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明明
前不久,UC大数据发布了国内首份《中国妈妈“焦虑指数”报告》。数据显示,妈妈焦虑指数排名前十的城市均为一、二线城市,其中最焦虑的当属上海的妈妈们。其次是北京、深圳、南京、广州、武汉、西安、天津、杭州、济南的妈妈们。“80后”妈妈作为首代独生子女,成为最焦虑人群,超过“90后”与“70后”妈妈。在职业方面,从事金融、互联网行业的妈妈们焦虑人数远超从事其他行业的妈妈们。
那么,“吼妈”式育儿焦虑究竟算不算心理疾病呢?同济大学附属上海东方医院临床心理科副主任医师马希权介绍,所谓心理疾病是指达到临床诊断标准的心理障碍。焦虑障碍是临床常见的心理问题,“大部分关注育儿的陪读妈妈不会达到心理障碍的标准,但显然一些妈妈具备了‘广泛性焦虑’的症状”。
情绪方面 经常处于紧张不安、急躁、忧虑的状态中,特征性的表现包括杞人忧天,莫名担心会有坏事发生;容易发火,尤其面对亲人、熟人时。
身体方面 心慌头晕、颈肩部肌肉紧张疼痛。有的人胃口不佳,或者伴有小便次数增多。
行为方面 坐立不安,无法安静有效地工作、学习。有的人需要别人陪伴,这个陪伴意义颇深,在形式上可以是被动需要照顾,也可以是主动地找个人发火、发泄心中积累的负面情绪来平衡和缓解焦虑。育儿中吼孩子写作业的妈妈有此类现象。
如今有些家长受“孩子的教育要趁早,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影响,觉得孩子达不到自己的预期时,会用激烈的手段去表达,甚至将自己的焦虑情绪传递给孩子,从而影响亲子关系,反而不利于孩子成长。
马希权副主任医师称,父母作为孩子的主要抚养者,其教养行为和心理健康都对孩子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所谓言传身教,沟通的方式体现了“身教”的效应,焦虑的父母会隐隐地、不自主地把这些负面信息传递给孩子。
“在心理治疗中有‘代际传递’理论,说的是父母一辈的生活、人际沟通方式,甚至择偶偏好会潜移默化地传递给下一代。那么,当家长用激烈的手段去表达时,代际的社会学习效应就会发生,这恐怕是最主要的负面影响。而对家长来说,激烈不当的育儿方式其实一方面妨碍了有效沟通,未必能达到让孩子‘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预期效果,还会因此产生失望和挫败感;另一方面,对自己情绪失控甚至借题发挥的行为会事后内疚、自责。这些负性的情绪与不当的行为会相互影响,形成恶性循环。”马希权副主任医师表示。
当焦虑情绪来袭,要处理的不仅是孩子不尽如人意的表现,还有家长自己的心理状态。
亲子间的有效沟通包括两个层面。一是传递信息的内容:直接、精确、清晰。直接是以第一人称表达自己的想法,不要以“隔壁家的孩子如何如何”这样间接比较的方式表达;精确讨论的范围限定在某个明确目标或主题上。二是传递信息的方式:态度温和坚定,保持礼貌和冷静,有尊重和确认的姿态。“切不可对孩子进行打骂,否则会对孩子的身心健康产生严重负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