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晋 蒋 旎
在当代,新媒体艺术迅速发展,其以自身的数字化特性,对传统艺术进行再整合创作,并以数字化的浸入式体验,融合产生出多种新型的艺术形式。对于新媒体技术而言,已经形成了围绕主框架,集中各技术系统的趋势分化,其中,以投影与Led应用、VR与AR、多感交互、人工智能,最具代表性。与此同时,新媒体艺术也正在形成依托于技术系统、集中多元素的新艺术形式分化。其中,以实景与舞台的影像视听创作、现场与转播的虚拟现实创作、展示与浸入的交互体验创作、触发与主动的多维意向创作,最具代表性。
1.来自国际团队OUCHHH创作
作品灵感来源于穹顶,圆顶的外表面是360度可追踪区域。以表面体积形状系数,重新诠释宇宙关联,表现粒子流是由高速运动的粒子形成的。科技与艺术的连接,就是设计师的独特思维模式在中间搭桥牵线。
2.来自俄罗斯Radugadesign团队,莫斯科“光之环”灯光节创作
作品以俄罗斯联邦国防部大楼为背景,运用丰富的色彩演绎了俄罗斯军队的光辉岁月,用灯光这种独特的方式,带我们走进了俄罗斯军队。
3.来自日本长崎一分钟楼体投影大赛创作
一分钟楼体投影大赛是一项国际赛事,也是亚洲地区在已知建筑体上进行视频作品投影的大型比赛之一。
1.来自艺术家Chris Milk的The Treachery of Sanctuary创作
你是否幻想过,自己长出翅膀,翱翔在空中。当你站在这个交互影像屏幕前,体验者抬起手臂,双臂下便会长出羽毛的翅膀。这是三幅一联的作品,这三幅板代表了创作思路的系列构成。
2.来自波兰新媒体艺术团队panGenerator创作
站在作品前,当你举起手机自拍,不久就能在前面的方框中上看到自己的头像,在你还没反应过来的时候,你的影像就会像沙子一样一点点流逝,在屏幕的下方慢慢堆砌……
3.来自中国上海与加拿大魁北克,“印象魁北克”,新媒体艺术交流创作
来自加拿大魁北克的100多位创作者将齐聚上海。本次活动由加拿大魁北克政府主办,这是一次非常难得的加拿大和中国之间关于科技创新与艺术文化的交流碰撞。
1.来自国际团队teamLab“未来游乐园”创作
teamLab建立于2001年,到目前已经是450多个人的团队,是一个集体、跨学科的创意团队,汇集了来自数字社会各个领域的专业人士,比如艺术家、程序员、工程师、动画师、数学家、建筑师、设计师等,团队共同来打造未来实验室,创作艺术与商业完美结合的新媒体作品。
2.来自美国舞台设计师Es Devlin的“艾迪逊酒店沉浸装置”创作
作品灵感,来源于她在陌生酒店客房醒来的经历。Es Devlin通过这个体验装置带领客人穿行于一连串抽象的空间。这个空间是对“宿醉的酒店旅人的行为举止”的想象和探索。
3.来自俄罗斯ZARyadye公园的“莫斯科时光机”的360°全景装置项目
作品装置内,采用了33架视频投影仪、含有32个通道的3D声音处理器、22K图像分辨率,并以360°视图呈现逼真的视觉影像。装置可对游客的步伐做出反应,在脚下生出星星点点火焰,带游客进入相应的莫斯科历史的重要事件。
1.来自日本艺术家Nobunmichi Asai实验室创作
作品采用了红外传感器和摄像机进行捕捉,并用计算机处理数据,计算出如何将图片扭转和变形才能正确投影到立体的人脸上。画面充满了金属朋克风和超现实的科技感,人脸变成了可随意切割、充满无限可能的幕布。
2.来自日本Kagami新媒体实验室创作
作品先扫人脸部,在计算机上生成3D模型。有一面特殊的墙,由大约5000只可伸缩的杆组成。这些杆的移动可以由墙背后的线性制动器(马达)控制。如此虚拟人脸,再进行投影,并加入风声、流水声、鸟鸣声等。最后,玻璃板把推动杆压平,这张充满了无限塑造可能的墙面又恢复了原样。
3.来自美国Bot & Dolly工作室《Box》创作
作品由“Transformation”(转换)、“Levitation”(悬浮)、“Intersection”(交叉)、“Teleportation”(传送)以及“Escape”(逃离)5部分组成。机械手臂的移动配合投影的图形形象表达每个主题,制造出虚实不分的视觉效果。《Box》展示了一个表演者与变换环境的互动,通过在移动平面上的投影映射来探索真实空间和数字空间的合成。
1.来自伦敦巴比肯艺术中心,由Minimaforms建筑设计研究所团队创作的“Petting Zoo”
作品可以人机对话,使悬挂的机械臂产生有感知的情绪,从而产生与人的动态互动。艺术家对不同物种的行为进行了长达三年的分析,终于创作出机械与人的情感交流的一种方式。此作品是具有一定代表性的人工智能艺术形式。
2.来Google的DeepDream人工智能绘画创作
DeepDream通过深度学习,模拟人神经网络识别图像原理,进行多层次、多细节过滤。例如:第一层神经网络在识别轮廓,中间层的神经网络就在识别纹理、笔触等等细节。如此,人工智能跳过人工,凭着自己意愿指导,识别和矫正图片,经过重复绘制,最终完成画面。
3.来自Intel的人工智能无人机灯光秀表演
Shooting StarTM无人机,重量仅280克,比一个排球更轻,全部由个人工智能驾驶导航。2018年平昌冬奥会,1218架Intel无人机进行灯光矩阵造型表演。在这个人工智能革命到来的历史时刻,英特尔凭借强大的计算力和完善的解决方案,正在解锁数据的力量。
1.来自美国设计师Mariel Haenn的Jennifer Lopez的裙子创作
裙子分为上衣和裙摆,裙摆直径约为12米,几乎覆盖了整个中心舞台区域,充当了现场圆形投影幕布。投影仪在顶部进行对位投射影像,此设计将影像和衣服结为一体,效果炫美震撼。
2.来自俄罗斯Sila Sveta团队创作
作品将现场舞蹈和全息图像结合在一起铸就而成。专业的芭蕾舞演员Denis Medvedev在舞台上表演,和他共舞的还有他的两个全息影像,以及让人目眩神迷的虚拟灯效。因为这些全息影像全部取自于实体拍摄,当现实世界与虚拟灯光混杂在一起,一时间竟分辨不出彼此的边界。
3.来自美国Natasha Tsakos新媒体表演艺术家创作
2003年,Natasha开始创作“觉醒”,它讲述的是“Zero”的故事。一个现代的生意人,带着手提箱为生活奔波,迷茫于梦幻与真实之间。“觉醒”共计52分54秒,以舞台投影的影像互动进行。影像成为舞台表演搭档,也可以说在“觉醒”中没有特效,没有特技,只有充满幻觉的非现实形象,丰富朴实的表演。Natasha是新媒体影像舞台表演探索和总结者,开创新的戏剧舞台的形态表演形式。
伴随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数字科技所带来的新的感知和表达方式,正逐步进入到人们生活的细节之中。新媒体的交流媒介特质,决定了其在艺术领域中的大发展。当国外的艺术家不断创新,借助新媒体创造出新的艺术形式之时,国内的艺术家,也正在运用新媒体手段,推进自我艺术创作的变革,并涌现出大量的优秀作品,促进了当代中国艺术观念的不断深入和多元化。
国内新媒体的时间发展,最早出现在商业汇展行业,其后是演出艺术领域,随之新媒艺术创作潮流跟进。新媒体的发展势头最强劲者,当属其在演艺演出领域中的应用。无论是通过媒体播放还是现场演出,演艺创作都是以创造优秀的视听效果、吸引和撼动观众的视听感官为目的。新媒体丰富的影像构成、灵活的声光电配合、多维的现场安置以及经济和环保性,恰恰与之相适应,从而受到演艺界的大力推崇。
当前新媒体演艺的状态表现,其涉及技术主要包括多维投影、LED阵列、AR现场增强、VR现场直播、声光电互动等,其应用环境主要包括实景演出、舞台演出、摄影棚录制等,其艺术形式主要包括实景多媒体晚会、新媒体戏剧、歌舞场演、秀场T台等。新媒体演艺的蓬勃发展,也深化了创作者理念的提升空间,创作也由强调感知的视听效果,向注重思维的观念意识深化。
印象作品是新媒体早期介入的最具代表性形式,宽阔的实景地域,只有借助灯光、激光、投影、LED等多媒体技术完成实景舞台艺术构成。多媒体是新媒体艺术的技术表现形式。多媒体应用,带来导演、表演、舞美、灯光等创作的新媒化艺术传达的创新。“印象”系列,直至今日,仍以其实景浸入、多维场面、特色表演、炫丽视听、文化传达,在新媒体演艺领域占有重要位置。
“又见”作品大量借助新媒体成像技术,幻化成像文化典故,并结合真实戏剧表演,将现实与超现实景象相结合。自“又见”以来,新媒体戏剧被演艺界广泛认知,并逐渐形成了新型的舞台戏剧表演形式。
作品将中国民艺与新媒科技合二为一,创造了独特的“观念演出”形式。演出集聚了来自7个国家的20支团队及个人,共同演绎“人与科技,何往何至”。全息影像与真人表演,形象相互配合,诠释艺术含义。此可谓新媒体影像舞台应用的深入表现。中国民艺与科技手段碰撞,迸发出新的生命活力。
国内新媒体演艺的蓬勃发展,也带动戏剧舞台创作的革新。新媒体数字技术的进入,突破了传统,改变了创作者对于戏剧舞台要素的认识。起初,新媒体只作为影像背景,以舞台设计附属的空间构成的部分参与演出。其间,伴随对影像作用认知的深入和各种现场技术的成熟,多维影像的浸入式设置,终于突破背景观念,成为拓展舞台空间的重要力量。于是,也诞生了一批新媒体时空设置的戏剧作品。此部分作品,注重新媒体影像对于舞台时空的扩展,演出核心依然是以真实的角色形象推进情节,完成剧情。
然而,探索从未停止,在影像能够成为舞台时空支点之后,其形象特性脱颖而出。影像形色构成的形象,以其灵活多样的变动,能够成为推进情节、完成剧情的力量之一。此作用与演员塑造的角色作用相同,并且影像更能够超越演员的人形局限,带来超现实的角色个性,完全突破了对于传统舞台效果的视听认知。于是,影像形象渗入表演,成为探索新媒体戏剧的新的高度和方向。影像进入角色,必然从剧本、导演、演员、舞美、灯光等多方面对整体戏剧要素进行变革。影像角色参与舞台表演,甚至取代了真实演员的核心地位,促成了其与传统戏剧的分离,并逐步形成了独立完整的新媒体戏剧体系。
作品顺应当前审美倾向和大众流行文化特征,在舞台剧制作方面结合3D投影、纱幕成像、视听特效、虚拟现实元素、无人机等新媒体前沿科技,创作出极具幻象的舞美视听效果,颠覆了传统舞台剧的表述形式。
作品是一次大胆的前卫尝试,是国内第一次引进西方“浸没式戏剧”的模式。鱼果团队利用多媒体窥探墙的设计,与观众可以自由走动的观影特性,让墙上的小孔成为观看的窗口之一。以超现实的元素,与偷窥般身临其境的观看体验一起串联线索并渲染气氛,真正实现了如梦似幻的艺术效果。
作品舞台设计简单,主要依靠投影影像的丰富表现,创造富有叙述情节的幻想画面。画面以舒展的大树、广阔的草原、奔跑的骏马、梦幻的奇景构成,无一不折射出盲人内心世界的丰富和绚烂。
作品以3D全息投影技术,在剧场中实现魔法幻境,打造出逼真的三维空间立体效果,观众不需要佩戴任何辅助眼镜,裸眼就能感受到3D的效果。此剧的创新之处,是将演员简化到最少,充分使用制作好的影像,体现出影像角色作用的主体性。
数字科技的迅猛发展,信息的全维度流通,将人的生活引入大数据时代。如今,个体人的存在,因信息的传载,彼此共性相连更加深入,又因信息的全面,彼此个性独立也更为增强。个体思维,因数据的累积,彼此相互认知更为深化,又因数据的判断,彼此自我发展的方向更为明确。大数据时代,信息与资源共享,认知与技能共进,文明正在以个体与群力的互动创新,发展进步。
数字化是新媒体的形态特性。数字内容的存储建立资源库,借助数字通道,进入终端播放。数字终端的形式多样,以数字的软件和硬件结构为量化表现。其软件终端,从多种独立可发的播放,到内嵌式播放器,种类繁多。其硬件终端,包括电脑、手机、Pad、游戏机、VR、投影、LED、大屏等。新媒体以区别于传统印刷和影视媒介终端,谓之“新”;以富含现有和未来的多种媒介终端,谓之“多”。新媒体是称呼,多媒体是表现。
新媒体不仅带来终端创新,更带来前端数字内容创作的变革。以终端需求,进入创作的创意—设计—制作—输出的过程,反之,以创作特点,进行终端的选择—安置—投放的搭建。如此,前后统一,协调推进,形成了新媒体不断延展和深入的进化体系。新媒体是媒介产物,非物质特性明显,注重对于人感官和思维的探索和认识。新媒体艺术的广义概念是:具有数字传输与时间效应的动态特性及多维进入与空间效应的构建特点,能连续选择与反馈对接,以触动个体的表达愿望为本质,以创作和作品的时空体量为形式,以创新与革新非传统状态为形态。如此,凡是进入这一体系的行为,都可以视为新媒体艺术。
新媒体艺术,作为尚待开拓的全新艺术领域,受到了世界各国艺术家和文创者的关注和推崇。新颖的艺术理念,丰富的艺术内容,多样的表现形式,自由的传达方式,卓著的时代效应,无不预示着一个巨大体量与复杂结构的艺术时空的存在,以及一个全新的庞大艺术体系的崛起。同时,在学术与艺术界,也引发了一场关于理论与实践、辩证与探索的声势空前的艺术革命。
关于新媒体艺术探索与辩论。理论与评论者经常以网络、数据、互动、多媒体、人工智能等新媒体产物与表现的时代特征,试图从根源区分,并建立新媒体艺术完整的理论体系。艺术创作者则习惯以数字化的图像、视频、声音、交感、体验等作品的设计和制作手段,尝试从创赏过程区分,并建立其艺术形态系统。科技开发者更多地从软件的开发、升级、框架、功能,以及硬件的生产、改进、安装等技术产品发展区分,并建立其技术应用范畴。然而,对于庞大的新媒体艺术蕴含而言,各方认识都缺乏准确性。在当代,各种探索与交流活动与日俱增,并达到空前频繁。在未来,人们的认知将愈加清晰,并随着新媒体艺术的不断发展和进化,更加成熟。
无论如何,当今新媒体艺术已经初具规模,其紧扣时代步伐,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精神文明需求。新媒体艺术蕴含庞大,其不仅以创新开拓艺术认知,也以革新重构传统艺术认识。当所有这些集中到一起,以新媒体艺术的形式进行融合再创造时,世界艺术格局将发生空前的改变。无论东西方的艺术,其传承将在新时期处于同一起始点,谁的新媒体艺术繁盛,谁就能把握住当代世界艺术的脉搏,并将建立辉煌的艺术历史。
1.来自《Wirde magazine》杂志主编Kevin Kelly的全球未来发展趋势探索。Kevin以未来发展的十大趋势,探讨未来的机会应对。
第一个,成为。从过去的几十年开始,旧事物在不断成为新事物,并在未来一直持续,一切我们所创造的事物,都在不断地成为一些别的可能。
第二个,流动。未来我们将身处在流动的数据中。数据的分散与联合产生新的价值,关系到人生存的方方面面。因此,要了解数据的流动性及其环境。
第三个,进入。当前世界的任何角落,都可能被进入,人们关注的不再是拥有权,更多的是访问权和使用权。
第四个,追踪。一旦触及互联网信息,就有可能被复制。原创者要找到一种追踪方式,监控违法行为。追踪技术将快速发展,并调集所有力量,实现网络追踪。
第五个,认知。后二十年,可能会被称作是“认知化”时代。人工智能,虽然是模拟人认知的部分之一,但思考和我们不一样,具有再创造性。这意味着,人工智能的认知方式开发广阔,此时只是开始。
第六个,互动。寻求未知体验是人感受世界的深入,“互动体验是新的货币”。现在我们的支出,已经包含了大量的体验消费。未来的虚拟现实技术,将是互动体验的主要力量来源。
第七个,分享。分享是未来经济增加价值的最好方法。分享与协作,跨越文化、职业、领域的大体量的合作项目增加,如此也促使产业链洗牌。
第八个,屏幕化。手机屏、建筑屏、曲面屏、服装屏……各种各样的屏幕充斥在我们生活里。屏幕具有很强的视觉性,信息将大量被图像化、视频化。
第九个,提问。仅谷歌每天就会给出10亿个答案。这意味着,数据积累将答案变成免费的,价值变成了提问。未来教育应该培养最优秀的人应该是可以提出好问题的人。什么是创新?创新就是去提问。
第十个,开始。现在的一切尚处于“开始的开始”,一切的第一天。当我们站在未来的角度回顾今年,今年是最好的一年。因为我们能去做一些从未有过的尝试,现在就是未来的开始。
2.来自MIT(The MIT MediaLab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负责人,日本IT权威伊藤穰一的MIT构成理念。
MIT一个非常奇特的实验室,或者说它是一个部门,一个系,但这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在这里所从事的工作,一些关于创新性的工作。媒体实验室一共有25个小组,分别在不同的领域从事研究。有的小组从事机器人研究,有的从事生物科技研究。
加入媒体实验室,学到的第一个词语就是“反学科”。在全球大多的学校里,都会进行分学科教学,学习数学、物理、化学或者其他学科。大多数学校都非常注重在某一个领域进行深入研究。但是,在很多情况之下,想要将这些学科划分的领域进行连接,就变得非常困难。所以,“反学科”这个词告诉我们,研究应该超越学科,超越领域。一些教授和学生发现,凭借现有的知识,在现在的领域进行研究出现了困难,有时会没有办法继续推进。所以一些政府的基金组织,或者一些社会上的基金组织就开始出资鼓励大家来进行新领域的研究或进行跨领域的研究。
除了“反学科”,媒体实验室还有一个概念叫作“创意的圆环”,也被称作“创意周期”。我们可以将创意创作的过程看作是一个循环,或者是一个周期性活动,就如同生物学中的新陈代谢一样。这个圆环上部,称之为信息感知(Information),它包含了艺术(Art)、科技(Science)。圆环下部,称之为生产(Utility),包含了设计(Design)、工程制作(Engineering)。所以,圆环左边是关于文化(Culture),右面是关于自然(Nature)。科技(Science)在圆环中扮演的角色,或许就是感知自然。工程是将知识对社会有所作用的转化活动,设计就是尝试使用这些活动,也就是使用制造的社会模型将我们的知识转化为行为应用到实际生活当中。“创意的圆环”的四个部分分割为——艺术(Art)、科技(Science)、设计(Design)、工程制作(Engineering)。
所以将设计和科学联结在一起,是因为世界是一个复杂的自适应系统,就像是我们生存的生态系统或者我们身体自身的系统,有很多活动在同时发生。我们身体的自适应系统确保我们在有突发状况时能进行自我调整。比如生病时,身体会自己进行调整以自我适应这种情况;再比如当气候变化,我们可以适应新的气候环境。需要思考的是,人类如何进行适应。就像我们的身体适应大自然那样,如何可以管控自己的生命让自己变得更强有力。我们不是要让事情变得更有秩序,也不是让其变得更复杂。当前,有时人们过度地依赖科技,这样会使社会走向错误的方向。因此,要做的是更多从艺术和设计角度去理解科技,并将其有机结合,以创作出具有自觉反应的具有协调性的作品。
现在,人工智能可以帮助学习,或者可以改变学习内容,我经常会使用这种说法——学习行为会超过教育行为。“教育”,是别人对你做的事情,是别人教育你 ;而“学习”,是你自己的行为。学习是个人对于一件事情有热情,然后进行主动的探索。所以很多时候非职业的、业余的爱好者们更会“学习”。在AI的时代,机器可以帮助完成重复性的工作,以帮助记忆从而使人变得更强大,但还是有很多的事情需要人自己去完成。如何进行创意型的学习,特别对于大年龄学习者,更是一种挑战。
MIT媒体实验室探讨,利用四个的方法来帮助创意工作,分别是:项目、伙伴、热情、玩。第一个,项目。其实就是大家一起做一些事情,媒体实验室会使一些项目让艺术家、机器工程师、软件工程师在一起合作,一起将学习通过做项目来实现。第二个,伙伴。可以是你的朋友、同事或同行。大家在合作中要彼此互相教学,彼此相互学习。这样合作式地工作,比在课堂上单纯阅读文本学到的东西更多。第三个,热情。激情会决定你愿意去学什么东西。去了解一下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就会知道,他们都是跟随着自己的热情和激情去学习研究的。研究的过程需要“热情”来鼓励。实验室强调每一个人的热情,追寻热情的事,然后通过学习技术或技巧实现。第四个,玩。玩也是很重要的一件事!在你玩耍的时候,你用一些有预测性的趣味的测试进行研究,同时获得一些财务上的回报,这个过程要比所谓的“努力学习”好多了。对于创意相关的东西来说,压力在有的时候会帮助我们提高效率,但有的时候也会让工作的速度慢下来。所以,使用一种特别娱乐的方式,用一种玩儿的方式学习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3.来自国内各个高校以及艺术组织,筹办的新媒体艺术展览与文化交流活动。
2017年11月15日,“迭代与交融”第四届北京电影学院国际新媒体艺术三年展,在北京电影学院举办。三年展是针对新媒体艺术、影像与实验电影、互动多媒体艺术家的发表作品的平台,汇集国内外艺术家及青年艺术家的优秀作品,对艺术创作问题进行更多的思考。
2017年11月16日,国际影像科技盛会——ICEVE 2017北京国际先进影像大会暨展览会(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Exhibition on Visual Entertainment,简称ICEVE),在北京开幕。ICEVE聚焦先进影像技术与制作流程、VR/AR内容制作和未来影像趋势等前沿领域,致力于创新影视语言体系和表达方式,推动和引领中国影像技术学派发展,开拓面向未来的影像艺术与科技融合空间。
2017年11月25日,国际知名人机交互研究学术组织HCI International的HCII-DUXU中国成立仪式在北京召开。HCII站在时代的前沿领域,与中国的人工智能、大数据、互联网与信息化的学术界及产业界的发展紧密结合,对人才的培养发展起到了引领作用,意义重大。
4.来自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关于“北京市加快科技创新发展高精尖产业系列政策正式出台”
开展节能环保、集成电路、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北京市制定了加快科技创新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系列文件。文件从总体要求、重要任务、产业布局、保障措施等方面,在顶层设计上对加快科技创新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提出了指导意见。
北京市经信委党组书记、主任张伯旭介绍了文件制定的背景及重点内容。张伯旭表示,北京市为做好创新发展、高质量发展这篇大文章,坚持十九大报告提出的“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原则,顺应产业演进趋势,按照国家战略导向,围绕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立足“三城一区”主平台,聚焦“绿色、集约、智能”产业发展方式和“减重、减负、减量”的发展要求,经过深入研讨论证分析,选取了新一代信息技术、集成电路、医药健康、智能装备、节能环保、新能源智能汽车、新材料、人工智能、软件和信息服务以及科技服务业等十个产业作为重点发展的高精尖产业。北京市财政对高精尖中心按照项目建设周期给予支持,五年为一周期,每年每中心给予5000万至1亿元的经费投入。
5.央美与北影高精尖创新中心成立。北京市政府投入资金,大力支持艺术名校的前沿探索。
包括中央美术学院“北京视觉艺术高精尖创新中心”等13所高校高精尖创新中心获得北京市首批认定。“北京视觉艺术高精尖创新中心”未来是以“视觉艺术”和“视觉文化”为核心,关注视觉艺术对文化传承与传播力,开展针对北京市视觉艺术发展的顶层课题研究。以坚实的学术研究为基础,以国际顶尖资源为依托,倡导艺术的现实介入和实验性探索,打造北京作为国际化文化大都市的城市视觉体系,着力提升当代文化品质,拓展国际文化形象。
北京电影学院“未来影像高精尖创新中心”也获得北京市首批认定。“未来影像高精尖创新中心”致力于以科技的力量,让艺术创作插上想象的翅膀,用这种结合方式带给观众更好的享受,无论是电影电视的创作,还是大型演出的创作,在未来的影像产业中这种科技和艺术的结合都是重要的趋势。中心在未来将在三维数字快速生成、混合现实显示技术、影像虚拟制作和智能摄影棚等方向上进行持续的研发攻关,并与新时期的影视艺术创作相结合,打造“北影演艺科学家”团队。
6.来自国家艺术基金和国家社科基金,新媒体艺术资助课题专项。
“国家艺术基金”传播交流推广资助项目,资助范围为申报传统艺术形式与现代科技手段相结合的项目。艺术基金资助额度依据艺术门类、规模体量、成本投入等因素,为每个立项资助项目提供不超过500万元的资助资金。
“全国艺术科学基金”资助范围包括新媒体技术与戏剧艺术创新发展研究,影视动画创作研究,影视技术与艺术互动研究,中国新媒体艺术与产业国际影响力研究,新媒体艺术创作现状研究,新媒体博物馆、美术馆和图书馆发展趋势研究。艺术学重点项目资助额度为20—35万元。
当前,对于国内各高校,新媒体艺术探索也正在由浅识向深知,尝试向创造,迅速发展壮大。各高校新媒体方向的实验室,也如雨后春笋般落实建成,并以高动态的成果产出,日益频繁的信息交流,以星火燎原之势,形成了遍及中国高校领域的网络覆盖。这些实验室以课题攻关为集点,以产、学、研互动为纽带,在促进高等教育知识开拓和储备的同时,也为新媒体艺术的人才培养做出了卓越贡献。
各高校新媒体实验室建设,以本校教育的方向以及知识结构与储备为依托,与自身发展特点相适应。新媒体艺术的巨大包容性,也为如此类别丰富的探索和创作提供了可能性。目前众多新媒体艺术实验方向,其中,新媒体在演艺方面的应用发展较为完善和成熟。首先,这是由新媒体与演艺的形式特点及其相互的易融性决定的(此上文也已提及)。其次,演艺的艺术形式的综合性,为新媒体多样化应用提供了可能。再次,演艺的产学研周期段,见效快,是体现新媒体成果的最显著形式之一。
作品让观众在VR眼镜里能够看到一只栩栩如生的狼,从舞者走进了观众的视野当中,狼以强化现实的方式呈现在虚拟VR头显里,无论观众戴着VR头显,或是摘下VR头显,直观舞台和在VR头显中看到的虚拟和增强之间的结合。VR剧场演出,可以让观众走到舞台上,走进角色里,走到故事中,去参与、体验整个戏剧作品、舞蹈作品的戏剧冲突以及故事发展。
作品由“未来影像高精尖创新中心”利用先进的影视虚拟制作和仿真技术,为演出的创意设计、训练和执行提供了全程的技术保障。针对“8分钟”表演参演要素多、创意过程复杂、排练关联度高等特点,中心团队通过全要素虚拟仿真的方式,为每一版设计方案进行数据化、模型化和可视化的呈现,将设计方案的真实效果进行呈现,帮助导演把控、决策及完善表演方案,从而确定最终的完美方案。“创新中心”由北京电影学院与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共同开发,由经信委“高精尖基金”与企业投资,预计每年投入5千万至1亿元。
作品形式打破了舞剧传统模式,以舞蹈编导、话剧导演和新媒体技术支撑等多方面整体性统一为特点,将光感、体感、Kinect等技术融为一体,舞台的艺术幻想直观而震撼。“重点实验室”是一个完整的交互系统,核心是“虚拟舞台”,将多媒体、三维技术、动漫等多种技术结合在一起。实验室由上海戏剧学院和上海市科委共同开发,预计总投资将达到5000万元。
作品广泛地使用多媒体舞台技术,包括全息投影、视频影像、智能光阵等。“上海市多媒体演艺虚拟合成重点实验室”为多媒体舞台的设计与制作提供支持。作品突出舞台表演的肢体造型,与现代科技视觉的结合,带给大家美学、哲学以及现代概念戏剧的非凡体验。
作品充分利用影像画面的丰富灵活性,使用抽象、写实、表现的形象构成,将南京大屠杀事件的惨烈景象和悲恸心境进行了深度演绎,同时又以浪漫表现和深刻寓意,传达出令人振奋的情绪,颂扬新时代,传达了新中国的和平向往。
整场视觉盛宴由《看未来》《我们在花园》和《梦想启航》三幕组成。第一幕用时尚、动感的影像开启了视觉盛宴,几何图形、动物造型和抽象影像循环、穿插,呈现出超幻的视觉感受。复原主楼建筑结构的影像创作部分,激起观者的强烈共鸣。第二幕《我们在花园》以情怀与感念为主,影像浓缩了天美百年历史,老一辈艺术家、教育家的形象一一呈现,百年校史流淌进了每一个人的心田。以窗户剪影的方式提炼出的日常教学场景和学生生活,象征着今日天美人的传承与发扬。在这一幕中,还包括全院各教学单位的教师代表的虚拟影像,“老师们”从主楼中厅鱼贯而出,与毕业生挥手道别,同时伴随着每一名毕业生的名字被镌刻在主楼两侧的墙体的影像逐一浮现,这段饱含着视觉张力和情感的影像,把现场的情绪推向了顶点,也寓意着美院师生在授业、同修中共同被载入天美的史册。第三幕《梦想启航》中,邓国源院长携手老教授代表和导师团队来到主楼前,点彩画布,随之整个楼体漫天花飞,蝶舞园中,深情又巧妙地延展了“我们永远在花园”的主题,并将承载着母校祝福的愿望送给全体毕业生——“愿你们的人生,如花园绚烂”!整场show被推向了高潮,最终完美落幕。这一部分的创意点主要体现在互动影像的设计和感官与情感的融合上。
纵观当代新媒体艺术发展及国内探索应用状况,科技的发展正在改变传统的艺术观,并以其对与人感官的多维对接和扩展,为艺术传达提供了更加广阔的释放空间。从传统艺术的新媒化革新,到新兴的人工智能艺术创新,在未来,艺术世界因新媒体的介入,将到达一个全新的创想状态,可以说一切皆有可能,真正实现艺术的无限价值。
但是,新媒体艺术在到达完全成熟状态之时,因为新技术快速更新和艺术的多可能性尝试,必将经历一个样式繁杂、体系混乱、系统膨胀的无序阶段。因此,对于新媒艺创作者,在进行多样性探索的同时,要能够把握艺术形态的内在规律,找到其发展的主框架结构,从而更好地设定自我发展的位置。
为了保持文化竞争的优势,在未来,国家将会持续增加新媒体艺术的投入。同时,企业也会因自身发展,加大对于创新的投入。这不仅针对新媒艺创作单位,对于独立创作人也是一个很值得振奋的态势。所以,具有开创性的艺术课题攻关和实验探索的新媒体艺术实验室,将在国家支持下大力发展,在数量和规模上也将到达一个空前的繁荣期。因此,要把握机会,大胆创新,将国家支持与创作相结合,从而把握自我发展方向,以优秀的作品回报国家投入。
在未来,演艺创作与行业,依然是新媒体艺术应用的主战场之一。随着现场技术的迅速升级和创作者的意识提高,现有的技艺状态将会迅速更新。如此,很有可能触及现有演艺的基础框架,即真人演员和影像配合的艺术结构。可以想象,若全息技术发展到能够将影像人物进行惟妙惟肖的真实体现,那现场演出就会进入像影视制作的流程,即视频内容数字制作完成后,直接进入以拷贝形式分布的制作与发行系统。如此,不仅带来现场演艺的变革,也会造成整个艺术娱乐传媒行业的重新洗牌!
总之,新时期,万物革新待出;新时代,万象更新到来。当今艺术世界,技艺创新无处不在,跨界融合随时可见。新媒体艺术顺势而就,其极具创意的艺术表现力,富含新意的艺术想象力,以及随之产生的巨大商业价值,不断增强和振奋人文创新的信心,并将在未来创造出一片繁盛的艺术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