荞麦属植物遗传育种的最新研究进展

2018-05-21 06:56
种子 2018年4期
关键词:四倍体苦荞荞麦

(贵州师范大学荞麦产业技术研究中心, 贵阳 550001)

荞麦原产中国,属于蓼科(Polygonaceae)荞麦属(FagopyrumMill )双子叶植物[1-2]。各种类在中国均有分布。根据报道,大约有24个种类,其中被广泛栽培的种类2个,即甜荞(F.esculentum,也称普通荞麦)和苦荞(F.tataricum,也称鞑靼荞麦)。栽培荞麦分布广泛,在我国绝大多数省份均有栽培,其栽培面积和总产量居世界第2位。荞麦属于小宗作物,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国家农作物品种资源的征集、研究工作的开展,我国开始了荞麦新品种选育研究工作[3-5]。育种方法主要采用系统育种和辐射诱变育种等方法,曾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培育出了一批新品种。但是由于我国荞麦在作物中的地位不高,投入的人、财、物资源不足,队伍不稳,研究水平低,导致了荞麦育种滞后、产量低而不稳。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荞麦由于独特的平衡营养和保健作用,近年来得到广泛关注。2010年国家把荞麦纳入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逐步构建了稳定的荞麦科技队伍,到目前为止,荞麦育种研究已取得了显著进展。

1 荞麦遗传研究

1.1 主要质量性状

甜荞由于花朵较大,易于进行人工杂交,相关性状的遗传研究较多。甜荞是花柱异长的自交不亲和种[6]。有研究表明,甜荞的粉红花与白花由互补基因遗传,幼果颜色(浅红、浅绿)、幼果棱颜色(红、绿)和形状(圆、尖)由显性互补基因遗传[6-7]。Compbell等通过种间杂交获得了一个自交亲和的杂种(F.esculentumvar.homotropicum),对其F2代进行遗传分析表明同型花类型和自交亲和性状是由一个显性基因控制的[8]。Zeller等[6]还发现,甜荞的花果落粒性(落粒、不落粒) 、花药大小(正常、小)、主茎木质化均表现出单基因遗传。Ohnishi[9-10]发现, 野生甜荞(F.esculentumssp.ancestralis)的落粒性由一个单显性基因控制。Katsuhiro Matsui et al发现,易脆而弱小的花梗导致落粒[11]。邓林琼等研究发现,在主茎木质化基因与落粒性、幼果颜色、幼果棱颜色、瘦果棱形状等基因之间, 落粒基因与幼果颜色、幼果棱颜色、瘦果棱形状基因之间, 幼果颜色基因与瘦果棱形状基因之间, 以及瘦果棱形状基因与花药大小基因、花被片正面颜色基因之间,均表现为独立遗传[7]。

苦荞由于花朵小,而且自花授粉,常规方法较难进行有性杂交,其性状遗传研究相对较少。陈庆富[1,12-13]提出了苦荞刚开花朵人工去雄杂交技术,并进行了荞麦属植物种间杂交,并通过薄壳苦荞与常规苦荞品种之间的有性杂交,培育出了大量的遗传稳定的薄壳苦荞新品系,并研究发现苦荞的薄壳与厚壳是相对性状,且薄壳性状是由1对隐性基因控制的[14]。

1.2 主要数量性状的遗传

对荞麦主要数量性状遗传的研究主要涉及生育期、花期、分枝性、单株产量、千粒重、黄酮含量、蛋白含量、氨基酸含量、微量元素含量等[15]。

表1 苦荞主要性状的广义遗传力

性状遗传变量(σg2)环境变量(σe2)遗传力h2(%)位次生育期41.31563.186392.841千粒重4.29591.037380.552主茎节数0.64430.220974.463株高62.946425.165171.444单株重31.487722.116858.745花序数15.145813.616852.656分枝数0.66870.686549.437株粒重0.60160.719433.478株粒数1382.33763535.536528.119

唐宇等[16]估算了苦荞主要性状的广义遗传力,从表1可看出,生育期、千粒重的遗传力最高,均在80%以上,育种选择较为有效。主茎节数和株高次之,而株粒数和株粒重的遗传性状最低,不足40%,暗示受环境影响很大,选择不可靠。

此后,杨明君等[17]对苦荞进行研究发现苦荞株高、花序数、千粒重等遗传力较高,株粒重等遗传力较低。可以看出在育种选择上千粒重较为有效,株高、花序数等次之。

郭玉珍等[18]将甜荞品系Sibano (种子蛋白质含量18.64%)与遵义甜荞(种子蛋白质含量9.51%)进行杂交,杂种F2、F3代的种子蛋白质含量进行遗传分析发现,其广义遗传率和狭义遗传率分别为54.17%和41.15%,说明高蛋白的遗传受加性效应影响较大。育种上不宜在早期进行选择。徐笑宇等[19]利用SSR分子标记方法,对筛选出的51份高黄酮荞麦资源进行遗传多样性研究, 筛选出4份基因型相对独立且黄酮含量较高的荞麦材料,即F.hybtidum、川荞1号、K-11、K-14,为高黄酮优质荞麦选育提供了基础。

2 荞麦育种研究

2.1 荞麦育种的发展

我国西南地区是荞麦属植物种质资源的多样性中心,变异类型非常丰富,但荞麦研究起步较晚,遗传育种也相对落后。荞麦育种发展大体可分为以下4个时期:1987年以前属地方品种时期,此时期全国无荞麦审定品种,全国各地均是地方品种,该时期农民自留种子,品种种子混杂退化严重;1987—1997年属甜荞选择育种时期,也是甜荞育种广泛开展时期;1997—2008年属甜荞和苦荞选择育种和诱变育种时期,苦荞育种工作开始起步;2008年至今属杂交育种和杂种优势利用育种发展时期,开始出现杂交育种等育成审定品种。据不完全统计,30余年来,引进、国(省)审(鉴、认)定荞麦品种81个(表2、表3),其中甜荞品种36个,苦荞品种45个。

2.2 荞麦育种方法

2.2.1 选择育种

选择育种是以自然群体或天然异交群体为材料,从中选择优良变异,经后代鉴定而选育新品种的方法。由于是利用自然存在的变异直接进行选择,方法简单快速,是育种的基本方法,也是育种初级阶段最常用的方法。荞麦育种还处在育种的初级阶段,选择育种还是主要的育种方法,主要是单株选择、混合选择2种。到目前为止我国通过选择育种方法选育的荞麦品种数占80%左右(见表2)。

表2 甜荞育成品种

序号品种育种方法育种单位育种者审定地 审定年份 亲本种类1晋荞麦7号秋水仙素、混合单选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史兴梅等山西2015晋荞麦6号甜荞2晋荞麦8号EMS诱变山西省农业科学院高粱研究所山西2015甜荞3苏荞2号杂交江苏省泰州市旱地作物所江苏2015威甜1号×纯甜4202甜荞4品甜荞1号混合选择山西农科院品资所山西2014甜荞5定甜荞3号系统选择甘肃省定西市农业科学研究所马宁等甘肃2014吉荞10号甜荞6西农9976株系集团法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陕西2014甜荞7西农9978株系集团法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陕西2014甜荞8通荞2号系统选择内蒙古通辽市农业科学院内蒙古2014甜荞9延甜荞1号系统选择陕西省延安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王金明等国家2013吴起红花甜荞甜荞10赤荞1号两系法内蒙古赤峰市农牧科学院内蒙古内蒙古2013甜荞11赤荞2号系统选择内蒙古赤峰市农牧科学院内蒙古内蒙古2013甜荞12庆红荞1号系统选择甘肃省庞东学院农林科技学院王百姓等国家2012环县红花荞甜荞13平荞7号系统选择甘肃省平凉市农业科学研究所鲍国军等国家2012通渭红花荞甜荞14丰甜荞1号杂交贵州师范大学陈庆富等贵州2011贵州沿河甜荞地方品种×德国sobano品系甜荞15威甜荞1号系统选择贵州省威宁县农业科学研究所贵州2011高原白花甜荞甜荞16定甜荞2号混合选择甘肃省定西市旱农中心马宁等甘肃2010日本大粒荞甜荞17榆荞4号两系杂交陕西榆林农校高立荣等陕西2009甜荞18平荞5号单株混合选择甘肃省平凉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甘肃2009甜荞19平荞6号单株混合选择甘肃省平凉市农业科学研究所鲍国军等甘肃2009川荞1号甜荞20晋荞3号γ射线诱变山西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张春明等山西2006甜荞品系83-230甜荞21宁荞2号混合选择宁夏固原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常克勤宁夏2005额落乌且甜荞22信农1号引种宁夏固原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宁夏2005甜荞23宁荞1号辐照宁夏固原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常克勤宁夏2002甜荞24榆荞3号回交法陕西榆林农校陕西2001甜荞25晋荞1号γ射线诱变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小杂粮室赵建东等山西2000甜荞83-230甜荞26岛根荞麦引种宁夏固原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宁夏1998甜荞27蒙822单株混合选择内蒙古农业科学院小作物所内蒙古1995甜荞28吉荞10号混合选择吉林农业大学韩立军等吉林1995白城荞麦甜荞29美国甜荞引种宁夏固原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宁夏1995甜荞30平荞2号混合选择甘肃省平凉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宋占平等甘肃1994云南百花荞甜荞31北海道引种宁夏固原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宁夏1990日本普通甜荞甜荞32榆荞1号秋水仙素诱变陕西榆林农校杨天育陕西1989甜荞33牡丹荞引种陕西榆林农业科学研究所陕西1989甜荞34榆荞2号株系集团法陕西榆林农业科学研究所陕西1988甜荞35茶色黎麻道混合选择内蒙古农业科学院小作物所王仲青等内蒙古1987黎麻道甜荞36蒙-87混合选择内蒙古农业科学院内蒙古1987地方农家品种甜荞

苦荞为自花授粉作物,地方品种多由变异的纯系组成,遗传稳定性好,单株选择效果显著。而甜荞为花柱异长、自交不亲和遗传杂合,单株选择常常无效,因此其育种方法通常采用混合选择进行。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利用选择育种方法已育成24个甜荞品种、40个苦荞品种,引进并广范推广的国外育成荞麦品种4个。

2.2.2 辐射诱变育种

对于苦荞,由于花小不便于进行有性杂交,采用物理诱变、化学诱变进行育种便成为一个有效的方法。目前为止,我国通过辐射诱变育种方法选育的荞麦品种有13个,约占16%(见表2、表3)。分别有8个苦荞品种、5个甜荞品种,方法主要有离子照射、60Co-γ射线诱变、秋水仙碱诱变与二甲基亚砜(EMS)诱变等方法,通过此方法育成的品种有西荞1号、米荞1号、晋荞麦2号等。

表3 苦荞育成品种

序号品种育种方法育种单位育种者审定地 审定年份亲本种类1西荞6号系统选择西昌学院等王安虎等四川2016苦荞2西荞7号系统选择西昌学院等王安虎等四川2016苦荞3通荞1号系统选择内蒙古通宁市农业科学院国家2015苦荞4晋荞麦6号系统选择山西省农业科学院高寒区作物研究所杨媛等国家2015地方农家种蜜蜂苦荞5定苦荞1号单株混合选择甘肃省定西市农业科学研究所马宁等国家2015西农9920苦荞6六苦荞4号系统选择贵州省六盘水职业技术学院张清明等贵州2015云南滇宁1号苦荞苦荞7风苦2号系统选择湖南省凤凰县政协国家2013苦荞8西荞3号γ射线诱变四川省西昌学院王安虎等国家2013川荞2号苦荞9黔苦7号系统选择贵州省威宁县农业科学研究所毛春等国家2013威宁地方品种冷饭团苦荞10西荞4号γ射线诱变四川省西昌学院王安虎等四川2013地方米苦荞苦荞11西荞5号γ射线诱变四川省西昌学院王安虎等四川2013地方旱苦荞苦荞12西荞1号系谱法重庆市农业学校钟光驰等重庆2013苦荞13云荞2号系统选择云南省农科院生物技术与种质资源所王艳青等国家2012昆明寻甸地方苦荞苦荞14风苦3号系统选择湖南省凤凰县政协国家2012苦荞15晋荞麦5号离子照射、系选山西省农业科学院高粱研究所吕慧卿等山西2011黑丰1号苦荞16六苦荞3号系统选择贵州省六盘水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张清明等贵州2011地方品种八担山米苦荞苦荞17黔苦荞6号系统选择贵州省威宁县农业科学研究所毛春等贵州2011地方品种麻乍苦荞黄皮荞苦荞18晋荞麦2号γ射线诱变山西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李秀莲等国家2010五台苦荞苦荞19川荞3号杂交四川西昌学院王安虎等国家2010苦荞20云荞1号系统选择云南省农科院生物技术与种质资源所王莉花等国家2010曲靖地方品种苦荞21迪苦1号系统选择云南省迪庆自治州农业科学研究所王文军等国家2010地方品种苦荞22黔苦5号系统选择贵州省威宁县农业科学研究所毛春等国家2010威宁雪山地方品种小米苦荞苦荞23昭苦2号系统选择云南省昭通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国家2010昭通地方品种青皮荞苦荞24西农9940系统选择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国家2010苦荞25川荞4号杂交四川省凉山州昭觉农业科学研究所李发良等四川2009新品系额02×川荞1号苦荞26川荞5号杂交四川省凉山州昭觉农业科学研究所李发良等四川2009新品系额拉×川荞2号苦荞27米荞1号γ射线、EMS诱变四川西昌学院四川2009地方品种旱苦荞苦荞28昭苦1号单株集团系统法云南省昭通市农业科学院宋维际等国家2008地方品种大白圆籽荞苦荞29黔苦3号单株选择贵州省威宁县农业科学研究所毛春等国家2008威宁凉山苦荞苦荞30西农9909系统选择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国家2008苦荞31西荞2号γ射线诱变四川西昌学院王安虎等四川2008地方品种苦刺荞苦荞32晋荞麦4号氮离子注入山西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山西2007苦荞33六苦2号系统选择贵州省六盘水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张清明等国家2006地方苦荞苦荞34黔苦2号系统选择贵州省威宁县农业科学研究所毛春等国家2004老鸦苦荞苦荞35黔苦4号系统选择贵州省威宁县农业科学研究所毛春等国家2004高原苦荞苦荞36西农9920系统选择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柴岩国家2004苦荞37黔黑荞1号系统选择贵州省威宁县农业科学研究所毛春等贵州2002高原黑苦荞苦荞38川荞2号系统选择四川省凉山州昭觉农业科学研究所李发良等四川2002九江苦荞苦荞39凤凰苦荞系统选择湖南省凤凰县政协国家2001苦荞40九江苦荞系统选择江西吉安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吴叶宝等国家2000九江荞麦苦荞41川荞1号系统选择四川省凉山州西昌农科所高山作物站李发良等国家2000老鸦苦荞苦荞42西荞1号γ射线、秋水仙素诱变四川西昌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国家2000苦荞43黑丰1号系统选择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品资所高芬等山西1999榆6-21苦荞44榆6-21混合选择陕西榆林农业科学研究所青海1998苦荞45吉荞9号系谱法吉林农业大学韩立军等吉林1995九江苦荞苦荞

2.2.3 多倍体育种

国内外研究表明,多倍体育种是提高作物产量的一条重要途径,也是提升品质的有效途径之一。已有研究显示,四倍体苦荞蛋白质含量和黄酮含量明显高于二倍体的[20]。

荞麦多倍体育种开始于前苏联,并先后育成Bolshevik 4,Iskrahe和Minchanka等3个四倍体品种。我国郑王尧和崔继林也于当时利用秋水仙素诱导成功了甜荞多倍体,但未能在生产上应用[21]。日本于1974年先后推出Miyazakiootsubu和Shinshuoosoba2个四倍体甜荞品种。直到1982年,高立荣[22]也开展甜荞多倍体育种。1987年赵刚和唐宇相继开展了苦荞多倍体育种[21]。我国陕西省榆林农校于1982年用秋水仙碱诱变陕西靖边荞麦,使染色体加倍成同源四倍体后经系统选择,成功选育出甜荞新品种榆荞1号[23],杨敬东等[24]利用秋水仙素溶液配以二甲亚砜对九江苦荞幼苗茎尖进行处理培育出同源四倍体苦荞新品系。

由于多倍体植株普遍存在着育性下降的缺点,所以曾经认为对于收获籽粒的农作物来说,应用前景不大。但是,杨敬东等[24]对4个苦荞品种进行多倍体诱导研究发现,苦荞麦染色体在减数分裂时能形成2个二价体,使配子的形成有很高的成功率。这就表明,对苦荞育种来说,多倍体育种也是一条切实可行的方法。近年来,通过组织培养与秋水仙碱相结合培育多倍体的技术手段日趋成熟,并被应用到野生金荞麦多倍体育种中。吴清等[25]对野生金荞麦进行离体快繁和同源四倍体的诱导试验表明,在组织培养条件下,将其带绿色芽点的愈伤组织和无菌苗浸泡在不同浓度的秋水仙素溶液中或接种于添加一定浓度秋水仙素的培养基中,均可诱导金荞麦多倍体的产生,但以浸泡愈伤组织的效果较好,最高的诱导率可达43.3%。通过试管苗茎尖染色体显微观察,鉴定出同源四倍体[21]。

植物多倍化导致种子变大,天然产物含量提高,可较大地提升品种的品质。对于荞麦而言,可提高黄酮含量,为茶等保健产业提供优质原料。因此多倍体育种对于荞麦优质专用品种的选育是一条重要的途径。

2.2.4 杂交育种

杂交育种是指通过品种间或种间杂交创造新变异,从其后代群体进行多次连续的单株选择或混合选择,经后代鉴定和品种比较试验,而选育新品种的育种方法。我国最早在20世纪20年代进行杂交育种,首先是棉花,随后在水稻、玉米、小麦等多种作物上也取得成功[26]。近年来,在荞麦育种上也取得成功,目前,通过此方法已育成的荞麦品种有5个,分别是苏荞2号、丰甜1号、川荞3号、川荞4号、川荞5号。

苦荞为自花授粉作物,且花小,肉眼不能准确观察花药及柱头,不便进行人工去雄和有性杂交工作,因此,在品种间开展杂交育种非常困难,也限制了苦荞的杂交育种技术的发展。而甜荞是花柱异长自交不亲和的虫媒传粉作物,花朵大而鲜艳,容易杂交,导致品种纯合性不足,对传粉昆虫依赖,天然结实率低,产量比苦荞低很多。从1987年开始陆续在西藏、云南、四川等地的野生甜荞麦中发现了等花柱(即花柱和雄蕊等长)的自交可育甜荞资源[1]。该类型自交结实、有较高的天然结实率,为高结实率甜荞品种选育和杂交育种提供了新途径[27]。

荞麦远缘杂交是非常困难的[12-13]。但在经过许多尝试后,也有下面的几个杂交组合取得成功:同源四倍体甜荞×四倍体左贡野荞、同源四倍体甜荞×四倍体金荞麦、同源四倍体苦荞×四倍体金荞。目前,Krotov[28]对苦荞和金荞之间进行的远缘杂交是最成功的,因为它们产生了真正的新型荞麦一年生异源四倍体荞麦——巨荞(F.giganteum)。

到目前为止,国际上在荞麦种间杂交上已取得较大的进展[1]。陈庆富等在2012年成功的对地方品种小米荞和翅米荞1号(晚熟,不耐热,适应性差,产量低)与普通苦荞品种“晋荞2号”(厚壳,产量高,适应性强,早熟)配制了杂交组合(壳薄、易脱壳)[14]。已育成30多个高产(产量最高达3 000 kg /hm2)、适应性强的易脱壳的米苦荞新品系。其中贵米苦荞13、贵米苦荞18、贵米苦荞55,黑米19表现较好。至今又有了新的杂交组合黑米×不落粒野苦荞、黑米×长黑粒苦荞、黑米×粉红花甜荞等均获得成功。薄壳苦荞具有常规苦荞所不具备的优势,就是容易脱壳,这使得米苦荞育种将逐步成为未来苦荞育种的主体。

贵州师范大学陈庆富在远缘杂交上开展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2014年春天,将一年生同源四倍体苦荞“大苦1号”(花柱同短自交可育自花授粉,F.tataricum)作为母本与多年生金荞麦 “红心金荞”(四倍体,花柱异长自交不亲和虫媒传粉,落粒,F.cymosum)做父本进行杂交,获得了一种新类型的杂种植株。该杂种植株自交可育、结实正常,植株特征介于双亲之间。目前已获得上百个F7系。同年秋天又获得了更多的F1杂交种,它们是巨荞×红心金荞、巨荞×大野荞、巨荞×米苦荞、米苦荞×红心金荞、巨荞×普通荞麦,翅米荞×金荞麦,所有的杂种除了2个杂交组合米苦荞×红心金荞和翅米荞×金荞麦(有高的自交结实率,但种子空瘪)外,均表现完全不育特性[27]。2015年至今,开展了多年生苦荞育种,即4倍体苦荞×红心金荞,获得了4个新品种即贵多苦002、贵多苦003、贵多苦60、贵多苦74,它们均表现为较强大的再生力和明显的多年生特性,且抗性强。栽培1次,可以收获多次,明显提高全年产值。预计多年生苦荞等多年生荞麦作物将开辟未来的新的荞麦产业。

2.2.5 杂种优势利用育种

杂种优势是指2个遗传基础不同的亲本杂交产生的杂种在一种或多种性状上优于双亲的现象。在我国,为了大幅度提高农作物产量,杂种优势被应用于多种农作物中。多用于玉米、水稻、油菜等作物上,并取得显著成绩。对于荞麦而言,杂种优势育种起步较晚,目前我国仅有陕西榆林农校高立荣团队应用甜荞近交系和自交不亲和机制,育成一个甜荞品种榆荞4号[29]。

2.2.6 分子标记辅助育种

相对于常规育种而言,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的选择效率可提高3~4 倍[30]。已有很多报道研究了荞麦形态学标记[31]、同功酶标记[32]、细胞学标记[9]、种子蛋白亚基标记[33]、DNA分子标记[34],并探讨了荞麦种间、种内亲缘关系及遗传多样性。荞麦分子标记技术已成为荞麦资源研究的手段。其中,国内外广泛使用的分子标记多为RAPD、AFLP、STS、SSR标记[35]。

Aii等[36-37]用AFLP标记对甜荞麦的自交亲和位点进行了分子标记研究,发现了9个与其连锁的片段,并对其进行了克隆、测序和Southern交验证。结果表明,其中2个片段N 2和N 7可以用于该基因的分子标记辅助选育和该位点的精细作图[38]。Matsui等[39]通过F2群体的遗传作图,虽然没有确定Sht 1所在的连锁群,但找到了2个与落粒基因Sht 1紧密连锁的AFLP标记并将其转化为STS标记,为分子辅助育种提供了依据。王耀文[40]以滇宁一号与野苦荞杂交得到的136株F2代为作图群体,构建了由37个SRAP标记、1个SSR标记,10个连锁群组成的连锁图,该图谱总长725.1 cM,标记间最大图距为46.6 cM[31]。这是首张苦荞遗传连锁图谱,为苦荞产量相关性状QTLs定位、杂种优势机理等研究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同时也为综合利用苦荞相关研究信息奠定了基础[41]。岳鹏等[42]通过对自交可育的甜荞Lorena-3与Homo杂交获得的F2代分离群体进行RAPD、STS标记分析,构建了自交可育甜荞RAPD和STS的遗传标记连锁图谱,为培育自交可育的荞麦新品种奠定理论基础。该图谱包含有71个DNA分子标记位点,共有7个连锁群,长度为515.5 cM。其中,落粒基因Sht 1和Sht 2分别与标记S 1182-1160和S 1182-1048紧密连锁[34]。

3 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我国在荞麦育种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到目前为止,总体上看,很多品种特别是甜荞品种由于异交造成生物学混杂,苦荞品种适应性又不足,致使我国荞麦新品种的推广应用效果并不理想,新品种覆盖率不足30%,远不能满足生产发展的需要,各地仍以种植地方农家品种为主。荞麦是我国传统的主要的出口小杂粮,我国的甜荞麦具有“粒大、皮薄、质优”等特点,主要出口日本及欧洲国家。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健康的需求,对荞麦的药用价值形成共识,荞麦深加工产品研发更突显荞麦的保健作用,荞麦产业规模和需求呈现逐步增大的趋势。尽快培育出适应不同类型地区的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的荞麦新品种,积极研究其先进的育种技术、提高加工品质,是进一步发展我国荞麦生产的当务之急。今后育种研究可以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1) 挖掘和利用优异荞麦种质资源;

2) 广泛应用先进的育种技术,提高荞麦育种水平;

3) 选育功能性强的高产、优质荞麦专用品种;

4) 加强多年生荞麦药粮两用的育种研究,推动高效农业的发展;

5) 加强协作、促进荞麦良种的繁育与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陈庆富.荞麦属植物科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2]饶庆琳,陈其皎,陈庆富.薄壳苦荞品系籽粒总黄酮含量变异及与主要产量构成要素间的相关性[J].江苏农业科学,2016,44(10):333-336.

[3]林汝法.中国荞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4:106.

[4]林汝法,柴岩,廖琴,等.中国小杂粮[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27-67.

[5]赵建栋,李秀莲,陈稳良,等.我国荞麦育种成就、问题及对策[J].种子,2017,36(4):67-71.

[6]Friedrich J.Zeller,SaiL.K.Hsam.GeneticAnslysis of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 in Common Buchwheat (Fagopyrumesculen-tumMoench)[M].The proceeding of the 8 th ISB,2001:214-217.

[7]邓林琼,黄云华,刘拥军,等.普通荞麦(Fagopyrumesculentum)形态性状的遗传规律研究[J].西南农业学报,2005,18(6):705-709.

[8]Woo S H,Nair,AAii.J Breeding of a new species of autogamous buckwheat[A].Clayton Campbell.RomanPrzybylski.Advances in buckwheat research.Proceedings of the 7th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buckwheat[C].Winnipeg Manioba;published by the Organization Committee of the 7 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under the auspecies of the International Buckwheat Research Association,1998:301-316.

[9]Ohnishi,O.N.Asnao.Genetic diversity ofFagopyrumhomotrop-icum,a wild species related to common buckwheat[J].Genetic Re-sources and Crop Evolution,1999,46:389-398.

[10]Koji Tsuji,Ohmi Ohnishi.Phylogenetic relationships among wild and cultivated Tartary buckwheat (FagopyrumtataricumGaert.) populations revealed by AFLP analyses[J].Genes Genet.Syst,2001,76:47-52.

[11]Kachonpadungkitti Y,Mangkita W,Romchatngoen S,et al.Possibility of Cross Breeding of Buckwheat (FagopyrumesculentumMoench) in vitro[J].ShokubutsuKojoGakkaishi,ISSN:0918-6638,2003,15(2):98-101.

[12]Chen QF.A study of resources of Fagopyrum (Polygonaceae) native to China[J].Botanical Journal of the Linnean Society,1999,130:53-64.

[13]Chen QF.Wide hybridization amongFagopyrum(Polygonaceae) species native to China[J].Botanical Journal of the Linnean Society,1999,131:177-185.

[14]Chen QF,Chen QJ,Shi TX,et al.Inheritance of tartary buckwheat thick shell character and its relationships with yield factors[J].Crops,2015(2):27-30.

[15]胡银岗,冯佰利,周济铭,等.荞麦遗传资源利用及其改良研究进展[J].西北农业学报,2005,14(5):101-109.

[16]赵刚,唐宇.荞麦的开花过程[J].国外农学-杂粮作物,1990(3):52-53.

[17]杨明君,郭忠贤,陈有清,等.苦荞麦主要经济性状遗传参数研究[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5(5):19-20.

[18]郭玉珍,陈庆富.染料结合法测定荞麦种子蛋白质含量的研究[J].广西植物,2007,27(6):952-957.

[19]徐笑宇,方正武,杨璞高,等.高黄酮荞麦资源的遗传多样性评价[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

[20]廉立坤,陈庆富.二倍体和四倍体苦荞种子蛋白质含量和黄酮含量比较研究[J].种子,2013,32(2):1-5.

[21]宋晓彦,杨武德,张黎.荞麦多倍体育种研究进展[J].山西农业科学,2009,37(5):81-83.

[22]高立荣,关瑞庭.同源多倍体荞麦育种试验初报[J].陕西农业科学,1986(3):17-18.

[23]杨天育.四倍体荞麦新品种——榆荞1号[J].农业科技与信息,1994(7):9.

[24]杨敬东,郭露穗,邹亮,等.高药用价值多倍体荞麦诱导及特性研究[J].成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6(3):180-182.

[25]吴清,向素琼,闫勇,等.金荞麦的离体快繁及同源四倍体的诱导[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01,23(2):108-110.

[26]夏如兵.中国近代的水稻杂交育种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1,27(1):11-16.

[27]Chen Qing-Fu.Recent progresses on interspecific crossbreeding of genusFagopyrumMill[J].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Buckwheat.2016:285-292.

[28]Krotov AS,Dranenko ET.An amphidiploid buckwheat,F.giganteumKrotov sp.nova.Byulleten’VsesoyuznogoOrdenaLeninaInstitutaRastenievodstvaImeni N.I[J].Vavilova.1973,30:41-45.

[29]冯国.中国专家培育出优质荞麦杂交种子榆荞4号[J].北京农业,2010(11):52-53.

[30]马名川,刘龙龙,张丽君,等.荞麦育种研究进展[J].山西农业科学,2015,43(2):240-243.

[31]高金峰,张慧成,高小丽,等.西藏苦荞种质资源主要农艺性状分析[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8,31(2):1-5.

[32]Ohmishi O.Population genetic of cultivated common buckwheat ofFagopyrumesculentumMoench.Ⅳ.Allozyme variability in Nepal and koshmirion populations[J].Genetic,1985,60:293-305.

[34]Sharma T R,Jana.S 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e DNA variation in fagopyrumtalaricumgaeno.Accessions from china and Himalaya region[A].Seung Shi Ham Yong SconChoi.NamSoo Kim.Cheal Ho Park Addvances in buckwheat research,Proceedings of the 8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buckwheat [C].ChunchonKorea:published by the Organization Committee of the 8thInternational symposium under the auspecies of the International Buckwheat Research Association,2001:271-279.

[35]黎瑞源,石桃雄,刘筱嘉,等.荞麦分子遗传学研究进展[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4(11):151-156.

[36]Aii J.N agano M,Penner G A,et al.Identification of RAPD markers linked to the homostylar (Ho) gene in buckwheat (Fagapyrum)[J].Japanese Journal of Breeding,1998,48(1):59-62.

[37]Aii J.KishimaY,Adachi T.Fagapyrumchloroplast genome:Construction of physical maps and characterixation of unique sequence[A].MatanoTUjiharaA.Current advance in buckwheat research.Procredings of the 6th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buckwheat [C].Asahi Matsumoto.Canada:Shinxhu University Preca.1995:135-140.

[38]王健胜.荞麦栽培品种遗传多样性分析[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5.

[39]Matsui K,TetsukaT,HaraT.Twoindepengent gene loci controlling non-brittle pedicel in buckweat[J].Euphytica,2003,134:203-208.

[40]王耀文,夏楠,韩瑞霞,等.苦荞SSR-PCR反应体系的优化及引物筛选[J].贵州农业科学,2011,39(4):4-8.

[41]王耀文.苦荞SRAP和SSR分子标记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D].山西大学,2011.

[42]岳鹏,黄凯丰,陈庆富.普通荞麦落粒性、尖果和红色茎秆的遗传规律研究[J].河南农业科学,2012,41(1):28-31.

猜你喜欢
四倍体苦荞荞麦
红山荞麦看木森
南疆地区枣二倍体及其同源四倍体表型性状比较
四倍体白掌新品种‘绿萌’的选育
四倍体长牡蛎的生产方法与生物学特性
科学家揭示苦荞起源传播驯化路径
我国科学家发现荞麦属新种
苦荞
不同倍性芍药杂交亲和性及子代倍性1)
布拖县苦荞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荞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