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以燕
在县小学语文研讨会上,我教学了人教版二年级下册《小鹿的玫瑰花》。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中,我围绕“小鹿的玫瑰白栽了”“小鹿的玫瑰花没有白栽”这两句话展开板块式教学。自认为较为理想的教学设计,在几次试教中却卡了壳。
试教时的片段如下。
师:鹿弟弟为什么惋惜地说小鹿的玫瑰白栽了呢?你从课文哪些语句中找到了答案?
生(读):“呀!门前的玫瑰已经长得很高了,可是浓密的绿叶中,一朵花也看不到了。”
师:一朵花也看不到了,那花呢?
生:花被浓密的枝叶遮住了。
生:花在叶子后面。
师:再读读课文,是这样的吗?
生:花都枯萎了。
我很费解,小鹿的玫瑰花凋谢了,这是一个很明显的事实,为什么学生理解起来是那么的不易?在多位专家和同事的指导下,我经过反复磨课后,在设计上做了较大改动。
修改后的教学片段如下。
师:鹿弟弟为什么惋惜地说小鹿的玫瑰白栽了呢?你从课文哪些语句中找到了答案?
生(读):“呀!门前的玫瑰已经长得很高了,可是浓密的绿叶中,一朵花也看不到了。”
师:小鹿来到门外,看到玫瑰已经长得很高了,而且叶子是那么的浓密,小鹿还以为———
生:小鹿还以为玫瑰已经开得很好了。
生:小鹿以为一定能看到自己种的玫瑰开花了。
师:是呀,小鹿原本满心欢喜地想看花呢,这声“呀”里有小鹿的高兴和希望。自己试着读读。
(指生读)
师:你把这个“可是”也读得很好,高兴的小鹿失望了。
(生读出了小鹿心情的变化)
师:那小鹿为什么没有看到花呢?从课文里再找找原因吧。
生:小鹿的脚跌伤了,在床上躺了一个多月。
师:小鹿躺在床上的时间可长了,但是,每种花都有开花的时间,错过这个时间就看不到了。玫瑰花从开放到凋谢只有三个星期左右的时间。小鹿躺着、躺着———
生:花都谢了。
师:是呀,这多可惜啊。谁再来读这句话。
(生读出了惋惜)
教师要放低姿态。在备课时,我将“小鹿为什么一朵花也看不到了”这个问题考虑得较为简单,认为学生在通篇阅读后,一定知道小鹿的玫瑰花凋谢了。可是在试教中,我发现不少学生在理解上是较为模糊的,他们知道小鹿没有看到玫瑰花,而不知道为什么没有看到。于是,我从学生的角度再读这篇课文,发现课文确实没有正面告诉学生玫瑰花已经凋谢了。虽然课文中写到小鹿在床上躺了一个多月,但是学生缺乏对花期这方面知识的了解,所以课堂上才会屡次出现玫瑰花被浓密的枝叶遮住了这样的说法。
作为教师,我们在教课文的同时也在教学生。学生受年龄、知识面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其认知起点肯定不和教师在同一水平线上。但是,我在备课时仅从教师的角度去研读课文,没有弯下腰来想想学生可能会遇到哪些问题,因而高估了学生,减弱了教学效果。比如在本课的备课过程中,我没有估计到学生对课文语言的理解能力、接受能力,也没有观照到学生的思维方式,所以在试教中就没有采取相应的对策服务于教学。
通过磨课,我感受到备学生是备课中的一个很重要的环节,但不是一个独立的环节。它应该与分析教材同步进行,在备课时要把备学生与备教材结合起来。再次施教时,我根据学生的这一困惑,围绕课文的语言文字,做了充分的挖掘,让学生清楚地知道小鹿的玫瑰花是凋谢了,让学生真正地为小鹿觉得惋惜。
教师要放宽视野。怎样让每一个学生都知道小鹿的玫瑰花已经凋谢了呢?再度备课时,我对这两句话反复思考:“小鹿不小心把脚跌伤了。他只能静静地躺在床上养病。一天,一周,一个月……”“呀!门前的玫瑰已经长得很高了,可是浓密的绿叶中,一朵花也看不到了。”如果我把问题的答案锁定在小鹿的玫瑰花已经凋谢了,从这个角度去解读这两句话,学生的理解还是模糊的。于是我换了一个角度思考,小鹿的玫瑰花凋谢了,那它们在什么时候开过了?有了这样一个问题,两句话的意思就豁然开朗了。通过引导学生知道玫瑰花是在小鹿躺在床上养病的时候开放的,引导学生知道小鹿的玫瑰花是凋谢了。我还适时地补充了花期的知识,让学生知道小鹿在床上躺了一个多月,但是玫瑰花从开花到凋谢只有三个星期的时间。学生很自然地明白了玫瑰花在小鹿养病的时候就已经开过了。
在原来的教学设计中,我只注重对一节课的分析,因为小鹿的玫瑰花谢了,所以鹿弟弟说小鹿的玫瑰白栽了。为了得到这样的理解结果,在设计上就“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缺乏整体考虑,从而走进了一条死胡同。因此,我觉得作为教师应该把眼光放远点,在设计每个环节时要多问自己几句:“这样设计行吗?还有没有更恰当的设计呢?”“这样的做法究竟是有利于教师的教,还是有利于学生的学?”“这部分内容在我们在当地,在这个班级是否一定适合呢?”“这样设计,课堂上会出现什么情况?该怎么处理?”我们只有深入思考,事前做好精心准备,才能保证我们的教学活动顺利开展,才能把我们教学前所设计的理想变成教学实施后的现实。
“凡事預则立,不预则废。”只要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目光远些,视野宽些,思考深些,我们的课堂教学就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教师要放大亮点。卡耐基说:“使一个人发挥最大能力的方法是赞美和鼓励。”儿童尤其天生喜欢鼓励和赞美。课堂上,教师一句亲切、简单的“你真棒”,再加上眼神中发自内心的鼓励,再俗的表扬也能成为润物的春雨,滋润学生幼小的心灵,使学生感受到被器重、关心和敬佩,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在朗读教学中,教师要巧妙地将朗读教学的目标、意图蕴含在评价之中,善于发现值得鼓励的地方,充分肯定读得好的地方,巧妙地指出不足与需要改进的地方,这样的评价能培养学生对朗读的领悟能力。
小鹿一朵花也没看到,那么学生在朗读时应该充满惋惜之情。可是在前几次试教时,学生读得平平。修改了教学思路后,我重新设计教学评价语。学生朗读后,我努力把他们朗读时的优点放大,比如,“你把小鹿心情的变化读出来了,真棒。”“你这声‘呀里有小鹿的希望,读得真好。”“‘可是这个词你读得真好,你在为小鹿可惜,是吗?”这些指向性较为明确的朗读评价,不但引导学生读好了文章,也带动了整个课堂气氛,让学生为小鹿一朵花也没看到这样的结果惋惜、动情。
(作者单位:山东省淄博市沂源县鲁阳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