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云桥
(大连港医院神经内科,辽宁 大连 116015)
血管性痴呆疾病为临床常见老年疾病,主要由脑出血、缺血及缺氧症状诱发,与高龄、吸烟、低血压症状、反复发作性脑卒中等因素相关[1]。临床主要表现为大脑皮层或皮层下区域缺血、认知功能障碍、注意力波动、神志错乱、失语等症状[2]。临床主要应用扩血管、抗血小板凝聚药物治疗,但因血脑屏障导致药物渗透率较低,临床疗效不理想。为提高临床疗效,目前临床应用奥拉西坦联合尼莫地平药物治疗血管性痴呆患者[3]。奥拉西坦可有效修复缺血性脑组织损伤,恢复脑神经功能损伤及缺失,改善智力及记忆力,联合尼莫地平应用缓解脑血管痉挛,拮抗钙离子进入细胞内引起平滑肌痉挛,提高药物的血脑屏障渗透率,增强临床疗效。我院对血管性痴呆患者应用奥拉西坦胶囊联合尼莫地平治疗方案,有效恢复患者认知功能及智力水平,取得理想临床疗效,报道如下。
1.1 基本资料:选取2015年7月至2016年7月在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血管性痴呆患者60例,采用信封法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30例,其中年龄42~73岁,平均年龄(62.3±2.5)岁,对照组30例,年龄43~71岁,平均年龄(63.1±2.2)岁,经统计学分析两组患者年龄无统计学差异(P>0.05),可以进行比较。
1.2 纳入标准:纳入病例诊断标准符合《脑血管疾病临床诊疗指南》中的血管性痴呆诊断标准,神经心理学评估患者认知能力减退,社会功能水平降低;临床辅助检查确诊脑组织缺血缺氧状态及相关脑组织疾病;发病后3~6个月出现痴呆症状,呈波动性进行性加重。
1.3 排除标准:①钙通道拮抗剂药物过敏患者;②曾接受治疗患者,并应用扩血管、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患者;③恶性肿瘤疾病患者;④严重肝胆及心血管疾病者;⑤脑组织萎缩患者。⑥拒绝接受治疗患者。
1.4 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MMSE简易智力评估水平。
1.5 治疗方法:对照组应用奥拉西坦治疗方案,入院后完善相关辅助检查,评估脑组织病变程度,监测患者血压、血糖、心电图、脑电图等生命体征,口服奥拉西坦胶囊(石药集团欧意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31033,商品名 欧来宁,0.4 g)0.8 g,日3次口服。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尼莫地平片(哈药集团三精制药四厂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3020496,30 mg)60 mg,日2次口服。两组均连续用药6周为1个疗程,治疗1个疗程后通过MMSE简易智力评定量表评估两组患者认知能力及智力水平。
1.6 统计学分析: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s)表示,计量资料应用t检验,率的比较应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试验组治疗后MMSE评分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MMSE评分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MMSE评分比较(±s)
注:*组间比较P<0.05
试验组(n=30) 16.91±3.24 19.75±3.26*对照组(n=30) 16.95±3.11 17.21±2.79
血管性痴呆是由于多种病因引起大脑皮层及皮质下神经元细胞缺血缺氧状态,诱发神经功能损害及丧失等症状[4]。临床试验证明,脑组织长期处于缺血缺氧状态会造成慢性进行性损伤,对脑细胞神经元组织造成不可逆损害,影响远期疗效[5]。传统治疗主要通过银杏叶片、阿司匹林等扩血管及抗血小板药物治疗,但血脑屏障阻隔药物渗透,影响临床疗效。目前临床应用奥拉西坦药物促进腺苷酸激酶活性,增加脑组织中蛋白质及核酸合成速率,改善脑组织中ATP及ADP比例,加速脑组织代谢,提高神经元细胞对氧及葡萄糖的利用率,联合尼莫地平阻断钙离子进入细胞,缓解脑血管平滑肌痉挛,提高血流量及通透性,增加药物渗透血脑屏障,保证脑血流量的同时促进脑组织代谢,有效恢复缺血状态导致的智力及认知功能障碍。
本文选取自2015年7月至2016年7月大连港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血管性痴呆患者60例,应用奥拉西坦联合尼莫地平治疗方案,观察治疗前后MMSE简易智力评估水平。结果证实奥拉西坦联合尼莫地平可有效促进脑组织血流量,修复受损脑组织,缓解血管痉挛,提高血药浓度,促进脑组织代谢效率,恢复缺血缺氧状态导致的认知能力及智力水平丧失,临床取得良好疗效,可广泛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王素香.血管性痴呆的治疗[J].中国全科医学,2004,7(4):219.
[2] 王体强,徐楠.新型益智药奥拉西坦的药理与临床应用进展[J].四川生理科学杂志,2002,24(2):145-148.
[3] 刘燕凤,杨志新,徐斌.血管性痴呆中医研究进展[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15(12):134-136.
[4] 陈戈.奥拉西坦联合尼莫同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研究[J].当代医学,2012,18(27):85-86.
[5] 赵洁皓,王丽娟.尼莫地平治疗皮层下血管性痴呆的疗效和安全性评价[J].循证医学,2005,5(6): 335-337,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