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过对高校党员组织生活现状的调查研究,提出高校党员组织生活存在的问题,在对问题进行剖析的基础上提出加强组织生活创新设计,提高组织生活质量的策略及建议。
[关键词]党员;创新;策略;建议
[作者简介]陈秀春(1972-),女,汉族,山东临清人,上海电机学院商学院党总支副书记兼副院长,讲师,研究生,主要从事党建和思想政治研究。
[中图分类号] D267.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8031(2018)04-0044-02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加大党内民主建设的力度,了解党员组织生活的现状,以改革创新的精神研究和解决当前组织生活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本课题采用问卷调查、党员座谈和个别访谈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围绕党员组织生活开展的时间、内容、形式、效果及影响党员组织生活开展的原因等方面进行了调研,调研对象主要以上海部分高校的教工党员为主,共发放问卷600份,回收583份,有效问卷526份,回收率97%,有效率87.7%,达到了理论指标的要求,进行的问卷调查是有效的。
(一)组织生活的主体——党员对组织生活的评价及原因分析。对当前的组织生活现状,绝大多数党员认为质量不容乐观、满意度不高,党员参加组织生活的原因30%的党员是因为党组织的要求不得不去,4%的党员参加组织生活是看在组织者情面上,表现出部分党员对参与组织生活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经分析,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角色意识淡漠,影响党员先进性的发挥。党员角色意识是由党组织赋予党员的,具体表现为党员对理想信念坚定不移的追求,对党组织的忠诚,对党的纪律的自觉服从和对党的教育事业认真负责的态度。有的党员认为组织生活是软指标,参加多、参加少一个样,参不参加无大碍。究其原因,部分党员在思想上对组织生活的认识不到位,党员角色意识淡漠,没有真正按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
2、缺乏关怀激励机制,影响党员的组织归属感。在座谈中,有党员说,长期以来党组织对党员的关心主要是对生活困难党员提供一些物质上的帮助,大多数党员一般都是“大呼隆”式地参加组织活动,缺乏个性化的关怀激励,影响了党员对组织的归属感。
3、组织资源支持不足,影响党员参与组织生活的积极性。从调研中看到,最受党员欢迎的组织生活形式有主题实践活动,外出参观革命教育基地及参与公益活动,但由于活动经费的匮乏,使得一些外出参观受到限制,组织资源支持不足,从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党员参与组织生活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组织生活的主导者——党支部书记对组织生活的评价及原因分析。作为党员组织生活的主导者,党支部书记是提高组织生活质量的关键,通过调研和访谈,基层党组织基本落实了组织生活制度,但取得的效果并不理想,就党支部书记而言,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薄弱环节。
1、党支部书记的思想认识还不高。党支部书记对组织生活重要性的思想认识不够到位,少数党支部书记对组织生活在组织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还缺乏足够的认识,随意性比较大,布置安排不精心、不尽心。
2、党支部书记的党务素质不够。高校年轻的党支部书记较多,党龄不长,其党务素质与工作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落实制度较简单,不讲究实际效果,在组织生活中主动性、引导性不强。
3、党支部书记投入的精力不多。高校党支部书记专职的较少,很多是由中层干部和其他三级机构负责人兼任,多忙于行政工作,在支部工作上精力投入不多,时间不够。
因此,要使高校组织生活真正体现高校特色,还应加强党支部书记的培训,提升支部书记的个人素质和工作能力。
(三)从组织生活本身来看,党员组织生活缺乏吸引力、凝聚力和認可度。从统计结果看,认为组织生活缺乏吸引力的党员占35%,占用时间、影响学习工作的40%,没什么意思的21%,目前,党员组织生活所采用的主要形式是讨论交流思想,听报告,上党课等。因此,形式单一,缺乏新意,内容枯燥,党员对组织生活缺乏兴趣,参与组织生活积极性不高,甚至导致部分党员对组织生活产生抵触情绪。
1、组织生活的内容枯燥,脱离党员的工作和生活,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从统计数据看,59%受访党员认为组织生活很重要,也很有意义,对提高党性修养作用很大,但与实际工作、生活结合不紧密。党员最希望通过培训提升自己的理论素养,同时也希望组织生活能促进和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因此,组织生活要加强与党员的学习、工作、生活相结合,以帮助党员解决实际问题。
2、组织生活的形式单一、方法不够创新。党支部对新形势下提高组织生活质量的途径、方法研究探索不够,往往依赖上级党组织的布置安排,组织生活的形式对党员缺乏吸引力、感召力。
因此,要从根本上改变组织生活在党员心中一成不变的印象,高校党组织应继续加强创新,利用新载体,努力营造一个新鲜、活泼的组织生活氛围,切实增强组织生活的吸引力和实效性。
通过对调研结果的分析,发现只有依据高校改革发展的目标,根据新情况、新问题对组织生活进行系统策划和精心设计,以“生动、活泼、有教育意义和有吸引力”为要求,坚持创新组织生活形式,丰富组织生活载体,突出针对性、多样性、主体性和实效性,才能使党员组织生活成为广大党员积极向往、乐于参与的活动,从而增强党员意识、提高党员素质、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
(一)加强组织生活设计的多样性,注重创新形式和载体,提高组织生活的吸引力。
组织生活设计不仅要具有时代特征,符合高校的发展战略和特点,而且还要满足党员自身需求,体现党员主体意识;不仅内容要丰富多彩,而且形式应新颖活泼。
1、角色创新。高校作为知识分子聚集地,追求民主、追求思想自由和學术自由的观念深入人心,党员的民主意识比其他阶层的党员都更加强烈。组织生活只有体现高度的民主性,才能真正调动党员参政议政的积极性,发挥党员在高校教学和管理工作中的模范带动作用。所以,应改变以往由党支部书记唱“主角”、党员当“听众”的模式,可以采用党员上微型党课或党员主持等形式,使党员真正参与其中,融入其中。
2、学习形式创新。多组织一些社会实践活动,拓展组织生活的空间,使之更富有教育意义和感染力,如参加一些公益活动,积极争当志愿者、社区党建联动、校企支部共建,下企业参观学习等;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建立网上学习交流平台,通过开展“四强四优”等活动,让广大党员分享成长进步的经验,进一步增强党员意识、提高党员素质。
(二)加强组织生活设计的针对性,丰富活动内容,激发党员参与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1、围绕学校中心工作设计组织生活,凸显党员的主体地位。高校的一切工作都要以教学与科研为中心,党员组织生活应牢牢把握这个中心,突出这个中心,服务这个中心。通过党员组织生活这一教育途径,充分调动党员在教学科研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团结广大教职工完成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及社会服务的任务。通过党支部与党员的有效沟通,及时、准确、动态地了解和掌握党员的共性需求和个性需求,自下而上,主动介入,上下互动,紧密结合制定符合党员思想、工作实际的组织生活计划,做到贴近实际,贴近党员需求,凸显党员的主体地位,变“要我过”,为“我要过”。
2、围绕服务群众、解决实际问题设计组织生活,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党的性质和任务决定了党支部组织生活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思想性和原则性。但党支部组织生活的内容是广泛而多样的,大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小到身边发生的事,如:关乎民生,人民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都可以成为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要贴近群众学习生活的实际,为群众排忧解难,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促进学校和谐健康发展。
3、坚持统一教育和分层次教育相结合,注重党员组织生活内容的层次性。高校组织生活的内容要区别对象,针对不同的群体进行不同层次的教育,高校教师和行政部门的党员存在着不同的特点和需求,组织生活也应采取不同的形式和内容。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以适应不同群体类型党员的实际需求,调动广大党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讲求实效,健全党员组织生活设计的保障体系。
1、制度保障。加强管理,规范操作,建立健全有效的组织生活制度,对提高组织生活质量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是学校党委要修订关于进一步规范基层党组织生活制度的有关规定或意见。二是坚持组织生活制度,党员领导干部要率先垂范,认真过好双重组织生活会,以普通党员身份参加组织生活,发挥带头表率作用。三是要进一步明确组织生活的责任人制度,即党委组织部门跟踪指导、推进,基层党委(党总支)书记是党支部组织生活的领导责任人,党支部书记是组织生活的主要责任人。强化工作责任制,逐级负责,层层抓落实。
2、队伍保障。要提高组织生活质量,首先提高党支部书记的思想政治素质,因为他们是党员组织生活设计的领导者、组织者和责任人,党支部书记的态度和能力是做好组织生活设计的关键。因此,一要选好党支部书记,让优秀的骨干党员上岗。二要激励支部书记创新思维,拓展组织生活思路,争当“创新书记”。三要总结推广探索优秀组织生活案例,求新求精,用好先进典型。四要加强培训,注重党支部书记队伍建设,提高支部书记的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
3、经费保障。从调研结果看来,基层党组织党员活动经费不足,也对组织生活创新带来一定的限制,因此,建议设立专门党员活动经费,专款专用,比如,开展“专题型”组织生活设计,要求基层党组织根据形势任务要求,围绕学校及部门的中心工作,教学任务,针对党员队伍现状和职工思想状况,规划活动主题,组织开展主题鲜明、实践性强的专题活动。上级党组织根据各基层党组织的活动方案、活动情况、反馈效果等,对各基层党组织的专题组织生活进行立项评价,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评选一批优秀项目,树立典型,予以激励、宣传推广。
[1]王桂英.不断创新党的组织生活[J].上海党史与党建,2008(12).
[2]余庆.提高研究生党支部组织生活有效性的策略探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