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在英语世界中历史最悠久,牛津大学充满光荣与梦想:在84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崇尚“自由教育”,探索“普遍学问”的办学宗旨;其四大学术学院统辖着16个学部,学科门类十分齐全;编纂、出版了多卷《牛津英语词典》及其他专业工具书,因其权威性和实用性而享誉世界;为英国和世界培养出了一大批精英人物,其中包括多位国王、总统、首相、总理,而文学家、哲学家、科学家及其他方面的杰出人物更是不计其数……
如果要问哪所外国大学的名字在中国最响亮,那答案无疑是英国的牛津大学——在中国教育的各个阶段,原版由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牛津英汉双解词典》,由于其权威性和实用性而成为千百万中国学生学习英语的必备工具书。在这些初阶、中阶和高阶词典于中国各类学校大行其道的同时,它们也强力推动了牛津大学名声的传播。
牛津大学(University of Oxford)常常被简称为“牛津”,是一所位于英格兰牛津市的公立研究型学院联邦制大学,也是英语世界中历史最悠久,世界第二古老持续办学的高等教育机构。这所知名学府享有顶尖大学的声誉,拥有巨大影响力,被公认为当今世界最顶尖的高等教育机构之一。同时,它还是英国和欧洲多个大学集团或联盟的核心成员。
840 多年来,牛津大学为英国也为世界的文学界、哲学界和自然科学界培养出了一大批精英人才,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学术奇迹。
虽然牛津大学的实际创立日期仍不清楚,但有记录证实牛津的授课历史可追溯到1096 年。在12 世纪之前,英国并没有大学,人们只得去法国求学。但据说在1167 年,英王亨利二世同法兰西国王发生争吵,英王一气之下便把寄读于巴黎大学的英国学者召回,牛津大学的师生人数因此而迅速飙升。1188 年,历史学家威尔士·吉罗德开始教授从巴黎大学归来的学者,两年后,第一位外国学者也抵达牛津授课。从1201 年开始,牛津委任了“校长”,而从1231 年开始,牛津的领导团队开始获封为督学机构,到了1248 年,英王亨利三世为牛津大学颁发皇家宪章,从而确立了其大学地位。
牛津的早期学生按地理位置而被分为两批:北部的学生主要是苏格兰人及特伦特河以北的英格兰人;南部的学生则为爱尔兰人、威尔士人及特伦特河以南的英格兰人。接下来的几个世纪里,地理位置决定着学生们所归属的学院及学堂,这成了牛津的早期文化。
到了1333-1334 年,一些牛津学者对大学现状深感不满,打算另起炉灶,在林肯郡另立大学,因此牛津及剑桥大学联合向英王爱德华三世请愿,英王便阻止了另立大学的行动。因此从那时起到19 世纪20 年代,英国的高等教育便由“牛桥”垄断,形成了双寡头的局面,且持续了好几个世纪,这在欧洲十分罕见。
19世纪上半叶,牛津大学经历了讨论大学理念的“牛津运动”(1833-1845)。而此时,由德国开创的现代大学的教育模式,也由一些重要学者传入牛津。1802 年起,随着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发展,牛津大学开始为各学科拆分出荣誉学院。1853 年,自然科学、法律学及现代历史学院也相继创立,而在1872 年,现代历史学院再被一分为二,被拆分成法理学院和现代史学院,随后还创立了神学院。
同时,牛津实行了多项改革,包括入学考试由写作代替口述;对非国教徒放宽入学条件;将科学和医学纳入大学教育范围;创立了4 所女性学院。20 世纪开始,牛津逐步脱离传统办学模式,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后来,随着纳粹势力在欧洲的兴起,不少学者为避祸而从欧洲大陆纷纷前往牛津,继续其事业。
左右页图:这所诞生了无数行业精英的百年名校,不仅名扬英语国家,在全世界也是顶尖级别的高等学府。
牛津大学由39 所学院和由教会设立的7 所永久私人学堂组合而成,它们和牛津大学的关系,类似于美国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关系,采用了联邦制形式。牛津最古老的学院当属建于1264 年的墨顿学院,最年轻的则是建于1966 年的沃尔夫森学院,两者相差整整7 个世纪。那时学院并不按专业划分,但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各个学院渐渐形成了各自的特点。比如基督教堂学院以浓厚的贵族气氛著称;墨顿学院则出了不少文人、诗人;圣艾德蒙学院特别喜欢招收运动员;奥里尔学院侧重培养牧师;莫德林学院则拥有许多赛艇高手……但是,各个学院相互为平等关系。
截至2013 年底,牛津大学共拥有16 个学部:人类学和地理学学部,生物科学学部,临床医学学部,英语和文学学部,法学学部,经典、哲学和古代历史学部,数学学部,中世纪和现代语言学部,现代历史学部,音乐学部,东方学学部,物理科学学部,生理科学学部,心理学学部,社会学学部,神学学部。有的学部还下设一些中心和研究所。众多的学术部门,都被归纳入四大学术学院:人文学院、社会科学院、数理学院及医疗科学院。
左右页图:有着百年历史的牛津大学图书馆,这里也是著名系列电影《哈利波特》的拍摄地之一,影片中“霍格沃茨”学校的食堂就是在此取景。
牛津大学拥有全英最大的大学图书馆系统,包含100 所图书馆,馆藏量逾1100 万册,且仍在不断增长。其中博德利图书馆的规模仅次于大英图书馆,为英国第二大图书馆。2000 年,牛津正式将博德利图书馆与其他学科的图书馆组合成博德利图书馆群组,其中包括了牛津的28 所图书馆;还创立了“牛津大学图书馆信息系统”(OLIS)及其对外开放的“牛津图书馆线上搜寻系统”(SOLO)。
牛津还设有多所艺术馆和博物馆。创办于1683 年的阿什莫林博物馆为全英最古老的博物馆,也是全球历史最悠久的大学博物馆。馆内拥有大量艺术和考古学藏品,包括米开朗基罗、达芬奇、透纳和毕加索等艺术大师的作品。自然史博物馆采用了新哥特式建筑风格,内藏大量动物学、昆虫学和地质学标本,包括霸王龙、三角龙、渡渡鸟化石。
而历史悠久的牛津大学出版社为全球第二古老的出版社,也是全球著名的学术出版社,于1478 年由英国印刷先驱T·罗德创立。该出版社每年出版的书刊逾4000 种(包括各种参考、专业工具书),以出版词典、参考书、英语教材和各种学术书籍而闻名世界,著名出版物包括《牛津英语词典》、《牛津简明英语词典》、《牛津世界经典》、《牛津国家人物传记大辞典》、《全国传记简明词典》等,均具极高的权威性。
牛津大学从创办之初,就确立了探索“普遍学问”的办学宗旨,其校训“ Dominus illuminationmea”( 主启发我),便强调了“启示”是知识和真理的源泉。到了19 世纪中叶,牛津大学兴起了一场有关大学理念的讨论——“牛津运动”,其领袖是英国教育家约翰· 亨利·纽曼,在他的《大学的理念》一书中指出:“从最简单和最原始的形式看,大学由来自世界各地的教师和学生组成,探索各种知识的场所。”“如果要用简短而又通俗的语言来阐明‘大学是什么?’,可以用一句古语来表达,就是大学是探索普遍学问的场所。”纽曼提出了牛津的办学理念——“自由教育”。
牛津一直秉承着精英教育的传统,始终以培养精英型人才为培养目标。根据这一传统,牛津在人才培养中采用学院制和导师制,培养和造就了一批又一批富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级人才,成为英国思想、学术中心。牛津大学的导师制和学院制历史悠久,是培养精英人才的基本制度,其中导师制还被认为是牛津耀眼的明珠。牛津坚守绅士教育传统,重视教育的育人功能,将育人功能置于首位,科学研究服从并服务于人才培养——这是好几个世纪以来牛津人才辈出、引领风骚的奥秘之所在。
牛津大学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办学特色,表现在4个方面,即:学院制、导师制、独特的专业和课程设置、丰富多样的课外活动。
2000 年,牛津大学将自己的使命陈述为:“牛津大学的目标是:在教学和科研的每一个领域都达到和保持卓越;保持和发展作为一所世界一流大学的历史地位;通过科研成果和毕业生的技能而造福于国际社会、国家和地方。
在过去的840 多年中,出自牛津大学的杰出精英人士为数众多,先后产生了6 位英国国王、29 位英国首相,还有不少其他国家的领导人,另外还有58 位诺贝尔奖得主。在这些精英中,还不乏文学家、科学家,真可谓“江山代有才人出”。
从牛津毕业的外国总统和总理,除了美国前总统比尔·克林顿,多半为英联邦国家或前英国殖民地的领导人:加拿大前总理莱斯特·皮尔逊、澳大利亚前总理约翰·马尔科姆·弗雷泽和现任总理托尼·阿伯特、印度前总理英迪拉·甘地和曼莫汉·辛格、巴基斯坦前总理佐勒菲卡尔·阿里·布托和贝娜齐尔·布托等。缅甸政治家昂山素季也毕业于此。
当然,作为一所历史悠久的一流大学,其辈出的人才决不止政治家,更多的是文学家、哲学家、科学家……
在出自牛津的文学家当中,被恩格斯誉为“天才预言家”的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当首屈一指,他的诗篇曾令多少中国读者倾倒;作家、艺术评论家约翰·拉斯金《建筑的七盏明灯》、《威尼斯的石头》等艺术散文名震世界,至今余音绕梁;而《指环王》的作者托尔金也因其三部曲被搬上银幕而风靡世界;大诗人T·S·艾略特曾因为感叹世界的“荒原”而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20 世纪后半期英国著名诗人菲利普·拉金,也出自于牛津……
但在牛津校友中,不能不提到当今最伟大的科学家史蒂芬·霍金,这位世界著名物理学家和宇宙学家,被誉为继爱因斯坦之后最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
左右页图:从牛津大学走出的学子中,除了众多政商界名人,还有不少文学家、科学家,真可谓“江山代有才人出”。
而从19 世纪末开始,中国留学生的身影就出现在牛津校园上。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国人熟悉的文学家、学者钱钟书。
1933 年,英国政府用中国的庚子赔款建立了资助中国学生赴英留学的基金——“中英庚款奖学金”。1935 年,25 岁的钱钟书在该项奖学金的竞争中脱颖而出,踏上了前往英伦的旅程,成为清华大学毕业生中第一位去牛津的学生。3 个学期后,钱钟书提出了论文题目——《17 及18 世纪英国文学里的中国》及其主要观点和论证方法。他的这篇毕业论文,至今仍然保存在牛津大学博德利图书馆。1937 年4 月,钱钟书由于落选“史博定中国哲学和宗教讲师”教席,因此离开了牛津,前往巴黎继续求学。
后来,又有很多优秀的中国学生求学于埃克塞特学院。如同样是获得“中英庚款奖学金”资助的留学生闵嗣鹤,于1945 年入学,1947 年获博士学位,后成为顶尖的数学家。当然,还有在2000 年成为牛津大学历史上首位华人教授崔占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