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文彬,郑 健
(上海城投原水有限公司,上海 200125)
青草沙是中国长江河口的一个冲积沙洲,位于长兴岛的西北方。青草沙拥有大量优质淡水,总面积约70 km2。pH值是水溶液最重要的理化参数之一,表示溶液酸性或碱性程度。研究pH值与各类水质因子之间的相关性,可以为pH值的调控提供理论依据。本文通过每日一次测定长江流域某水库pH值及相关水质因子,分析pH值与水质因子之间的相关性及影响pH值的因素,采用SPSS19.0软件计算统计上游库外和输水区的数据,并开展相关性分析和偏相关分析,以期对水库pH值进行有效调控。
在长江流域某水库内设立两个采样点,分别为上游库外和输水区。采样时间为上午8点至9点。
pH值的测定:玻璃电极法;仪器:哈希sensION+MM340台式pH分析仪;叶绿素a:丙酮法;其他水质指标按《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GB5750-2006)进行检测分析。
采用SPSS19.0软件对统计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和偏相关分析。
长江流域某水库输水区pH值在2013年3月到2013年5月呈较低的平稳状态。它在2013年5月到2013年12月这七个月中呈上升趋势,峰值为9.0,pH值平均值为8.5。12月开始逐渐下降,pH值总体变化范围为8.0~8.5。上游库外pH值整体趋势与输水区pH值整体趋势基本相同,峰值为8.7,pH均值为8.2。
2013年10月15日到2013年12月1日,两个站点数据走势不同,其间上游库外pH值整体较低,输水区pH值呈上升趋势。输水区叶绿素a高于上游库外。
由表1、表2可知,2013年3月至2014年3月,两个站点的pH值与水质因子间的相关性存在明显差异。上外pH值与水温呈正相关,输水区pH值则与水温、叶绿素a呈显著正相关,与溶解氧、总碱度、总硬度呈显著负相关。
表1 上游库外pH值与水质因子的相关性
表2 输水区pH值与水质因子的相关性
温度升高,水电离出的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的浓度都会升高,氢离子浓度的上升导致pH值下降。温度上升会使CO2在水中的溶解度下降,使pH值上升。同时,温度升高使水库的藻类在更适宜的环境中生长发育,藻类进行光合作用消耗水中的游离CO2,导致水中OH-浓度增加,而水的光解产生的氢离子在暗反应中充当还原剂,使得氢离子大量减少,导致pH值上升。
相关分析表明,上游库外和输水区的pH值与水温都呈正相关,其中输水区pH值与水温呈显著正相关。
上游库外的pH值仅与水温呈显著正相关,与其他水质因子关系相对不大。2013年3月到2013年6月、2013年9月到2013年11月与2014年1月上游库外水温与pH值呈正相关,其他时间则无明显相关性,在2013年11月到2014年12月呈负相关,整体趋势不明显。
输水区的pH值与水温、叶绿素a都呈显著正相关,2013年3月至2014年3月,输水区水温与pH值总体趋势基本相同。不同于上游库外叶绿素a含量偏低(叶绿素a浓度在1~4 μg/L,均值为2 μg/L)的情况,输水区的叶绿素a含量相对较高(浓度在1~66 μg/L,均值为13 μg/L)。需以叶绿素a为控制变量对输水区水温与pH值进行偏相关分析,以得出结论。
对比输水区的pH值与水温、叶绿素a之间相关性,人们不难发现,pH值除了和水温有很好的相关性以外,pH值与叶绿素a也有很好的相关性。进一步对输水区pH值、叶绿素a与水温进行偏相关发现,在以叶绿素a为控制变量的条件下,输水区pH值与水温无相关性,这表明影响输水区pH值的主要原因是叶绿素a[1]。
上游库外pH值与总硬度无明显相关,输水区pH值与总硬度呈显著负相关。在水体中,pH值、暂时硬度、CO2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CO2在水体中以 CO2、HCO3-、CO32-存在,光合作用只吸收CO2,从而导致HCO3-、CO32-通过电离与水解平衡(消耗H+)转变成CO2。另外,Ca2+与CO32-生成CaCO3沉淀,导致暂时硬度和pH值的下降。进行偏相关分析发现,在控制变量为叶绿素a的条件下,输水区pH值与总硬度无相关性,表明叶绿素a是导致输水区pH值与总硬度呈负相关的主要原因。
水体溶解氧是反映该水体中生物生长状况和污染状态的重要指标,受水温影响较大,同时受到水中藻类以及光照强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2]。相关分析表明,上游库外pH值与溶解氧不相关。输水区pH值与溶解氧呈显著负相关。在控制变量为水温的情况下,输水区pH值与溶解氧无相关性,说明水温对溶解氧的影响相对pH要大得多。
pH值的降低是一个很缓慢的过程,硬度决定水的酸碱稳定性,想降pH值就要从软化水质入手,治本的方法是降低水的碳酸盐硬度,降低水的缓冲能力。
pH值过高的主要原因是藻类的大量生长繁殖,而造成藻类大量繁殖的原因是水中的营养盐,可以用生物净水方法来提高水库表层水体水质,从根本上达到降低水库pH值的目的。同时,可通过释放水库表层水体,使含有大量浮游生物的水体流出水库,使水库水达到最大限度的置换。这能有效降低水体中污染物的浓度,有利于各种有机物的生化降解,使水域生态系统形成良性循环,通过水量调节,达到降低水库pH值的目的。
上游库外及输水区的pH值在空间分布上差异比较明显,输水区pH值整体比上游库外pH值要高,受叶绿素a的影响比较大,季节变化比明显,呈夏季高、冬季低的趋势。两个站点pH值受相关水质因子的影响基本不同。上外pH值与水质因子关系不大,仅与水温呈显著正相关。输水区pH值与溶解氧、总碱度、总硬度呈显著负相关,与水温、叶绿素a呈显著正相关。因此,要降低水的碳酸盐硬度,控制水中的营养盐,避免藻类大量繁殖,人们可以通过下游库外合理排水,置换水库水体来降低pH值[3]。
参考文献
1 王志红,崔福义,安 全,等.pH与水库水富营养化进程的相关性研究[J].给水排水,2004,30(5):37-41.
2 张军毅,黄 君,严 飞,等.梅梁湖水体溶解氧特征及其与pH的关系分析[J].复旦学报,2009,48(5):623-627.
3 代堂刚.渔洞水库pH值超标的成因分析及其处理措施[J].水资源研究,2009,30(3):3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