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莉莉 杨晓冬 傅芬蕊
[摘要] 目的 探讨糖尿病肾病诊断当中胱抑素C与尿微量清蛋白检测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2015年12月—2017年8月在该院进行就诊的疑似糖尿病肾病患者60例作为研究组,选同期糖尿病无肾病患者60例作为对照组。两组均进行胱抑素C与尿微量清蛋白含量检测,观察检测结果。结果 研究组患者的血清胱抑素C、尿微量清蛋白水平要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与手术结果进行比较,研究组患者糖尿病肾病检出57例,诊断符合率为95.0%(57/60),两者进行对比,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结论 胱抑素C与尿微量清蛋白含量检测糖尿病肾病的准确度较高,可以有效提高临床诊断准确率,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关键词] 糖尿病肾病;胱抑素C;尿微量清蛋白;应用价值
[中图分类号] R5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4062(2017)11(a)-0013-02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clinical value of cystatin C and microalbuminuria test of diabetic nephropathy. Methods 60 cases of patients suspected with diabetic nephropathy in our hospital from December 2015 to August 2017 were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group, while 60 cases of patients without diabetic nephropathy at the same period were selected as the control group, both groups were for cystatin C and microalbuminuria test, and the test results were observed. Results The serum cystatin C and microalbuminuria levels in the research group were obviously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 and there were 57 cases diagnosed with diabetic nephropathy, and the diagnosis coincidence rate was 95.0% (57/60), an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groups was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 Conclusion The accuracy of cystatin C and microalbuminuria test of diabetic nephropathy is high, which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accuracy of clinical diagnosis, and it is of important clinical value.
[Key words] Diabetic nephropathy; Cystatin C; Microalbuminuria; Application value
腎病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症状,由于糖尿病患者的不断增加,糖尿病肾病的出现率也随之增高。早期的糖尿病肾病并无明显特征,随着患者病程的加长,患者通过间隙性的蛋白尿逐渐转变为蛋白尿[1]。该次就2015年12月—2017年8月在该院进行就诊的疑似糖尿病肾病患者60例为临床研究对象,分析胱抑素C与尿微量清蛋白在糖尿病肾病诊断当中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在该院进行就诊的糖尿病肾病患者60例作为研究组,选同期糖尿病无肾病患者60例作为对照组。研究组男性28例,女性32例,年龄均在36~64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7.5±3.2)岁。对照组男性有29例,女性有31例,年龄在35~63岁之间,平均年龄是(47.2±3.1)岁。两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
1.2 方法
两组受试人员入院之后,嘱咐患者进行抽血前禁食12 h,相关检测人员在第2天清晨,患者空腹状态下,抽取患者空腹静脉血5 mL,并对采集的血液进行离心处理。同时采集患者晨尿。将采集的标本送检,并通过免疫比浊法对尿微量清蛋白进行检测,使用乳胶增强散射性免疫比浊法对血清胱抑素C的浓度进行测定,血清胱抑素C的正常范围在0.55~1.05 mg/L之间,而尿微量清蛋白含量的正常范围在0~124 mg/L之间,若测量结果在此范围之外,则表示检测指标异常。
1.3 观察指标
观察胱抑素C与尿微量清蛋白的检测含量。观察糖尿病肾病检出情况与手术病理情况进行对比。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检出情况以(%)表示,行χ2检验。指标含量以(x±s)表示,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血清胱抑素C、尿微量清蛋指标比较
研究组患者的血清胱抑素C、尿微量清蛋白含量平均为(138.6±4.2)、(2.6±0.2)mg/L。研究组患者的血清胱抑素C、尿微量清蛋白水平要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详情如表1。
2.2 与手术结果进行比较
研究组患者糖尿病肾病检出57例,诊断符合率为95.0%(57/60),两者进行对比,差异无统计意义(χ2=3.08,P>0.05)。
3 讨论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近年来,我国糖尿病的发生率逐渐升高。糖尿病是因为体内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的相对或绝对不足而引发的糖、脂肪、蛋白质紊乱,呈现一系列综合症状。糖尿病的出现会严重影响到患者的生活质量。并且,糖尿病会慢性发展引发多种并发症症状,糖尿病肾病是出现最多的并发症症状,且糖尿病肾病在早期没有明显的临床表现特征,容易出现误诊及漏诊的现象[2]。
该次的研究结果显示,糖尿病肾病患者的胱抑素C与尿微量清蛋白含量要明显高于健康体检人员。杨春杰等人[3]的研究结果与此次结果基本相符,其研究的56例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清胱抑素C、尿微量清蛋白含量要显著高于50名健康人员。以上数据说明,血清胱抑素C、尿微量清蛋白两种含量检测在糖尿病肾病诊断中有重要价值[4]。C反應蛋白是急性时反应蛋白的一种,属于炎性反应或者组织损伤时候的非特异性标志物。C反应蛋白是通过肝细胞而合成,健康人群机体内的C反应蛋白浓度较低,会由于各种因素导致炎性反应、组织损伤出现。血糖持续性增高会导致血液流变学改变、血管内皮的功能受到损伤并且促进炎性反应等。肾脏主要体现出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皮性损伤,血液当中的C反应蛋白含量会随着增高,炎症反应的强度会和糖尿病患者肾损害的程度相平行[5-6]。因此能够作为糖尿病肾病早期诊断的指标。
在诊断符合情况方面进行观察,与手术结果进行比较,研究组患者糖尿病肾病检出57例,诊断符合率为95.0%。两者的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通过此次研究数据说明血清胱抑素C、尿微量清蛋白指标检测,可以有效提高糖尿病肾病的早期检出率,提高临床诊断符合度,有效促进糖尿病肾病的早期治疗和恢复[7-8]。糖尿病肾病早期症状并不明显,对糖尿病肾病早期检查,主要是通过血清胱抑素C、尿微量血清蛋白联合进行检测,方可提高检出阳性率,能够早期对疾病进行预测,实施早期治疗。
综上所述,胱抑素C与尿微量清蛋白含量检测糖尿病肾病的准确度较高,在糖尿病肾病早期可以有效检出,能够提高临床诊断准确率,给临床诊断治疗提供重要参考依据,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参考文献]
[1] 王咏波,王景红,杜建玲,等.胱抑素C在糖尿病及其血管并发症中的研究进展[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14,30(10):859-861.
[2] 许庭松,孙奕.超敏C反应蛋白、胱抑素C和同型半胱氨酸联合检测在糖尿病早期肾损害中的诊断价值[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7,38(4):553-554.
[3] 杨春杰,隋晓婵,曹贵文,等.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胱抑素C联合检测在妊娠期糖尿病早期肾病诊断中的价值[J].中国妇幼保健,2015,30(2):205-206.
[4] 陈海燕,宝轶,叶菲,等.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及胱抑素C与糖尿病肾病的关系[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5,17(4):342-345.
[5] 杨德朝.糖尿病患者尿微量清蛋白/尿肌酐比值的临床意义[J]. 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2,9(1):125-126.
[6] 王晓朋, 张祯.随机尿微量清蛋白、24 h尿总蛋白定量检测在妊娠糖尿病患者早期肾脏疾病诊断中的应用[J].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6,37(16):2348-2349.
[7] 姜晓.归改霞.Ⅱ型糖尿病患者同型半胱氨酸、糖化血红蛋白、尿微量清蛋白与肾脏微血管病变的关系探讨[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1,24(16):1970-1971.
[8] Muammer, Kendirci,Landon, Trost,Benjamin, Bakondi,et al Transplantation of nonhematopoietic adult bone marrow stem/progenitor cells isolated by p75 nerve growth factor receptor into the penis rescues erectile function in a rat model of cavernous nerve injury[J]. The Journal of urology, 2010,184(4):1560-6.
(收稿日期:2017-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