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晓文/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
偏离(deviation)是与规约(norm)相对的一个普遍概念。广义上的偏离可理解为违背、背离甚至背叛。例如,若我们把国家大法看作是对其国民社会行为的一种约束,那么当某人触法,我们会说他的行为偏离了法律的轨道,构成了犯罪。在这里,国家的法律法规是“规约”,个人的犯罪行为是“偏离”。在惯常的言语交际中,由于偏离无处不有、无时不在,我们很难说,是偏离筑就了规约,或是规约筑就了偏离——人们或许早在自己的主观世界中形成了一种判读偏离的习惯。从这个意义上说,偏离本身也是一种规约。而在人们的生存与生活实践中,客观世界里常规和反常规的种种具象无一不是人们判读规约和偏离的参照。这些参照进一步加固了早先人脑中种种关于偏离的概念,充实了人们的语言认知系统。当然,我们在这里所说的偏离与规约,主要是指人的认识,这个认识是建立在人类与客观世界互动以及人类自身活动的基础之上的。
自Leech1969年公开发表对英诗中偏离现象的研究专著至今已过去半个多世纪,偏离早已不是普通语言使用中单纯的修辞符号,因为人们表情达意的修辞手段背后潜藏着人脑思维逻辑和神经系统及各个神经细胞的运作惯式。很显然,我们目前还没有透析人脑神经、发掘自然造物密码的有效工具,但这并不能让我们停止挖掘自然语境下的话语规则和其偏离与规约对决的意义。
国外对偏离研究较系统全面的是Leech和Short。两者的主要建树集中在英诗散文小说的偏离分析上。Leech(1969)总结了英诗中出现的九种偏离类型,即词汇偏离、语法偏离、语音偏离、字音偏离、语义偏离、方言偏离、语域偏离、历史时代的偏离和外来语的掺杂(参见李学宁,陈皎,2001)。随后,他和Short(1981)在英散文小说的文体研究中进一步指出偏离的质变性意义,认为偏离主要是对语言规则和语言惯例的违反,并用deviation和deviance来区分质量和数量上的偏离(参见孙丙堂,李正栓,2009)。对此,有学者(如孙,李,2009)认为以deviation指代“偏离”更适合对英语抒情诗的具体分析。此外,Victor Shklovskiy对偏离也有过高度概括,但他过分强调新颖性和突然性,因此无法解释常规运用中的大量有关现象。Victor Shklovskiy和Leech在偏离观上有一个共同的缺点,就是把偏离看成是对语法规则的简单违背,导致理论上两难:标准语言规定得越具体,偏离现象就越多;语法规则越概括,就越生成大量不能解释的偏离句。这在实践中导致了对高度偏离现象的关注,忽略了对日常用语状态的研究,所以,他们无法清楚阐释偏离与常规的关系(参见李学宁,陈皎,2001)。
关于偏离的界定,大多数研究倾向于将偏离视为一种语用手段或文体格式。依据《朗文语言教学及应用语言学词典》(Richards,管燕红译,2000)上的释义,偏离常被理解为对标准变体或者以上层社会群体所说的语言为基础的常规的违背。Wales(2001: 103)认为偏离近似于“陌生化”,主要指偏离语法规则或常规用法的语用手段。Halliday(1971)则认为偏离是文体中某些语言特征出现频次高于或低于它们在整个语言系统中出现的频次,因而是一个数量上的概念(参见Freeman,1981:334-335)。在诗歌表达中,偏离是一种常见的需要,因为“诗歌是一种独特的话语”(孙丙堂,李正栓,2009)。布拉格学派的Mukarocsky也认为,文学(主要指诗歌)即是偏离(参见Garvin,1964)。
从研究方法看,Leech对偏离的归类主要采用的是归纳法,这种方法虽有一定的科学性,但它不可能对偏离现象进行完整描写。原因在于素材不可能囊括所有语言材料,也不能保证其中没有疏漏或重复。这无疑降低了理论的抽象性和解释力。从概念的界定看,Halliday的功能文体学理论对偏离的认识明显比Leech和Victor Shklovskiy前进了一步。他认为文体特征在更多情况下会表现为类型所允许的不经常性,而不一定是违反语言常规;偏离不是在表面形式上对语言规则的违背,而是在功能上的一种不经常性。与功能文体学的研究相比,Leech的研究在理论和实践上均存在一定缺陷(参见李学宁,陈皎,2001)。
另外,作为新修辞学的继承者和发展者,比利时的列日学派对零度和偏离也进行了积极探索,但却没有给零度偏离概念以明确的定义,没有把零度偏离作为一个解释修辞现象和语言现象的参考框架。但它对偏离形式的研究比较细致,它把偏离形式概括为三种主要的操作模式:增添、减损和增损,并以之统摄整个辞格系统,具有结构主义修辞学的特点(参见李晗蕾,2002)。
国内关于偏离的研究目前主要停驻在修辞学领域,以汉语素材分析为主,偶有涉及英汉广告语篇分析,研究成果颇丰。
零度和偏离是语言学的一对基本概念。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都存在零度形式和偏离形式(李晗蕾,2002)。零度和偏离也是修辞领域的一对基本概念。从语言到言语,其过程就是修辞的过程,每一个言语形式都是语言模式的变体,每一种语言模式都是某一社团共守的零度(同上,2002)。
在汉语修辞界,较早使用“零度”一词的是王易和陈望道。王易在《修辞学通诠》中提出“零度”这一术语。“消极语彩仅求明白表现思想,固不求美,然亦不可使人有丑之反感,丑盖零度以下之积极现象,积极语彩中偶故用之耳。消极语彩则当以纯正为本。纯正之象,乍不易明。然可就其对方不纯正以识别之,而认为文章之病。作者果能力戒此病,自可得纯正之结果”(王易,1930)。他用“零度”指代消极修辞的规范,即用直白的方式表现思想。但他只看到了“消极”和“积极”的对立,没有意识到偏离的存在,因而未能提出“偏离”这一概念。陈望道在《修辞学发凡》中也提出“零度”这一说法,指出“零度”即是规范是消极修辞,积极修辞即是偏离是零度的对立面,零度以下就是语病。因时代局限,王陈二人的研究更多停留在感性和经验的基础上,未能有更深入的思考和论述。
王希杰(1996)在《修辞学通论》中全面论述了零度和偏离的问题,并把它作为新修辞学体系的三大理论支柱之一。其观点主要是:就语言的符号性和系统性而言,零度是指语音、语义、词汇和语法四大系统的规则;而偏离更多与语用有关,意即语言作为交际和思维工具在各个交际活动中势必发生各种变异。他以交际活动效果为参照,把偏离区分为正偏离和负偏离,同时指出正负极之间、正偏离和零度、负偏离和零度的可转换性。
此外,李晗蕾(2002)的《零度偏离论》也是日前对偏离理论研究得最为详尽的专著之一,作者以零度和偏离为中心来处理有关语言学的问题,把零度和偏离同显性和潜性及四个世界联系起来,构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
偏离是修辞的。Leech和Short的研究告诉我们,英语诗歌、散文和小说中有大量的偏离现象,不论是字词音的偏离,还是语义词汇的偏离,它们都是出自文体修饰美化的需要,有着质量和数量上的区别。我们可以由此区分deviation和deviance,即偏离与变异。不过,Leech(1969)的偏离分类太过于感性且其中难免有重复,他的理论从总体上看仍缺乏一定的抽象性和解释力。语言学中的功能主义强调从语言使用过程中和所应完成的功能这一角度出发去研究语言的特点和规律。Halliday(1971)提出三元功能,将语言类型与底层的语言功能、文体特征和语境分别联系起来,以此来区分有理据的“偏离”,使话语交际称为可能。从这个角度说,Halliday的功能文体学理论和实践比Leech的研究要更进一步。
偏离不仅仅是修辞的。从王希杰(1996)和李晗蕾(2002)的研究看,偏离理论已延伸至语言学领域,用以研究言语的认知心理、交际意义等。近几年国内的文献中也出现了不少不同语体的偏离研究,如王春竹(2004)《广告标语中的偏离现象研究》、田臻(2009)《汉语静态存在句中动词语义偏离现象研究述评》、张静(2009)《试析辞格的语义偏离度》、杨艳华等人(2012)《英汉广告语言偏离现象对比研究》,等等。这些研究大多倾向于分析英汉语言中的纯修辞现象,试图找寻其中的偏离方法或偏离的最佳设计方案,虽偶有涉及广告,然更深层次的偏离特点及规律并未被发掘。
综上可见,由于时代的局限性,国内外各家的偏离研究大都有一些缺陷。单就广告文案的偏离研究而言,虽有不少学者做了初步尝试,但其深度和广度与严格意义上的学术专著还有一定距离。
参考文献:
[1]Leeech G.A Linguistic Guide to English Poetry[M].London:Longman,1969.
[2]Leech G.,M.H. Short. Style in Fiction: A Linguistic Introduction to English Fictional Prose[M].London &New York:Longman,1981.
[3]李晗蕾.零度偏离论[M].北京:中国致公出版社,2002.
[4]李学宁,陈皎.Leech偏离类型述评[J].无锡轻工大学学报,2001(6):189~216.
[5]孙丙堂,李正栓.英语抒情诗中“偏离”手段研究[J].外语教学,2009(3):70~75.
[6]王希杰.修辞学通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