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思政改革探索

2018-05-19 09:31何艺宁朱小亮刘凤
课程教育研究 2018年16期
关键词:职业生涯课程思政大学生

何艺宁 朱小亮 刘凤

【摘要】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是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有效载体,是大学生实现个人职业目标的重要保障。基于“课程思政”理念,本文分析了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开设现状,针对课程价值导向不明确等问题,探索实施课程思政改革的理念和思路,将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精神教育融入其中,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

【关键词】大学生 职业生涯 课程思政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6-0047-02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由高校主动实施的旨在帮助大学生全面认知自我、探索职业世界、定位职业目标、提升职业能力、培养职业精神,最终帮助学生实现最优化发展的教学活动。从个人层面来讲,职业生涯教育有助于学生实现个人成长成才;从高校层面来讲,职业生涯教育有助于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从国家层面来讲,职业生涯教育有利于做到人尽其才,使我国建设成为人力资源强国。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是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青年大学生作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生力军,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必须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激励学生自觉把个人职业理想融入到国家事业中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作为职业生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进行课程思政改革与探索。将思政教育与生涯教育相结合,引导大学生在了解自身个性特质的基础上,结合国家和社会发展状况,到国家和民族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合理规划职业发展,最大限度的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一、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开设现状

职业生涯教育源自西方,在我国起步较晚,自21世纪全面兴起以来,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2007年教育部办公厅出台《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教高厅〔2007〕7号),文件指出,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是高校人才培养工作和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课程教学,引导学生树立职业生涯发展的自主意识和正确的就业观念,认识职业世界,掌握相应职业技能并能够理性规划未来发展。目前,大多高校都已经开设了相关课程,并依据自身情况设立相应学分。通过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学习,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有了明显的提升,并了解了生涯规划的步骤与方法,但仍存在诸多问题。课程教学中用到的特质因素论、生涯发展理论、人本主义理论、社会认知理论、后现代建构主义等理论均源于西方,缺乏本土化理论基础[2],西方学派主张价值中立,使得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价值导向不明确,学生在选择职业时,更多考虑的是个人事业发展和价值实现,片面追求个体需求和个体满足,很少考虑家乡和祖国的需要,甚至并不清楚国家对自己所学知识的需要。在当前日益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下,各种社会思潮碰撞和交锋的新时代背景下,青年大学生容易迷茫与困惑,享乐主义、实用主义、个人主义、自由主义滋长。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不仅仅是知识传授、技能训练,核心是价值教育,应依托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引领,引导学生将个人的职业生涯发展融入到社会发展进步的大浪潮中、将个人成长同国家民族利益紧密结合起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思政改革目标与思路

通过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大学生应当在态度、知识和技能三个层面达到以下目标。态度层面:具有职业生涯发展的自主意识,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树立积极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就业观念,把个人发展和国家需要、社会发展相结合,并愿意主动付出积极的努力。知识层面:了解职业发展的阶段特点,理解基本的职业道德规范和职业精神内涵;认识自己的特性、職业的特性以及国际、国家、社会环境。技能层面:掌握自我探索技能、信息搜索与管理技能、生涯决策技能、求职技能等,以及通过参与式教学提升各项通用技能等。总之,应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到职业生涯教育的每一堂课中,进一步加强课程的价值引领作用。

(一)着眼志存高远,将职业理想教育贯穿始终

理想信念教育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具有重要的源头性、先决性的意义。对于个体而言,职业梦想的高度影响着人生事业发展以及自我实现的程度,对于国家而言,青年一代职业梦想的高度决定着国运的兴衰,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间进程与高校大学生的人生黄金期完全吻合,这为大学生实现人生抱负提供了重要的契机。在课程教学中,应着重引导学生加深对当代国情、世情、社情的了解,结合“一带一路”建设、质量强国、航天强国、网络强国、交通强国、智慧社会等要求整合教学内容,激励学生围绕国家战略需求,找到自身所学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结合点,与祖国和时代同发展。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通过典型引领、案例分享、小组讨论、课堂活动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激发精神动力,把职业理想积极融入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之中,把个人梦想积极投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和民族复兴的伟大实践中,用服务人民的不变初心和报效祖国的前行动力,永攀职业生涯一个又一个高峰。

(二)坚持以德为先,将职业道德教育贯穿始终

“广大青年要把正确的道德认知、自觉的道德养成、积极的道德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自觉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带头倡导良好社会风气” [3]。无产阶级历史唯物主义认为,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其形成发展取决于社会的物质条件。新时代,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的经济必然催生出高层次的道德水平,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伟大事业的健康稳定发展,同样需要当代青年大学生高尚道德品行与之呼应与匹配。对于青年大学生而言,道德是未来人生道路一切功业的基础,如果没有良好的道德品行,纵有再高的技术再深的学问也无以至远。因此,要牢牢把握以德为先这个前提,把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为基础的职业道德教育贯穿到学生自我探索、职业探索、目标树立、决策与行动的全过程教学环节中,寓德于教,把道德品行的理论认知、具体实践同未来人生事业有机结合,用高尚的道德品行承载职业,铺就未来人生辉煌。

(三)聚焦大有作为,将职业精神教育贯穿始终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应牢牢把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奋斗的时代主题,以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为基础,培养职业精神,提升职业能力。发挥职业生涯规划的课程优势,秉持大有作为、大有可为的教育目标,全过程导入,多角度渗透,邀请重要行业、关键领域工作的专家、校友和管理人员与同学们分享职业发展心得与感悟,潜移默化之中培养学生敬业、勤业、创业、立业的职业精神。尤其支持和鼓励学生在就业实践中,增强投身基层、扎根重要行业和领域建功立业的信心和决心,珍惜韶华,潜心读书,敏于求知,练就过硬本领,真正成长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新时代祖国建设的有用之才、栋梁之材,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为实现中国梦奉献智慧和力量。

同时,建设一支既有学生工作实践,又有丰富就业指导经验,还有马克思主义理论深度的专业化师资队伍,保障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开展;选树一批职业人物典型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将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精神教育与西方职业生涯理论有机融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 2016-12-09(01).

[2]彭立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 2012.

[3]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国外文局.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作者简介:

何艺宁,女,黑龙江哈尔滨人,讲师,硕士学历,研究方向:职业指导。

朱小亮,男,黑龙江哈尔滨人,讲师,硕士学历,研究方向:职业指导。

刘凤,女,黑龙江鸡西人,讲师,硕士学历,研究方向:职业指导。

猜你喜欢
职业生涯课程思政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员工职业生涯管理及实施
大学生之歌
大学生职业生涯团体辅导对促进就业的研究
走近美国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中日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比较研究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