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从词语的理解与积累、作文素材的辨识与积累、日记练笔、提高学生的图文互译的能力四个方面探索轻松写作文的有效途径,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自信心。
关键词:丰富积累;培养;兴趣
作文难,是许多学生的共同感觉,每次布置作文,总听到一片哀叹声,即使老师做了详细提示,但收上来的作文总是不尽如人意:或者是词语搭配不当;或者是语意表达含糊不清;或者是文章内容贫乏等等。多年教学发现,学生作文存在以上弊病,是学生作文难的根源。为了让学生轻松作文,我的作文教学常从以下环节入手:
一、 加强词语的理解和积累
学生掌握了丰富的词语,作文时,可以准确地抒发感悟,表达中心。
二、 课文积累
每学习一篇课文,课前我就布置学生预习,画出不懂或者难理解的生字、生词,然后查工具书逐个解决。生字、生词在预习过程中抄写记熟。同时,还要有意识地指定词语要求学生造句。
三、 举行词语接力比赛帮助积累
這是一个较有助于积累词语的有趣活动。活动前先布置班里的学生出版一期学习园地之词语知识专版,内容包括:同义词、反义词,褒义词、贬义词、中性词、残缺成语补充完整、成语故事、成语接龙比赛、歇后语填空、谚语拾趣等等。
四、 指导学生对作文素材的辨识与积累
生活在大千世界里的学生,由于生活层次的差异,生活环境的差异以及个性的差异,这些差异会给学生带来不同的生活感受。生活在学校里的学生,学校里的文化生活是他最深切的感受。生活在农村里的学生,农村里悠闲、恬适的农家生活是他们的切身感受。生活在都市里的学生,都市里车水马龙,人来人往的繁忙景象是他们的切身感觉。像这样的生活素材,如果缺乏针对性的指导,学生的辨识能力就呈现不足。因此,指导学生对生活素材的辨识与积累,也是让学生轻松作文的一个有效途径。如在一次学校田径运动会上,班里的学生刘远龙同学经过奋力拼搏,终于荣获男子3000米长跑冠军,这一校园文体生活,如果我不及时加以指导,许多学生可能就体会不到刘远龙同学在跑了400米之后腿重如灌铅,呼吸像针刺的那种感觉,辨识不到他是为了班集体的荣誉而克服困难,奋力拼搏的精神,更辨识不到他的内在心里:“一定要为班集体争光”这一崇高信念,促使他坚持着一种外在行动。或许,他们会热闹一阵子就忘记了。因此,在这样的情景中恰当地指导学生对作文素材进行辨识,从而有效地积累下来就显得相当有必要了。
五、 激发学生写日记的热情
首先,写日记可以养成学生勤动笔的好习惯。唐代文学家韩愈有句精辟格言:“业精于勤,荒于嬉。”这里就指明勤与学业的关系。当代著名作家贾平凹,39岁时,已经出版作品30多部,约500多万字。他的短篇小说《满月儿》、中篇小说《腊月、正月》,散文集《爱的踪迹》等曾获全国性的奖励,长篇小说《浮躁》获1988年美国《飞马》国际文学奖,贾平凹所取得的累累硕果,是他用辛勤汗水换来的,他平时,每天读书写作10小时以上,甚至大年初一也不停笔。他外出参加会议,也随身携带书稿。因此想让学生作文时信手拈来,一气呵成,轻松作文,就不能忽视从日记抓起。养成勤动笔的好习惯。
其次,写日记有利于加强语言的锤炼,提高表达能力。“刀斧不用会生锈,人若不学会落后”,写作文也一样,久而不写,即使是一些常用的字、词也会变得生疏了,甚至不记得怎么写了,更何况是遣词造句,布局谋篇?写日记,不必非得写成文章,可以写一个观察感受的片段,也可以写生活中的大事。可以议论、抒情,也可以叙述,描写,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总之,能达到锤炼语言,提高表达能力的效果即可。
第三,写日记有利于作文素材的积累。生活就像大海,很少有风平浪静的时候。生活中的朵朵浪花有时是一个想法、一段经历或者是一点感叹。在漫漫人生路上,虽然它稍纵即逝,但只要你把它记录下来,就会给你的生活增添快乐,留下回忆。会为你日后的作文积累丰硕的素材。建房子没有建筑材料是建不起房子的,写文章缺乏素材也别谈写作文。那些不着边际的空话,大话很难从心灵深处打动读者,引起共鸣,留下印象。因此,提倡写日记,为学生提高写作水平,让学生甩掉作文难的沉重包袱,是轻松写作文的便捷途径之一。
六、 利用多媒体教学,增强学生图文互译能力
文章里蕴含的人物动作、神态、景物等等的描写,都是经过作者细心观察生活后,精心锤炼后才写成的。而影视剧中的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又都是导演根据小说、剧本里的描写编导出来的。这是一种图文互译现象。在语文教学中,这种现象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来解决,而恰当地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能有效地提高学生观察社会、观察生活的能力,增强学生图文互译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如教学《背影》一文时,在讲授到父亲过铁道买橘子时的背影这一片段,这是一个相当生动的行动描写,爬过铁道的“爬”,两手攀着上面的“攀”,两脚往上缩的“缩”,身子微倾的“倾”等等,这些形象生动的人物刻画,充分表现了父亲爱子的深情。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达到图文相互沟通的效果,我使用多媒体教学,每涉及一个动词我就投放一张相关的幻灯片。这样,“父亲”过铁道时那种因年迈而显得步履蹒跚的动作跃然幕上,学生看了一目了然,更直觉地感受父爱的深情。
文中的语言,也是“父亲”这完美形象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为了让学生更全面、多角度地体会好这些语言,真切感受父爱的深情。在教学文中的五次语言描写的时候,先是充分渲染每句话的语境,接着我就分别播放了“父亲”那朴实、简洁的语言。通过使用这一教学环节,学生在学习中就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并且,这两个从文到图,从文到声的转换环节,既加深了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使学生掌握在生活中发现和捕捉作文素材的能力,促进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苏教版《语文》教学参考书.2005年出版.
[2]施柳.《同步作文》七年级上册[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5年出版.
[3]刘美存.《写议论文材料精编与运用》第一集[M].广西民族出版社,1993年出版.
作者简介:
钟升,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浦北县第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