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

2018-05-17 02:25刘必春吴恒仲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8年2期
关键词: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刘必春 吴恒仲

[摘要]少数民族大学生具有较强的政治觉悟,是民族团结和民族文化传承的领跑者,更是民族和谐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生力军。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较强的认同感、归属感、使命感。对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融入课堂教育教学、关注民族情感体验、形成核心价值认同等途径促进少数民族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

[关键词]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 5918(2018) 02-0062- 03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高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实践的重要阵地,高校肩负着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才的使命,少数民族大学生是高校大学生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不但是民族文化交流的传播者,而且也是将来能够扎根民族团结事业的旺盛生命力。培育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建设和谐校园的保证,是国家安全稳定、民族团结的基础。我们国家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社会主义国家,除了汉族以外,55个民族人口相对较少,被统称为少数民族。由于人文历史、地理环境、文化习俗等原因大多数少数民族地区生产力发展相对不平衡,科学技术水平相对低于发达地区。2010年的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全国总人口为1,339,724,852人,其中汉族人口为1,225,932,641人,占91. 51%;各少数民族人口为113,792,211人,占8. 49%。根据教育部数据显示,高校大学生中少数民族学生占有比例也相对较少,一般东部普通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比例基本都在5%左右。如地处江苏的普通本科高校盐城师范学院,2017年秋学期全校20702名在校生中有少数民族学生871人,少数民族大学生占比4. 21%。

一、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面临的现状分析

在我国高等教育中,非民族类高校中少数民族大学生占比例一般都较少,但是他们却发扬了当代大学生对真理、真知追求和认同的时代精神,他们通过自身的感触和体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了较强的认同感,在大学学习生活中积极参与各级组织的各类的系列教育活动,已经成为了教育传播和联结民族工作的桥梁。

(一)少数民族大学生对社会主义价值观有较强认同感。虽然各高校中少数民族大学生比例一般较少,但是少数民族大学生由于民族文化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影响,以及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扶持力度、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全面关怀,少数民族大学生能够切实感受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带来的普惠福祉,切实感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所呈现的要义。另外少数民族大学生也接受了先进的文化教育,有较高的思想觉悟,有正确的价值观判断,对社会主义价值观的认同是他们自身素质的体现,也是展示当代大学生精神风貌和理想价值追求的一个体现。

(二)少数民族大学生积极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少数民族都经历了漫长的时代发展,都形成了自己民族相对独特的民族文化传统,这种民族文化的传承是民族精神支柱,决定着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引导着他们对客观事物做出判断与决策。高校在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少数民族大学生往往都是一些积极的参与者,许多高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时都会重点邀请少数民族大学生参与,少数民族大学生参与不但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在需求,同时也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创建文明和谐校园建设的需要。

(三)少数民族大学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传播力量。少数民族大学生自身往往具有较强的民族特质,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能够作为典型代表体现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践效果。同时少数民族大学生能够结合所在地区发展变化,以及自己的切身体会等阐释他们的感受和认识,通过这种有代表性的受教育感悟,充分展现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强大内在力量。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积极参与往往能够有效的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大学校园中呈现出更大程度的认同。

二、培育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意义

(一)对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诠释”。对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教育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高校一切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理论支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含了三个层面。国家层面提倡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目标;社会层面提倡建设“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社会;公民个人层面提倡遵循“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准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质内容要求高校对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爱国”“法治…‘友善”等核心价值理念方面的教育。“爱国”核心价值观教育,“爱国”是人们对自己生长的祖国的深厚情感的表达,反映了个人与国家、民族和文化之间的联系,同时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激发少数民族大学生爱国情怀不仅可以促进民族和谐,还能维护国家和平统一。“法治”核心价值观教育,十八届六中全会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四个全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依法治国是国家稳定、民族富强的根本保障。而少数民族大学生群体由于生活环境、语言文化存在一定的特殊性,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就要求高校针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开展相应的法治宣传和教育,开设与时政法律相关的课程,让少数民族大学生这个群体同样树立法治意识。

(二)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利于弘扬少数民族文化。中华大地上每个民族经过了千百年的发展,形成了自己特有的特色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蕴含了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是把我国各民族价值诉求进行优化整合的升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蓬勃发展离不开优秀民族文化的支撑,优秀民族文化依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赋予中华民族文化浓郁的时代特色,为民族文化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发展动力,是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解读和传承,促进了少数民族文化“重生”。每个民族发展到一定阶段,要生存、传承和发展就一定要与时俱进、适应时代。践行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但有利于弘扬优秀的中华传统民族文化,而且促进中华各民族大团结,鼓舞和振奋民族精神,形成民族团结的强大凝聚力和向心力,而且也是促进社会稳定、民族统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要求。

(三)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利于促进民族和谐团结。“和谐”、“团结”都是社会主义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之一。祖国的大好河山、美好社会是由中华民族共同开拓建设的,祖国的发展进步离不开各个民族共同努力,民族团结必须依靠祖国和平稳定。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和核心内容之一,关系到国家的稳定、民族的和谐与经济的发展对中华民族的和谐团结具有重要的意义。社会的稳定、国家的富强以及民族的发展都离不开民族团结和谐。各民族人民热爱祖国、维护国家统一、反对民族分裂是民族团结的基本要求。而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有利于培育热爱祖国、维护国家统一的价值观养成,有利于促进民族团结稳定。

三、少数民族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途径

少数民族大学生群体相对特殊,因此他们的教育不能概化、泛化,要因材施、具体问题具体对待,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为他们制定适合的教育方法。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引导少数民族大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认识和科学的价值观。

(一)课堂教学全过程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课堂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是高校培育和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途径,是高校实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过程。首先,要在高校课堂教学中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灵魂地位,结合党的最新理论成果,准确地把握理解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要地位,是一切意识形态思想的基础和重要理论来源,也是当前一切价值观形成的理论基础。其次,课堂教学中要形成课堂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融合点。要在枯燥的教学实践中找到合适的切入点,恰当的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无缝对接,达到融入课堂教学目的,营造与少数民族大学生价值相融合的“共鸣场”。第三,在教学过程中形成协同效应,实现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需要充分利用好课堂教学的主渠道,教师要有高度的政治责任和政治担当意识,赋予教师在教学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主动性,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师对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的思想中去,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植于教师和大学生,尤其是少数民族学生思想中。第四,课堂教学要有针对性。课堂教学的对象是学生,要取得较好课堂效果必须以学生为中心,围绕学生,在服务学生、关怀学生和帮助学生成长上动脑筋,下功夫,只有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才能够达到较好效果,才能够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动力。不但要在活动目标开展的针对性上做文章,还要在活动开展的形式上出新出彩,要做到与学生成长成才需求相贴合,在针对性教育中逐步达到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感染力和凝聚力,少数民族大学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就能够有更多获得感和成就感,从而促进教育效果。

(二)实践活动全方位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全方位、多角度、找准着力点是既是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核心教育观教育落实好的目标,也是实践教育效果的要求。首先,实践活动要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亲和力”。要紧紧把握当代大学生的青春活泼、健康向上的个体性格,把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社会交往活动中认可的途径和方法,充分融入到人文情怀浸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传播体系中,开展大学生愿意参加的、有兴趣参加的活动,促进教育成果的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第二,实践活动的优化传播要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发展。教育实践的传播途径要主动适应时代性特征,如微博、微信以及朋友圈等,激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校的活力,让大学生无意识就浸润在健康活泼育人氛围中。追求个性发展是当代大学生共性,依据个性需求进行一定的话语优化,形成为当代少数民族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愿意接受的话语体系,积极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体系的亲和力量,体现了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尊重。第三,要在实践活动中注重载体建设。载体是开展活动的重要手段、是达到效果的媒介,只有不断丰富少数民族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科学内涵”的理解和认识,才能在活动开展中逐步建立和完善与少数民族大学生情感相符合的“情感联动”和“情感互通”机制,达到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内在体验和思想深刻交融,激发少数民族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共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载体要注重当代少数民族大学生群体的体验性和互动性,能够在精神层面形成具体形象的理想信念。第四,在实践教育活动中注重发挥榜样作用。一直以来榜样、道德模范等先进人物的力量,都是鼓舞当代大学生能够用榜样人物能够追求“真、善、美”达到的一种精神,通过道德模范、革命烈士、民族英雄等优秀人物、优秀传统文化故事感染少数民族大学生、感化少数民族大学生,促进少数民族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可和追求。

(三)育人氛围全覆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基于高校多元的文化育人氛围,高校校园环境建设、校园基础文化建设、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大学文化内涵、大学精神凝练以及优秀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等各方面构成了高校整体育人总氛围。通过这样的全覆盖模式实现育人效果。首先,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旨全覆盖体系。为了让少数民族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去不断融入,要在平时、细节等方面下功夫,紧密结合日常学习生活,在这些过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核心作用必须突出在所有的细节中,精准到工作环节上,把提高价值观核心要求凸显在覆盖体系上。其次,需要在校园文化建设落实上下功夫。在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过程中要深入探究大学文化传承脉络,通过学校文化蕴涵的生命力,形成以优秀校园文化传统为灵魂,以传承实践,举办形式多样、积极向上、健康高雅的校园主题文化为依托,通过思想融入、文化熏陶、人文关怀等形式实现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第三,需要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依托,创新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新范式”。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包括爱国主义精神、民族主义精神、奉献敬业精神等,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核心价值观内涵的外延,也是高校大学生价值观趋向引导的较好方式。第四,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形式。伴随全球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新媒体时代、人工智能时代、新产业时代等已经到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紧密结合这些时代特点,开展的活动要与当前的信息化紧密结合,通过创新性开展大学生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等活动,扩大学生活动辐射广度、宽度,从而实现更好的效果。倡导从小处开展一些小活动,通过小活动产生大影响,凝聚大力量,践行大教育,帮助大学生在个人行为、个人价值观趋向方面发挥激励、引领、指导、示范作用,通过这些途径把当代少数民族大学生逐渐培养、逐渐塑造、最终打造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模范践行者。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任重道远,将面临更多的新机遇、新挑战。要继续推动和升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构建多元并存、和谐共生、兼容并蓄、统筹发展的教育模式,激发少数民族大学生非凡创造力,促进少数民族大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新华社.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京开幕[N].人民日報,2017 -10 -19.

[2]欧旭理,徐建军.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认同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基于15所高校大学生的调查[J].民族教育研究,2017 (1):44 -46.

[3]周玲微,王向珍,田甜,杨璐,李爽,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路径探赜[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18):44-46.

[4]桑艳.邓小平南方谈话的民生思想探析——兼论十八大报告的民生思想[J].改革与开放,2014(8):59 -60.

猜你喜欢
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认同的崩溃
融媒体时代领导者媒介形象重构与认同
跨性别者认同矛盾研究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