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航,骆 晨
(遵义师范学院管理学院,贵州遵义563006)
在教育学领域和教育社会学领域,都有一个观点是:“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但若要贯彻和践行好这“三法”,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人类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成熟的教学模式。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化,现代化的、新颖的教学模式也层出不穷。虽然教学模式的类型繁多,但主流的教学模式无外乎两类:一类是传统式教学模式,主要以教师课堂讲授与课堂控制为主;另一类是翻转式教学模式,主要以学生课前学习和课堂师生互动为主。客观而论,这两类教学模式各有优势,弊端也同样明显。近年来,逐渐受到广大高校教育工作者重视的问题导向式教学,融合了传统式教学和翻转式教学的优势,同时,也有效地弥合了二者的不足。
传统式教学模式中的“传统”,并不是说该种教学模式只能存在于远古时代的教育活动之中,现代社会就不能运用了。其“传统”是指在该种教学模式下,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地位、教学素材的选择与运用、教学的组织与实践等方面都已经比较成熟和固化,长期沿用并“行之有效”。认为传统的就是不好的,并将传统式教学与现代社会对立起来,是不可取的。尽管传统式教学存在着诸多弊端,但也有一定的优势。因此,其在现代社会的教育活动中,仍然有较强的生命力。
1.教学效率高
传统式教学以教师的讲授为主,能在有限的时间内讲授更多的知识信息。在大学,一次课的教学时长通常为两节九十分钟,这符合大学生的心智特点。传统式教学通常会将教学内容安排得十分紧凑,常常是下课铃声一响,教学内容讲授完毕,教学效率较高。传统式教学强调教师的课堂讲授,知识信息由教师直接传导给学生,无太多师生互动的“中间环节”,因而产生了“高效率”。
2.学生负担轻
在高校使用传统式教学模式,会使学生感觉非常“轻松”。因为高等教育与中小学教育的性质完全不同,大学虽然也有各种考试,但没有升学的压力,融入传统式教学的因素之后,学生在课前不用太多的时间去预习,课中不用太多参与,课后也不用太多的时间去复习。这样学生自然会倍感轻松,毫无压力可言。
3.教学管理便利
传统式教学以教师的课堂讲授与课堂控制为主,教师处于绝对的中心位置。德国教育学家赫尔巴特认为,在传统式教学模式下,学生对教师要绝对服从,教师应对学生进行权威管理,这能使学生尊重教师,并乐意服从教师提出的要求[1]。作为西方传统教育派主要代表的赫尔巴特明确指出,传统式教学就是要方便教师对学生和课堂的管理,利于教师顺利达成特定的教学目标。
1.学生主体性缺失
传统式教学强调教师教、学生学或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这在教育界是有共识的。该种教学模式“往往只看重学生接受知识信息的程度,而忽略学生学习思维和学习兴趣的培养”[2]。学生的学或听总是处于一种被动的接受状态,即学什么或听什么,学生不能随意发表意见。教学过程中师生的互动很少或者没有,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强,主体性严重缺失。
2.教师主导性过强
传统教学理论认为,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在教学过程中应起到主导作用。这是因为教师是教育者,学生是受教育者,教师处于矛盾的主要方面。教师是受社会“委托”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教学方针、目的和内容都通过教师来实现,教师是学生的领路人[3]。传统教育理论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但教师的主导性过强,就意味着学生的主体性太弱,教师与学生处于“不平等”状态。
3.存在以书本知识传授为主局限
传统式教学以书本知识传授为主,极端情况下仅仅是简单地毫无创造性地重复教材,很少涉及教材以外的内容。以书本知识传授为主的传统式教学,对师生而言,都是一种“折磨”和“挑战”。教师讲授的内容,学生在书本上都能见到,教师想要讲出“花样”很难,学生又觉得讲授书本知识枯燥无味,很难提起继续听下去的兴趣。
翻转式教学源于美国两位高中化学教师的尝试,这种教学模式在美国的成功应用,有赖于互联网和新媒体,具有鲜明的现代性特征。通常教师会事先将教学课程利用各种软件工具制作成教学微视频,发布在网络上供学生进行浏览或下载学习。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进行交流互动。发端于美国的这种新的教学模式,迅速在很多国家和地区进行传播,同时在传播过程中也有一定的变革和改造。例如,在我国,因技术条件限制,翻转式教学的实施,大多是由教师在课前将教学课件或教学大纲发放给学生,要求学生在课前预习教学内容,课堂上主要进行课程练习和讨论。因此,翻转式教学的实质是教学过程的一种翻转,是师生角色的一种翻转。
1.教学手段与形式多样
有人认为,翻转式教学可以概括为“课前环节”和“课中环节”[4]。在课前环节,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可以将自己制作的课件、教学大纲、教学微视频等,事先交给学生来辅助翻转教学,实现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在课中环节,可以进行充分的课堂练习、合作式讨论、游戏式教学、师生间互相提问等来实现教学形式的多样化。
2.师生互动显著增加
翻转式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可以从“课前环节”一直延续到“课中环节”,可以说是一种持续的无缝衔接式的互动。教学过程中的知识构建是由师生共同合作完成的,需要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不断地沟通、交流、磨合,或者说在翻转式教学过程中,既需要学生间的合作学习,也需要师生间的合作学习。该种教学模式中的师生互动,相比传统式教学,显著增加。
3.学生参与性强
翻转式教学中,学生是知识的构建主体之一,同时也是知识的探索者和掌握者。没有学生的参与,翻转式教学就失去了灵魂。“翻转学习让学生参与到课堂制度的制定中来。这一举动让学生调整了对课堂的认识,课堂不再是动辄得咎的规训场所,而是一个重要的学习社区”[5]。该种教学模式从其诞生之初就强调学生的主体性,从教学设计到教学手段、教学形式的运用,都是围绕着学生这一核心主体进行的,学生参与是翻转式教学的“特色标签”。
1.教师权威性过于弱化
翻转式教学与传统式教学的最大区别就是师生的角色发生了翻转。传统式教学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翻转式教学则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这导致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权威大大削弱,课堂控制也变得更加困难,教师的教学工作量增大,压力陡然增加,同时也可能出现教学效果不明显的“结果”。
2.学生负担过重,且受技术条件制约
翻转式教学虽然具有明显的优势,但如果一味地追求翻转,很容易陷入一种误区,即全面否定传统式教学,强调全面翻转。如果学校的全部课程都要进行翻转式教学,也就意味着,教师承担的每一门课程都要向学生布置繁重的课前学习任务,学生会感到不堪重负,甚至失去学习兴趣。加之受到技术条件的限制,公共网络学习平台建设较为滞后,强调“在线学习”的翻转式教学,会受到极大影响。
3.容易流于形式
翻转式教学对教师和学生双方都有较高的要求和“期待”,有的教师会觉得工作量太大,有的学生也会觉得学习任务太重。这样,一些教师和学生就会形成“攻守同盟”,学校要求进行教学翻转,课堂上教师就真的不再讲课了,改由学生讲或者讨论,究竟学生讲得如何或是讨论得如何,教师并不在意。这种“翻转”很容易流于形式。
问题导向式教学实际上是传统式教学与翻转式教学的有机融合。如果说传统式教学能够代表“传统”,翻转式教学可以代表“现代”的话,那么问题导向式教学就是二者的结合体。正如有的学者所言“融合是现代教学方法创新及走向先进性、科学性的重要基础”[6],教学方式的发展和素质教育的推进,必须实践不同教学模式的融合与探索。问题导向式教学在当前的教育界并不缺乏关注。然而,很多教育人士和研究者,仅仅将其理解为以学生的问题和需求为导向所展开的教学活动。毋庸置疑,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确实是问题导向式教学的核心要义。但这种教学模式还可引申出其他涵义:其一,问题导向式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方式的探索和实践中,与学生共同地、不断地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并形成相对稳定和有效的教学模式的过程。其二,问题导向式教学还指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提出带有一定深度的问题对教师科研的启发,教师通过自身的科研活动将科研成果带回课堂教学的过程。因此,问题导向式教学的内涵十分丰富,从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角度出发,对其进行深入探究,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1.充分调动师生积极性
传统式教学,教师居于主导地位,学生主体性缺失,并伴随“重教轻学”的问题,因此,学生的积极性难以调动。翻转式教学恰恰相反,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中心,教师成为辅助角色,“重学轻教”又会导致教师的积极性难以激发。问题导向式教学则采用了教与学并重的方式,最大限度地调动师生双方的积极性,从而有效地克服了传统式教学与翻转式教学的弊端。
2.书本知识与课外知识有机结合
在高校的教学活动中,使用教材是一种普遍现象。课堂教学局限于教材是与素质教育的要求相背离的。问题导向式教学的“规定动作”是教师课前要求学生进行教材的研读和对相关知识进行延伸学习。比如,与教材知识相关的课外学术论文、研究专著、网络学习资源等学习素材,都可作为延伸学习的内容。之后,学生就课前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形成问题,向教师提交,并在课堂上进行互动讨论,教师进行必要的答疑。这样能将书本知识与课外知识有机结合。
3.专业知识与生活实际对接
高校学生学习专业知识不再是唯一目的,将专业知识与生活实际进行紧密对接更为重要。经济学专业的学生要能用专业知识去解决实际的经济问题;社会学专业的学生要能用专业知识去解决实际的社会问题,其他专业的学生亦是如此。问题导向式教学就是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并结合专业知识提出问题,然后进行讨论和答疑。这种教学导向是今天的大学教育需要格外关注的。
4.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
在高校,教学与科研是否存在冲突?一直以来都是争论的热点话题。问题导向式教学给出了较好的解决方案,教学与科研不但不会冲突,还会相互促进。问题导向式教学强调学生在课前进行认真学习的基础上,提出经过认真思考后的“真问题”,提出的问题是否经过了认真思考,教师是极易做出判断的。“真问题”的提出,不仅对学生有学习和能力提升的价值,而且对教师的科研工作也会带来一些启发和灵感。这样,教师的科研工作就容易出成果,而这些成果又是教学的良好素材,教学与科研之间形成了一种良性互动。
在学校教学模式改革的总体要求下,笔者在承担的教学课程上,进行了问题导向式教学的探索与试验,现将其过程和效果进行简要总结。
1.教学设计
(1)教学准备。教学准备就是对教案、教学大纲、教学计划、讲稿和课件进行五位一体的设计。需要强调的是,问题导向式教学实际上也是一种试验教学,而且这种试验永无止境。问题导向式教学之中的“问题”,始终是未知的,只能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调整。因此,所谓五位一体的五大件并不是“定稿”,而是需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进行修正的。
(2)规则设计。规则设计包括:a.对全班同学进行分组,以培养合作学习习惯;b.课前将电子版教学课件发给学生,学生以此为基础对专业知识进行预习;c.要求学生将课前学习过程中发现的疑难和困惑,形成问题并提交;d.课堂上先用最短的时间将基础知识过一遍,然后再对学生课前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组讨论和答疑,且把握好分组讨论的时间。
(3)激励机制。该机制包括:a.通过大幅提高“平时表现”在期末综合成绩中的比重和大幅减少“卷面成绩”在期末综合成绩中的比重,促使学生更加重视课前学习、提出问题、课堂讨论等环节;b.班级每位同学在课前学习后,都要提出问题并署名,不提问题和提出问题质量不高者计负分,提出问题质量较高者计正分;c.课堂讨论后,主动分享讨论结果或自己观点者计双倍正分,其所属小组计单倍正分;小组无一人主动分享则集体计负分,点名后才回答者不计正分也不计负分;教师点名也不回答者计负分。
2.组织实践与模式定型
(1)组织实践第一阶段。学期伊始,教师将全班同学分成不同的大组和不同的小组。大组的功能在于分组讨论,小组的功能在于快速讲述基础知识。教师在课前将自己制作的课件发到班级QQ群,每位同学皆可下载浏览,并以此为基础进行课前学习,并提出问题。每位同学提出的问题汇总到学委处,再由学委交给教师,教师根据学生的提问进行答疑准备。至于哪一次课轮到哪一个小组的学生进行基础知识的讲解,那么该小组就要做好分工,安排好完善课件、收集讲课资料和讲课的工作。课程讲解中,若有知识点不完备或不准确之处,同学和教师皆可向讲解的同学发问,若有必要,教师可做补充讲解。基础知识讲解环节结束后,进入课堂问题的讨论环节,此时,则分大组进行讨论。教师从同学们提交的问题清单中挑选出与大组数量相对应、且具有代表性的问题,分别放入大组中进行讨论。讨论后进入大组分享环节,对于分享结论不完备之处,教师进行答疑补充。第一阶段的教学实践结束后,同学们反馈的主要意见是:“我们喜欢老师多讲一点,我们少讲一点”。
(2)组织实践第二阶段。针对第一阶段教学实践中学生的反馈意见,在第二阶段的教学实践中,教师考虑到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实际的负担,取消小组讨论和小组讲解基础知识的环节,改由教师进行基础知识的讲授,但保留课前学习和提问题环节,且没有问题数量的限制。第二阶段教学实践结束后,同学们反馈的主要意见是:“老师,我们可以少提点问题吗?实在是提不出来了”。
(3)组织实践第三阶段。针对第二阶段教学实践中学生的反馈意见,在第三阶段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将每位同学提出的问题限定为一个,但必须保证问题的质量,这样,学生的学习负担大大减轻,学生们对这样的变化普遍认可,课堂教学效果稳步提升。学生的最终反馈是:“学了这门课,我们有收获。”
三个阶段的教学实践过后,我们找到了一些规律,即在教学实践的初始阶段是最艰难的阶段,大量尖锐的问题会在这个阶段集中出现。经过不断地调整,越到后面的实践阶段,问题导向式教学就越接近模式定型,进入稳定的教与学的“状态”之后,教学活动的开展也就愈加容易。概略地讲,问题导向式教学的设计与实践,实际上是一个双重循环系统,可用下图进行直观展示:
问题导向式教学融合了传统式教学和翻转式教学的优势,弥合了二者的不足。所以,我们也可将其称为“半传统式教学”或“半翻转式教学”。客观地说,传统式教学可运用于所有教育对象,但随着教育对象理解能力的增强,这种教学模式的吸引力会逐渐降低。而翻转式教学对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能力、独立性要求都很高,适合年纪稍长的教育对象,如高中生、大学生、研究生等。问题导向式教学虽然融合了传统式教学和翻转式教学的优势,但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仍需注意以下问题。
众所周知,标准的翻转式教学对于硬件设施和技术条件的要求很高。不仅要求有基本的公共网络平台和交互系统,而且还要求教师掌握基本的课件制作技术、录屏技术、微视频制作和剪辑技术。同时,也要求学生能够熟练使用现代网络技术和平台,与教师和其他学习者进行互动交流。对教室,则要求有能够联网的多媒体系统、有足够大的分组讨论和交流的空间、有可灵活搬动的桌椅等。问题导向式教学的“半翻转”性质,决定了它需要一定的硬件设施和技术条件作为支撑:首先,应能够方便师生上网,其平台可以是电脑,也可以是手机。其次,教师需要掌握基本的课件制作技术,如PPT。再次,学生要通过一定的硬件设施和技术条件来汇总问题,并及时向教师反馈。随着生活水平和技术水平的提高,智能手机日益普及,且电脑的一些功能被其取代,对于家庭条件困难的学生,则可通过班级同学的电脑或手机进行学习。
前文提到问题导向式教学的双重循环系统,说明该种教学模式很难一次“定型”。不仅需要教师在教学活动实施前进行科学的教学设计,而且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和学生还要通过不断地互动与磨合,形成效果反馈意见,并指导教学设计的修正。这样,在经过多次循环之后,一门课程的教学模式才能稳定下来,而这种稳定的教学模式依然需要在下一轮教学活动实践中进行修正和调整,只是调整的幅度较之前一轮要小。
我国有近3000所高校,其教育层次和教育目标千差万别。因此,在高校教育中,运用问题导向式教学应有所不同。对于专科、高职、普通本科高校,在运用问题导向式教学时,教学设计不应太复杂,教师为学生布置的任务不应太重、太难。对于综合性高校和重点高校,因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能力较好,教师在教学设计上,可适当提高复杂程度,向学生布置任务时,也可适时提高难度。此外,高校学生因所属学科不同,比如文、理、工、音、体、美等,问题导向式教学在实际运用时,也应有所差别。
问题导向式教学在高校的实践是一个双重循环的探索过程,需要努力实现传统式教学与翻转式教学的优势及融合。为了提高问题导向式教学的适应性,需要具备一定的硬件和技术条件,需要处理好教学设计、教学活动实践、教学模式定型三者之间的循环关系,同时,还要根据不同的教育对象灵活运用。唯有如此,才能充分发挥问题导向式教学的优势,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张焕庭.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2]曾绍玮.论传统教学和网络教学在现代教育中的融合[J].中国成人教育,2014,(16):147-149.
[3]成正方.教育理论[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
[4]赵兴龙.翻转教学的先进性与局限性[J].中国教育学刊,2013,(4):65-68.
[5]陈红照.浅析课堂文化视角中的翻转学习[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16,(6):102-105.
[6]李方.对立与融合: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教学方法[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6):92-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