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的改进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从反馈来看,义务教育统编三科教材在全国各地使用的认可度、认同度比较高。而改进的力量来自于中央的有力领导,教育部党组的认真落实,专家教师的辛勤努力。只有进行系统、深入、细致的基础研究,才能编出高水平、有特色的教材,既能在理论、科学上站得住脚,又能在实践上适合大中小学生的认知特点。
——教育部党组成员、部长助理、教材局局长郑富芝在谈及教材建设时如是说
要以提高教育对外开放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牢牢抓住教育对外开放工作质量这个着力点,在不断“扩大”开放的基础上着力于“做好”教育对外开放工作。“做好”这两个字,不仅是量的要求,更是质的要求。围绕“提质增效”,要创新思路,打造若干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对外开放教育品牌项目;要从战略高度统筹规划我国高校吸纳“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华留学生的学科专业,做强与“一带一路”建设密切相关的特色学科专业。
——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第六届理事会会长瞿振元认为,质量是教育对外开放的生命线
小学是个体社会化的关键阶段,要兼顾儿童的个性发展与社会性发展。学校教育的功能就是促进这两方面的和谐健康发展。进入小学前,儿童更多地遵循人的自然性生长发育,进入小学后,孩子们真正开始集体生活,建立最初的人际关系,并随着思维水平和自我意识的发展,在与他人的交往中,逐步形成自我认知以及独特的个性。如果在这个最初的阶段,没有做到两者兼顾,或放松共性要求,或压抑个性发展,都是教育的偏颇,都会对学生今后的社会化产生不良的影响。
——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原校长、国家督学李烈,主张小学教育应在个性与共性的辩证统一中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基础教育阶段,我们应该让学生学会探究式学习。信息永远不是智慧,能解决问题才是智慧。这就需要学生养成探究的习惯,培养探究能力,能够提出问题,然后想办法获得信息去解决问题。学生还要能够反思解决方案是否正确,是否最优化,并不断改进方案。所以,现在的教育已经不是仅把知识给学生“灌下去”这么简单了,而是要帮助学生把知识建构起来。这个建构知识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不是在解决一个问题,而是可以去解决以后遇到的新问题。
——中国工程院院士、教育部原副部长韦钰谈基础教育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