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和素质教育的广泛应用使得我国的教育体制做出了极大的调整以适应社会现实发展的需要,在教育中最主要的体现就是将教育教学重点由学习的成绩转为学生的核心道德素质的培养,特别是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渗透。语文作为我国文化传承的重要学科,其学习对学生未来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加强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渗透利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升,本文就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渗透的相关问题进行探究。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人文精神;渗透
一、 引言
社会的快速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也产生了新的标准,各个行业更加注重品德素质与文化素质的全面型人才,对此教育改革也将核心道德素养教育作为教育体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文精神可以理解为个人应当继承和发扬的民族传承的优良品质,也可以理解为个人经过文化熏陶与学习后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无论如何加强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精神渗透都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作为教师的我们要全面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面貌。
二、 我国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渗透的发展现状
尽管素质教育改革在我国教育实践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不可否认的是高中教学仍旧受到高考压力的影响,大多数学校以高考为教学目标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而忽视了教学中的人文精神渗透,使得素质教育没能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人文精神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 高中语文教学以高考为中心,缺少对人文精神的重视程度
当前高中教学的主流依旧是高考,大多数的学校以高考为服务第一对象,并紧紧围绕高中考试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案和计划,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进行各种古诗词的背诵和素材范文的写作以及阅读理解的训练,时间和精力大多被各种习题所占据,而学校和教师也忽略了在教學实践中的人文精神渗透。
(二) 高中语文的学习氛围过于紧张,不利于人文精神的渗透
高中的学习生活节奏可以说是十分紧张的,学生过着三点一线的生活,时间被各种试卷和单词公式所占据,几乎没有空闲的时间,语文学习亦是如此,大量的阅读材料和古诗词文章背诵使得学生对语文学科产生了恐惧和厌烦的心理,课堂的学习氛围也不利于人文精神的渗透。
三、 加强人文精神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策略
(一) 利用影视教学资料,营造出人文精神渗透的环境
高中的学习生活节奏过于紧张,语文课堂教学环境亦是如此,不利于人文精神的渗透,对此我们可以借助多媒体播放影视教学资料,增强语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营造出轻松地学习氛围,从而达到人文精神的教育目的。
教学案例:在课文《大堰河——我的保姆》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借助多媒体为学生播放相关的教学视频,帮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诗歌中蕴含着的感激、怀念、追思和赞美等思想感情。本首诗歌是我国著名的诗人艾青在1933年创作的,通过对乳母大堰河的怀念和追忆,表达了诗人对乳母的感激和赞美以及对当时社会广大劳动妇女的悲惨生活的同情和对当时“不公正社会”的仇视。增强学生的感恩之心和民族自尊心。
(二) 结合教材,深度挖掘出教学材料中的人文精神
高中语文教学依然以课本教材为主,因此我们在进行人文精神渗透的时候可以结合语文教材,深度挖掘其中蕴含的人文精神,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念。
教学案例:在课文《陈情表》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对文章的翻译和作者背景的讲解,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作者李密在面对西晋武帝司马炎的征辟时祖母病重在忠与孝之间的挣扎,最终写出《陈情表》向皇帝叙述了作者幼年失孤,与祖母相依为命,感谢朝廷的知遇之恩但是无奈祖母病重的现实,后武帝深受其感动,特赐奴婢和供养,体现了“孝”在传统文化中占据的重要地位,和每个人都应对长辈的抚养教育怀有感激之心并尽孝回报的人之常情。
教学案例:在课文《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的学习过程中,通过对全文的学习体会蔡元培校长对当时中国学子的殷切期盼,和学习生活中的严格要求,表达了蔡元培校长的教育理念和强烈的爱国之情,将学生培养成为德行兼备,诚实守信,敬业爱国的人才,让学生深切体会到新时代学生应当具备的品质。
(三) 将实践生活中的事例和语文教学内容相结合
语文知识的学习最终都是要应用于生活实践当中去的,将实践生活当中的实例和语文课堂教学相结合,可以加深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便于在教学中进行人文精神的渗透。例如在课文《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日常生活中父母每天早起为孩子做早餐的事例,让学生深刻体会到父母对我们的付出和父母对孩子的无私的爱,从而培养学生对父母的感恩之心,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 结语
学生道德素质的提升不是一日之功,这需要长期的教育和家长与教师的共同努力,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精神渗透亦是如此,教师需要科学合理的制定教学方案,营造人文精神的渗透氛围,挖掘教材中的人文精神素材,将生活中的事例和语文课堂教学相结合,全面提升学生的核心道德素养,将其培养为社会需要的全面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杨乐.浅论高中语文教学的人文精神渗透问题[D].陕西师范大学,2013.
[2]梁海霞.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浅谈高中语文教学的人文精神渗透问题[J].新课程(下),2015(6):150.
作者简介:
徐晓红,辽宁省大连市,辽宁省大连市红旗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