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喆
建立“关爱儿童之家”是天津市慈善协会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和市委、市政府的要求,按照中华慈善总会和全球联合之路开展“为了明天一关爱儿童”项目的部署,结合我市留守儿童的实际情况在市民政局的支持和指导下联合市文明办、关工委、志愿服务联合会、华夏未来少年儿童艺术基金会共同开展的一项动员社会力量关爱留守儿童的慈善项目。2016年天津市慈善协会通过申请天津市公益创投项目获得了天津市社团局的大力支持,并进一步有针对性地开展我市农村留守儿童的各项帮扶活动。活动计划在完善我市“关爱儿童之家”的运营及管理的基础上出资聘请专业心理咨询师团队面向农村留守儿童开展心理咨询及“关爱儿童之家”农村志愿者教师的专业心理咨询师培训工作。经过为期近一年的心理活动开展,在留守儿童心理能力建设及志愿者教师心理培训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现将留守儿童心理服务与儿童之家教师心理培训服务结题报告与所有致力于服务留守儿童的慈善同仁进行分享。
一、项目背景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从乡村移居到城市务工人口的不断增多,产生了两个庞大的儿童弱势群体——城市打工子弟和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的物质生活条件虽然因父母进城务工的收入改善而有所提升,但整体生活水平仍偏低。由于长期与父母生活分离,留守儿童在学业上易出现发育迟缓、学习动力或能力低、教养困难;在性格发展上易出现人际退缩、自卑、缺乏信任、情绪暴躁或过度压抑等心理问题。同时,由于缺乏与父母的沟通(隔代教养无法替代父母教育),而导致的亲子关系疏远,孩子对父母怀有敌对、不理解等情绪,成为这些聚少离多家庭面临的主要难题。
天津市作为直辖市,外出打工人群与其他劳务输出大省相比数量相对较少,留守儿童数量虽然不多,但在我市涉农区县的个别乡镇中留守儿童较为集中,为此,天津市慈善协会根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按照中华慈善总会与全球联合之路(UWW)合作设立的“为了明天一关爱儿童”慈善项目的要求,在我市留守儿童较多的蓟县西龙虎峪和出头岭两个乡镇建立起“关爱儿童之家”,并以此为载体向留守儿童提供个性化的心理筛查、心理团辅活动和心理咨询服务,旨在帮助解决我市留守儿童面临的教育资源短缺及因亲情缺失造成的心理问题。
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希望以此为契机,深入了解天津农村留守儿童的分布情况、家庭结构、心理特点和有效干预方案,为将来建立起一套规范化的“天津市留守儿童心理干预流程与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二、项目目标与项目内容
(一)项目目标
1.建立详细的留守儿童心理档案,连续记录儿童每次心理活动的表现和效果。
2.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明显提高(个人感受、量表测评、教师评价、家人评价)。
3.心理教师掌握基本的心理学知识和心理咨询技能,可以独立处理问题个案、组织心理活动,并建立完善的专家督导模式。
(二)项目内容
1.在蓟县西龙虎峪镇、出头岭镇各举办5场,共10场大型儿童心理团体活动。
2.针对在活动中发现的需要心理干预的儿童,进行专家面对面咨询,或督导其主管心理教师咨询。
3.为蓟县西龙虎峪镇、出头岭镇心理教师举办5次心理培训。
4.举办一次三天两夜的农村志愿教师心理咨询集中培训。
5.项目期间,7*8小时电话、微信咨询与督导支持。
6.邮件咨询与督导,确保24小时内回复。
三、项目服务的执行
1.针对留守儿童的心理服务:
(1)第一阶段:心理服务目标概念化
使用艾森克人格问卷等标准化量表,对留守儿童的人格、心理健康状况、学习和家庭状况等进行综合测评。
建立每一个留守儿童的个人心理档案。
(2)第二阶段:心理服务方案的实施
根据留守儿童的心理需求开展儿童团体心理活动五场——
第一场:(2016年12月4日)儿童心理团体游戏“游戏童年”
在团体心理游戏中实现儿童能力和自信心培养、同伴协作、团体凝聚力培养。
第二场:(2017年1月7日)童年彩绘“我爱我家”
借助儿童绘画疗法,让留守儿童表达即将与父母团聚的感受,疏导既期待又紧张的情绪,演练亲子间爱与亲密的表达。
第三場:(2017年3月4日)儿童心理剧《再见的味道》
借助“小鱼分离故事”的场景设计、故事排演,引导孩子通过心理剧表演,疏导节后与父母分离的悲伤和焦虑情绪,重建积极认知。
第四场:(2017年5月14日)儿童团体沙盘“沙箱里的童年”
通过团体沙盘让留守儿童在安全的保护下探索自我、修复创伤、实现亲子沟通与社交能力培养。
第五场:(2017年6月17日)教师与儿童互动心理游戏“友谊星满天”
通过团体心理游戏,培养留守儿童的耐心和专注力,团体协作能力,通过艺术表达增强儿童自信和沟通表达能力。
对于个别有心理咨询需求的留守儿童:心理专家为儿童进行单独心理咨询(认知行为疗法、精神分析疗法、沙盘疗法、绘画等艺术表达治疗)。
(3)第三阶段:心理服务效果检验
使用心理问卷、儿童监护人和任课老师的评价等方式,综合评估儿童心理状况的变化。
建立儿童活动记录档案,将儿童每次活动的表现和活动后效果评估汇总到学生心理档案。
2.针对农村志愿心理教师的培训与督导服务(不少于70小时)
(1)第一阶段:教师基础知识培训
心理教师的基础心理学知识与心理咨询技能培训。
心理学基础培训(10小时):普通心理学、儿童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心理测评。
心理咨询技能与实际操作培训(10小时):精神与心理问题的诊断、心理治疗与心理咨询技术、沙盘治疗、绘画治疗、团体辅导。
(2)第二阶段:教师实践技能操练(20小时)
心理教师观摩专家工作:心理教师被分派到不同专家组,观摩儿童活动的设计和实施,见习期半年,人均观摩咨询或活动5场,每次观摩后举行讨论会,解答疑问。
心理教师在专家指导下,单独处理儿童个案不少于2次/人,设计带领心理活动1次,全程接受督导。
(3)第三阶段:教师心理咨询集中培训(20小时)2017年4月11日,在蓟州区举办农村志愿教师心
理咨询集中培训,参与培训教师20人,培训时间三天两夜。期间,针对心理学基础知识、心理咨询技能,团体沙盘游戏治疗、教师心理保健等进行了深入的讲解和体验,令参训教师的专业技能得到全面的提升。
(4)第四阶段:教师技能考核(10小时)
教师集中培训(2017年4月11日)后集中考核,考核通过者颁发“留守儿童心理志愿教师培训合格证书”。
最后一次儿童团体心理活动由当地心理教师自行设计、组织,方案接受心理专家审核、修改合格后留档,活动效果接受督导和测评。
四、项目结果与效果
(一)留守儿童心理资料采集与存档
(1)艾森克人格问卷结果汇总
采集到出头岭镇闻马庄中心小学留守儿童艾森克人格卷33份。个性内向17人,其中内向不稳定1人、内向且精神病性分数偏高1人,需要给予适当关注;外向不稳定2人。其余14人未见明显性格特征、未见心理异常。
人格特征调查结果与项目组在活动过程中对学生们的观察结果一致,留守儿童中个性内向的孩子较多,这与孩子的先天人格特征有关,也可能与幼年、童年期孩子长期与父母分离有关。隔辈教养虽然在生活上较好地完成了对孩子的照顾,但与亲子沟通相比,老人与孩子沟通无论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存在较大欠缺。长期缺乏沟通使孩子形成了安静、不善表达的特点,表面看上去老实、懂事,但这样的孩子容易压抑不良情绪,出现问题常被家人或老师忽略。
在心理活动中,专家因势利导,为不同个性特征的孩子找到最适合他们的小组角色,既考虑到发挥他们所长,又拓展了他们人格上有待提升的部分。比如,让内向谨慎的孩子做精细度要求高的工作,同时又激励他们多与组员沟通意见,勇敢表达自己;对于冲动多动的孩子,让他在活动中承担一些组织领导工作,练习从大局思考、协调多方关系,从而更加仔细谨慎。心理活动给孩子们提供了练习环境,使他们的自信不断提高,对同伴的信任不断增强,从自己的小世界里走出来,融入集体大家庭,得到了锻炼和成长。
(2)留守儿童个人心理档案的建立
西龙虎峪镇参与活动留守儿童25人,其中12名在10个月期间连续参与了全部5场心理活动。所有参与过活动的学生均建立了完整的心理档案与活动记录。
出头岭镇闻马庄中心小学参与活动留守儿童33人,其中20名参与了全部5场心理活动。所有参与过活动的学生均建立了完整的心理档案与活动记录。
留守儿童心理档案有当地心理教师在心理专家指导下,结合日常与孩子交往过程中对孩子心理特征的观察、与孩子交流的感受、与孩子家人的沟通、想其他老师和同学了解的情况综合信息汇总而得。留守儿童心理档案的建立可以幫助老师更加深入地了解孩子,清晰孩子心理问题成因、制定问题解决方案。而每次活动后的记录,不但促进老师对孩子行为的观察,也给老师们的教育教学和项目组的后续心理辅导工作提供了一个总结、反思的机会,持之以恒,这项珍贵资料的累积将为我们了解和服务留守儿童,提供最可靠的心理依据。
(3)特殊案例的记录与追踪
项目后期,项目组专家与当地心理老师都发现了一些进步突出的孩子。我们将这些个案深入分析、集中讨论、督导追踪,通过深入研究个案,带动老师们精进处理心理个案的能力。
(二)心理教师活动设计能力考核
(1)农村志愿教师心理咨询集中培训
为了实现留守儿童心理干预的可持续发展,蓟州区西龙虎峪镇、出头岭镇共选拔出20余名志愿心理教师,主要培养人14人,参与了集中心理培训。
(2)心理教师连续培训
心理专家在西龙虎峪镇和出头岭镇共开办了四次教师心理培训(每次3小时):基础心理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心理诊断与心理咨询技能;绘画治疗;沙盘治疗。八场心理活动观摩和两场独立设计带领心理活动实践。
在近一年的时间里,农村志愿心理教师经过高强度的心理培训,其心理专业知识、操作技能、自身素养等都有了迅速的提升。经过心理专家综合测评,本次培训的14名心理教师考评合格率达到100%。项目结束后,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持续高涨,与心理专家互动频繁,项目组将在本次项目结束后,创造机会为他们提供持续的督导和技术支持,为老师们的成长和发展保驾护航。
五、项目评价
“为了明天一关爱儿童”心理项目实施近10个月,开展了十场留守儿童心理活动,教师培训开展了5次心理知识与技能讲授、4次活动学习观摩、1次实操练习,以及一次教师集中心理培训。
借助心理活动的形式,儿童之家成为留守儿童放松心情的心灵乐土,孩子们在这里重获安全、坚固的支持系统——结交知心朋友、感受老师的积极关注和共同理解,孩子们一次比一次开朗、投入、果敢,无论自身能力还是情感互动都渐入佳境。
孩子们的任课老师欣喜地发现,孩子的心理发生了许多积极转变——从最初发言时会害怕得掉眼泪到现在活动时抢着举手回答问题;从不停打闹给别人捣乱到遵守规则成为小组里的领袖,这些孩子们脸上多了快乐和自信,这正是“寓教于玩”的魔力,也是此次心理项目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