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杨
(天津理工大学艺术学院,天津300384)
在信息时代影响下“教与学”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蜕变。这种蜕变植根于教育资源所处环境的改变,大学教育体现得尤为明显。不同于义务教育,大学以注重人才的市场需求为培养目标,对人才实践能力、理论应用能力都有明确要求。不同行业的专业能力培养,其目标、培养阶段乃至专业能力需要达到的程度,都有清晰的指标要求与考核评价系统。基于此,学生需具备的专业能力既要能够“精、专”,又要体现“广、博”。在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中,由于形式单一,课程内容相对固定,专业内容范围针对性强等因素,已逐渐不能满足学生对学习时间的合理利用、教育资源的高效利用、知识面的发展拓宽等内在需求了。
设计专业的核心教学内容包括“设计构思、形态结构解析、市场调研分析、设计表达”等,除了传统课堂教学外,对于网络资源的搜集分析,计算机软件的应用贯穿始终并且至关重要。不同于其他专业科目,其对网络教学资源的依赖体现为知识需求领域的广博性与碎片化。慕课、微课等现有网络教学模式授课目的明确,内容集中。学生面对如“针对女性市场的蓝牙耳机设计”或“当代老龄人群通讯服务需求研究”等课题时,课堂集中教学远不足以满足学生对某些快速更新的趋势讯息的需求,如用户行为分析、用户心理特征、已有产品现状等。而手绘技法、计算机软件应用、产品的功能、结构特征等专业知识在完成基础授课后,随着特定研究课题的变化,也需要借助网络资源平台不断丰富和补充服务目的明确、细节要求深刻的广博知识信息。工业设计的专业特征决定其对网络教学资源的绝对依赖。
学生对专业知识从无到有的理解过程中,其自身能力、个性、喜好乃至潜力发展都是相对变化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具有相对固定的培养计划。在做到专业知识普及的基础上,很难实现针对学生个人特征的定向培养。精通于行业内更为细分化专业能力的专才,往往需要耗费很多精力,多次试错后才能确立自身专业特色及发展方向。专业人才的自我建设过程在传统单一式课题授课模式下颇为波折。
目前我国各高校、专业都有较为完整的网络主页建设,其建设风格较为严肃,且导航栏信息多数简单粗略,教师、学生、社会人员等信息检索者仍多为被动地获取信息,缺少双向交互。教学资源传播方式也较单一,如慕课、品牌专业课程等,面临如下问题:缺少针对准确受众的宣传,部分想听课的受众不知道其资源已存在,潜在受众无法获得引导则更不会主动找这个教育资源;受众无法适应目前过于官方建设下的搜索功能。导航信息的不明确以及搜索功能的不完善使受众难以找到特定的网络教学资源;单一模式的资源呈现,造成教学形式枯燥,也难以准确考量教学资源的利用率、网络热度。受众获取教学资源仍多停留于听和看,缺少线上线下互动,缺少围绕核心资源建立的用户讨论平台,因此对该教学资源是否具有时效性,是否需要根据受众需求调整都未能清晰表达。
区别于院系官方网站平台,校内社区论坛的活跃度更高,学生及相关受众参与度相对较高,而国外高校也存在类似社交网络平台。其特点是自由度更高,具有一定程度的用户生成性,即用户自主传播内容,维护网络平台。在校园论坛平台上,教育资源的讨论度、传播度与参与度都相对较高,但随着微博、微信等形式多样的网络交互平台的大量出现,校内社区论坛模式逐渐受到冲击。且因其本质是以社交需求为主,而教学资源发布多为兴趣爱好下的自发组织,具有随机性,缺少系统性与权威性,受众学习方式也无专业和科学的引导。
设计专业目前主要获取网络教学资源的途径可概括为:通过设计网站、微博微信、贴吧论坛类、YouTube类视频网站等公众平台以及各高校专业教学官网平台。网络教学资源平台,首先必然具有明确的网络特征。不同类型的网络平台,输出资源类别、形式不同,对应用户接收信息时的需求目标不同,得到的学习效果也将不同,如图1所示。
图1 设计专业网络教学资源平台交互特征
学习者通过网络平台获取教学资源的准确性和效率高低与他们是否有明确的需求目的密切相关。除学校建立的教学官网平台,其他获取资源的途径主要为“有目的的搜索关键词”。如设计一款交通工具需要围绕主题搜索诸如 “交通工具结构基础、动力原理、某品牌文化理念”等。还可通过在论坛、微博等公众平台“发帖子”求助,获得相应资讯。设计专业通过网络平台获取教学资源,存在学习自由度高,碎片时间可合理利用,各类资源信息广博的优势。但问题同时存在:其一,不同网络平台因资源来源繁杂,所发布的信息在权威性、精准性上是存疑的;其二,学习者如果学习目的不明确,也难以通过“搜索或提问”得到准确资源;其三,部分公众平台的教学资源发布受平台的建设方向及平台管理个人喜好等因素影响,风格较随机,学习者可能因缺少专业指导,而误用了不良资源。
与设计相关的网络资源,用户可以通过已经获得官方认证的设计网站获得咨询。但是大多为单方面的接收信息。用户几乎没有与网站实时交流的平台和机会。而通过微博、微信公众号获得的设计资源,用户虽然可通过留言、发“私信”等方式实现双向交流,或者与其他发表留言的用户互相讨论,但因为很多权威的设计公众号粉丝数巨大,这种用户自发性质的提问往往也不能被及时反馈。用户之间的交流互动同样因为缺少专业理论作保证而使得网络资源的有效引导及利用效果大打折扣。
可见,当前针对工业设计专业这门强调跨学科理论学习,实践应用能力培养的学科,仅依靠学生自主探索网络资源,难以高效、准确的提升其学习能力。建立注重教学资源定向宣传、形成良好的受众体验的设计专业教学互动平台,发挥网络信息平台优势对本专业学生的学习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高校设计专业教学官网平台正逐渐融入日常教学。学生需通过该网络完成选课、成绩查询、课堂意见反馈等越来越多的学习工作。部分高校在平台建设中加入了品牌课程的慕课、微课等专业教学项目。但因设计专业对知识面的“广博”及部分技法知识的“精专”需求,现有的基于普通学科的网络教学资源平台建设思路很难满足学生日常学习。
工业设计专业大一、大二学年以基础技能训练为主,学生对自己的思维特征、技能优劣及设计专业的理解都处于懵懂、迷茫阶段。大二下学期及大三学年为专业理论学习阶段,是学生建立完整的设计理念、设计系统思维以及明确自我专业发展特长的关键时期。大学期间学生学习全过程可确立为动态变化曲线,其不同时段的设计资源需求差异性极大。高校设计专业官网受建设及维护成本因素制约,需要以能效利用最大,投入精简为目标。由分析可知,为不同需求学习者提供明确的获取资源的方向将是建设核心。在此基础上,需要保证获取资源在实用性、精准性、启发性、趣味性四方面的综合评分较高,才能实现院校设计专业教育官网与学习者的较高粘合度。
网络平台的学习模式,其优点为:自由度高,时间的随机性强。缺点是:约束性差,通过公共网络平台获得的教学资源的精准性、权威性难以保证。另外,获得资源渠道过多,内容过杂,如何筛选,去粗取精也很重要。工业设计专业应注重学生系统性思维模式的建立以及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由前面分析可知,四类代表性公共网络平台,均能提供不同相应主题的教学资源。学生“取、用”方便,但“怎么取、如何用”就需要经验丰富的指导者介入。而目前官方的人才培养方案中的网络教学应用,亦多集中在教学官网的慕课、微课途径,网络资源优势仅发挥出学习时间的便捷性与随意性,而教学互动平台真正应体现出的高自由度与良好的互动反馈机制,以及完善有序的设计类专业课程体系没能得到实质性体现。
工业设计专业教学资源网络平台应用思路(见图2)提出,通过问题导入在基础课程到专业课程最终回归实践课程的动态教学过程中实现学生高效的自主学习。明确将实体教学与网络教学在重要教学时段的关键节点进行关联性整合。实体教学中,以基础课“三大构成”为例,其作为一个教学模块,是专业理论学习的重要基础。网络教学因其官网平台可以获得广博的视听资源,学生可以更直观、深刻的领会“三大构成”如何为设计构思及表达发挥作用。由实体教学在课堂上提出“三大构成体系的关系”作为关键的导入问题,接着由教学官网平台发布如 “某操作界面如何运用到了三大构成理论”这样的问题,学生可通过公共网络平台获得不同视角、不同层次的问题解答,并带着已经获得的“答案”再次回到教学官网平台,通过指导教师及校外专家等的专业指导得到正确的思维引导,并在多样化的答案中通过进一步讨论获得知识的拓展。从而为下一阶段的实体教学要探讨的新的问题奠定基础。
目前很多高校的教学官网平台已具有完整的教学应用系统,学生已养成登录个人账号查成绩、选修课程、评价教学水平等使用习惯。设计专业的教学网络平台建设,可在此基础上将具体课程的线上自学与课程考核挂钩,通过网络签到、作业交流等方式确保学生投入学习的时间和精力,在相对自由中保质保量。同时,在学生带着问题检索公共网络平台的过程中,教学官网平台适时适度给出指导,保证学生获得资源的精准性、实用性。通过任课教师在实体课程中提出研究和思考的方向,在下一门课程开设之初,任课教师及校外专家根据前期学生获得的答案进行答疑,可进一步确保学生获得资源的启发性。此种实体教学与网络平台的紧密衔接,可将信息网络输入、输出优势极大发挥。增添多种公网平台的检索方式,教学官网平台的答疑讨论,也将能极大激发学生的求学趣味性。
设计专业教学官网平台成为承接实体课程应用网络教学资源的重要途径,学生通过线下“学”线上“问”,再到线下“想”线上“寻找答案”的动态学习过程,不但可以避免初次接触新知识领域的迷茫,还可以通过公网平台“触类旁通”,再通过教学官网“指点迷津”,随着课程学习的不断深入,明确每门课程之间的服务关系,进而确立自己后期理论学习的侧重方向。通过教学官网平台的信息发布、问题引导、资源链接、答疑讨论以及线上考核环节,在尽量充分利用现有教学官网平台建设基础的前提下,用尽量少的资源完成专业官网平台建设及改造,实现对庞大公共网络平台资源的合理、高效利用。
图2 工业设计专业教学资源网络平台应用思路
参考文献:
[1]刘佳.“直播+教育”:“互联网+”学习的新形式与价值探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7,35(1):52-59.
[2]王馨晨,党建宁.基于微信的翻转课堂教学平台设计与创新策略研究[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3):178.
[3]刘珍芳.交互式教学研究评述[J].远程教育杂志,2009,17(6):49-51.
[4]王李冬,曹世华.基于移动微课平台的“弹性翻转课堂”教学模式[J].高等理科教育,2017(2):69-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