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周恩来 伟大精神 服务人民
作者简介:涂相军,中共江苏省委党校学员处。
中图分类号:D60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04.056
在周恩来同志故里——江苏淮安工作生活了6年,上百次地来到周恩来纪念地瞻仰伟人,缅怀伟人,纪念伟人,接受教育。深切感受一代伟人周恩来的崇高精神和道德风范,特别是他的坚强党性和彰显的人格光辉更是激励后人的精神力量。
周恩来同志于1898年3月5日出生在淮安县附马巷,12岁离开淮安到沈阳求学。他从小就志向远大,14岁时在为学校第二周年纪念的作文中写道:“吾全校之诸同学乎。吾人何人,非即负将来国家责任之国民耶?此地何地,非即造就吾完全国民之学校耶?……” 作为学生应该担当国家和民族的重任,作为学校应该培养具有独立人格的完全国民。一次修身课上,魏校长提问同学们 “读书是为什么”。“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恩来同志答道。
1913年8月,他考入天津南开学校,周恩来品学兼优,多数课目都在全班获第一名或者名列最优者中,校长张伯苓常对家人说:“周恩来是南开最好的学生。”
在南开学校,他对“如何‘立志怎样做事、如何做人”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他说:“故立志者,当计其大舍其细,则所成之事业,当不至限于一隅,私于个人矣。”所做之事要讲正义、做实事,而不能图虚名,带坏社会风气,成为名誉的罪人。人生的意义是什么?一个人应该怎样活着?他在深入思考后得出如下结论:“人立足于世界上,不能像草木禽兽那样只为自己活着,而要心甘情愿去做那些为公众‘服役的事情”,“而服役之事,乃为人类所不可免。”
他经常利用假期到农村、矿区进行社会调查,参加社会实践。在深切了解社会民众的悲惨生活后,更加增强了拯救人民于水火的强烈责任感。他决定去日本和西方发达国家留学,寻找救国救民的道路,并写下了气势磅礴的诗篇《大江歌》:“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在欧洲勤工俭学时,他在对各种制度和道路的对比中逐步认识到“要用社会主义来救中国”、“社会主义不可侮,实已成了必然的趋势”。 1921年3月,他经旅法华人、北京党组织成员、北京大学讲师张申府和他的妻子刘清扬介绍,加入了共产党组织,成为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之一。他说:“我认的主义一定是不变了”、“要以誓死不变的精神为共产主义奋斗到底”,表明了他坚定的决心。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由于红军队伍不断扩大,领导人之间在军队建设是集权好、还是分权好的问题上产生了一些不同看法,军内存在的单纯军事观点、流寇思想和军阀主义残余等非无产阶级思想有所发展。6月,在福建龙岩召开了红四军党的第七次代表大会。毛泽东同志试图总结过去经验,以解决红军建设中的主要问题。
8月,陈毅到上海向中央汇报红四军历史和党内争论情况。周恩来时任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政治局常委会秘书长兼组织部部长,是当时党内的实际负责人。鉴于反映问题的严重性,成立了三人委员会,由周恩来、李立三、陈毅组成,针对红四军内部矛盾和红四军发展方向的问题专门讨论解决。从他们之间的私人关系看,周恩来与陈毅、朱德是老朋友,而当时周恩来对毛泽东却并不太了解,彼此也没有深入接触过。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决断?是对周恩来党性原则的现实考验。周恩来同志没有因为朱德和陈毅是自己的老部下而偏袒他们,而是着眼于军事斗争的实际,指出朱德和陈毅在“分权”观点上的错误。强调“军队只有集权,才能行动敏捷、步调一致,便于行军作战”。
而后,陈毅起草并经周恩来同志审定了九月来信,对红四军党内发生的争论问题作出了明确的结论。九月来信为后来的“古田会议”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和组织基础,发挥了重要作用。
长征途中,周恩来同志在党内军内身兼数项重要领导职务,肩负的责任十分繁重。红军渡过湘江后,已被大大削弱的红军处境仍然极端危险。在这危急关头,毛泽东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一路上同博古、李德展开了激烈争论。12月18日,周恩来同志主持召开了黎平会议,再一次讨论红军今后战略方向问题。周恩来同志主持会议,决定采纳毛泽东同志的意见,西进渡乌江北上在川黔边建立根据地。
1935年1月7日,红军占领遵义。15日-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在遵义举行,毛泽东同志被选举为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后,博古不愿意交出权力,周恩来同志找博古彻夜长谈,说服博古“中国革命要靠真正懂中国的人”,毛泽东同志就是这样的人。博古后期说,周恩来同志的一席话对他的一生产生了影响。
四、要学习他虚怀若谷的品性,果敢决策择善而从
作为遵义会议的延续,2月5日的扎西会议确定“毛泽东同志为周恩来同志在军事指挥上的帮助者”。在3月4日召开的鸭溪会议上,中革军委决定设前敌司令部,委托朱德为前敌司令员、毛泽东同志为前敌政治委员。
3月10日,红一军团林彪、聂荣臻向中革军委发来“万急”电报,建议进攻打鼓新场(今金沙县城)。张闻天立即在苟坝召开会议,讨论红一军团提出的意见。在苟坝会议上,与会的大多数人都主张打,只有毛泽东同志一人坚持主张不打。讨论中,毛泽东同志没有说服大家,会议形成了进攻打鼓新场的决议。
毛泽东同志认为,若两军对垒,南北夹击、腹背受敌将是红军即将陷于的境地,面臨全军覆没的危险。想到此,毛泽东心急如焚、忧心忡忡,红军的命运在脑海里激荡,必须即刻上路,去找周恩来进行最后的努力。当天深夜,毛泽东同志来到周恩来同志住处,建议缓发作战命令,慎重从事。并认真分析战略形势,进行战略判断,提出自己的战略设想。经过长谈,周恩来被毛泽东精准的预判所折服,并接受了毛泽东同志的意见。次日晨重新开会讨论,周恩来、朱德同红军将士们摆情况、讲形势,帮助与会者认清战略形势和敌我态势,会议再次表决,取消了进攻打鼓新场的计划。
放弃攻打打鼓新场的计划,让红军躲过了堪可灭顶的劫难。如果没有周恩来同志这样豁达的心胸和宽大的气度,没有他尊重不同意见、从善如流的民主作风,历史的结局就将改写成另外的样子。
“人民的世纪到了,所以应该像条牛一样努力奋斗,团结一致,为人民服务而死。”在纪念鲁迅逝世10周年的会议上,周恩来这样说,他也一直是这样做的。新中国成立后,他平时每天工作12小时以上,有时在16小时以上。胡耀邦评价他为“全党楷模”。
他牵挂最多的是人民群众。1959年后,我国连续三年发生自然灾害,农村粮食大幅减产。很多人由于吃不饱饭、缺乏营养而生病。周恩来亲自和卫生部人员计算男女老少最低的营养需要,并指示卫生部组织专家协同有关部门研制代食品,代食品小球藻和人造肉研制成功后,他又先尝先试,把自己当试验品。他为安排全国人民的吃饭问题,呕心沥血,日夜操劳。他亲自统筹全国粮食工作的全局,组织调拨粮食,并且下决心大幅度精简城镇人口,调整农村政策,终于使我国渡过了“粮荒”的难关。
1966年3月8日,河北省邢台地区发生了6.7级地震。周恩来于次日赶赴余震仍在继续、震灾最严重的隆尧县,研究抗震救灾工作,慰问受灾群众。在白家寨大队群众大会上,他见群众被寒风吹得睁不开眼,便绕到群众背后,自己顶着寒风向群众讲话,他宁愿自己顶着寒风也不让群众受风沙之苦。
1972年5月,周恩来同志在一次身体常规检查中发现患了癌症。他亲自体验到癌症病给人带来的痛苦。从自己的病,他想到更多受到癌症病折磨的人。云南锡矿是肺癌高发区,旧社会许多工人患癌症,没法治,只好回家等死。1975年3月,刚做完手术躺在手术台上的周恩来同志用微弱的声音叫来肿瘤医院院长李冰,嘱咐他要关心云南锡矿的工人:“你赶快去”。此时,他心里想到的还是他人,唯独没有他自己。人民群众是共产党人的根!他始终不忘初心,当好人民的“总服务员”。
“公字当头就不会掺杂一点私利”。他公私分明,从不搞特殊化。他对自己甚至到了苛求的地步。他在宾馆开会,如果公务活动已经结束,服务员端上来茶水,他也要按价钱付费。他去理发时,来回路上使用公车的路费都要一分不少地上交。
1959年底,西花厅由于年久失修,有关方面趁他南方之行一个多月的时间“抢”修了西花厅,换了一些旧得不能再使用的地毯、窗帘和沙发。周恩来同志回到北京后,马上对何谦等人进行了严肃批评,直到工作人员将旧物全部换回来才肯回西花厅居住。
在三年困难时期,他把自己的每月计划供应口粮由28斤降为15斤,邓颖超每月只有13斤。周恩来同志经常工作到深夜,厨师林青见总理工作过午夜了,便为他做夜宵。说是夜宵,实际也就是两只小馒头和一小碗烧青菜。为了不让总理发觉,把准备好的一小截香肠剁碎掺进那一小碗烧青菜里,可总理吃第二筷子就发现了。他对行政秘书何谦谆谆告诫:“如果我吃得好些、穿得好些、住得好些是不会有人有意见的,但是我不能那样做,因为我是一国总理,……,如果我带了一个坏头,也会影响到我们的各级领导干部。在我们国家还不富裕的今天,我们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时刻牢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他始终勤俭节约,穿的衣服补了又补,一件睡衣整整穿了26年。穿破的袜子自己补,他还教身边工作人员用电灯泡顶着补袜子的方法。任总理26年只穿过2双皮鞋,一双皮凉鞋一穿就是20多年。他始终严格自律,为自己制定严格的廉政八条:严守党员守则,不送礼、不拜寿、不迎送、机关纯舞会、不搞堂会、不坐轿、少宴会。还给亲属立下了《家规十条》等。
周恩来有权不私、有名不显,身居高位把自己放得很低。他劳而无怨、死不留灰、去不留言,但人民把他放在心中很高的位置,得到人民真诚的爱戴和永久的怀念。百岁老人管易文看了他的照片后,连喊三声“音容宛在,永别难忘。”
今天,我们纪念他就要更好地学习他。把周恩来同志的品格和精神作为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一面镜子,作为“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的一面旗帜,作为“三严三实”、“两学一做”共产党员的好样子,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锐意进取,勤奋工作,让党的旗帜高高飘扬,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早日实现!
参考文献:
[1][英]迪克·威爾逊. 周恩来传.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11.
[2]石仲泉、陈登才. 周恩来的故事.北京:红旗出版社.2011.
[3][英]迪克·威尔逊. 周恩来自述.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11.
[4]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 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