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少平
[摘要] 目的 为了更好的指导临床对2型糖尿病的干预和治疗,分析和探讨个性化饮食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小板反应蛋白-1(TSP-1)的影响及效果。方法 按照随机原则相关要求从2014年10月—2016年10月来该院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抽取90例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抽签的方法将其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其中接受常规药物治疗方案和糖尿病饮食宣教的设为对照组,接受常规药物治疗方案和个性化饮食管理的设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小板反应蛋白-1(TSP-1)变化以及疗效差异。结果 研究数据显示,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方案均有效,但观察组患者体质量指数(BMI)、空腹血糖(FBG)、餐后2 h 血糖(2 hP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以及TSP-1和对照组相比明显占优势,且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和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糖尿病自护行为量表(SDSCA)评分明显增加,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在接受常规药物降糖治疗的基础上辅以个性化饮食干预治疗,有助于降低患者血小板反应蛋白-1和血糖水平,提高患者对饮食治疗的依从性,效果显著,值得临床应用。
[关键词] 2型糖尿病;血小板反应蛋白-1;TSP-1;疗效;血糖
[中图分类号] R58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4062(2017)12(a)-0086-03
近年来,临床统计数据表明我国2型糖尿病的发病率呈现日益增加且年轻化的趋势,已成为威胁公众健康的第三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1]。2型糖尿病发病初期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很容易被患者所忽视,就诊时多已对身体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危害,因此形成有效的自我管理机制,对预防和治疗2型糖尿病就显得极为重要,而进行饮食护理则是慢性病进行自我护理的基础[2]。以往2型糖尿病患者多进行常规饮食护理,菜谱较为固定,计算方式也较为麻烦,并不能被所有患者所接受,依从性较差[3]。微血管病变是2型糖尿病患者早期即会出现的并发症,而血小板反应蛋白-1则属于内源性的抑制新生血管的因子之一,无论在生理状态还是病理状态对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和迁移都有抑制作用[4-5]。为了更好的指导临床对2型糖尿病的干预和治疗,该院对2014年10月—2016年10月治疗的90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组并在常规药物治疗方案基础上实施不同饮食干预,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資料
按照随机原则相关要求从来该院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抽取90例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抽签的方法将其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其中接受常规药物治疗方案和糖尿病饮食宣教的设为对照组,接受常规药物治疗方案和个性化饮食管理的设为观察组,入组患者均满足WHO最新拟定的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且均接受药物治疗,血糖控制稳定,同时伴有不同程度的微血管改变。观察组45例患者含男性23例和女性22例;患者年龄45~80岁,平均年龄(56.3±6.1)岁;患病时间4~20年,平均(11.2±3.5)年。对照组45例患者含男性24例和女性21例;患者年龄46~81岁,平均年龄(56.4±6.3)岁;患病时间5~23年,平均(11.4±3.6)年。该次研究获得该院伦理委员会讨论通过,患者及家属对该次研究表示了解并签知情同意书。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基本资料类似,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入组患者均接受常规的降糖方案进行血糖控制,病情相对稳定。其中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的糖尿病饮食宣教和指导。而观察组患者则接受个性化的糖尿病饮食指导,具体为:①护理人员对入组的患者要在第一时间进行健康饮食评估,同时为患者建立个人档案;②借助食品交换份法饮食软件分析患者本人信息,同时参考患者的身高、体重、工作性质等为患者拟定个性化的热量图表,同时根据患者本人饮食习惯从软件中选取适宜的菜谱,设计搭配较为合理的一日三餐菜谱。③由接受专业培训的护理人员对患者及家属进行2型糖尿病健康知识宣教,同时根据事先拟定的菜谱进行烹饪技巧指导。④详细记录入组患者每日的菜谱,叮嘱患者严格按照事先拟定的菜谱进食,同时为入组患者配备配餐电子秤并告知其正确使用方法。⑤在患者出院后通过微信、QQ、电话等形式进行随访,随访内容包括监督和指导患者对治疗、饮食的依从性,同时对患者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解惑答疑。
1.3 观察指标
所有患者连续随访1年,比较随访前后两组患者各评估指标体质量指数(BMI)、空腹血糖(FBG)、餐后2 h 血糖(2 hP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以及TSP-1变化情况,并用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其中FBG、2 h PBG、HbA1c水平检测由该院检验科承担,应用美国Immuno way 公司提供的人TSP-1 ELISA吸附试剂盒进行血清TSP-1含量检测,要求批内和批间变异系数分别低于 2.6%和2.8%。通过糖尿病自护行为量表(SDSCA)中的饮食条目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饮食行为依从性进行评分,供包括5个条目,每个条目满分为7分,分值越高则代表患者饮食行为依从性越好[6]。
1.4 统计方法
研究结果通过SPSS 17.0 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通过均数±标准差(x±s)表示,实施t检验,计数资料通过例和百分率来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SDSCA评分对比
研究显示,和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糖尿病自护行为量表(SDSCA)评分明显增加,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各评估指标比较
研究数据显示,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方案均有效,但观察组患者BMI、FBG、2 hPBG、HbA1c以及TSP-1水平和对照组相比明显占优势,且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近年来2型糖尿病在我国不仅发病率日益增加,而且逐步呈现年轻化的趋势,严重威胁公众健康[7]。虽然药物治疗能够有效控制血糖,但是有研究[8]指出,协助患者形成良好的自我管理行为习惯,是对2型糖尿病患者干预和治疗的最佳方案。国外最新糖尿病诊疗指南[9]中提出,对糖尿病患者实施个性化的饮食设计和指导,有助于提高疗效。但是临床统计显示,目前我国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水平较低,不能通过饮食管理来实现血糖控制和干预疾病的目的[10]。大量研究发现,2型糖尿病合并微血管病变的患者血清中血小板反应蛋白-1(TSP-1)含量明显增加,而且和炎性反应指标如C反应蛋白呈正相关,和糖尿病微血管病变保护因素如HOMA-B呈负相关,由此可认为TSP-1和2型糖尿病患者的微血管病变密切相关并在疾病的一系列病理改变中发挥重要作用[11]。该次研究显示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方案均有效,但观察组患者BMI、FBG、2 hPBG、HbA1c以及TSP-1水平和对照组相比明显占优势(P<0.05),而且和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糖尿病自护行为量表(SDSCA)评分明显增加(P<0.05),这提示个性化饮食具有临床应用价值。通过个性化饮食干预,为2型糖尿病患者合理搭配饮食,同时依据患者个人饮食习惯拟定个性化的食谱,让患者更容易接受健康指导。对患者定期进行随访,能够及时了解患者及家属在自我管理中遇到的困难,通过解疑答惑来提高患者对饮食治疗的依从性[12]。总之,2型糖尿病患者在接受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辅以个性化饮食干预治疗,既能够控制患者血小板反应蛋白-1和血糖水平,又可以提高疗效,值得在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1] 徐灵莉,邓本敏,唐玲,等.护理风险管理在糖尿病合并恶性肿瘤化疗患者中的应用[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13,35(4):351-354.
[2] Xu Y,Wang L,He J,et al.Prevalence and control of dia-betes in Chinese adults[J].JAMA,2013,310(9):948-959.
[3] 徐靈莉,高丽,刘晓玲,等.483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J].重庆医学,2013,42(29):3631-3633.
[4] 蒋娟,徐灵莉,高丽,等.糖尿病病人自护行为的现状调查与分析[J].护理研究,2014,28(1):282-285.
[5] 嵇加佳,刘林,楼青青,等.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行为及血糖控制现状的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14,24(5):617-620.
[6] 于平平,肖湘成,王琳云,等.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行为及血糖控制的相关性研究[J].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3,38(4):425-431.
[7] 方英,戴莉敏,贡浩凌,等. 随访管理在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中的应用与效果[J]. 护理管理杂志,2013,13 (1) :32-33.
[8] 陆菊明.糖尿病心血管病变的防治: 路在何方[J].中华糖尿病杂志, 2016, 8(3): 129-131.
[9] 严春潮,刘胜君. 糖尿病诊断与防治新进展[J]. 实用糖尿病杂志, 2015, 6(1): 98-101.
[10] 杨宇,田敏,吕红彬.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治疗进展[J]. 眼科新进展,2015, 35(5): 497-500.
[11] Caro-Bautista J, Morilla-Herrera JC, Villa-Estrada F, et al.Adaptación cultural al espa ol y validación psicométrica delsummary of diabetes self-care activities measure (SDSCA) enpersonas con diabetes mellitus tipo 2[J]. Atenc- ion Primaria,2016, 48(7): 458-467.
[12] Vancampfort D, Mugisha J, Hallgren M, et al. The prevale nce ofdiabetes mellitus type 2 in people with alcohol use disorders: asystematic review and large scale meta-analysis[J]. PsychiatryResearch, 2016, 24(9): 394-400.
(收稿日期:2017-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