乖讹消解理论下的幽默语言分析

2018-05-19 09:29席红换
课程教育研究 2018年17期
关键词:幽默

【摘要】幽默一直以来就是一个研究的热门话题。目的是想找到幽默的产生的机制到底是什么。范围包括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哲学等等各门学科。对幽默的研究一般认为多归为三大类: 从社会行为角度出发的优越/蔑视论(Superiority/Disparagement Theory)、從心理分析角度提出的释放论(Relief/Release Theory)和从心理认知角度提出的乖讹论(Incongruity Theory)。其中乖讹论被认为是解释幽默生成机制的核心理论并覆盖了其他两个理论。任何理论都不是万能的,是否乖讹论在解释中国的传统幽默形式——单口相声方面依然具有强大的力量?本文试图把乖讹消解论应用于汉语单口相声,以期获得上述问题的答案。

【关键词】乖讹消解论 幽默 单口相声

【Abstract】Humor has been a hot topic for study for the scholars with the purpose of finding what its production mechanisms are. The study covers almost all subjects from psychology, sociology, anthropology to philosophy and so on. Generally speaking, they are classified into three major categories: superiority theory from sociological perspective, relief theory psychoanalytic perspective and incongruity theory from cognitive perspective ,among which incongruity lies at the core of the studies and can in fact cover superiority or relief. In spite of its powerful strength in the interpretation of humor, incongruity is not omnipotent, whether it is still powerful in explaining Chinese traditional humor form comic monologue (dan kou xiang sheng)? To answer the question, incongruity theory is applied in comic monologue in this paper.

【Keywords】Incongruity?鄄resolution theory; humor; comic monologue (dan kou xiang sheng)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7-0006-02

幽默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调味料。是人们缓解压力和制造快乐的重要途径。它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无尽的笑声与欢乐。人们一直在努力地想找出幽默的产生的机制到底是什么。因此做了大量的相关研究。对幽默的研究一般认为多归为三大类:从社会行为角度出发的优越/蔑视论(Superiority/Disparage?鄄ment Theory)、从心理分析角度提出的释放论(Relief/Release Theory)和从心理认知角度提出的乖讹论(Incongruity Theory)。优越论认为当人们发现自己不喜欢的人发生意外时更容易笑起来,说明了幽默可以反映人的优越感。释放论的代表人物是弗洛伊德,他认为幽默能将人从压抑、习俗、法规中释放出来,因此把笑解释为因社会约束所产生的紧张和压抑心理的释放。乖讹论认为乖讹是一切幽默制笑的基础,即幽默的产生来源于从期待到期待落空的突然转换。(戴素敏,2011)

尽管幽默研究被归为三大类,但是很多理论学家如: Kant, Schopenhauer, Maier 和 Bergson 认为乖讹论是解释幽默结构的核心理论。(Keith?鄄Spiegel, 1972)并实际上覆盖了优越论和释放论。

但是还有一部分学者认为乖讹本身不足以解释幽默的生成。幽默的欣赏还依赖乖讹的消解。如Suls (1972)就提出了乖讹消解模式(Incongruity?鄄Resolution model, the IR model)。Suls(1972)认为笑话的妙语部分并没有实际意义,只有当听众找出妙语部分所隐含的含义时,乖讹才得到了消解,幽默才会实现。听众对幽默的理解要分2步:第一步,听众会发现自己的推测或期望与妙语部分相冲突,第二步:听众会想办法找出冲突的原因也就是说听众会找到认知规律使得妙语部分与整个笑话的意义相连贯,即消解了乖讹的部分。(Suls 1972:82)因此也被称为双阶段模式。

根据Suls(1972)的双阶段模式,Attardo(1994)又提出了一个三阶段模式:铺垫-乖讹-消解模式(Setup?鄄Incongruity?鄄Reso?鄄lution model, the SIR model)。Attardo(1994)在Suls(1972)的双阶段模式上增加了一个铺垫阶段。这个模式被认为是Suls(1972)的双阶段模式的发展。

根据乖讹消解论的三阶段模式,幽默是这样产生的:听众接收到说话者传递的信息后通常会产生与认知语境相一致的期望或预测。这个认知语境正是说话者通过设定“铺垫”阶段所产生的。但是当说话者故意说出和听众的期望或预测不一致的话语时,听众会主动去寻求原因,也就是说听众会找出使妙语部分和笑话的主体部分一致的认知规律来消解乖讹的部分,幽默于是便产生了。

以单口相声《贼说话》为例:

在《贼说话》中,一开始表演者就叙述了一些贼偷东西时的规律:一、贼是在被偷的人家都睡着的时候悄悄地偷东西的。二、贼喜欢在恶劣的天气状态下偷东西,因为可以掩盖他发出的声音。三、贼害怕被偷的人家算计,所以当你发现有贼的时候要让他知道你等着算计他呢,他就不会偷你了。四、贼一般会偷有钱的人家。在单口相声中关于这部分的介绍被称为“垫话”其作用就是介绍上下文的背景,也被称为“开包袱”,这部分在SIR中被称为“铺垫”。

接着开始讲述故事。即“活”的部分,也是装包袱的部分。在这部分表演者描述出一幅家里很穷,仅有的东西就是身上穿的衣服,可是他们睡觉时也穿在身上呢,贼偷不去。可是贼不走空啊,接着就奔粮食去了。偷粮食的时候不能直接搬着走,因为是在坛子里装着呢,坛子太重,贼不会笨地抱着走,所以贼想出一招:把衣服脱下来放地上,然后把粮食到衣服里拿走。可他不知道主人已经醒了,并且把他的衣服给拿走了,所以倒完粮食准备走时怎么也摸不到衣服。到这包袱已经装好了。

“我瞧他到哪儿啦,一摸呀是个坛子,上头盖一杯秸秆儿锅盖,把锅盖搁地下啦,摸了摸里头是米。我心里说:你还不抓点儿吗?他站在我眼头里又着腰想主意。贼可狠啦,狠心贼嘛!他这主意太损啦:他把他那二大棉袄脱下来啦,脱下棉袄往地下一铺哇,又抱坛子。我明白啦,心说:好小子啊,你可损啦!你那意思把棉袄铺到这儿,把坛子抱来往那儿一倒,剩个坛子底儿顶多给我留个四两半斤的,你全弄走,这我可对不住你啦!他铺完棉袄一抱坛子,一我这手顺炕边儿下来啦,把袄领子逮着啦,往上一拉哪,就压在我身底下啦,我喜欢啦;成啦,我身底下多一个褥子啦,我还瞧你的!”(装包袱)

接下来表演者开始渲染、强调,准备“抖包袱” 也就是SIR中提到的乖讹产生。

贼找不到衣服着急了,就发出了声音。把“我媳妇”吵醒了。媳妇提醒“我” 有贼,我回答说“没有”。 到这,听众从常识判断并得出推理:贼一定是不敢聲张,怕暴露了被抓住送官。只能吃个哑巴亏了。结果贼出声了:

说没有贼,贼答碴儿啦:

“没有贼?没有贼,我的棉袄哪儿去啦?”(抖包袱 )

随着包袱抖出来了,贼说的话:“没有贼?没有贼,我的棉袄哪儿去啦?”与听众的预测:贼不敢出声,只能吃哑巴亏相矛盾。于是乖讹产生。之后为了消解乖讹的部分,听众会找出使妙语部分和笑话的主体部分一致的认知规律。根据铺垫部分的规律,一般贼不会说话让别人发现自己,所以偷东西的时候都是悄悄地甚至会选择在恶劣的天气,因为这样可以掩盖自己发出的声音。还有贼一般偷有钱的人,而“我”非常穷却被这个贼惦记上并偷了。这个贼几乎违反了所有普通贼偷东西时的规律,说明他和普通贼不一样,也就是说他是个笨贼。乖讹得到消解,幽默也随即产生。

参考文献:

[1]Chihmao Hsieh(謝之茂), Only a symptom of opportunity? Investigating entrepreneurial incongruity through humor science.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Network. http://www.ssrn.com/

[2]Keith?鄄Spiegel, P.(1972). Early conceptions of humor: Varieties and issues. In J. H. Goldstein, & P. E. McGhee (Eds.), The psychology of humor:Theoretical perspectives and empirical issues(pp.3-39). New York:Academic Press.

[3]蔡辉,尹星.西方幽默理论研究综述,《外语研究》,2005年第1期,5-9页.

[4]蔡辉.言语幽默乖讹与消解机制的认知语言学研究,河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5]代素敏.从认知语境的角度分析《我的青春谁做主》的经典幽默台词[D].华中师范大学,2011.

[6]侯宝林.谈谈相声的表演,戏剧报,1959年第11期,28-32页.

[7]蒋慧明.相声[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8.

[8]李成秋.相声一词的由来,语文世界,1999年第3期摘自《今晚报》.

[9]杨臻.相声探源, 《中华文化》,1999年6月总第24期58-59页.

[10]于嘉.相声故事性特征,2007年中国艺术研究院硕士学位论文.

作者简介:

席红换(1977-),女,山西运城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学。

猜你喜欢
幽默
浅谈幽默式教学在中学生物课堂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