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樱姿 付艳琳 韩卜莲 贺锦艳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形势的变化和发展,韩国企业对于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针对朝鲜语学生应该如何培养自身的专业能力,以满足企业对人才招聘要求的这一问题,本文以“面向区域韩企所需,探索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着力点”为主题,对本地代表性韩企进行调研分析,从而得出了结论,即高校应用型人才的着力点为培养“外语+”人才。希望该结论能为学校与个人的发展提供参考性价值。
关键词:外语+;应用型人才;教育理念革新;综合素质提升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8)006-0-02
一、探索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着力点的必要性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进入外企工作成为外语专业学生的首要选择。朝鲜语专业是中韩建交以后新兴的一个小语种外语专业,随着中韩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相互交融,韩国进驻中国的跨国企业数量也随之增多,因此对韩语方面的应用型人才需求也随之增大。
二、“外语+”人才成为市场需求的“香饽饽”
常熟地处长江三角洲,与上海、苏州和南通毗邻,经济发达,是很多韩企在中国设立工厂的选择之一。常熟理工学院作为常熟市唯一的高等本科院校,为常熟地区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人才。朝鲜语专业是常熟理工学院开设的一大外语专业,旨在培养韩语语言基础牢固、商务概念清晰,并具有多方面应用能力的中高级复合型韩语专业人才。斗山电子(常熟)有限公司是韩国斗山集团于2011年在常熟开设的工厂型分公司,部门主要分为生产部门和行政部门,其中近百分之八十的员工都从事与生产相关的工作,其余的才是办公制的员工。该企业的人事主管特别指出,纯韩语方面的翻译人才不适合这样的工厂型企业,更需要的是“外语+”人才,即不仅需要扎实的本专业基础,还应掌握工作岗位的行业性专业知识与外语翻译能力。因此,对于朝鲜语专业的学生来说就是成为“韩语+”人才。
1.培养“外语+”人才——学校教育理念革新
斗山电子(常熟)有限公司是主要从事加工电子产品的制造型公司,由于电子产品的生产与加工主要集中在长江三角洲地区,产业链、原材料、客户端也都是集中在这里,所以选择在常熟设立公司,并且与常熟的本科院校常熟理工学院建立了合作关系。学校为了提高外语类学生的就业质量,与区域韩企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学校发现传统的人才培养方法已经无法满足当下企业对外语型人才的需求,于是为了迎合企业对外语型人才的需求,创造性地提出了“厚基础、强素质、严要求、重实践、多技能”的教育理念。
(1)建立富有特色的创新型教育理念
企业方面表示,对于学校培养韩语专业的学生方面,不仅要提升学生的韩语水平能力,也要依靠和吸收社会力量参与教育教学、见习实习、专业实践等,使人才培养更加接地气。
首先,学校应该从传统的教学方式中解脱出来,利用现有的师资力量教授学生除外语知识之外的其他专业技能,例如语言专业的学生想进入财务部门的话,比起语言方面的专业知识更需要掌握财务方面的知识,所以学校可以在教授韩语专业知识之余,开设财务知识相关的课程,又或者学生想进入人事部门的话,学校可以开设人力资源管理相关的课程。从事办公室职务的话,学校可以开设计算机相关的课程,教授学生Office软件的运用。在此基础之上,学校还可以邀请企业内部的职工来给学生讲授相关部门的工作技能。
其次,学校应该大力促进与当地韩企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去企业实践学习的机会,以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
再次,学校可以通过举办创新创业大赛、辩论赛、模拟面试和简历制作大赛等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使学生具有清晰思维和批判思维能力。
(2)提供交换学习的机会
同时,应该给学生提供更多交换学习的机会,不单单是语言学习,也可以和韩国大学的其他专业进行合作,让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根据自己的需求学习其他专业知识,成为“外语+”人才。此外,学校可以积极地与韩国各类高校达成合作关系,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提供交流机会,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在此基础上学生可以更好地学习其他专业知识技能,如此一来,学生不仅能提高自身的语言能力,同时也能获取更多有助于就业的其他知识技能,更好地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3)合理设置课程安排
目前,有些学校盲目地压榨专业课程的比重,增大选修课的比重,将大量的职业性课程融入到课程体系当中,但是又由于职业性课程的“碎片化”和“拼盘化”导致学生不能完全地消化两种专业知识。因此,学校需要在本专业课程设置上注重专业知识的系统性与完整性,与此同时,也要注重适度地开设迎合企业需求的选修课程,以此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未来能更好地适应工作环境,成为应用复合型人才。
(4)培养多语人才
有些学校对朝鲜语专业学生的英语教学不够重视,英語课程设置较少,但英语是当今世界上主要的国际通用语言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广泛使用的语言,在日常生活中和职场上必不可少。因此学校不能因为学习了一门新的语言就忽视了对英语教学的重视。学校可以多开设与英语相关的课程,如英语视听说、英语翻译、商务英语等,以此来培育掌握多语能力的人才。
2.成为“外语+”人才——个人综合素质提升
(1)“两条腿”走路
对于斗山电子(常熟)有限公司来说,单一选择语言类学生的几率是比较小的,如果仅靠语言能力进行择业,可能选择空间比较狭窄。企业希望作为语言类的学生能有其他方面的专业知识的积累,就像通常所说的“两条腿”走路一样,一条腿是语言能力,另一条腿是具有其应聘部门相关的专业知识能力。只有“两条腿”一起行走,才能稳步前行。
(2)“新技能”解锁
以常熟理工学院整个朝鲜语专业的学生为对象进行问卷调查以后,根据数据分析整理得出 45%的学生有转专业倾向,由此可见,此专业的学生对于朝鲜语专业的就业形势有所担忧,认为仅靠语言能力不能满足就业需求。但同时又有81.67%的学生有学习其他专业技能知识的意识,可见大多数学生对于语言类专业的就业已经有了前瞻性,改变了自己固定的思维模式,不是一味地认为只有学习热门专业才会有较好的就业前景。
对于语言专业的学生来说,每个人的择业方向是完全不一样的,要结合自身的性格特点和其兴趣爱好,选择做最适合自己的工作。学生如果在学习好本专业的基础上,再根据自己的性格特点和兴趣爱好“解锁新技能”,这样就能成为企业所需要的应用复合型人才。
(3)“能量剂”补充
调查结果显示,86.67%的学生认为实践和工作经验是影响就业的重要因素,所以他们在校学习的同时,也主动参与社会实践,并且在与专业相关的公司进行实践。但是希望学生去实习的时候,本身已经有了一些专业知识储备,而不是一无所知单纯只是为了积累经验而实践,应该是把所具备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提高自己在工作环境中的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开拓创新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等。为自己以后真正踏上工作岗位补充能量。
学生还应该在课余之时积极主动地参与学校举办的各类创新型活动,激发自身创造的潜力,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增强创新意识,培养责任感与事业心。
三、着力点探索意义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中韩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相互交融与影响,韩企对于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加。为了迎合这一需求,学校方面应该注重“外语+”人才的培养,积极促进教育理念革新,提供更多的交换学习机会,合理地设置课程安排,培养多语能力人才;与此同时,学生个人也应该全面提升个人的综合素质,“两条腿”走路,解锁“新技能”,积极提高个人各方面的能力以适应社会环境。
在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社会背景下,学校和学生个人需要积极地寻求出路,满足韩企人才招聘需求。学校积极培养“外语+”人才,能够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就业率,为社会提供应用复合型人才。学生个人树立“外语+”意识,并努力成为“外语+”人才,能够成为社会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
参考文献:
[1]徐鵬,周明圣,蒋平.试论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改革思路与着力点[J].黑龙江教育,2009(3).
[2]刘睿.应用型本科院校韩国语专业建设初探[J].课程教育研究,2017(6).
[3]高莹.外国语学院举行应用型人才培养暨就业工作研讨会.常熟理工学院新闻网,2017.
[4]曹玉梅.高校实施创新教育 培育创新型人才的对策[J].教育探索,20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