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团员
摘要:内蒙古自治区横跨我国三大聚煤区,地质历史上四大聚煤期在内蒙古自治区均有表现,含煤地层时代主要有石炭——二叠纪、侏罗纪、白垩纪和古近纪。
关键词:聚煤期;地质历史;含煤地层;资源储量
内蒙古自治区煤炭资源丰富,横跨我国三大聚煤区(东北、华北、西北),地质历史上四大聚煤期在我区均有表现。已查明和预测的含煤盆地180余个,在全区的各个盟(市)均有煤炭资源分布,含煤盆地面积约14.3万km2,约占全区国土面积的12.08%。含煤地层时代主要有石炭——二叠纪、侏罗纪、白垩纪和古近纪,(见图1)从老到新依次为:
1. 石炭——二叠纪含煤地层
石炭——二叠系含煤地层为内蒙古自治区重要的含煤地层,主要分布于内蒙古境内的华北地层区鄂尔多斯地层分区和阴山地层分区,以及祁连地层区的北祁连地层分区,东起清水河、准格尔,经东胜以北的乌兰格尔向西到桌子山、贺兰山的广大含煤区,形成的主要煤田有准格尔、桌子山、乌达、贺兰山煤田和大青山煤田(石炭系部分)。石炭纪含煤地层主要包括太原组以及相当的拴马桩组;二叠纪含煤地层主要包括山西组、与其相当的杂怀沟组以及大红山组,为海陆交互相沉积或陆相沉积。
石炭系上统太原组和二叠系下统山西组在全区含煤0—28层,一般为6~13层,平均为11层。含煤厚度为1.15m~20.78m,平均10.16m,可采煤层厚0.76m~17.25m,平均7.29m,含煤率0.97%~43.95%,平均为7.4%。石炭—二叠纪煤田累计查明资源储量4214636万吨,占全区累计查明资源总量的11.77%。
2. 侏罗纪含煤地层
侏罗纪含煤地层为内蒙古自治区又一重要的含煤地层,我区境内中生代侏罗纪含煤盆地分布在东起大兴安岭、西至阿拉善沙婆泉——北山盆地、北至阴山以北、南至鄂尔多斯盆地(内蒙古部分)的范围内,主要集中在东胜煤田。此外还形成了大青山煤田(侏罗系部分)及阿巴嘎煤田等。大兴安岭地区的牤牛海煤田等一些煤田(矿)的含煤地层也为侏罗系。主要含煤地层为侏罗世延安组、五当沟组、红旗组。
延安组是我区侏罗纪主要含煤地层,最具代表性的是东胜煤田,延安组在东胜煤田的岩性主要为泥岩、中细砂岩、夹油页岩及煤层,局部为含砾粗砂岩。其厚度113.3m~215.3m,平均180m。含6、5、4、3、2五个煤组,其中4、3两个煤组在全区发育稳定。每个煤组包括1~3个煤层,一般含煤10~22层,最多可达30层,可采8~11层,可采厚度累计12.62m~21.63m。煤层倾角均小于5°,倾向大致为西——南西。煤层连续性好,结构简单。累计查明资源储量16020341万吨,占全区累计查明资源总量的44.75%。
3. 早白垩纪含煤地层
我区中生代白垩纪含煤盆地主要为海拉尔——二连盆地群,以及赤峰的元宝山平庄以及阴山的固阳盆地等。其范围东起大兴安岭西缘,西至狼山,南至阴山,北至中蒙边界,含煤地层主要赋存于以断陷型为主的次一级盆地之中,其沉积特征、构造特征和含煤性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含煤地层在中东部以白垩世伊敏组和大磨拐河组为主;在西部以白垩世伊敏组大磨拐河组和固阳组为主;在牤牛海——开鲁——元宝山、平庄以阜新组、九佛堂组为主。主要形成了胜利、白音华、霍林河、宝日希勒、伊敏、扎赉诺尔等一批国家规划煤田(矿区)早白垩纪煤田累计查明资源储量15518019万吨,占全区累计查明资源储量的43.34%。
4. 古近纪含煤地层
古近纪含煤地层仅见于集宁地区及赤峰以西的克什克腾旗和翁牛特旗境内的丹峰煤田,在察右中、后旗及凉城县东南一带也有零星分布,一般资源量较少、煤质差。形成的煤田有集宁煤田和丹峰煤田,含煤地层主要是汉诺坝组和宝格达乌拉组。其中集宁煤田汉诺坝组为一套黑色、灰黑色、橄榄玄武岩、辉石玄武岩、致密块状及气孔状玄武岩夹红色、砖红色泥岩、灰白色泥岩、砂质粘土、砂岩及页岩夹煤层,含腹足类及植物化石。古近纪的煤田查明资源储量主要分布在集宁地区,累计查明资源储量50241.2万吨,占全区累计资源总量的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