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蓉蓉, 李子颖, 汤江伟, 徐小奇
(1.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北京 100029;2.浙江省核工业269大队,浙江 金华 321000;3.中国钢铁集团,北京 100080)
大洲火山岩盆地位于赣杭铀成矿带东段,经过几十年的找矿工作,在区内发现了大洲铀矿田(由大茶园(661)、王贵寺(664)、雷公殿(663)和白西坑(665)4个铀矿床构成)和一系列铀矿点、铀异常,显示了良好的铀成矿前景,使之成为赣杭铀成矿带上重要的产铀区段。大洲铀矿田主要产于九里坪组(J3j)层状火山岩中,铀矿体明显受“绿色层”控制,呈似层状紧邻“绿色层”下部界面产出;绿色蚀变主要为水云母、蒙脱石化,且“绿色层”的层数较为严格地控制了矿体的层数(毛孟才,2001;雷遥鸣,2012),是本区重要的找矿标志之一;根据最新的火山岩型铀矿分类,将其划分为火山岩型层间破碎(渗透)带亚型(蔡煜琦等,2015)。区内其它产于九里坪组的铀矿点控矿特征与大洲铀矿田相似,而产于其下部各组的铀矿点矿体呈脉状产出,受断裂构造控矿明显。这些现象说明本区浅部矿体以层状或似层状产出,深部矿体则为脉状产出,控矿主要要素明显不同,即浅部找矿标志为“绿色层”,深部则主要为断裂构造,这为整体构建大洲火山岩盆地铀成矿模式提供了重要依据。
研究发现本区区域上主要“绿色层”可划分为5层,即π1~5层,目前已基本查明了上部“绿色层” (π1~3)控制的铀矿体,其为大洲铀矿山开采的主要铀矿层,π4和π5 “绿色层”工作程度较低,其含矿性不明。区内多期次、多方向断裂构造发育,是深部脉状矿体的重要控矿构造,其控矿机理又是什么?深部脉状矿体与浅部层状矿体是否受同一成矿体系控制?此外,长期以来大洲火山岩盆地铀矿找矿的重点多放在大洲铀矿田小范围之内,其余地区工作程度相对较低,其新区突破的重点地区在哪里?解决这些问题有助于本区深部和新区铀矿找矿。本文拟以大洲火山岩盆地为研究对象,通过区内典型铀矿床的解剖,深入研究区内区域铀成矿机理,构建本区铀成矿模式,并以模式为指导进行区域铀成矿远景预测,以期能为大洲地区深部和外围铀矿找矿提供借鉴作用。
图1 大洲火山岩盆地铀矿地质图Fig.1 Uranium geological map of Dazhou volcanic basin1.第四系;2.金华组;3.中戴组;4.祝村组;5.九里坪组;5.西山头组;7.高坞组;8.大爽组;9.乌灶组;10.三叠系下统;11.二叠系;12.石炭系;13.泥盆系上统;14.陈蔡群;15.双溪坞群;16.燕山晚期潜火山岩;17.燕山中期正长岩;18.燕山中晚期花岗岩;19.燕山中晚期正长岩;20.压扭性断裂及产状;21.张扭性断裂及产状;22.力学性质不明断裂;23.压性断裂及产状;24.矿床(矿点)及编号
大洲火山岩盆地北界为江山—绍兴深断裂带,大地构造位置处于华夏地块和杨子地块增生碰撞带(潘桂棠等,2009;万天丰,2013),构造岩浆特征较为复杂。
区内出露地层相对较全(图1),基底地层由前震旦系陈蔡群(AnZch)、泥盆系、石炭系、二叠系和三叠系构成。前震旦系陈蔡群主要出露在本区东北部,上三叠统的乌灶组(T3w)较大面积的出露在南部,其余基底地层则零星出露于江山-绍兴断裂带内。盖层主要由上侏罗统火山岩和白垩系碎屑岩系组成,前者出露面积超过了工作区的80%以上,后者则主要出露于江山-绍兴断裂带以北的金衢盆地内。因上侏罗统火山岩是本区主要含矿岩系,对其特征做重点介绍。该套地层统称之为磨石山群(J3m),为一套陆相中酸性火山—沉积岩系,根据火山喷发阶段又可划分为4个岩性段,称之为磨石山群1~4段(J3m1~4)*北京第三研究所一室火山岩组.1982.660矿田绿色蚀变带及其意义(内部报告).② 北京第三研究所一室实验室.1983.六六〇矿田流纹岩中熔融包体特征研究(内部报告).,相对应又可自下而上划分为4个组:(1)大爽组(J3d),岩性为凝灰质砂岩、流纹质凝灰岩、熔结凝灰岩、英安质凝灰岩;(2)高坞组(J3g),岩性为厚层状流纹质晶屑凝灰岩、熔结凝灰岩夹少量凝灰质粉砂岩;(3)西山头组(J3x),岩性为流纹质晶屑凝灰岩、凝灰质砂岩夹少量流纹质晶屑熔结凝灰岩;(4)九里坪组(J3j),岩性为多层流纹岩与薄层状水云母化绿色蚀变带组成,SHRIMP锆石U-Pb年龄为(127.3±1.7)Ma(杨水源,2013),是本区主要的含矿层位。
区内断列构造发育,但褶皱构造不发育。控岩控盆断层为NE向的江山-绍兴断裂带,控矿断层有NNE、NWW和NW向三组断裂,各期次、不同方向的断裂体系组成格子状构造骨架,直接控制了铀矿床的空间定位。
研究区内火山活动强烈,火山岩系厚度巨大,连成一片,但由于后期剥蚀不强烈,可识别的火山构造不多,目前仅发现一些晚期小的火山通道,常位于几组断裂的交汇部位,大体可分为溢流式火山通道(分布于中部及南部,有旧营、大坑尾和龙井后三个)和爆发式火山通道(有溪东和大尖山后两个)。
岩浆侵入活动微弱,仅在前震旦系变质岩中见有片麻状花岗岩小岩株及侵入于三叠系中的印支期黑云母石英闪长岩的岩枝。
图2 大茶园矿床19号勘探剖面图③Fig.2 NO.19 exploration profile of Dachayuan uranium deposit
大洲火山岩盆地内产于九里坪组的铀矿体主要呈层状产出,代表性的有大茶园铀矿床。由图2可见,层状矿体主要产于第1、2、3层流纹岩顶板相的层间裂隙带中,当与穿层的构造破碎带或节理裂隙带相架接时,矿体局部膨大,呈脉状穿过“绿色层”,并与层状矿体相连接。
而产于该组之下其它火山岩地层的铀矿体则呈脉状产出,代表性的有朱家槽(362)矿点、大坑尾(694)矿点和渔仓(643)矿点等,它们多定位于区域性断裂上盘或断裂交汇处,铀矿体则位于与区域断裂相连接的次级构造裂隙带中,断裂控矿的特征非常明显。
矿床的矿石矿物主要为沥青铀矿,有少量的铀石,在近地表见有水铀矾、水硫铀矿、铀黑、硅钙铀矿和β-硅钙铀矿等次生铀矿物。金属矿物有赤铁矿、黄铁矿、白铁矿及少量方铅矿、闪锌矿、黄铜矿、辉钼矿等。脉石矿物有石英、萤石、方解石、水云母等。
主要矿石类型有三种:铀-赤铁矿型(贫矿石),铀-萤石型和铀-硫化物型(富矿石)。矿床内除地表铀矿化偏镭外,深部铀矿化平衡系数为1.01~1.17,平均值为1.06,铀镭基本平衡。矿床的钍含量为0.001% ~0.005%,平均钍含量为0.002%,为单铀型矿床*张金带,戴民主,邵飞,等.2005.华东铀矿地质志[R].北京:中国核工业地质局:731-987.。
矿石有熔岩型和碎屑岩型两种矿石,其中熔岩型矿石分为显微浸染状、浸染状、细脉浸染状、角砾状和角砾细脉状。而碎屑岩型矿石中以角砾状为主,浸染状较少。
呈显微浸染状构造的铀矿石,沥青铀矿物以细小尖点(图3)或团块集合体(图4)存在,其伴生矿物有水云母、赤铁矿,分布广,品位较低;呈细脉浸染状构造(包括细脉状)的铀矿石,沥青铀矿以细脉状充填在裂隙中,往往与黑色萤石、黄铁矿、燧石等共生,形成富矿石。
图3 分散状的铀矿物Fig.3 Dispersed uranium minerals注:图中小圆圈为铀放射性径迹
图4 团块状的铀矿物Fig.4 Lump uranium minerals注:图正中高亮度的为沥青铀矿
矿体明显受九里坪组(J3j)层状流纹岩控制,层状矿体有向深部变大变富的趋势,如大茶园矿体第一流纹岩层中的矿体规模最小(矿层厚3.81~16.69 m,平均厚8 m,平均品位0.154%),第二流纹岩层中的矿体规模次之(矿层厚3.03~20.63 m,平均8 m,平均品位0.080%),第三流纹岩层中的矿体规模最大(矿层厚1.45~33.34 m,平均厚13 m,平均品位0.112%),占矿床总储量的80%。铀矿化还与流纹岩厚度关系有关,一般厚度大,铀矿化好。
研究发现,大洲地区九里坪组(J3j)在π1,π2,π3三层流纹岩之下还存在着第四(π4)与第五(π5)两层流纹岩,已揭露的九里坪组上部3层流纹岩各自的含矿规模和品位有向深部变大变富的趋势。据此推猜第四(π4)、第五流纹岩层(π5)也可能是重要的含矿层位,在下一步深部铀矿找矿时要引起特别关注。
本区围岩蚀变有水云母化、赤铁矿化、萤石化、硅化、黄铁矿化和碳酸盐化等,主要蚀变与成矿的关系见表1。值得说明的是“绿色层”与铀矿化关系密切,其组成矿物主要是伊利石、水云母,是火山玻璃、长石蚀变产物,是重要控矿要素之一。其控矿机理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铀矿体常产于绿色层之下,表明在含矿热液上升过程中,该层成为其重要的屏蔽层;二是绿色层代表一种还原环境(朱三牛等,2016),流纹岩和其接触部位,可能是氧化还原过渡带,有利成矿物质沉淀。
基底断裂控制了矿田的定位,矿床大多发育于距出露的基底断裂3 km之内(韩效忠等,2010;田建吉等,2010),这为本区初选远景区段提供了大致方向,成为远景预测控矿要素之一。盖层构造控矿了矿床和矿体定位,构造交汇部位是重要的产铀区。如663矿床矿化受NE向构造控制,产于F9上盘;665矿床矿化受NNW向F2构造控制,产于其上盘;661矿床矿化产于两条NW向构造(大茶园断裂和F1)所夹持的地垒式断块内(图5);664矿床矿化产于两条NW向构造(石塘和芝麻地断裂)所夹持的断块内。具体来讲,江山-绍兴断裂带是控岩、控盆断裂,同时也是重要的一级导矿构造,NNE向区域断裂构成了本区二级导矿构造,与之相切割的NW向或NWW向等次级断裂则成为重要的储矿构造。此外,层间构造带也是重要的含矿构造,主要有各层流纹岩的喷发间断面,因其有利于矿液渗透交代和沉淀,当断裂体系与各层流纹岩层间破碎带相配套,常形成层状、似层状矿体。
图5 大茶园矿床铀矿地质图③Fig.5 Geological map of Dachayuan uranium deposi1.第四系;2.B层流纹岩;3. B层绿色层;4. A层流纹岩5. A层绿色层;6.凝灰熔岩;7.霏细斑岩;8.第一绿色层;9.第一流纹岩;10.第二绿色层;11.第二流纹岩;12.第三绿色层;13.第三流纹岩;14.变质岩;15.实测断层及倾角;16.推测断层;17.河流及流向;18.铀矿床及编号
根据矿石矿物组合和生成顺序,矿床可划分为3个成矿类型,即石英-赤铁矿化、石英-沥青铀矿-硫化物和萤石-沥青铀矿类型,以第一、二类型为主(表1)。
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在大茶园矿床采用富矿石人工重砂分离出的沥青铀矿,进行单矿物U-Pb法获得的同位素年龄为(101Ma~97)Ma①②。田建吉等(2010)获得的3个铀矿体的U-Pb等时线年龄为(107.0±2.3)Ma,(109.3±2.7)Ma和(110.0±3.5)Ma。本次研究在大洲矿区共获得3个沥青铀矿U-Pb年龄,年龄集中,在大茶园矿区206Pb/238U成矿年龄为(87.4±1.2)Ma和(85.8±1.2)Ma,在朱家槽矿点206Pb/238U成矿年龄为(67.1±0.9)Ma(表2),指示本区可能存在多期铀矿化。
表1大洲火山岩盆地铀成矿及矿物生成顺序表
Table1MineralizationandmineralformationsequenceofuraniumdepositinDazhouvolcanicbasin
表2 大洲火山岩盆地沥青铀矿U-Pb年龄分析表Table 2 U-Pb age analysis of pitchblendein Dazhou volcanic basin
样品地区U/%Pb/(μg·g-1)表观年龄/Ma206Pb/238U207Pb/235U207Pb/206PbH-480H-479大茶园23.3430887.4±1.2113±1.568924.9591785.8±1.296.74±1.3375H-579朱家槽5.342931067.1±0.9242±3.52709
测试单位: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分析测试中心。
表3 大洲火山岩盆地硫同位素分析表
测试单位: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分析测试中心。
依据本区硫同位素分析,34S‰值为2.6‰~5‰,平均为3.8‰,较为一致(表3),Taylor(1987)认为岩浆硫平均值为4‰,指示本区硫来源于岩浆硫,表明本区火山岩浆应来源于下地壳高温熔融或为壳幔混染的产物。
通过对大洲火山岩盆地各主要地层单元部分微量元素分析结果统计(表4)发现,Zr元素在火山岩地层中的含量由老到新逐渐升高,且喷发晚期的九里坪组其含量与火山喷发早期的大爽组相比较高出近2倍,同一地层单元其含量与铀元素含量无明显相关关系,这指示了火山岩浆结晶分异的渐变过程,表现为火山喷发晚期锆石等重矿物明显富集,杨水源(2013)将九里坪组高异常Zr归结为软流圈的上涌,指出地幔物质上涌参与了该组流纹岩的形成。Mo元素与U元素含量有明显的正相关,铀矿化富集地段Mo元素显著增高,目前认为 Mo元素来源于地幔(Solomon,1990;Sillitoe,1997;Mungall,2002;Robb,2005),反映铀成矿流体具有深源特征,基性岩脉Mo含量与酸性岩相比较明显偏低,说明成矿流体是一个逐渐富集的过程,Mo为不相容元素,岩浆演化导致Mo在岩浆结晶的晚期富集(Candela et al.,1968),铀成矿流体形成具有相似的特征。大爽组、高坞组、西山头组、九里坪组和花岗岩非矿化样品的Th / U值均大于5(正常Th / U值1~5),指示这些地层均有铀元素的丢失,即为铀源体,对于花岗岩为铀源体已成为共识,同时发现大爽组和高坞组铀元素的丢失严重,且呈由新到老地层铀元素丢失量逐渐增高,反映深部成矿流体逐渐不断萃取围岩中铀元素过程,表现为作用时间越长,铀被萃取的数量越多。
表4大洲火山岩盆地不同层位部分微量元素统计表
Table4StatisticaltableoftraceelementsindifferentlayersofDazhouvolcanicbasin
/10-6
测试单位: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分析测试中心。Th/U比为算术平均值
综上所述,本区铀成矿流体可能来自深部,具体部位为下地壳或更深,深部成矿流体是伴随着岩浆结晶分异过程中形成并不断富集,加之在其由深部向浅部运移过程中不断萃取围岩中的铀元素,成矿流体进一步富集,最终形成铀的矿化剂。
依据典型矿床解剖和区域铀成矿规律研究、成矿机理分析,构建了大洲地区铀成矿模式,其铀矿床成矿可分为三个阶段(图6)。
晚侏罗世末期,发生了由太平洋板块俯冲引起的大陆弧向后造山弧后拉张的构造体制转换(汪建国等,2010;顾明光等,2011;Wu et al.,2012;谢玉玲等,2012;Li et al.,2014),造成本区构造带的活化和加强,软流圈地幔沿切壳深断裂底侵,诱发该区发生了大规模的火山岩浆喷发作用,形成整个赣杭铀成矿带上普便发育的A型火山-侵入杂岩(张岳桥等,2012;杨水源,2013)。由于本区火山活动没有一个明显的塌陷期,盆地内堆积了巨厚的火山岩系,也造就了区域特定的含矿围岩(J3j),为成矿奠定了物质基础。此外,由火山喷发间断期沉积的火山碎屑岩(凝灰岩、凝灰质砂岩、粉砂岩等)组成的夹持于流纹岩中的绿色层,在成矿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屏蔽作用,为矿化创造了有利的还原环境,伴随着火山喷发晚期岩浆结晶分异作用,深部成矿流体矿化度不断增强,为成矿创造了良好的成矿储矿空间和热液条件。
依据前文获得的铀成矿年龄,其成矿期大致可划分为2个,早期阶段矿体以层状产出为主,矿体品位相对较低,平均品位一般不大于0.15%,成矿时代约110~97 Ma,成矿类型为石英-赤铁矿化;晚期阶段矿体以脉状产出为主,矿体品位相对较高,平均品位一般大于0.2%,朱家槽矿点平均品位高达1%,成矿时代约87.4~67.1 Ma,成矿类型为石英-赤铁矿化叠加石英-沥青铀矿-硫化物和萤石-沥青铀矿。
韩效忠等(2016)认为,铀的富集沉淀需要一个相对适中的构造开启阶段,不开启或过于开启均不利于铀的富集沉淀,且开启的次数决定了铀的成矿期次。本区与铀成期相关的构造应力场大致可划分三个阶段,即磨石山晚期(相当于九里坪晚期)最大主压应力方向为NW-SE向,衢江期最大主压应力方向为NE-SW向,始新世—渐新世期最大主压应力方向为NW-SE向(惠小朝等,2012)。
图6 大洲火山岩盆地铀成矿模式图Fig.6 Uranium metallogenic model in Dazhou volcanic basin1.第四纪;2.浅表绿色层;3.凝灰熔岩;4.霏细斑岩;5.第一层流纹岩;6.第二层流纹岩;7.第三层流纹岩;8.第四层流纹岩;9.第五层流纹岩;10.磨石山群三段(即西山头组)块状熔岩;11.前震旦陈蔡群;12.绿色蚀变层;13.矿体;14.断层;15.流体移运方向
九里坪晚期,受NW-SE向最大挤压构造应力场的作用, NE-SW向的拉张,形成了大洲火山岩盆地北侧的金衢盆地,NW向、NWW向断层张性开启,并导通九里坪组层间破碎带,其规模适中,是良好的储矿构造。此时正处于火山喷发之后,深部成矿流体形成并逐渐富集成铀的矿化剂,沿江山-绍兴断裂带运移至浅部,在NW向断层及九里坪组内形成图2所示的层状矿体和早期的脉状矿体,成矿类型以石英-赤铁矿化为主,因其储矿空间较大,矿体品位相对较贫,成矿年龄97~110 Ma。由于成矿流体是由深部向浅部运移,下部层位成矿流体最先灌入,造成九里坪组自上而下铀矿规模变大。
衢江晚期,受最大主压应力方向为NE-SW向的作用,早期成矿的构造裂隙关闭,其成矿作用结束,带之而来的是NE向、NNE向断层以张性活动为主,形成了沿其分布的一系列大洲矿田外围的铀矿点、铀异常。成矿年龄为87.4~67.1 Ma,矿体以脉状产出,成矿类型以石英-沥青铀矿-硫化物和萤石-沥青铀矿为主,当与早期石英-赤铁矿化矿体复合时,矿体品位明显变富,造成如朱家槽矿点平均品位高达1%的富矿体。该期构造与九里坪晚期相比较,其规模明显减弱,成矿作用也不如早期,但因储矿空间相对集中,虽然成矿规模较小,但矿体品位较高,是本区除大洲矿田之外的另一重要找矿类型。
始新世—渐新世时期,在近EW向挤压应力场作用下,NW向断裂发生左行剪切平移,NE向断裂发生右行剪切平移,造成NNE向断裂产生逆冲运动,使变质岩基底(Pt2ch)被推覆于中生代火山岩之上(惠小朝等,2012)。铀矿体(脉)也相应地受到了挤压破碎、剪切平移等一系列的改造作用。造成大茶园上盘矿体被剥蚀,区内层状矿体不连续分布。
根据控矿因素和成矿规律分析,本区找矿类型主要有产出各层间破碎带之间的层状矿体和受断层裂隙控制的脉状矿体,现分述如下:
层状铀矿体:已探明的此类矿体主要分在九里坪组各流纹岩层顶板相中,呈多层状分布,并与绿色层产状基本一致,该类矿体是目前大洲矿田开采的主要矿石类型。此外,笔者认为在已知层状矿体的深部第四(π4)与第五(π5)层流纹岩顶底板相的层间构造带中也可能存在层状矿体,且是下一步寻找层状铀矿体的重点部位。主要依据有:①成矿热液来自深部,为深部成矿提供了物质基础;②总结大茶园三层矿体规模特征(图2),发现矿体有向深部变大变富的趋势,为深部找矿提供了理论依据;③在研究区北侧的白鹤岩铀矿床火山角砾中发现了早于火山岩喷发的铀矿石角砾,指示深部发育有铀矿化(韩效忠等,2014)。
脉状铀矿体:脉状矿体在现有探测深度(约300 m以浅)中不占主要地位,只在断裂切层部位形成矿结,即形成与层状矿体斜交的脉状矿体且矿体产状严格受断裂控制,但鉴于本区深源成矿机理,在深部地层中,脉状矿体可能占主导地位。通过对区内重点矿床和矿点详细对比研究发现,产于九里坪组的铀矿体主要为层状产出,而产于其下伏地层中的铀矿体均为脉状产出。如朱家槽(362)矿点和渔仓矿点(643)产于高坞组,矿体呈脉状(图1)。依据成矿序列分析认为(陈毓川等,2006),在大洲矿田层状矿体之下应该发育有脉状矿体,在今后的深部找矿过程中,此类矿体将成为本区攻深找盲的重要类型。
(1)本区成矿期大致可划分为2个,早期阶段矿体以层状产出为主,矿体品位相对较低,平均品位一般不大于0.15%,成矿时代约109~ 97 Ma,成矿类型为石英-赤铁矿化;晚期阶段矿体以脉状产出为主,矿体品位相对较高,平均品位一般大于0.2%,朱家槽矿点平均品位高达1%,成矿时代约(87.4±1.2)~(67.1±0.9)Ma,成矿类型为石英-赤铁矿化叠加石英-沥青铀矿-硫化物和萤石-沥青铀矿。
(2)铀矿床(体)明显受构造、地层、热液蚀变联合控制。基底断裂控制了矿田的定位,盖层构造控矿了矿床和矿体定位,构造交汇部位是重要的产铀区;多期次火山喷发形成的层状流纹岩为铀成矿准备了围岩条件;热液蚀变类型多样,成矿期蚀变主要有赤铁矿化和萤石化,其中水云母化蚀变的“绿色层”与铀矿体赋存关系密切,其一方面起到了成矿热液上升的屏蔽层,同时也是重要氧化还原地球化转化面,成矿热源主要来源于深部下地壳。
(3)根据基底断裂构造、地层岩性、盖层构造、矿化热液特征、蚀变带等对铀成矿的控制作用,构建本区三个阶段的铀成矿模式。具体为:①晚侏罗世末期火山喷发阶段,形成了多韵律火山岩系并广泛发育似层状绿色蚀变带,为成矿奠定了物质基础;②晚白垩世火山喷发晚期和矿体形成阶段,形成了九里坪组层状矿体、下伏层位中的深部脉状矿体;③始新世—渐新世时期矿体改造阶段,造成大茶园上盘矿体被剥蚀,区内层状矿体不连续分布。
(4)根据控矿因素和成矿规律分析,本区找矿类型主要有产出各层间破碎带之间的层状矿体和受断层裂隙控制的脉状矿体。九里坪组第四(π4)与第五(π5)层流纹岩顶底板相是寻找深部层状矿体的重点部位,其下部火山岩层则是寻找脉状矿体的重点区段。
参考文献
蔡煜琦,张金带,李子颖,等. 2015.中国铀矿资源特征及成矿规律概要[J]. 地质学报,89(6):1051-1069.
陈毓川,裴荣富,王登红. 2006.三论矿床的成矿系列问题[J].地质学报, 80(10):1501-1508.
顾明光, 冯立新, 胡艳华, 等. 2011. 浙江绍兴地区广山-栅溪岩体LA-ICP-MS锆石U-Pb定年: 对漓渚铁矿成矿时代的限定[J]. 地质通报, 30(8): 1212-1219.
韩效忠,刘权,惠小朝,等. 2014.浙江省衢州地区新路火山岩盆地西段铀矿物种类及其地质意义[J].矿物岩石, 34(4):15-22.
韩效忠,刘权,林建平,等.2016. 浙江新路火山岩盆地构造应力场分析及其对铀成矿的控制[J].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40(6): 1107-1121.
韩效忠,刘蓉蓉,刘权,等. 2010.浙江省衢州地区新路火山岩盆地西段铀成矿模式[J].矿床地质, 29(2):332-342.
惠小朝,韩效忠,林建平,等. 2012.浙江衢州大洲火山断陷盆地构造应力场特征及其与铀成矿关系[J].地质学报, 86(2):229-240.
雷遥鸣. 2012.660铀矿田成矿地质特征及成矿预测[J].铀矿冶, 31(2):106-111.
毛孟才. 2001.赣杭铀成矿带大洲矿田层状火山熔岩型铀矿资源评价[J].铀矿地质, 17(2):91-92.
潘桂棠,肖庆辉,陆松年,等.2009.中国大地构造单元划分[J].中国地质,36(1):1-28.
田建吉,胡瑞忠,苏文超,等.2010.661铀矿床矿石U-Pb等时线年龄及其成矿构造背景[J].矿床地质,29(3): 452-460.
万天丰.2009.新编亚洲大地构造区划图[J].中国地质,40(5):1351-1365.
汪建国, 汪隆武, 陈小友, 等. 2010. 浙西开岭脚和里陈家花岗闪长岩锆石SHRIMP U-Pb年龄及其地质意义[J]. 中国地质, 37(6): 1559-1565.
谢玉玲, 唐燕文, 李应栩,等. 2012. 浙江安吉铅锌多金属矿区细粒花岗岩的岩石化学、年代学及成矿意义探讨[J]. 矿床地质, 31(4): 891-902.
杨水源. 2013.华南赣杭构造带含铀火山盆地岩浆岩的成因机制及动力学背景[D].南京:南京大学:102-119.
张岳桥, 董树文, 李建华, 等, 2012. 华南中生代大地构造研究新进展[J]. 地球学报, 33(3): 257-279.
朱三牛,张万良,胡茂梅. 2016.浙江省大洲铀矿田控矿因素及成矿模式[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39(3):229-238.
Candela P A, Holland H D. 1968. A mass ti-ansfer model for copper and molybdenum in magmatic hydrothermal systems: The origin of copper porphyry-type oredeposits[J]. Econ. Geo1., 81(1): 1-19.
Li J H, Zhang Y Q, Dong S W, et al.2014. Cretaceous tectonic evolution of South China: A preliminary synthesis[J]. Earth-Science Reviews, 134: 98-136.
Mungall J E. 2002. Roasting the mantle: slab melting and the genesis of major Au and Au-rich Cu deposit[J]. Geology, 30(10): 915-918.
Robb L. 2005. Introduction to ore-forming process[M]. Oxford: Blackwell:1-166.
Sillitoe R H. 1997. Characteristics and controls of the largest porphyry copper-gold and epithermal gold deposits in the circum-Pacific region[J]. Australian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s, 44 (3): 373-388.
Solomon M. 1990. Subductlom arc reversal and the origin of porphyry copper-gold deposits in island arcs[J]. Geology, 18(7): 630-633.
Taylor S R. 1987.The composition and petrogenesis of the lower crust: A xenolith study[J].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92(B13):13981-14005.
Wu F Y, Ji W Q, Sun D H, et al., 2012. Zircon U-Pb geochronology and Hf isotopic compositions of the Mesozoic granites in southern Anhui Province, China[J]. Lithos, 15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