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富忠
【摘要】 史料教学日益成为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关键。但史料教学并非史料简单堆砌,而是强调“有效史料教学”,即史料引用的可靠性、史料运用的针对性、史料呈现的多样性。只有做到有效史料教学,才能实现历史教育的真正使命。
【关键词】 有效史料教学 可靠性 针对性 多样性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8)04-087-02
0
史料实证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核心要素之一,当今的历史教学活动越来越倚重史料。英国历史教学法专家汤普森曾说:“学校的历史学习,不是把焦点集中在历史本身发生了什么上,而是要集中在我们如何具有对历史的认识,最重要的是接触和探究的过程,获得知识的方法。其次才是涉及历史探究的结果、历史的实际情况发展。要达到这样,最好是由学生运用史料作为证据。”那么,如何运用史料且真正做到“有效史料教学”呢?
一、史料引用要具有可靠性,即忠实于原文或出处
近些年来,教师日益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整合和利用。但由于高中历史课程资源开发相对滞后和大部分教师历史文献材料缺乏,历史教师所引史料大多数取源于网络。而“网络史料”往往是经过使用者诸如片段截取、删减增繁的二次改造,已经脱离于原有史料语境,有些甚至是带有偏见的、片面的、失实的史料。如此现状使得历史教师本身就无法真正了解史料的“庐山真面目”。因此,史料的引用最好是“第一手史料”(原始史料、直接史料),而非“第二手史料”(间接史料)。因为原始史料更能帮助学生返回历史现场,作用更明显、更具有说服力。因此,解读历史时,引用第一手史料是第一选择。
笔者在探究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②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有关社会习俗变迁时,就借助了1930年台山籍古巴华侨李民奕给妻子信中所提及女儿亲事的六条原则(图1)和梁思成与林徽因的结婚照(图2)。图1中的“不可强为事,女儿心中无怨”,直接印证了近代中国的婚姻观念受到了西方民主思潮的影响,传统习俗也发生变化,出现自主婚姻、婚姻自由的观念。图2中更是直接反应了民国时期的新式婚礼。这些原始史料,既紧扣教材内容,又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当然,史料的可靠性必须注意“选材”。首先,要用好历史教材上已有史料。此类史料基本可以大胆使用,毕竟教材编订经过了严格审定,可信度较高。其次,历史教师需要加强文献史料的积累,如同学者严耕望所言:“看人人所能看得到的书,说人人所未说过的话”,方可提升历史教师自身的史料储备。还有,教师和学生尽量多实地考察、学习,积累更多具有史料价值的“第一手史料”。无论如何,史料选择要切实可靠、去伪存真,需要用高超研究艺术和优秀的史德将史料转化为有力证据。
二、史料运用要有针对性,即要立足学情,以学生为主体
不同年级、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其心理特征、思维发展、知识储备程度以及认知水平均有一定差异。教师必须做到几点:一是清楚教材特点。现行历史教材版本多且风格迥异。如岳麓版教材是通史结构,其历史性知识叙述相对详细,而人教版教材属于专题史结构,理论性强,辅助性史料偏少。这就要求教师备课中要适当的、针对性的“补材”以辅助教学。二是要做好学生学情分析。随着高考方案不断调整,学生过早地被分科,且其本身学史意识淡薄,知识储备相对匮乏,理性认识欠缺,使得史料运用更为必要。三是教师学会放手,激发学生学史欲望,借史育人。苏霍姆林斯基说:“摆第一位的不是背书和记忆别人的思想,而是让学生本人进行思考。”因此,整个教学过程必须“因材施教”,充分让学生思考、讨论,体现其质疑性、分析性、理解性以及迁移性。
笔者在讲授人教版必修①第23课“建国初期的外交”时,为了更好地让学生自主探究“求同存异”方针的“同”与“异”时,就展示了下述史料:
在我们中间有无求同的基础呢?有的。那就是亚非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自近代以来都曾经受过、并且现在仍在受着殖民主义所造成的灾难和痛苦。……我们应该承认,在亚非国家中存在着不同的思想意识和社会制度……我们这两类国家都是从殖民主义的统治下独立起来的,并且还在继续为完全独立而奋斗。”
——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的补充发言
立足于上述史料,让学生分组讨论、总结,问题便迎刃而解。依据材料,“都曾经……”、“都是……”就点明了亚非拉国家的共性,即“同”(同遭遇、共任务),而“存在着不同的……”也说出了其差异性,即“异”(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等)。此类史料引用,比较符合学生认知水平,贴近课文重难点,易于调动学生积极性,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的欲望,提升学生史感。
三、史料呈现要具有多样性,即对同一探究问题采取多种史料呈现方式
在历史教学新形势下,采取文字史料、图片史料、实物史料等史料呈现方式探究问题日趋流行,且效果较好。因此,教师首先具备较好的“史料意识”,如历史研究者常常提及:“一分材料说一分话,十分材料说十分话,没有材料不说话”,养成良好的史料教学习惯。其次,教师要明了史料类型,具备灵活的教学策略,尽可能用多种史料说话。因为注重史料呈现多样性,不仅能提高学生上课的兴趣,还能豐富学生思考问题的角度,帮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笔者在授课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①第8课“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时,针对美国两党制的本质问题,兼用了图片、文字材料呈现,即
根据上述文字史料,学生就能较为容易找出:民主党、共和党的本质相同,两党都是维护资产阶级利益。如果再借助图片予以解读,学生对文字史料的认知负荷骤然降低,且更能增强学生的历史感悟和历史思维能力,课堂效果不言而喻。
历史学家傅斯年说:“史料的发现,足以促成史学之进步,而史学之进步,最赖史料之增加。”史料是我们学习历史的媒介、历史认识的基石。离开史料谈历史便是空谈。在史料教学中,我们必须注重让史料说话,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历史思维、感悟能力,促使教学活动从“教师教一样的历史”向“学生学习不同的历史”的转变。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有效史料教学,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增强学生史感,更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 参 考 文 献 ]
[1]叶小兵.《历史教科书中对史料的运用》,《历史教学》2004年第7期.
[2]李稚勇.《论史料教学的价值——兼论中学历史教学发展趋势》,《课程·教材·教法》2006年第9期.
[3]何成刚,等《智慧课堂:史料教学的方法与策略》,北京师大出版社,2010年.
[4]褚宏启.《核心素养的概念与本质》,《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