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波 章林
(安庆师范大学,安徽 安庆 246133)
党员经常性教育是党的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党的建设总要求是: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因此,新时代背景下落实党建各项任务,需要不断提升高校基层党支部的凝聚力、创造力和战斗力,而以师生互帮、互学为内涵,将高校教师党支部和学生党支部功能合二为一的党支部共建模式,无疑是一个有效的尝试。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增强党员教育管理针对性和有效性。”“党支部要担负好直接教育党员、管理党员、监督党员和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的职责,引导广大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党的基层组织是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得以贯彻落实的基础,因此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就理应成为高校基层党组织加强党的建设必然选择。师生党支部共建有利于发挥教师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能够与学习和思想教育工作同步,对学生党员进行有效的教育和管理。同时,师生党支部共建也有利于发挥学生党员的监督作用,共同促进高校党建工作的开展。
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高校的基层党组织建设,要求高校不断创新机制,改进工作方式,提高党的基层组织做思想政治工作的能力[1]。要提高基层组织的思想政治工作的能力,就需要进行基层党组织标准化建设,要求创新党组织党员发挥作用的载体,要 “紧密结合学校实际和党员群体特点开展组织生活创新,不断提高组织生活的吸引力和实效性”[2]。就此而言,师生党支部共建无疑可以作为新时代背景下开展基层党组织标准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尝试。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通过“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两条主线,高校逐步将价值观的培育和塑造,通过思政教育课程、思政教育活动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将教书育人的内涵落实在课堂教学主渠道,师生党支部尝试探索出一条“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的有效路径。这样,“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3]。思想政治工作是开展高校党的建设的主要抓手,通过师生党支部共建,能够使得“思政课程”有力地延伸到“课程思政”,在师生党支部建设过程中,对学生党员群体进行更为深入的思政教育,进而通过学生党员这个群体,影响其他非党员学生。党建工作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成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果如何不仅仅体现在思政课课堂教学内容和效果上,更直接体现在学生党建工作上。要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必须抓党建工作,而师生党支部共建能够使得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关键的一环上发上力,充分展现思想教育的成果。
党支部共建不仅有利于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同样可以作为促进学习专业知识学习的行之有效的举措。学习先要立志,通过师生党支部共建能够有力消解大学生中间存在的一些消极、“佛系”的心理和行为,通过开展定期的组织生活,始终以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指引学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通过经常性的教育和引导,确保学生立志学业,不断奋进。通常而言,师生党支部共建以专业为基础,以党建工作为纽带,将教师和学生更进一步联系在一起,便于教师对于学生专业学习的指导。因为专业相近、志趣相投,就可以以各共建党支部为基础,成立各种小组参加建模大赛、“三下乡”社会实践以及各类专业实践活动,这也必将极大带动学生专业知识学习。
从目前高校基层党组织设置情况来看,教师支部和学生支部绝大多是独立设置的。教师党支部一般建在专业或教研室上,学生党支部一般建立在年级或专业上,彼此缺乏交集。支部活动多体现在开会传达精神、学习文件讲话、表决党员发展等 “规定动作”上,“自选动作”缺乏创新甚至缺失。随着学校教学、科研、管理体制改革工作的深入推进,这就要求高校基层党组织结构应该尝试进行新的变革,以不断适应学生管理体制多样化的特点。
《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意见》中要求“进一步改进和调整党支部的设置形式,尽可能与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组织相对应”。而开展师生党支部共建,就是要打破彼此互不关联的藩篱,改变支部单向运行的制度模式,克服一些诸如活动缺乏载体、内容空洞乏味、形式简单重复等长期存在的弊端。教师支部与学生支部联动共建,“不仅要成为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创新之举,也要成为高校学生工作全员育人、全程育人的有效补充,更要成为学生党员成才成长的充电站”[4]。
新时代背景下加强高校师生党支部共建不是简单地将教工支部和学生支部合并,而是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标,以教书育人为中心,以师生互帮、互助、互学为抓手,从双方共同的兴趣点(结合点)出发,强化教师支部和学生支部功能的整合和共建,在支部标准化建设、党员经常性教育、科学研究、成人成才等方面形成合力,逐步形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师生党组织模式,实现“学科发展有规划、教学管理有章法、学风建设有抓手、学生管理有制度”[5]的局面。概括来说就是实现教育教学领域党建工作和事业发展共同发展。
以专业为基础。在学院党委(党总支)统一领导下,根据专业相近的原则,整合专业(教研室)教师党支部和专业学生党支部,成立专业师生共建党支部。选聘党性观念强、经验丰富的教师党员或专业辅导员担任支部书记,专业教师和学生党员任支委的支部班子,依照基层党组织标准化建设各项要求开展支部活动。
以教师为主导。要重视学生党员优势作用的发挥,共建活动的受益者是学生,但同时通过学生发挥自身的优势可以为教师成长、教学相长提供宝贵意见。要充分发挥教师在思想、行为、科研、学习和生活上的模范带头作用。在此过程中平台和载体建设尤为重要,既可以通过师生定期交流的形式,也可以创建师生日常交流平台,确保相互交流学习和相互激励的持续性,不断丰富支部建设的内涵和外延。只有这样,教师“教学育人、科研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作用才能发挥得更加充分。
以学生为主体。师生共建党支部,教师党员是主导,学生党员则是主体。在此过程中,要不断要培养和强化学生党员的主体意识,提高他们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现阶段提出的“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就是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使学生党员的创新潜能和活力得到充分展现,形成“教师搭台、学生唱戏”的支部运行体制,不断将支部共建活动走向深入。
师生党支部共建活动得以有效持续地开展活动,必须有完善的制度保障、管理体制、激励机制,才能确保支部共建活动步入制度化、规范化和经常化的轨道。
鉴于师生共建支部无论在形式和内容上都与传统独立设置的教师或学生支部不同,共建支部应该通过制定《师生共建党支部党员导师遴选制度》《师生党支部共建方案》《共建党支部学生党员发展细则》等文件,不断健全和完善支部运行的各项保障制度,确保支部共建活动制度化、规范化和经常化。建立健全支部共建长效机制,重在目标管理和考核机制,要结合共建支部的自身实际,制定《师生共建党支部考核办法》《师生共建支部党员考核办法》等,将支部组织生活、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纳入支部目标管理体系中量化考核[6]。建立一整套完备的党员监督机制,发挥党内监督、群众监督、舆情监督的作用,不断增强师生共建支部的战斗力。
高校通过建立“党建引领+学业指导”双导师制,将支部教师党员和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帮扶结对,根据学生学业阶段、活动任务等特点,通过对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的思想道德、理想信念、组织生活进行引领,同时对其人生规划、专业学习、社会实践等方面进行培养、教育,帮助他们解决在学习、生活中的困难和疑问,充分发挥教师党员“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模范带头作用。
新时代背景下的党建导师制,即是选拔一批党性观念强、业务水平高、党建工作经验丰富的教师党员担任导师,以从严治党和基层党组织标准化建设的要求作为目标,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为主要内容,通过对大学生入党前的培养、入党过程中的信念引导以及入党后实施的经常性教育与管理的工作,进而不断完善健全支部思想建设、政治建设、组织建设的机制。
2012年11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没有理想信念,或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高校是知识传授、人才培养、人才聚集之地,更是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武装青年的重要思想阵地。因此在思想建设方面,党支部应聚焦思想政治引领这个核心主业,结合学生教育管理的实际,着力发挥党建导师的引领作用,推动理想信念教育进支部、进教室、进宿舍、进网络,引导和帮助广大学生党员树立对党的理论信仰、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政治建设方面,通过完善各项学习制度、严格落实“三会一课”制度,形成教师党员领学、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跟学、支部成员共学的局面,把全面从严治党落实到支部每名党员身上,不断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时代性,真正使党的组织生活、党员教育管理严起来、实起来。
组织建设方面,规范大学生党员发展流程,党建导师参与到学生入党培养和入党后继续教育的全过程,把党建经常性教育贯穿于党员教育管理的始终。通过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积极开展入党积极分子培养、团员推优入党、优秀团组织评选、志愿者服务活动等形式,以党建促团建。
开展师生共建党支部归根结底落脚点在于促进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和学生的成长成才。而学业导师制则是实现这个目标的重要路径,也是高校推行“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的重要手段。新时代背景下,高等教育被赋予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国际交流五大职能,开展学业导师制,就是要利用这五大职能,落实在“实践、教学、科研”三大环节上。高校教师拥有丰富的知识结构、人生阅历、能力情感,在大学生成才成长过程中扮演了信仰教育的引领者、专业学习的推动者、职业生涯的规划者、就业创业的指导者等角色,可以在新生入学教育、专业学习指导等方面树立榜样的力量。同样,新时代大学生具有思想活跃、热情开放、进取心强等优点,能够及时地反馈教学信息、提供教学方法和管理模式的改进建议、积极参与科学研究等(见图1)。在此基础上,师生党员“同学习、同实践、同服务、同受益”,有了更广泛的空间、更多的机会、更真诚的意愿进行教学、思想等方面的交流,增强了党员的参与意识,切实提高支部建设的影响力。
图1师生党支部共建模式图
创新网络平台:促进党建工作和专业学习深度融合。“双导师制”、“三个平台”的实施要充分顺应时代的发展,要充分利用各种互联网资源将其搭建成师生共享的网络平台。在信息时代,特别是现在自媒体的兴起,无论是对高校党建工作还是对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提供了新的机遇,也带来了新的挑战。自媒体时代信息来源更为个体化和多元化,使得学生接受到的信息更为芜杂,这其中不乏充斥着大量的不良信息。因此可以说,网络媒体确实又给党建和专业学习带来了很多新的机遇,比如可以用师生更为喜闻乐见的方式呈现党建和专业的内容、可以增加成员之间的有效沟通、可以对成员各种动态进行更为细致的掌握,从而在党建和专业学习中能够做到有的放矢等。基于这些,我们必须充分利用各种网络媒体,实现党建工作和专业学习的深度融合。
打造师生共建交流平台,丰富教师指导的路径。充分利用网络媒体信息交流便捷的优势,利用QQ、微信等软件建立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党支部书记等不同层级交流群,随时沟通,交流心得。教师可以创建专门的微博账号或微信公众号进行全方位指导。通过这些交流平台,关注热点话题,关注专业最新进展,教师及时点拨引领,使得学生能够从单调的大数据推送中走出来,主动学习和交流。通过多元交流渠道的打造,为教师指导学生提供了便捷的途径,无论对党建和学业的学习都有益处。
打造师生共建学习平台,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和服务社会的意识。在师生党支部共建中,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构建学生自我学习平台。在教师的引导下,鼓励学生党员参与到一些社会热点问题的讨论中,要让学生敢于在社会舆论中发言、亮剑,表达青年大学生的意见。就专业学习而言,要培养学生关注学科研究的前沿问题,培养学生从海量信息中获取有用信息的能力。把专业知识的学习运用到服务社会中,要发挥大学生知识储备的优势,破除网络信息中一些不实的、负面的舆论,让学生党员在自我教育的过程中教育广大网民;在各种伪科学和虚假知识充斥网络的环境中,要敢于通过对科学知识的宣讲,抵制对民众不利的伪科学,对民众进行科普和启蒙。
总而言之,高校师生党支部共建目的是给学生党员搭建从学习到实践到再学习的优势平台。通过共建模式的开展,师生共同谋划共建方案,制定共建目标,开展多种形式的具体活动,创新了党建模式,也创新了专业教学的模式。一方面可以完成党员经常性教育的初衷,建立起了良好的支部工作机制,使党员干部在具体共建活动中得到锻炼,开创了高校党建工作的新局面;另一方面以党建工作为引领,引导学生树立努力学习的态度,构建专业学习的兴趣团体,共同学习、相互交流,以党建促学业,以学业服务社会,达到一种深度的融合和良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