师不能而且不敢以权谋私;二是研究生反馈投诉制度,为研究生提供维权的健全渠道,使研究生在维权时没有后顾无忧。
2.放任型导学关系困扰的应对策略
产生放任型导学关系困扰的深层原因,是导师没有精力、没有能力或者没有意愿承担指导研究生的本职责任。
对于此类困扰,必须从源头上预防解决。首先,导师必须有自知之明。精力不够、能力不够或意愿不强,就应该自控,就不应该申请带研究生,否则就是在误人子弟!其次,仅靠导师的自知之明或良心发现是绝对不够的,学校必须做好导师资格和研究生招生资格的把关工作。对于行政事务繁忙、课题量大而时间精力不够用的导师,以及能力有限、没有课题的导师,还有本身就没有什么意愿带研究生的导师,就必须严格控制他们带研究生的数量,或停止其招收研究生的资格,否则就是对学生不负责。
3.专制型导学关系困扰的应对策略
产生专制型导学关系困扰的主要原因,是导师的人格特质、领导管理风格有偏颇。
勒温的领导风格理论把领导风格分为专制型、放任型、民主型三大类。该理论认为,专制型领导者的主要人格偏颇是刚愎自用,对被领导者缺乏敏感性,缺乏真正的关心;主要的管理偏颇是独断专行,不重视双向沟通交流,而且事无巨细,一管到底,使被领导者处于一种无权参与决策、只能被动执行的附属地位。
应对人格特质和管理风格的偏颇,首先需要导师本人对此有深刻的反省之心。专制型管理风格的领导者,往往都是在某一领域卓有成就者,或者事业心强烈者。但他们也必须认识到——成就和事业心也是双刃剑——卓越的成就容易使人刚愎自用,不愿做双向沟通交流,不愿倾听他人的意见和想法;强烈的事业心容易使人心中只有业务,为了胜算完全在握而事无巨细、一抓到底,造成对他人的内心感受不重视、不在意。因此,专制型导师必须有深刻的反省之心、改变之意。其次,学校也需要为这类导师提供一些人际沟通、管理方法等方面的培训课程,为导师提供一定的专业指导和专业训练,让有意愿改变的导师掌握教育与管理学生的艺术。
1.逃避型导学关系困扰的应对策略
产生逃避型导学关系困扰的主要原因,是研究生因为不能按进度完成科研、论文任务,而产生巨大的焦虑感、负疚感和自卑感,所以逃避和导师见面、沟通。
因此,问题的解决思路在两方面:一是如何完成科研、论文任务;二是如何在压力之下推进工作。第一方面的问题属于专业问题,专业问题必须向专业人士请教。所以,研究生遇到专业的科研、论文困难,就更应该多与导师见面,多和导师商量,多请导师指导,而不是对导师避而不见。第二方面的问题属于处理工作压力的问题。科研是一份高压力、泛压力的工作,研究生选择了科研,就选择了与压力为伴。所以,如何在压力之下推进工作,是研究生的必修课,研究生必须有这样的基本认识和心理准备。其次,如何有效应对科研工作的高压力、泛压力,如何平衡好工作和生活,不使心态和生活失衡失序,学校也必须为研究生提供一些这方面的选修课程,以供参考。
2.应付型导学关系困扰的应对策略
产生应付型导学关系困扰的主要原因,是研究生“心不在焉”,不愿把主要精力放在专业学习和研究上。
具体情况又分两种:一是部分研究生本身就对学术研究不感兴趣,读研只是为了文凭,为了更好找工作而已,而对研究、论文只求能通过就好。二是部分研究生对学术研究有志趣,但对专业前景不看好,所以把时间精力用在换专业和新专业学习上,而对现专业采取应付态度。
以上两种原因都有一定的合理性,但这绝不是说研究生因此就能对导师、对现专业采取应付、敷衍的态度。对此,研究生首先必须做好“度”的把握——既然需要拿现专业的文凭,就应该具有相应的学术水准;其次,研究生还应该和导师坦诚沟通,和导师共同商议出一个适合的“度”来,绝不能隐瞒、欺骗导师,绝不能对导师的安排阳奉阴违。
3.对抗型导学关系困扰的应对策略
产生对抗型导学关系困扰的主要原因,是研究生采取对抗、冲突的方式,对待导师和导师的相关安排。
发生这种情况,深层原因有两种。一是因为专业积累和人生阅历有限,研究生不能理解、不愿接受导师的教学、科研安排,又不善沟通,不善处理矛盾,所以导致误解和矛盾激化。二是因为遇上了剥削型、放任型或道德败坏型的导师,研究生不得不运用对抗的方式来维护自己的权益。
以上两种冲突,性质不同,应对方式也应不同。第一种冲突的出路在于研究生要学会沟通,避免激化矛盾,这是研究生的必修课。第二种原因造成的冲突则不可避免,只是研究生需要避免情绪冲动和做事极端,要懂得运用规章制度伸张权益、保护自己;同时,学校也应该为学生提供健全的反馈投诉渠道,便于学生维权。
1.专业迷惘型导学关系困扰的应对策略
产生专业迷惘型导学关系困扰的主要原因,是研究生对自己的专业前途没有信心,而导师又不能给予有力引导。
研究生对自己的专业前途没有信心,深层原因有三点:一是研究生对自己没有信心——对自己的科研能力没有信心,对自己是否适合科研工作、是否能够以科研为终身职业没有信心。二是研究生对专业没有信心——课题选对了吗?研究方向正确吗?专业有前景吗?自己在此行业的发展前途怎么样?没有肯定的答案。三是研究生对导师没有信心——对于上述疑问,部分导师自己都没有解决。
这种困扰,比较棘手,因为“认清自己、入对行、跟对人”,本来就是人生难事。本文提供参考建议如下:个人层面,研究生可以做专业的职业测评,帮助自己了解适合的职业发展类型;其次,导师和学校,也可以多组织研究生参加前沿性的学术会议,帮助研究生尽快把握专业现状,看清专业前景,找到专业榜样。
2.品行不端型导学关系困扰的应对策略
产生品行不端型导学关系困扰的主要原因,是导师、研究生或双方都有不道德的想法和做法。
学术抄袭、数据造假、代写论文、虚假报销、贿赂评委、搞不当男女关系等行为产生的原因很复杂,撇开时代、社会原因,主要原因还有以下两种:一是部分导师道德操守不强甚至道德败坏。导师本应成为研究生的学术标杆、人格榜样,在做人、做事(科研)方面都要对研究生承担起正面引导责任。但部分导师不仅不能承担应尽责任,对研究生的不道德做法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还诱导、胁迫研究生发生不道德行为。二是部分研究生道德认识模糊,道德观念淡薄。他们在面对科研、论文、毕业、就业压力以及金钱、捷径、欲望等诱惑时,往往把持不住自己;如果再遇上道德操守不强甚至道德败坏的导师,在其默许甚至诱导、胁迫之下,就会产生不道德的做法。
应对不道德的行为,首先必须重视道德教育,依靠道德教育。虽说道德情操需要从小培养,但在人生的任何阶段,重视道德教育都是亡羊补牢——时犹未晚。其次,道德教育虽然非常重要,但仅仅依靠道德教育又是绝对不够的。这就像外儒内法的中国传统社会,儒家教化是首要的,但仅仅依靠儒家教化又是绝对不够的,还必须用好法家——即,“扎紧制度的笼子”,使不道德的念头,没有机会变成行为;使不道德的行为,付出高昂的代价。
参考文献
[1] 冯蓉, 牟晖. 博士生导师在构建和谐导学关系中的作用研究——基于北京市 10所高校的调查[J]. 研究生教育研究,2014(2): 54-58.
[2] 林伟连, 吴克象. 研究生教育中师生关系建设要突出“导学关系”[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03(5): 26-28.
[3] 何作井, 李林, 周震. 论研究生教育中师生关系的异化与重构[J]. 外国教育研究, 2007, 34(6): 40-43.
[4] 王慧玲. 我国导师与研究生关系研究综述[J]. 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 2014(4): 90-92.
[5] 楼成礼, 郑庆岚, 林玲. 以人为本,重构研究生教育的“导学关系”[J]. 教育发展研究, 2004(6): 28-29.
[6] 许迈进, 郑英蓓. 三重反思: 重构研究生培养中的师生导学关系[J]. 教育发展研究, 2007(4): 77-80.
[7] 牟晖, 武立勋, 徐淑贤. 和谐视域下研究生导学关系构建浅析[J]. 思想教育研究, 2014(5): 7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