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雪梅
“這样的探索如果说是冒险的话,也是一种必须和必然的冒险”
接受《瞭望东方周刊》专访当天,著名主持人董卿刚刚走出疲惫。她说。上午8点离开闷热的机房后,透过车窗注视着长安街的清晨,感觉“阳光特别好。路人形色匆匆,似乎都有很重要的事情要去做”。
这种感悟,似乎正是董卿心境的写照。
作为制作人、总导演、主持人的董卿,在筹备《朗读者》第二季的一年时间里,其“疯狂”状态曾被同事形容为“仿佛只有《朗读者》是世界上最重要的”。
近两年,因为成功制作、主持了数档颇具美誉度的文化节目,董卿收获了许多关注和赞美。据统计,2017年推出的大型文化情感类节目《朗读者》。仅音频版收听量就超过6亿次,各类相关书单、阅读参考层出不穷,相关“10万+”微信文章达到300余篇。
对此,董卿的态度是“警惕溢美之辞”。她仍在爬坡,以更高的标准诠释着一个在忙碌中创新的电视人的常态。
日前。《朗读者》第二季已回归央视一套。董卿希望为这档节目找到更多元的嘉宾和读本,希望节目兼具人情之美和社会胸怀,还希望平衡感性和理性。“不简单屈从于流泪的意愿”。
董卿说,“这样的探索如果说是冒险的话,也是一种必须和必然的冒险。”
《瞭望东方周刊》:《朗读者》第二季已经开播了,能否谈一谈这一季的变化?我注意到第一期《初心》的五位嘉宾来自各行各业,跨度很大,而且面孔很新。
董卿:这一季嘉宾的开合度会更大。第一期节目嘉宾我们选择了姚明、薛其坤、贾平凹、宗庆后、徐卓。接下来,李彦宏、余华、潘建伟、赖声川、胡歌、袁泉等都将登上本季舞台,分享人生故事并倾情演绎美文。
我们希望选择的朗读者有人格魅力。有人文情怀,能够展示多元领域的丰富性、稀缺性和代表性。你看70多岁的宗庆后,他这辈子吃了多少苦,经历了多少事,他是一个非常强硬的人,可是在我们这里温和得像个孩子。
新一季《朗读者》的读本开合度也更大。有大家耳熟能详的中小学课本中的文童,如鲁迅的《故乡》。也有相对严肃的文学作品,如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的长篇小说《卡拉马佐夫兄弟》。戏曲专业出身的袁泉选择了《牡丹亭》,胡歌的读本是与汤显祖同时期的文艺大师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
《瞭望东方周刊》:第一期节目中,清华大学副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薛其坤为大家朗读的是《礼记·大学》,文言文读本比较深奥,你是否担心它会与普通观众产生距离?
董卿:作为制作人,我一定会考虑这个问题,但最后,我认为它可以读。首先。这个文本在整个文学史上有不可撼动的地位和价值。其次,薛其坤所代表的现代科技创新和我们老祖宗留下来的文脉之间有一种很奇妙的化学反应。大学之道,在清华大学那些先生们的身上得到了印证,也是他们的初心所在。《礼记·大学》铸造了一代又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心理,直到今天依然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让更多的人温故知新,理解它,这正是我们《朗读者》应该做的一件事情。
可以说,各种文学类型,从浅显到高深,节目希望带领观众一并领略,获得多元感悟。
《瞭望东方周刊》:文化综艺节目有着天然的使命,这方面,《朗读者》第二季进行了哪些突破?
董卿:相同的是,第二季每期节目依然会有一个主题词,比如初心、纪念日、生命、父亲、想念、等待。
不一样的是,除了有与第一季相似的特别温暖的亲情、爱情话题之外,第二季也会设置全中国乃至全世界都关注的社会话题,例如环境保护、器官捐献等。
在以“城市”为主题词的那期节目中,有阿里云的创始人王坚。他所代表的是未来城市职能的开发者;有《非诚勿扰》主持人孟非,节目想通过他的视角去了解城市里的男欢女爱。从爱情观和家庭观的变化,去阐述社会的变化。
这样的探索如果说是冒险的话,也是一种必须和必然的冒险。
《瞭望东方周刊》:一档节目走到第二季之后,自然要面临创新的挑战,被寄予厚望的《朗读者》,这种压力必然不小吧?
董卿:同事曾发给我一条短信。他说:卿姐,当一个人认为只有自己这件事情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时候,这个人离疯就不远了。我知道他们是在形容我快疯了的样子。
在准备《朗读者》的过程中,每每在办公室里熬到快崩溃的时候,我们有一个自己的调节方式一大家开始朗读,挑自己喜欢的开始读,读着读着就忘了所有的烦恼和疲劳。
所以我要说,真心地感谢所有那些用生命在写字的人,他们给这个世界留下了光,而我们要做的,无非是让这道光照耀在更多人的头上。
《瞭望东方周刊》:用了一年的时间来筹备,对新一季节目寄予了哪些希望?
董卿:我们希望遇到更多志同道合的群体,大家心生共鸣,共同体悟文字当中蕴含的情感和意涵,找到和这个世界更好相处的力量。
这一季《朗读者》中,我们会往更克制、更理性的方向走,而不是简单地屈从于流泪的意愿。但我们很忐忑的是,未必所有人都能理解我们的用意。平衡理性和感性,这是一个非常非常困难的事情。
《瞭望东方周刊》:你说“2018年,朗读依旧,初心不改”,这里的初心具体指什么?
董卿:值得关注的文字和值得尊重的生命,这是我们节目的核心,把它们呈现出来,传播开来,也可以说是我们节目的初心。
作为一名制作人,把节目的理念真正表现出来。是一个很艰苦的过程,这当中你会遇到各种各样意想不到的问题,你会受制于各种各样的外部条件。
但是,我觉得人一生中能够有一个阶段,如此投入地去做一件事情,而且这件事情被很多人认可,或者说影响到了很多人,那就是值得的,这也是我小小的初心。
《瞭望东方周刊》:如何让看似“高冷”的传统文化类节目“高而不冷”,能谈谈你的体会吗?
董卿:所有的现代性都是从传统当中衍生、蜕变、发展出来的,在模式破题的过程中,要走在传承中创新的路径,《朗读者》也不例外。
朗诵这种表演形式源远流长。一方面,我们依然保留朗读的传播功能;另一方面,为了让这种形式具有较强的参与感,就有了访谈加朗读的形式。我们也希望,在讲好故事、读好文章的过程中。形成文化自觉、树立文化自信。
《瞭望东方周刊》:当下文化类节目呈井喷之势,你觉得这股风潮能持续多久?
董卿:其实电视节目是有潮流的,就像时尚潮流每一年甚至每一季都不太一样。电视节目同样不可避免会受到潮流的影响。因为人们总是被好奇心和新鲜感驱使去做一些事情。
对于我们来讲。要能够捕捉到这种潮流或者风向的转变。就像我在2016年制作《朗读者》的时候,的确感受到了这种风向即将转变。你比别人先行一步。就占了先机。
但同时还要有一种八风不动的能力。无论风潮如何变化,你觉得这件事情可以坚持去做,就需要坚守。
《请回答1988》的导演韩国的申源浩曾经跟我讲过一句话。他说:讲故事的手段会过时,但故事不会。就像《朗读者》,经典文字的魅力永远不会过时,但传播的方式需要创新。我们的生活不能缺少朗读,这就需要你坚持做下去。
《瞭望东方周刊》:让文化传播转化为传承,并进一步融入现实生活,《朗读者》在推动“全民阅读”方面作了哪些尝试呢?
董卿:我们推出《朗读者》同名图书,销量突破120万册。上一季。北京、上海、南京等13座城市都特别设置了朗读亭,很多人形容它是“城市中的一盏明灯”,即便24小时开放,亭外也常是大排长龙。虽然只有2.5平方米和每人一段3分钟的朗读,但短短几个月就有数万人走进朗读亭。
《朗读者》第二季,朗读亭会继续开启,去往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重庆、西安、南京、成都、银川、青岛、大连这12座城市。
除了线下的朗读亭,新一季《朗读者》还推出了一款堪称“线上朗读亭”的全新产品——朗读者APP。通过这款产品,我们希望更多热爱文学、热爱朗读的观众不仅可以观看节目视频、花絮,参与朗读亭的录制,还可以体会到分享的乐趣。
我们今年推出了朗读大使,就是希望他们成为表率,推动全民阅读。朗读大使雷海为是一个送外卖的年轻人,通过这些朗读大使,我们想告诉大家,不论你属于哪个群体,只需要作一个选择:看还是不看,读还是不读?
《瞭望东方周刊》:说到阅读,有观众说,董卿到底读过多少书,这出口成章的功力也太可怕了。
董卿:我觉得自己跟正常爱好读书的人读得差不多。其实做《朗读者》这两年,读书的时间比原来还略少一点。因为做制作人占据了我太多的时间,别说阅读,还影响到了跟家人和孩子的正常生活。
《瞭望东方周刊》:以往每天会抽出多少时间来阅读呢?
董卿:每天1到2个小时,这是起码的。
《瞭望东方周刊》:最近在读什么书?
董卿:最近完整读完的一本小说是毕飞宇老师的《玉米》,正在读的一本哲学书是《僧倡与哲学家》,刚刚开始读的长篇是贾平凹老师的《山本》。
《瞭望东方周刊》:你曾经说过,如果让你去荒岛只带三样东西,第一样就是书。
董卿:对,那是多年前说的,当时说的是带书、种子和男人,因为我觉得带书我就不会寂寞,带种子我会吃饱肚子,带一个爱人就可以有生活的乐趣、未来的希望。
《瞭望东方周刊》:现在呢?
董卿:当时因为没有成家,这个回答特别契合当时一个文艺女青年说走就走的心境。现在让我再回答这个问题,我会说,舍不得一个人去荒岛,因为有了家,有了孩子。
《瞭望东方周刊》:作为一位母亲,你在阅读方面会如何指引你的孩子?
董卿:我会告诉他,其实很多东西都不重要,养成阅读的习惯很重要。至于他未来会成为什么样的人,或者他有什么样的天分,这个可能要交给时间去回答。但是,如果他从小就养成以书为伴的习惯,能从中找到乐趣,我想他这一辈子会看到一个很美妙的世界。
《瞭望东方周刊》:现在人们提到董卿,认为你腹有诗书气自华,是当之无愧的“国民女神”。
董卿:这个对我来讲是要警惕的,千万不能盲目沉浸在这些溢美之辞当中,因为做文化类节目并不意味着你在这方面就有多么高的建树,我们也是在不断的学习过程当中。我只能说自己对文字天然的热爱和亲近,让我选择了做这样一个节目。在这个过程当中,你会发现一个无边无际的世界,发现人类宝贵的文化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