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晓晖 陈美村
[摘要] 目的 对比糖尿病足X线、CT及1.5 T磁共振的诊断价值。 方法 在2015年9月—2017年9月期间选取95例疑似糖尿病足患者为实验对象,且均进行1.5 T磁共振、CT、X线检查,随后对比3种诊断方式的诊断正确率、特异性、敏感性、误诊率、漏诊率。结果 X线对糖尿病足患者的阳性率、特异性、敏感性、误诊率、漏诊率分别为61.18%、60.00%、61.18%、40.00%、38.82%,CT对糖尿病足患者的阳性率、特异性、敏感性、误诊率、漏诊率分别为76.47%、70.00%、76.47%、30.00%、23.53%,1.5 T磁共振对糖尿病足患者的阳性率、特异性、敏感性、误诊率、漏诊率分别为95.29%、90.00%、95.29%、10.00%、4.94%。同时1.5 T磁共振对小动脉血管钙化及狭窄诊断正确率(98.00%)、大动脉血管钙化及狭窄诊断正确率(97.14%)、软组织肿胀诊断正确率(95.65%)、神经性骨关节病诊断正确率(95.00%)、骨端骨质破坏诊断正确率(95.00%)、骨质疏松(95.45%)诊断正确率高于CT、X线诊断正确率(P<0.05)。结论 对糖尿病足患者实施1.5 T磁共振检查价值性更高。
[关键词] 糖尿病足;X线;CT;1.5 T磁共振;诊断
[中图分类号] R4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4062(2017)12(a)-0074-03
经研究统计,大部分糖尿病患者可在发病晚期出现足部、下肢骨关节病变,其中以糖尿病足最为常见,主要表现为足部软组织感染、坏死,早期糖尿病足患者可因为下肢远端神经病变受损和血管受损,引起足部感染、溃疡,若干预不及时,可诱发足部坏疽、继发性感染的发生,严重者需通过截肢控制,从而影响患者生活质量[1]。为了降低临床截肢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需加强影像学检查,从而了解病情进展,为治疗方案提供依据[2]。而该文旨在探索糖尿病足患者实施不同诊断方式的临床意义,于2015年9月—2017年9月選取95例患者,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次研究人员选择95例疑似糖尿病足患者,患者平均年龄(69.85±2.18)岁,58例为男性,37例为女性,平均病程(6.95±1.42)岁;临床表现:65例患者表面皮肤颜色变深,41例患者存在单足局部疼痛,31例患者存在关节变形,22例患者存在表面皮肤溃疡。入选标准:①患者均自愿加入该次实验;②患者足部组织均存在营养障碍现象。排除标准:①排除存在临床资料不齐全患者;②排除存在心功能不全患者。
1.2 方法
X线检查:该次使用的X线机为岛津UD-150-300 500MA型号,利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检测髋关节和腰椎关节。
CT检查方式:该次使用的CT机为Philips Brilince 16排螺旋型号,在检查前,将层距调整为1.0;层厚为1.0 mm;管电流为280~320 mA;管电压为120 kV;重建层厚为1.0 mm,首先对双下肢进行常规扫描,采集原始影像后,传至工作站内,进行软件处理,进行三维重建,并对部分患者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仪器选择MY LAD 15型号)。
1.5 T磁共振检查:该次使用的磁共振机为GE公司生产的1.5 T型号,首先常规进行横轴面扫描、冠状面扫描、矢状面扫描,扫描间隔为1 mm;扫描层厚为3~4 mm,扫描序列包括短时反转恢复(STIR)T2W1、脂肪抑制T1W1增强、脂肪抑制T2W1。增强扫描时,可经肘静脉注射钆3 min,注射时需控制在2.5 mL/s流率,钆总剂量为0.1 mmol/kg。选择膝关节烟囱线圈和足部专用线圈进行扫描。
1.3 观察指标
对比3种诊断方式对疾病的阳性率、对病变类型的诊断正确率、对血管变化的诊断正确率。对比3种诊断方式的特异性、敏感性、误诊率、漏诊率。
1.4 统计方法
使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数资料用[n(%)]表示,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95例疑似糖尿病足患者中,经确诊的有85例,X线阳性率为61.18%(52/85),CT阳性率为76.47%(65/85),1.5 T磁共振阳性率为95.29%(81/85)。见表1。
85例确诊为糖尿病足患者中,23例存在软组织肿胀,20例存在神经性骨关节病,20例存在骨端骨质破坏,22例存在骨质疏松,对比3种诊断方式的准确率,可发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以1.5 T磁共振诊断结果与病理检查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所示。
85例确诊为糖尿病足患者中,50例为小动脉血管钙化及狭窄,35例为大动脉血管钙化及狭窄(P<0.05)。见表3。
1.5 T磁共振敏感性、特异性高于CT、X线,误诊率、漏诊率低于CT、X线(P<0.05)。见表4。
3 讨论
糖尿病足常表现为坏疽、溃疡、肢端疼痛,主要是由于各种因素导致的足部、下肢神经血管病变,而诱发的深部组织损害、溃疡、感染,可累及深层骨组织、软组织,干预不及时,可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3]。经研究统计,糖尿病足好发部位为足骨近端趾骨和踢骨,主要是因为趾骨和踢骨较为突出,且属于足部的受力点,从而容易导致损伤发生,再加上此类疾病好发于老年患者,无疑是加大治疗难度性,为了及时控制病情恶化,需加强影像学检查,目前常用的影像学技术包括:超声、X线、MRI、CT等,其各存在优劣[4]。
X线片具有价格低廉、操作简单、无创性等特点,但对糖尿病足患者灵敏性较低,虽能够显示足部关节被破坏情况,利于发现脚踝脱臼、骨裂、骨折等症状,但无法显示严重感染病变组织,从而出现漏诊率[5]。CT检查能够弥补X线不足之处,显示微骨质改变,利于临床判断,且通过清晰显示细微骨质变化和血管壁钙化变化,能够为临床治疗方案提供依据,但CT检查对血管变化敏感性较低[6]。而1.5 T磁共振属于近年来研制的新型诊断方式,能够确定感染范围和部位,发现早期骨髓炎病变情况,清晰显示关节脱位、关节腔积液以及软组织溃疡、水肿、骨髓炎等症状,提高临床诊断正确率[7]。MRI通过利用T2W1序列,对软组织水肿和骨髓变化敏感性较高;通过冠状面和轴面扫描,能够显示脚趾溃疡和其相邻骨关系;利用T1W1序列,能够显示骨髓异常信号和各组织的解剖细节;利用STIR序列,能够完整显示全足病变情况[8]。
目前临床上,对于单纯神经性骨关节病和糖尿病足骨髓炎鉴别较难,而实施MRI检查后,能够及时、有效、准确的分辨,主要表现为:①骨髓炎多发生在跖趾骨,神经性骨关节病多发生在跗骨;②神经性骨关节炎关节腔内呈现为不强化或薄壁强化,关节面内存在多个囊变区;骨髓炎呈现为厚壁强化,关节内积液较多,周围骨质破坏明显[9]。
总而言之,CT、X线、MRI均可发挥较高价值性,但对于糖尿病足患者,实施1.5 T磁共振检查,更能够提高临床诊断正确率,降低误诊率、漏诊率。
[参考文献]
[1] 余宏建,郭学军,陈在中,等.糖尿病足下肢动脉病变的CTA及MRA影像特点及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CT和MRI杂志,2017,15(3):122-124,131.
[2] 童涵涵,张志田.64排CT与MRI在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成像中的应用价值[J].现代实用医学,2015,27(1):112-113.
[3] 李鑫.64排 CT 与 MRI 在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成像中的应用价值[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6,29(17):3093-3094.
[4] 赵绘萍,肖大为.低场MRI在糖尿病足自体干细胞移植疗效监测的意义[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4,24(36):74-76.
[5] Dubsky M,Jirkovska A,Bem R,et al.Both autologous bone marrow mononuclear cell and peripheral blood progenitor cell therapies similarly improve ischaemia in patients with diabetic foot in comparison with control treatment[J].Diabetes/metabolism research and reviews,2013,29(5):369-376.
[6] 唐鹤菡,李昌宪,袁元,等.序列优化的下肢MR血管成像诊断糖尿病足的价值[J].中华放射学杂志,2015,49(1):6-10.
[7] 張继,赵小二,吴慧,等.三维动态增强MR血管造影在糖尿病足下肢动脉病变中的应用研究[J].磁共振成像,2014,78(2):126-131.
[8] Fernando M,Crowther R,Lazzarini P,et al.Biomecha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peripheral diabetic neuropathy: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findings from the gait cycle, muscle activity and dynamic barefoot plantar pressure[J].Clinical biomechanics,2013,28(8):831-845.
[9] 叶扬,郭炜,马玲,等.糖尿病足影像MRI诊疗表现特点及与实验室检查相关性研究进展[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5,55(9):26-27.
(收稿日期:2017-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