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广金
(辽宁省朝阳市建平县医院急诊科,辽宁 朝阳 122400)
院前急救指的是在医院以外的环境,对中毒、严重创伤以及急危重症等危及生命的危重患者展开现场救护及转运等一系列措施[1]。而作为院前急救一项基本且重要的环节,建立有效通气可有效改善患者呼吸困难的状况,为其进一步治疗赢得宝贵时间。而在以往的急诊救护车中,由于未能配备相应的呼吸机,导致无法及时给予呼吸衰竭患者有效的人工通气,对急救工作的开展造成了不利影响[2]。基于此,本文以我院87例危重患者为例,就其院前急救过程中应用手提呼吸机的方法及效果展开探究。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在2015年3月至2016年12月,选取我院收治的87例需要辅助通气的危重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为对照组(43例),另一组为观察组(44例)。对照组中,男28例,女15例;年龄段为18~76岁,平均(49.7±5.9)岁。疾病类型:23例为内科危重病例,包括8例脑血管意外,6例心脏疾病,4例肺部疾病,2例农药中毒,3例溺水;20例为外科危重病例,包括6例脑外伤,5例复合性损伤,4例胸外伤,3例颈椎损伤,2例失血性休克。观察组中,男30例,女14例;年龄段为19~78岁,平均(50.2±6.1)岁。疾病类型:25例为内科危重病例,包括9例脑血管意外,6例心脏疾病,5例肺部疾病,3例农药中毒,2例溺水;19例为外科危重病例,包括7例脑外伤,5例复合性损伤,3例胸外伤,3例颈椎损伤,1例失血性休克。所有患者均经口气管进行插管,院前转运的时间为20~125 min,平均(40.6±12.5)min。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不明显,可进行比较。
1.2 方法:对照组仅用手动气囊辅助通气,具体操作如下:接到120电话后,急诊科立即成立相应的急救小组,组内成员主要包括护理人员、急诊科医师以及救护车司机等。并携带常规的出诊设备前往出事地点。到达现场以后,护理人员应当与接诊医师做好协助工作,并立即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首先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检查,正确诊断病情,并及时建立起静脉通道,将患者呼吸道及口腔中残留的血液或分泌物清理干净,确保呼吸道的畅通。对于满足人工通气指征的患者,经口气管插管,并连接手动气囊,以每分钟10~12次的频率均匀按压气囊通气,潮气量控制在500~700 mL内。待各项急救工作结束后,立刻将患者送入医院接受进一步的治疗。在运送患者的途中,需保持其头部的稳定,注意将头偏向一侧,并对患者的瞳孔变化及各项生命体征的改变情况进行密切监测,一旦出现异常情况,需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观察组则在对照组基础上,将手动气囊换成手提呼吸机,接气管套管开展人工通气操作。医护人员需对患者的具体情况展开分析,并以此为由依据对呼吸机相关参数进行调整,将呼吸频率设为每分钟8~10次,潮气量控制在5~7 mL/kg的范围内,氧浓度设为60%左右。对于有呼吸但通气不足的患者,采用同步间歇指令通气或辅助/控制通气的模式;对于呼吸微弱或无自主呼吸的患者,则采取备用呼吸机通气的模式。
1.3 观察指标:采用型号为PM-2000的监护仪测量并准确记录所有患者辅助呼吸10分钟后的呼吸频率、心率以及血氧饱和度情况,并统计两组患者院前抢救成功率。
1.4 统计学处理:利用SPPSS18.0统计学软件分析实验中的数据,并用平均数与标准差表示计量数据,用t进行检验;计数资料则用百分比表示,用χ2检验,当P<0.05时,有统计学意义。
辅助呼吸前,两组患者的临床相关指征差异不明显(P>0.05)。辅助呼吸后,观察组患者的呼吸频率及心率逐渐趋于平稳,血氧饱和度及抢救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具体情况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急救效果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急救效果比较(±s)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抢救成功率[n(%)]观察组 44 20.1±4.8* 94.7±9.8* 93.9±3.1* 42(95.5)*对照组 43 31.2±6.7 122.3±10.4 80.2±2.7 35(81.4)组别 例数 呼吸频率(次/分) 心率(次/分) 血氧饱和度(%)
对于院前急救的患者,大多为伴发呼吸衰竭的危重症患者,当到达现场后,急诊人员应立即为患者建立起人工气道,在维持气道畅通的基础上,对患者展开机械通气操作,从而将其呼吸衰竭进行纠正,为接下来的救治赢得更多机会。有研究表明,通过及时向患者应用呼吸机,可有效改善其呼吸状况,缓解脑水肿及脑组织缺氧等症状[3]。但是,由于受到重量及体积等因素的限制,呼吸机无法随救护车一起携带,这也导致在转运途中,不少危重患者出现呼吸衰竭而无法获得及时的救治,最终造成休克甚至死亡。
近些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手提式呼吸机得到普及,相比于手动按压气囊通气以及以往的呼吸机,其具备以下优势:其一,重量轻,可由急诊医护人员手提带到急救现场,并且体积小,可置于急救车狭小的空间内;其二,驱动能源为氧气压力,不需要另外接通电源,对工地、郊外以及马路等没有电源的急救现场尤为适合;其三,操作简便,带有夜光灯的设计以及醒目标志,当外界无照明时也可照常操作,并且能够以患者病情变化为依据对通气模式进行快速调整;其四,可由电脑对通气参数进行控制,确保输出的稳定,以免因医护人员主观方面的差异而出现通气流量或频率不稳定的情况;其五,可解放医务人员的双手,使其专注于观察患者反应,认真监测其血压,以及进行补液、吸痰等操作。
考虑到急诊医护人员为人工通气及院前急诊成功的关键所在,因此,为发挥出手提呼吸机最大的作用,医院应加大对医护人员的培训力度,使其对气管插管以及手提呼吸机的应用等技术有一个熟练的掌握,并定期进行考核,只有合格的人员方可上岗工作[4]。除此之外,为确保手提呼吸机一直处于正常备用状态中,每天还应对呼吸机的状态进行仔细检查,确保配件齐全。当手提呼吸机连续使用1年或每工作2000 h,则需校准1次。结束呼吸机的使用后,严格消毒与患者接触过的所有救护器材,将吸氧面罩置于有效氯消毒液中进行浸泡消毒,并用有效氯消毒剂或肥皂水对螺纹呼吸管进行仔细清洁。同时,将呼吸机主机仔细清洁干净,并将氧气瓶充好,仔细检查车载供氧中心是否具有足够的压力等。在本实验中,应用手提呼吸机进行辅助通气的观察组患者,其呼吸频率及心率于辅助呼吸后的10 min逐渐趋于平稳状态,血氧饱和度及抢救成功率显著高于仅用手动气囊辅助通气的对照组患者(P<0.05),这一结果与黄绮云[5]等的研究结果相吻合,进一步证明相比于手动气囊辅助通气,应用手提呼吸机可以获得更为显著的院前转运效果。
综上所述,在对危重患者展开院前急救过程中,通过应用手提呼吸机,可有效改善其呼吸困难的情况,确保其呼吸频率及心率逐渐趋于平稳装填,进一步促进患者抢救成功率的提高,具有非常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王桂玲.便携式呼吸机在危重患者院间转运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3,19(3):72-73.
[2] 邓明勇.多功能便携式呼吸机在危重患者院前院内急救中的应用探讨[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6,1(21):153-154.
[3] 梁桂芳,孙国臣.车载呼吸机在急危重患者院前急救及转运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4,12(2):95-96.
[4] 刘琼,曾吉琴,晏翠香.便携式呼吸机在院前急救危重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创新,2012,9(7):21-22.
[5] 黄绮云,梁连金,陈胜棣.手提呼吸机在急诊危重患者院前急救中的应用及护理[J].中外医学研究,2014,12(23):8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