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春艳
(吉林省煤田地质局二〇三勘探队,吉林四平136000)
对于我们寻找煤炭资源和煤田的勘查,构造运动与火山喷发在盆地聚煤期以及含煤地层发育期及含煤地层缺失起到重要作用。特别是对火山活动与构造运动较频繁的地区,会使正常的充填序列沉积受到构造运动与火山喷发极大的影响,使得勘查区的含煤地层缺失或者含煤地层未见煤层的现象,对此研究有助于我们今后找煤方向,有利于提高找煤效率和质量,更好地勘查寻找煤炭资源。本文仅以吉林省九台市卢家-回回营区煤炭普查区为佐证加以阐述,从而对今后找煤方向煤炭资源开发有所帮助和借鉴。
在海西末期和燕山期地质时期,发生着剧烈的火山活动,大量岩浆不断的侵入和喷发,使得有些聚煤盆地的部分煤层被吞噬,并且沉积了大量的火山碎屑岩;同时构造运动又使其快速隆起与沉降、断陷、凹陷,造成局部地区含煤地层受到强烈剥蚀,缺失含煤地层及不能形成泥炭沼泽环境含煤地层无煤的现象。
卢家—回回营区位于天山—兴安褶皱区,吉黑褶皱系,松辽中断陷,东南隆起区,九台—长春凸起的东端。区域地层区划为天山—兴安地层区,松辽地层分区,松嫩地层小区。
中生界基底主要由志留—泥盆系(S-D),海西期花岗岩(γ4)及古生界二叠系(P1f)组成。区内出露的地层主要有志留—泥盆系(S-D);二叠系范家屯组(P1f);侏罗系火石岭子组(J3hs);白垩系沙河子组(K1sh)、营城组(K1y)、泉头组(K1q)及大面积的第四系(Q),白垩系地层是本区主要的含煤地层。
卢家—回回营盆地为一凹陷盆地,伴有不规则的次一级隆起和凹陷。盆地主要发育3个构造。其长轴方向为北东东向延伸的背斜和2个向斜。
根据区内二维地震资料,工作区内共发育5条张性正断层FD1-FD5。FD1断层为张性正断层,位于工作区的西部贯穿南北;FD2断层为张性正断层,位于工作区的南部;FD3断层为张性正断层,位于工作区的中部;FD4断层为张性正断层,位于工作区中部偏北;FD5断层为张性正断层,位于工作区的东北部。
根据地表出露及钻孔接露的地层资料及物探资料,勘查区内地层由老至新由古生界二叠系范家屯组(P1f)、中生界侏罗系火石岭子组(J3hs)、白垩系下统沙河子组(K1sh)、营城组(K1y)、泉头组(K1q)、新生界第四系(Q)组成,其含煤地层为中生界白垩系下统沙河子组、营城组。
本次施工2个钻孔:(1)LH12-3号孔钻遇地层如下:白垩系泉头组地层(K1q);营城组上段(K1y3)中基性、酸性火山岩性段;营城组中段(K1y2)含煤碎屑岩段;营城组下段(K1y1)中酸性火山岩性段;钻遇营城组含煤地层厚度132.65m;
(2)LH12-2号孔钻遇地层如下:白垩系泉头组(K1q)营城组上段(K1y3)中基性酸性火山岩性段;营城组中段(K1y2)含煤碎屑岩段;营城组下部(K1y1)中酸性火山岩性段;沙河子组上段(K1sh3);沙河子组中段(K1sh2);沙河子组下段(K1sh1),钻遇营城组含煤地层厚度105.65m;沙河子组100.75m;两钻孔均未见煤层。
该区位于松辽盆地东南缘,松辽平原边缘发育的煤系地层为白垩系下统沙河子组及营城组,根据施工的2个钻孔,其中LH12-2号孔钻遇营城组含煤地层厚度105.65m;沙河子组100.75m;LH12-3号孔钻遇营城组含煤地层厚度132.65m;但均未见煤层。如图2所示。
卢家—回回营区位于先断后凹的内陆山间盆地,通过本次施工从而佐证了:沙河子组与营城子组均为一套火山喷发间歇沉积的两套沉积地层。
本区沉积同时有白垩系下统沙河子组和营城子组含煤地层。沙河子组和营城子组均为盆地初始充填序列沉积,由于受构造运动的影响,盆地下降速度过快,在盆地的初始充填过程中,没能形成沼泽、泥炭沼泽环境,即被快速充填的粗碎屑物所覆盖,之后随着火山再次活动,结束了盆地的充填。该盆地没经过盆地的鼎盛期和盆地的萎缩期,即被火山喷发的碎屑岩所覆盖,从而结束了盆地的充填序列。
盆地的西部缺失沙河子含煤地层,分析认为初始充填过程中盆地西部较高没能接受沉积,或者为该区沉积了沙河子组含煤地层,由于后期构造抬升使之遭受剥蚀而缺失该地层,根据物探给定的盆地构造形态,认为前者可能性较大。
参考文献:
[1] 程爱国,林大扬.中国聚煤作用系统分析[M].江苏: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1.
[2] 杨忠习,金秀琴,魏春艳,杨玉斌.吉林省九台市卢家—回回营煤炭普查总结[R].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