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汶川震灾重建奇迹交出中国答卷

2018-05-18 06:23本刊评论员
瞭望东方周刊 2018年18期
关键词:汶川灾区奇迹

本刊评论员

今年5月12日,是汶川地震十周年的纪念日。10年前,强震猝然袭击汶川,山河破碎、满目疮痍,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遭受巨大损失。汶川震灾之重撼动全球。当时就有国外媒体断言,汶川重建将是世界性难题。然而,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在全国人民、海内外华侨华人和全世界友好国家与人士的大力支援下,灾区干部群众自强不息、感恩奋进,地震灾区基础设施根本改善、城乡面貌焕然一新、产业发展结构优化、民生保障持续加强、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群众住上了好房子、过上了好日子,地震灾区全面实现了发展水平的跨越式提升,书写了从灾难走向新生、从恢复重建走向发展振兴的“汶川奇迹”。中国交出了让人民满意、让世界惊叹的灾后重建“中国答卷”。

10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弹指一瞬,但汶川10年,变化之巨、发展之迅,恍若新生。2017年,四川省经济总量跃升为全国第六,是2007年的3.52倍,汶川、北川和青川三个重灾区的生产总值分别是2007年的2倍、3.8倍和2.6倍。10年沧桑巨变,印证了中国力量。10年众志成城,破解世界难题。习近平同志在考察汶川震中所在地映秀镇灾后重建情况时指出,汶川灾后恢復重建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坚强有力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凡益之道,与时偕行。在废墟上涅槃重生的地震灾区,以鲜活的实例,为人类应对巨灾提供了中国方案、贡献了中国经验。汶川灾后重建、发展振兴的奇迹,彰显了中国共产党超强的领导能力,践行了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展示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见证了中华儿女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书写“汶川奇迹”的首要理念。“民生优先”贯穿灾后重建发展的每一步每个方面。从抗震救灾、过渡安置、恢复重建到脱贫攻坚、发展振兴,灾区各级党委政府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灾区产业布局更加强调生态安全和绿色转型,注重富民增收;灾区民生保障更加专注构建惠民富民的民生保障体系,让群众更有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如今。重建后的地震灾区,农房漂亮、学校坚固、医院现代、群众满意。一幅幅产业兴旺、环境优美、生态宜居、幸福和谐的美好画卷徐徐展开。

处理好五大关系是书写“汶川奇迹”的关键经验。汶川灾后重建高度重视处理当前利益与长远发展的关系,始终尊重自然,统筹兼顾,科学重建,综合考虑实现灾区群众当前利益与保持区域可持续发展之间的有机平衡;高度重视处理物质家园重建和精神家园重建的关系,不仅满足群众的生活条件和物质需求,让群众安居乐业,更关注群众的精神家园,花大力气抚平心灵创伤,保护优秀传统,传承民俗文脉;高度重视处理短期重建和长期发展的关系,灾区实现三年基本恢复,五年发展振兴,十年全面小康,实践证明,长短结合、建治并举铸造了汶川奇迹;高度重视处理坚持党的领导与群众主体的关系,广大基层党组织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团结带领党员干部群众共赴危难、共克时艰,充分激发群众内生动力,积极投身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伟大实践,形成了推动发展振兴的强大合力;高度重视处理自力更生与各方援助的关系,汶川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中,我国创造性地发挥社会主义对口支援制度优势,以“一省帮一县”创新模式汇聚起灾后重建的巨大推动力和强大正能量,有效解决灾区内部需求与外部资源的合理配置,降低重建成本,提高重建效率,确保灾区恢复重建效益最大化。

铸就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是书写“汶川奇迹”的重要保证。汶川特大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一次地震。在突如其来的灾难面前,中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威城,投身这场规模空前、难度空前的伟大斗争,夺取了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发展的重大胜利,凝结成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这一精神贯穿于汶川灾后重建、发展振兴的始终,融汇于中国精神的谱系,已经成为激励全民族穿越灾难、砥砺奋进的强大动力。这一精神。也在人类抗灾救灾历史上写下悲壮无畏、气吞山河的精神华章,在世界范围内彰显了人性之光,是属于全人类的宝贵精神财富。

猜你喜欢
汶川灾区奇迹
曲奏汶川情花开时代梦
“5·12”汶川大地震10年记(上篇)
奇迹并不存在
随手一画就是奇迹 随处一放就是风景
开心剧场
花溪区委离退局积极为云南鲁甸灾区捐款献爱心
汶川樱桃熟了
灾区笑脸
奇迹
完形填空一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