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是力量,但良知才是方向

2018-05-19 05:12鲍鹏山
新城乡 2018年4期
关键词:兰迪良知国学

鲍鹏山

我们从中小学到大学的教育,更多的是在教知识、技术、专业,唯独缺少文化。

当知识不成体系时,它是无用的,只是碎片。有一家报社搞国学知识竞赛,找了一批专家出了一套国学题目。题目出完后,编辑想让我审一下。我看了五分钟,对它的判断就六个字:无趣、无聊、无用。

比如有一道题目问:在中国历史上哪一个时代的宦官是可以娶妻的?当然这是非常严肃的知识。如果你专门研究宦官,把他们的生存状况、心理状态以及他们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影响、作用都搞明白,你将会成为一名了不起的专家。可是假如你的主要精力不在此,这样的知识碎片,对你一点用处都没有。

还有一道题目:胡萝卜是什么时候传入中国的?如果你能把它变成系统的知识进行分析研究,它是有意义的。但假如你没有这样的意愿和目标,这样的知识对他不仅没用,还可能产生负面影响。

但就是有不少人用琐碎的知识把自己的人生切割成碎片。

尼采写过一篇文章叫《我为什么这么聪明》。他的结论就一句话:我之所以这么聪明,是因為我从来不在不必要的事情上浪费精力。

有一次我坐出租车,司机正在收听一档知识竞赛节目。节目中,主持人放了五个音乐片断,每个片断几秒钟,随后提问:这五个音乐片断,有两个片断属于同一首歌,你们谁知道?一个小伙子抢答说他知道,并且回答正确。

紧接着第二个问题是:其中有两首歌出自同一张音乐专辑,你知道吗?这时我紧张了,我怕他知道。他不知道,说明他还是正常人,如果他知道,他这一辈子可能就废了。但是没想到他真知道。这时我让司机把收音机关掉。司机问为什么?我说:“它在误导我们生命的流向。”

这就叫无用的知识,生活中有太多这样无用的知识。孔子的学生子夏早就说:“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但是“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胡萝卜什么时候传入中国”这样的知识,你可以拿来吹吹牛,但如果你老是把认知集中在这种信息上,你的一生肯定不会有什么成就。你用琐碎的知识把人生变成了碎片。

生活中有不少人兴趣盎然地用琐碎的知识,把自己的人生切割成碎片。

我们遇到标准化的试卷,回答不好没有问题,但是涉及良知判断、是非判断、善恶美丑判断,如果出了问题,那就是大问题。我讲一个故事。有一位父亲发现15岁的女儿不在家,留下一封信,上面写着:“亲爱的爸爸妈妈,今天我和兰迪私奔了。兰迪是个很有个性的人,身上刺了各种花纹,只有42岁,并不老,对不对?我将和他住到森林里去,当然,不只是我和他两个人,兰迪还有另外几个女人,可是我并不介意。我还希望我们在那个地方生很多孩子。在这个过程里,也希望医学技术可以有很大的进步,这样兰迪的艾滋病可以治好。”

父亲读到这里,已经崩溃了。然而,他发现最下面还有一句话:“未完,请看背面。”

背面是这样写的:“爸爸,那一页所说的都不是真的。真相是我在隔壁同学家里,期中考试的试卷放在抽屉里,你打开后签上字。我之所以写这封信,就是告诉你,世界上有比试卷没答好更糟糕的事情。你现在给我打电话,告诉我,我就可以安全回家了。”

这封信说明,一个人在知识的试卷上可以犯错,甚至不止一次犯错,但是在良知问题上,可能犯一次错,我们就万劫不复了。所以,比事实判断更重要的是价值判断。事实判断,我们做不到什么都懂,但是做人要有良知,有价值判断力,还是可以尽量做到的。

知识就是力量,但良知才是方向。(作者系“百家讲坛”主讲人、作家)

猜你喜欢
兰迪良知国学
兰迪和她的牙齿
更多的可能
“垂”改成“掉”,好不好?
Chapter 11 A clear conscience第11章 良知未泯
奋斗鸡—我的国学日常
良知说话
差别明显
电脑也疯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