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达木戈壁荒原100公里徒步远征即将开始,不管前方的路是戈壁、荒滩、江河、湖泊,还是沟壑、山谷,我都将勇往直前。在此,我向我的身体宣誓,我将保护好身体,避免疾病和伤害,做好热身和放松拉伸;我向我的同伴宣誓,当你需要的时候,我永远在你身边,绝不单独行动,携手并进,抵达终点;我向团队宣誓,遵守远征的安全纪律,积极主动自我管理,心态平和不打架,积极参与营地活动,珍惜水和食物,保护脆弱的环境,尊重感恩每个人的辛苦付出;我向我的青春宣誓,我将为梦想向前,我将忠于内心。我坚信,海拔3000米戈壁荒原100公里的徒步目标我一定能实现!”
这是“柴达木百公里徒步”前,中国农业大学附属小学校长赵建军和孩子们的庄严宣誓。戈壁滩一眼望不到头,凛冽的风带着大西北特有的坚实和硬朗吹在每个人的脸上。4天,海拔3000米,徒步100公里……这对于一个成年人来说,已经是不小的挑战,这群十一二岁的孩子能完成吗?答案写在赵建军的脸上。冲锋衣、登山杖、太阳镜,被阳光晒黑了皮肤的赵建军看起来少了平时的儒雅,多了几分豪迈与坚毅。他看着每个孩子启程,不时说上几句叮咛,走在队伍的最后,默默地为孩子们加油鼓劲、保驾护航。这是第几次启程?对于孩子们来说是第一次;对赵建军来说,马上就要迎来第四次出发。为什么要历尽千辛万苦,冒着“担责任”的风险,一次又一次地冲破传统教育的桎梏,带着孩子们踏上这段远离城市的奇幻之旅?赵建军说:“我的童年在泥土里踩踏,在水洼里摸鱼,粘知了,捉蜻蜓,拿弹弓打麻雀,用柳条做哨子……”看着越来越多的孩子只在“家—学校—补习班”三点一线间循环往复,变成手机不离身的“小小低头族”,他打心眼里想让这群成长在高楼里的孩子们回归自然,找回童年本来的模样,在行走中去经历风雨,触摸彩虹,感受生命的力量。
柴达木的地形复杂而崎岖,天气捉摸不定。太阳高悬时,裸露的皮肤在强紫外线的照射下因灼烧而疼痛;太阳隐没了,无处不在的寒冷便侵袭而来。白天,孩子们在烈日炙烤下前行,晚上便在戈壁滩上安营扎寨。就是这样一段不算温柔的旅程,却成为每个农大附小孩子最期待的毕业“礼物”。不得不说,正是因为赵建军当年的坚持,才成就了这段不凡之路。2012年,他与DE创办人付永第一次见面,便被DE倡导的教育理念所吸引,陆续将一元钱城市生存、香山-八大处长途拉练等带入了课程实践。与以往的校外活动不同,“柴达木百公里徒步”遭受了前所未有的阻力,老师们觉得“不靠谱”,家长们害怕“出问题”,有关部门说:“出京了,不批!”那段时间,赵建军有过迟疑和不安,但是经过缜密的分析,他断定:“安全方面没有问题!”于是,他便从家长、老师、教育行政部门三方着手,积极促成这次远行的最终落实。
第一座大山:要让教师认可。没有教师的认可,活动便没有生命力。赵建军首先鼓励教师子女参与活动;然后委派教师代表进行体验,回校后与全体教师分享收获。当看到自己的孩子在活动中表现出的勇气、智慧和克服困难的决心、行动时,很多老师开始思索“什么样的教育才是最适合孩子的教育”;当听到同事们在分享会上畅谈旅程中的见闻,很多人忍不住开始期待大漠风光,遥想托素湖的美好和德令哈的诗意。当教师们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时,赵建军知道远征的第一步开始了。
>> 柴达木百公里胜利抵达终点
第二座大山:要让家长认可。通过“一元钱城市生存”等系列活动,赵建军在家长心里已经成为“安全感”的代名词。这次远途活动的提出,虽然在刚开始遭遇了家长的质疑,但是经过赵建军的反复论证和耐心解读,很多家长表示赞成。经过多次与家长的磨合,赵建军总结出:“只要是对孩子好的,家长会非常支持学校的安排。”正是因为有了家长的配合,2015年,在“报批无门”之时,赵建军带着4位老师、72名学生第一次离开北京,到达青海,踏上了柴达木的土地,“偷偷摸摸”地完成了第一次远足。
第三座大山:教育行政部门。上文提到的“报批无门”,实属海淀区没有一所学校举办过类似的活动,这就造成了不知道去哪个科室报批的问题。有的科室直接说:“你不用报了,报了也不批。”令人没想到的是,正是2015年的第一次“出走”,给学校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活动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营造了相对宽松的社会氛围。这让教育行政部门对活动的态度有了松动,有关领导甚至对赵建军说:“去教委相关科室报备一下,不要自己背负那么多!” 到了2017年,教育部游学政策的出台,更是让外出活动的报批变得简单起来。
当大多数教育者“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按部就班地推进教育工作的时候,赵建军为什么有如此的胆识和魄力敢为人先呢?在他看来,只要是对孩子好的,他都愿意去尝试。他说:“童年是多彩的,小学时光不应仅仅在学校里、课堂上,应该到大自然中去。只有走进大自然,才能享受更美好的童年。”柴达木徒步归来,有学生在日记中写道:“最后一天,33公里。我们都觉得很累,不想继续走了,抱怨甚至后悔,但是却没有一个人掉队。双脚早已麻木,我们是靠着意志和毅力在走路。当时我的内心只有一个声音——坚持!” 看到孩子们的点滴成长,赵建军在心里默念:“值了!”
畏首畏尾不是赵建军的性格,在“另辟蹊径”的路上,他笑称自己是“处处碰壁,碰出来的校长”。“温和、果敢、坚韧”是同事们给予赵建军的评价。从事教育工作二十多年来,他先后任职三所学校,其敢为人先的魄力和处变不惊的心态已经成为他最鲜明的人格魅力,也为他所在的学校平添了与众不同的教育特质。
1990年,刚刚毕业的赵建军怀着一腔热忱来到京郊的西二旗小学任教。第一天来校报到的场景他至今历历在目——破庙改造的校舍、漏雨的屋檐、铺着沙土的地面、班上坐着的寥寥十几个孩子……当时的他只有20岁,不成想在这里一干就是14年。1994年,也就是他工作的第四个年头,赵建军完成了自己职业生涯的转换,从一名教书育人的教师变成了引领学校前行的一校之长。这使他开始跳出教师的思维,以一个管理者的身份思考学校的未来。当时,一阵阵撤校的谣传,使学校的教师们个个人心惶惶,担心自己的前途,教学质量也变得每况愈下。赵建军顶着巨大的压力,一方面尽力安抚教职员工,同时他看准时机,率先提出了发展计算机教育的计划,为学校夯实了立足的“资本”。
九十年代初,电脑还是个稀罕物,不仅价格昂贵,而且保养维护十分困难。尽管有一些反对的声音,但赵建军仍然坚持通过教师集资的方式,购买了学校有史以来第一批电脑,学校也由此成为全北京市为数不多拥有电脑的小学。很快,学校的付出得到了回报,在第二年的北京市小学计算机比赛中,孩子们不负众望,获得了五年级组的冠军,学校的计算机教育特色品牌由此打响。与此同时,赵建军提出的教师学历提升计划,也使学校的办学质量有了长足的进步。不仅打消了教师对未来的疑虑,还提升了教师的整体能力和凝聚力。学生人数也从最初的100多人发展到近500人。
赵建军职业生涯的第二站是东北旺中心小学,从一个平台跳跃到另一个平台,赵建军有着更多的憧憬和期待,毕竟这个舞台比之前的要大得多,情况也要更加复杂。2005年,赵建军开始在学校进行防震减灾方面的教育,并集中时间对全校师生进行防灾演练。随着防震减灾教育在校园里的不断深入,一些指责和质疑随之而来。有人认为,防震减灾教育对孩子来说用处不大,与其在这方面浪费精力,不如多花些时间在教学上。对此赵建军却有自己的看法:“火灾、地震等灾害可能人这一辈子都不会遇到,但是一旦碰到了,那就是关乎生命的大事,是否受过专业的训练决定了瞬间的生死。对于关乎孩子生命的事情绝对不能马虎。”
对防震减灾教育大力的推广,使东北旺中心小学成为中国众多小学中唯一的全国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赵建军未雨绸缪的做法很快便得到了验证。2008年,汶川地震的惨痛经历,让全国中小学都开始重视校园防震减灾教育。而此时的东北旺中心小学在这方面早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时间一次又一次验证了赵建军独到的眼光和超前的理念。他从不盲目跟风,也不争名逐利,“对孩子好”是他唯一的诉求。在“一元钱城市生存”活动中,他一再向家长强调:孩子一顿饭吃不上饿不坏;涿州野外生存训练时,他还记得孩子们第一次做的鸡蛋饼是多么美味香甜;在柴达木广阔的戈壁滩上,两个男生因为矛盾僵持不下,他笑道:“要不,你们像男子汉一样打一架……” 他的教育方式可能有所不同,但是在他的带领下,孩子们的成长却能“事半功倍”。有家长这样感叹:“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里有践行人性与回归自然的教育理念。感谢农大附小,感谢最具人格魅力的赵校长!”
>> 一年级学生开笔礼活动
在赵建军的心里,有一方充满温情和爱意的世界,孩子就是这里的主角。多年前,学生要自发排练一个英语节目,老师找赵建军商量是否可行。赵建军一口答应,说:“孩子们想做的,不管成不成功,都支持!”圣诞节到了,老师们提议:“我们装扮成圣诞老人,给学生送礼物吧!”衣服给了赵建军一身,第二天他第一个站在校门口,化身白胡子圣诞老人,给每个到校的孩子送上圣诞礼物,并反复确认没有一个孩子落下。于学生来说,赵建军不只是校长,更是他们的伙伴、挚友;于教师来说,赵建军不只是领导,更是他们教育前行路上的领头羊。
在赵建军的大力推动下,农大附小以“未来训练营”生存课程为基础,与中国农业大学、DE三方合作实践了《生命—生存教育》体验课程,践行“未来训练营”倡导的“角色体验、实地训练、志愿服务”生存体验理念,以促进学生主动、健康、积极的发展为主旨,帮助学生获得发展自我、适应自然、融入社会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生命、生存与生活的价值,珍爱生命、学会生存、快乐生活;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丰富体验、形成技能、获得感悟,形成正确的生存观,实现生命的健康发展。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学校探索出了“四大主题、六个专题、三种途径”的生命教育模式。“四大主题”是指以心理健康教育、人身安全防护、健康生活指导、情感道德修养四大主题贯穿整个生命生存教育过程。四大主题内容完成了生命教育在各年龄阶段的目标,体现了生命教育的内涵。“六个专题”是指实施以“认识生命”“热爱生命”“发展生命”“探知生命”“关爱生命”“感悟生命”为专题的生命教育,这六个专题由低到高层层深入,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三种途径”是指生命教育通过专题课程、体验活动、学科渗透三种渠道开展“生命—生存”教育。
自2012年开始实践以来,农大附小逐渐明确了《生命—生存教育》课程的育人目标是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热爱生命、发展生命”,具体来说就是帮助学生掌握守护生命的基本技能,引导学生认识自己生命的独特性、生命的可贵,正确处理个人与自我、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环境、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使学生正确认识生死悲欢,珍爱生命,感受生命的喜悦,体验生命的意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赵建军说:“教育是人的教育,应该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这也是他这么多年来一直追求的目标。如今,一元钱城市生存大挑战、八大处香山植物园长途拉练、定向越野、柴达木百公里徒步等已经成为农大附小孩子们最喜闻乐见的课程形式。在“一元钱城市生存大挑战”时,孩子们勇敢地与陌生人交谈,用自己的智慧与创作换取路费;在四天涿州生存挑战中,孩子们一路相互扶持,互帮互助,虽然辛苦却微笑面对;在柴达木百公里徒步时,他们团结、信任、坚持,决不放弃一个人,一起出发,一起走向终点……从课堂育人到开放育人,从书本育人到生活育人,从知识育人到实践育人,孩子们在开放的课堂中,在实践与磨砺中,开启心智,获得生命的新成长。
和孩子们一起行走在柴达木广袤的大地上,赵建军觉得天上的白云异常美丽纯净,夜晚的繁星也变得明亮而俏皮。正因为有这么多的孩子与自己同行,他的心里时常涌起阵阵欣慰和感动的涟漪。在赵建军看来,孩子们要走的路还很长很长,他只愿当他们遭受挫折或困难时,能想到在某个禁光禁语的晚上,他们凭借自己的意志,曾越过沼泽、翻过山丘,朝着心的方向,坚定而从容的向前、向前……
在去年的毕业季,赵建军深情地写道:“光阴似箭,岁月如歌,六年来,你们努力求知,拼搏进取,播种理想,你们见证和参与了学校发展的不凡历程,你们敢于创新,创造奇迹,与农大附小一同走过了一个又一个的第一次……在你们即将远行之际,我希望你们永远不会忘记,这里留下了你们奋斗拼搏的汗水、坚实成长的足迹。”20多年的从教经历没有磨灭他对孩子的热爱、对教育的初心。他曾说:“在柴达木走了100公里,和孩子们留下了100公里的故事。”农大附小的故事还在继续,赵建军仍将以守护美好童年为己任,行走在教育的路上,感受成长的力量,笑看生命的绽放。
>>香八拉穿越活动
>>涿州野外生存训练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