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银河
[摘要] 目的 对比分析不同营养支持方式的临床效果。 方法 对该院住院部于2015年1月—2017年1月间收治的58例食管癌并糖尿病患者给予不同的围术期营养支持方式。 结果 肠内营养支持方式在患者血糖、营养状况方面具有积极意义,提升比例分别为8.95%、16.71%。而在患者满意度方面则下降了约31%。与此同时,并发症出现比例显著增高到17.24%。 结论 两种方式均能够保障其营养供给,并各有优势,建议临床根据患者选择进行灵活应用。
[关键词] 围术期;食管癌;糖尿病;营养支持方式
[中图分类号] R7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4062(2017)12(a)-0076-02
食管癌致死率相对较高,根据权威统计,年致死量超过30万人。我国更是食管癌的多发地区之一。此种病灶在临床表现上为食物的难以下咽,在带来患者较为明显的生理痛苦基础上,形成较大的营养支持困扰[1-3]。在围术期期间,肠内营养支持与肠外营养支持的效果一直存在一定的争议。与此同时,现阶段的临床表明,老年患者群体中食管癌合并糖尿病患者病灶较为多发,而对于营养支持的敏感度更高。故而,该文于2015年1月—2017年1月以具体案例对比分析为依据,探究此两种模式的临床效用,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文选取该院院住院部收治的58例食管癌合并糖尿病患者,其平均年龄为(59.32±6.43)岁,其中最小年龄为42岁,最大年龄为71岁。男女比例为23:25。在经过伦理委员会审查并批准后,根据患者的实际意愿进行分组。其中肠内组组29例,肠外组29例。两组间在平均年龄、病程、其他并发症、性别比例等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全部患者在术前接受统一的术前营养支持,并在术前3 d内采用胰岛素降血糖的方式避免口服降糖药物。术后根据不同的组别提供不同的营养支持处置。其中肠外组采用静脉输液的方式予以应用支持;肠内组采用输注泵的方式进行经十二指肠营养悬浮液(中长链脂肪乳)注射。其注射量按照初始85 kJ/(kg·d)的标准与体重对应,经2 d观察后在一周内逐渐增加到150 kJ/(kg·d)标准。注射时需要注意患者采用侧身位卧床,床头水平夹角在30~40°之间。并根据患者反馈控制流速(一般为30~70 mL/h),避免产生腹胀、反流等问题。
观察指标与统计方法,在术后1周内,对其进行动态血糖检测;测量上臂肌围、三酰甘油、蛋白质等指标综合评估患者营养状态;统计术后肠胃功能恢复时长;调查患者其他并发症出现几率。上述几方面数据是对比不同围术期营养支持方式差异的核心。在获取数据后,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基本的数理统计,计量资料用(x±s)表示,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为进一步分析不同营养支持方式的临床差异,该文对肠内及肠外供给方式的临床效果进行了统计,其结果如下。
2.1 关于血糖及营养指标的对比结果
從临床结果来看,肠内营养支持的患者血糖更为稳定,且营养水平状态更佳,其具体的结果见表1。
由表1可知,肠内组中的血糖平均值能够稳定在4.26 mmol/L左右,属于正常血糖标准。而肠外组的血糖范围则在3.91 mmol/L左右,虽同样属于血糖的正常范围,但是在与肠内组相比后存在一定的不足,削减比例为8.95%。从营养指标来看,肠内营养支持更有利于控制患者的各项营养指标的稳定。以多种指标的营养状况评价量表为依托,肠内组的综合应用状况评分为8.56,与肠外组(7.13)相比提高了16.71%。并处于显著相关的水平范围之内。由此可见,肠内营养支持对于食管癌合并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贡献更高。
2.2 关于肠胃功能恢复时间及满意度对比结果
在临床中往往采用术后首次排气作为其胃肠功能恢复的标志,而其恢复的时间也是衡量围术期护理方式有效性的关键。在该次临床分析中我们发现肠内组的肠胃功能恢复较快,其一般出现在术后的26~48 h之内,平均时间为(28.86±9.72)h。而肠外组的相关指标则相对落后,一般在28~64 h之内,平均时间为(37.77±6.29)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肠内组缩短比例约为31%。
另一方面,该文还对患者的满意度进行统计与对比,以主观调查问卷的方式来进行必要的数据收集。通过对比发现,采用肠内营养支持的方式在患者满意度方面表现较差,仅为(4.56±0.93);与肠外组(6.68±0.88)相比,下降了31.74%。
2.3 关于并发症的对比结果
在观察了两种不同营养支持方式的临床效果基础上,该文还对不同组别内所产生的并发症进行了统计,其结果见表2。
由表2可以看出,由于肠外组单一的以营养液静脉注射为基本方式,除了患者的一般性饥饿感之外并不存在其他临床水平的并发症。而相对而言,肠内组的并发症则相对多样。其具体表现为恶心2例,所占比例为6.89%;腹泻2例,所占比例为6.89%;腹胀1例,所占比例为3.45%。总结5例,总体比例为17.24%。上述并发症均相对轻微,均通过控制流速等临床现场处置方法予以解决,并未出现严重并发症。
3 讨论
从该文的研究结果来看,在血糖以及营养状况水平两个维度上,肠内营养支持的效果较为显著,与肠外相比均能够提高8%~10%。与此同时,在观察不同时段的患者血糖波动时,还发现肠内组的血糖波动更为平缓,由于其利用肠道吸收作为营养支持的唯一途径,故而生理调节在此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功能[4-5]。而肠外组则在静脉注射的基础上能够显著的提升血糖水平,但是对于其血糖的保持能力相对欠佳。这一结论与孙广荣等人[1]的研究结果保持一致,其在研究中按照不同时间节点血糖数据,发现在注射方式下,注射后1 h,血糖出现峰值为8.36 mmol/L,后续随之下降并稳定于4.1 mmol/L左右的水平;而在肠内应用模式下,峰值则出现在供给后的3 h左右,峰值为5.21 mmol/L,后稳定于4.3 mmol/L左右。这一临床结果在曹彬[2]、王毅等人[3]的研究中也有体现。
在营养指标中,该文研究发现肠内营养支持对于对于患者营养状态具有显著的改善作用。这一观点在张峻、闫景春等人的研究中得到了证实。
在满意度以及并发症的分析过程中发现,两者在满意度方面表现不一。形成此种现象的关键原因是两种营养支持模式均能够对患者术后的营养需求进行满足。但是,肠内营养支持方式对于患者心理以及生理影响相对明显,而临床效果的提升又相对隐性,故而其满意率不高。在李秋玉等人[6]的研究中也有论述。这说明此种现象并非单一的表现在食管癌合并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表现中,更多的是不同营养支持与介入方式的不同所带来的患者体验差异。此外,莫树生等人[7]对此种模式的临床并发症研究中认为,肠内供给方式所带来的并发症比例在25%左右。在满意度以及并发症的分析过程中发现,两者在满意度方面表现不一。形成此种现象的关键原因是两种营养支持模式均能够对患者术后的营养需求进行满足[8-10]。该文获得的结论相对较低,说明通过合格的管理与观察能够有效降低并发症的出现。
综上所述,两种方式均能够保障其营养供给,并各有优势,建议临床根据患者选择进行灵活应用。
[参考文献]
[1] 孙广荣,邹萍,董瑞强,等.围手术期营养支持对结直肠癌患者肿瘤细胞cyclinD1表达及复发转移的影响[J].实用癌症杂志,2017(8):1328-1330.
[2] 曹彬,何晓峰.食管癌患者围术期不同营养支持方式的临床观察研究[J].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7(4):571-573.
[3] 王毅,楊振华,许俊,等.不同营养支持途径对胃肠道肿瘤患者围术期营养状况及疾病恢复的作用[J].中国全科医学,2017(S2):73-74.
[4] 张峻,王跃,赵岩,等.肠外营养支持对胃癌新辅助化疗病人围术期营养状态和免疫功能的影响[J].肠外与肠内营养,2017(4):209-212.
[5] 闫景春.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支持在胃癌手术围术期治疗中的效果评价[J].中国医药指南,2017(16):125.
[6] 李秋玉.胃癌患者围术期应用肠内营养支持与综合性护理干预的临床价值[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7(42):218,220.
[7] 莫树生.肠内营养支持在胃肠肿瘤围术期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7(9):133-134.
[8] 乔祥社.结直肠癌患者围术期营养支持治疗的临床疗效研究[D].南宁:广西中医药大学,2016.
[9] 雷娟,金红梅,刘娟,等.围术期营养支持护理对直肠癌根治术后患者机体功能恢复及情绪的改善[J].结直肠肛门外科,2016(2):216-220.
[10] 魏起友,赵德惠,李文渊,等.围术期肠内与肠外营养支持用于食管癌合并糖尿病患者的临床比较[J].中国医药导报,2015(10):71-74.
(收稿日期:2017-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