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金仿
从白银市区向北行驶大约15公里,就到了武川乡的崖渠村,这是一个从附近山上迁移下来的村子,整齐有序地坐落在这片平地上,四周都是低矮的山丘,由于干旱少雨,山丘上显得光秃秃的,偶尔有风吹过来,村民们的脸都被吹红了。
“虽然环境恶劣,但我已经在这里生活几十年了,至于我们的父辈,我也说不清他们到底在这里生活多久了,他们一直都在这里生活。”高秀语声硬朗,腿脚麻利,完全不像是已经70岁的人,她的家就在这个村子中間。
转眼间,她和丈夫韩进盈结婚已经50余载,这些年他们跌跌撞撞、一路搀扶,虽然艰苦的日子不少,但总是能给彼此温暖与鼓励。50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却贯穿着他们的青春年华与白发苍苍。白头偕老,这大概是他们婚姻最好的证词。
在乡邻的眼中,高秀的善良与热心肠也一直为人所称道。
26岁那年的一个下午,当高秀路过村子旁边的一个草垛时,一个浑身上下脏兮兮的小女孩,一双眼睛含着泪花望着高秀,高秀的心像是被什么东西撞到了,她对小女孩说:“来,跟‘妈妈走,‘妈妈家里有吃的。”小女孩似乎很信任她,跟着她去了家里。高秀给小女孩吃了些东西,又给她梳洗打扮了一番,从头到脚换上了自己女儿的一身干净衣服。原来,小女孩并不是本地人,老家在宁夏,被父母遗弃到兰州火车站后,一个人流浪到了这里。高秀听着小女孩的一路艰辛,早已心如刀绞,虽然自己家里的粮食也不富裕,但她决定收留这个小女孩,家人们也都同意了她的想法。从此,小女孩就住在高秀家里,高秀待她就像自己的亲生女儿一样,吃喝穿戴样样都舍不得亏待她,为了能让小女孩安心,很多地方她都特意袒护着自己的这个“小女儿”。
过了两年,小女孩的父亲找到高秀家,执意要带走小女孩,小女孩很不情愿,高秀也舍不得,但她没有理由去阻拦,只好含泪送走了小女孩。
过了几年,高秀心里实在放心不下,就独自搭车前往宁夏,她只想看看小女孩过得好不好。到了宁夏后她才知道,小女孩的母亲已经去世,父亲和继母对她很不好,把她嫁给了河南的一个老头,从此杳无音信。
20多年后,一个年轻女子来到高秀的家门前,高秀一眼就认出这个女子就是当年那个小女孩,还没等她说话,年轻女子已经开口了:“妈妈,我找你找得好苦啊!”这一声“妈妈”让高秀的心瞬间软了,两人相拥在一起,喜极而泣。原来,自从嫁到河南,小女孩就一直在找帮助过她的高秀妈妈,由于当时自己年纪太小,加上时间的推移,自己已经记不清高秀妈妈家的具体位置了,一个偶然的机会,才使她和高秀妈妈取得了联系,并有了这次时隔20多年的相见。她给高秀妈妈送来了一块“恩情难忘”的牌匾,买了一辆电瓶车,做了两床厚厚的棉被,以表达她对这位非亲非故却胜似亲人的“妈妈”的养育之恩。
高秀说:“当初做这些事情,并没有想着要得到什么,只是出于一种本能。”对于一个没有读过多少书的农村妇女来说,这种淳朴善良是多么的可贵。
对于高秀来说,能够给人温暖,自己也就温暖了,她和家人们俭朴地生活着,善良地温暖着他人,一晃50多年,被她帮助过的人不计其数,她从来没有想过有什么回报。
如今,生活条件好了,儿女都已各自成家立业,高秀却还是闲不下来,她重拾起了自己多年的爱好——绣鞋垫、扎荷包、编拖鞋、做剪纸。乡里乡亲谁家要是有个喜庆事,都喜欢挂个她做的荷包,图个喜庆红火。她也常把自己的作品送给亲朋好友。很快,村里爱好手工编织的妇女姐妹,都围坐在她家的炕头上、院子里,向她学习手工编织的技能。
2015年,在妇联和乡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高秀在武川新村社区成立了自己的妇女手工编织基地。两年间,她先后培训荷包制作学员300余人。她的手工编织作品不仅在市内展览评比中屡次获奖,在北京四方拍卖会和兰洽会展卖中都广受好评!
生活的艰辛没有压垮她,一直以来,她用自己的乐观、善良和勤俭,用她柔弱的双手,努力营造着家庭的温馨和睦,帮扶着邻里乡亲,诠释着善与美的真谛,她的身上始终保留着中国劳动妇女最淳朴的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