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智敏
【摘要】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而初三化学教学是化学的启蒙教育,因此化学实验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而且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但有的学生在做化学实验时,表现出五种不良心态,如果防治、纠正不及时,就会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
【关键词】 核心素养 科学精神 刺激 自信心 逆反心理 敷衍了事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8)03-134-02
0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而初三化学教学是化学的启蒙教育,因此化学实验是初三化学教学的灵魂,更是学生获得化学核心素养的重要环节。学生对化学实验充满好奇,很喜欢上化学实验课,因此在化学实验课中,教师对学生进行科学精神、实验操作进行教育,以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但是,我在22年初三化学教学中,发现学生在化学实验中表现出五种不良心态:一、紧张畏惧,生怕不测;二、抗拒逆反,唯恐不乱;三、敷衍了事,人做我仿;四、单凭兴趣,热度三分;五、实验不做,高分就行。这五种不良心态的存在,不仅使学生实验操作能力下降、学生潜力被禁锢,而且阻碍学生通过化学实验获得科学精神,可能导致心理障碍,甚至对师生及社会造成危害。
以下是对初中化学实验中学生的五种不良心态的分析及防治措施的探讨。
一、紧张畏惧,生怕不测
初三学生处于求知欲极高黄金时期,非常容易接受新事物,特别对这些久闻大名的化学实验产生好奇,绝大部分男生都是蠢蠢欲试的冲动。作为“过来人”的教师,由于怕学生不遵守实验正规操作,乱搞一通,再三强调:蓝色的硫酸铜溶液有毒;点燃纯度不足的氢气会发生爆炸,浓硫酸有很强的腐蚀性等。教师特别强调,起到首因效应,使学生产生不健康的心态,很想做化学实验,但怕出事故,危及人身和财产安全。具体表现为:在做实验时,有的学生捂住鼻子,生怕一氧化碳“中毒”;有的学生拿着试管还没有滴加药品,手就不停地颤抖;有的见到浓硫酸,就条件反射,呼吸加速,甚至脸色苍白,手脚出冷汗。
从教育心理学角度分析:这些不正常现象是紧张畏惧的心理引起的行为反应,是外界刺激作用于大脑皮层和周围神经系统,引起大脑机能状态的反射性变化而产生条件反射。这与教师多次刺激有关,当教师再三强调:点燃氢气前一定要检验纯度,否则会发生爆炸。这只是从听觉刺激来说的,有的学生可能不信,当看到教师演示实验时,一点火随着一声巨响,塑料瓶飞上天花板弹下来的情景。在视觉、听觉同时作用下,巨响、飞瓶同时刺激大脑皮层,进而产生畏惧、紧张的心理反应。那一刻情景深深印在学生脑海里,甚至终身不忘。如果不及时防治,就会阻碍学生对化学知识掌握和核心素养的形成。
其实这种不良心态,主要由于外界条件影响而形成的。当外界条件刺激减弱或消除,心理压力随之缓解或消除,因此调治这种不良心态,应治根治源:首先要增强学生自信心,引导学生只要严格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氢气也会听你话的!”;再加强实验技能的训练,多安排危险性小,趣味性强的实验。在和谐气氛中进行化学实验教学,学生乐在其中,学在其中,还怕做化学实验?
二、抗拒逆反,唯恐不乱
铁丝在O2中燃烧的实验中,集气瓶底要留一些水或加一层细沙,但有的学生偏不留水也不加细沙,让生成黑色的Fe3O4溅落集气瓶底部,使瓶底炸裂,每次分组实验后,发现不少炸裂的集气瓶。实验制氧气时,有的学生故意将热的试管放入冷水中冷却,使试管炸裂;有的学生在做酸、碱、盐实验时,故意将桌面上所有的药品放于同一试管中反应,以此寻求刺激。
这些都是学生做化学实验时,出现的抗拒逆反现象。从教育心理学分析:抗拒逆反,唯恐不乱的心理产生于学生感情、思维、意志等心理因素与学生做化学实验产生困惑时,心理倾向活动会产生反向作用,而导致行为向着事物要求的反面行事。初三学生这种逆反心理倾向尤为突出,由于初三学生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过程中,思想上要求独立自主,情感上希望得到异性的青睐。意志还不坚强,遇到小小挫折易动摇,容易寻求物品来发泄。在做实验时,正好有发泄场地,以破坏仪器,使实验失败来满足自己暂时欲望或者引起异性注意。
应对方法:教师应在课堂演示实验时,穿插一些小故事,如化学家诺贝尔发明TNT烈性炸药过程中,在一次实验中,由于安全措施没有做足,后果非常严重,导至其亲弟弟和助手都炸死,自己也被炸成血人。通过这个故事来证明化学实验是带有一定的危险性,进而教育学生千万不要破坏仪器,颠倒实验步骤。“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引导学生树立严谨的科学精神和正确的人生观。
三、敷衍了事,人做我仿
在学生做分组实验时,发现部分学生根本没有预习实验内容,教师讲解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时,才匆匆忙忙看书。甚至有的学生既不预习,又不听讲解,反正“别人怎样做,我就跟着做,以我的观察力和智力,应该能完成实验的!”。有的学生实验失败后,不认真查找分析失败的原因,也不实事求是地写实验报告,而是参照前人总结的实验数据,随意改动自己的实验数据,去迎合前人的数据。有的学生更加会钻空子,自己根本没有参加实验,为了写实验报告应付老师,抄袭和乱写实验报告,这岂不是自欺欺人?
实验敷衍了事与科学精神是背道而行。科学精神是人们能够正确对待客观事物的反应倾向,是经过实验等活动而习得和养成的。其实,学生智力差异和成长环境不同,实验能力是存在着差别,但求实崇真的科学精神是绝对不允许存在差别的。学生对实验敷衍了事的现象,不但欺骗了教师,更欺騙了自己。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种欺骗现象对学生的人生观、核心素养形成起决定性影响。
敷衍实验,也是一种意志品质的不良反应倾向。实验意志是学生为了达到预定的实验目的自觉地调整自身行为去克服困难的心理过程。化学实验中学生自觉调整学习行为时,意志的坚毅性和自制力最为重要。例如:在做活性炭还原氧化铜的实验中,有的学生反复做了4、5次都失败,但他们不向失败低头。经过请教老师、调整活性炭和氧化铜的比例和改良酒精灯增大火焰温度,终于使实验成功。这恰好反映学生具有坚持不懈地克服困难的能力和意志品格。古今中外,哪一位化学家在做实验时,是敷衍了事,实验失败后就凭空捏造得出结论的呢?因此教师应持之以恒地对学生进行科学精神的教育,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四、单凭兴趣,热度三分
化学是初三才开始学习的,上了八年学第一次接触化学,觉得很新奇,再加上听师兄师姐们说化学有很多实验做,因此学生在学习空气、氧气兴趣很大;到分子、原子泄了一半;到化学方程式计算时,泄完气了,没有信心学了,这就是初中学生学习化学的典型“三分热度”。
兴趣是人们力求认知某种事物或从事某项活动的心理倾向;兴趣的行为动机可来源于好奇、好强、好求。而学生由化学实验新奇多变像魔术一样的魅力所引发的兴趣是不可能维持长久的。因为这种感觉兴趣具有不稳定性,单凭这种感觉兴趣是不可能成为学生发挥学习能动性的稳定动力。这些学生在化学实验中只对新鲜的、生动的、奇异的、富有刺激的实验现象感兴趣。学生中常表现出对现象新奇的实验兴高采烈、注意力高度集中,而对现象不鲜明,需耐心地操作、仔细地观察的实验感到失望。这实质上是见異思迁,今天喜欢,明天抛弃的单纯追求新奇、好玩、有刺激的实验兴趣,是学生做实验中的一种心理障碍。
纠正这种不良的倾向,一方面要重视教育学生,使之认识到:好奇心不等于求知欲,要以科学态度做好实验,要将不稳定的好奇心转变成专注的求知欲;另一方面,多给学生动手实验的机会,机会多了就易于对稳定兴趣的培养,感觉兴趣能比较快地转化为稳定兴趣。使之不仅成为做好化学实验的兴趣动力,而且也可以成为学生心理品质良好发展的重要因素。将三分热度变成终身热度,让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五、实验不做,高分就行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分数虽然不是学生的命根,但仍是升学重要依据。化学是初中会考的必考科目,而且是得分的大热门。因此,教师做演示实验时,有的学生情不自禁地问:“实验操作和现象考不考?”和“考试时只要求笔试实验怎样考?”等问题。仔细想想,原来学生认为:化学实验可做可不做,到考试时背熟就能做出来。有学生认为:做实验不如看实验,看实验不如讲实验,讲实验不如背实验。这是一种“实验不做,高分就行”轻视实验的心理障碍。
从心理上分析这种心理障碍,学生的学习活动是建立在健康的大脑机能基础上,学生通过积极的心理活动接受教育的影响,而轻视化学实验的问题是违背了学生科学认识的原则,影响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为了消除学生的不良心理,端正学生的态度,我用“铼元素发现的故事”来引导学生。自1869年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将已发现的62种元素编制成元素周期表以后,在元素周期表的指导下,科学家又发现了一些新元素,填补了元素周期表的一些空位。对于75号元素,科学家们一直在寻找,却没有一点点踪影,德国的诺达克、塔克、贝格三位科学家,凭着对科学事业的执着追求,坚信一定能够找到75号元素。在他们研究了1600多种矿物质后,终于在铂矿和铌矿中发现了这种新元素,为了纪念他们的祖国,将新元素命名为“铼”(莱茵河流经德国)。直到1926年,他们才从数以吨计的含有多种元素的矿石中,经过复杂的工艺,一点一滴富集浓缩,才制得金属铼,仅只有2毫克,这与当年居里夫妇发现并制得“镭”的过程和艰辛相比美。这故事说明:化学实验不是为考试服务的,而且为推动化学发展,用化学造福于民为宗旨的。因此,教师应教育学生淡化对分数的追求,真正把学生从应试教育拉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
总而言之,教书育人,教书只是手段,育人才是目的,教学的过程是育人的过程,也是一个心理辅导的过程。在日后的教学工作中,教师要结合初三学生的心理特点,引导他们进入化学王国之门。
[ 参 考 文 献 ]
[1]刘庆昌.科学精神:现代人的基本品格[J].课程教学研究,2017(4):4-7.
[2]万震.论化学实验中学生的心理障碍及防治[J].化学教育,1999(12):1-3.
[3]王晶,郑长龙.义务教育教科书九年级化学上下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