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可慧 刘筱敏 张晓丹 尚奋宇
1)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市石景山区玉泉路19号(甲) 1000492)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北京市中关村北四环西路33号 1001903)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59号 100872
截至2017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7.51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4.3%[1],“互联网+科普”的概念应运而生,果壳网、科学松鼠会等互联网科普平台引起公众的广泛关注。在互联网成为科学普及的重要途径时,科普期刊也应当顺应技术的发展,建立期刊网站,传播科普内容。目前国内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学术期刊网站的期刊论文全文上网、网上支付、Web 2.0的常用技术(tag标签,RSS阅读器,博客)、期刊功能设置、期刊内容上网程度、期刊网站更新速度等方面[2-6],而对科普期刊网站建设的研究不足。因此,本文选取部分国内外科普期刊网站进行调研,分析这些网站的建设情况,为国内科普期刊网站的建设提供参考。
科普期刊的定义较为宽泛,国际上将时尚、休闲类杂志与科普期刊归为一类,同时也将具有科普内容的学术期刊列入科普期刊,例如Nature、Science等。为了获取国内外科普期刊样本,笔者浏览了国内外期刊杂志官方网站。结果发现,中国知网的精品科普期刊文献数据库收录了195种科普期刊,是收录我国科普期刊数量最多的期刊数据库,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在《中国科协科技期刊发展报告》中列举了56种科普期刊,将两者对比去重且除去一些娱乐性或科普性不强的期刊后,最终选取了111种期刊进行网站调研。对于国外科普期刊样本,选取了国际著名的杂志和报纸数据库All You Can Read收录的62种国际知名科普期刊。
逐一检索选取的国内111种科普期刊,结果显示45种期刊能够搜索到相关的上网情况,上网比例为40.54%,其中39种期刊拥有独立域名的官方网站(《世界科学》《科学家》《中国科学探险》3种期刊的网站无法访问),6种期刊依托主办单位网站上网。依托期刊主办单位上网的科普期刊网站中只有简单的网页,网页中的内容主要是期刊的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编号(ISSN)、国内统一刊号(CN)、期刊编委、期刊邮箱、期刊社地址等信息,内容简单,类似于期刊发布消息的公告栏,不作为本研究的对象。因此国内的期刊网站调研以36种拥有独立域名网站的期刊为主。由于目前还未形成科普期刊的分类体系,本研究借鉴中国知网收录科普期刊的分类,将36种期刊初步分为综合、能源环保、探索自然、社科视野、青少年科普、军事、农业广角、医疗保健、汽车和新科技(图1)。
图1 国内36种科普期刊类别分布
逐一检索国外的62种样本科普期刊名称,检索结果表明,62种国外科普期刊都有相应的期刊网站。依据All You Can Read数据库对这62种科普期刊的排名,结合国内期刊涉及类别,选择12种科普期刊网站作为国外期刊主要调研分析对象(表1)。
表1 国外科普期刊网站调研对象
科普期刊网站面向大众,网站在资源和服务功能设置方面需要考虑对公众的吸引力[7],多元化的资源以及个性化的服务功能可以更好地吸引读者关注。因此,本研究从网站资源建设和期刊网站功能设置2个方面对比分析国内外科普期刊的网站建设情况。
有学者研究表明,期刊发布的信息以及期刊内容的数字化是期刊网站的重要内容[8],同时为了提升科学传播效果,网站中添加了相应的科普图片和视频。本研究的资源建设概况主要涉及资源类型及规模和资源时效性2个维度。网站资源包含期刊内容、科普图片、科普视频以及科普报道(期刊追踪当前科学领域的发现和知识,形成科普文章在网站上发布),时效性指资源更新状况。
2.1.1 国内外科普期刊网站资源类型以及规模
通过浏览国内外样本科普期刊网站,初步统计网站资源的类型以及规模(表2)。
从资源组织形式分析,国外网站上的资源在资源类型的基础上通过资源内容主题词、关键词获得标引,将相似主题的资源关联,方便读者阅读相关内容。从期刊内容展示方面进行分析,国外科普期刊网站注重过刊目次以及文摘的网络化,4种期刊网站提供的期刊目次、文摘、部分全文的年限可追溯自各期刊创刊时期。浏览国外的科普期刊网站发现,国外的科普期刊首先在其网站上发布期刊最新一期相关内容的引导式文章[9],而更精彩、细致、深入的内容经过进一步加工之后出现在期刊的正式文章中。内容引导不仅预热了期刊正文,还对期刊起到了很好的宣传和推广作用,凸显期刊特色。国外的期刊网站不但能够提供期刊的相关内容,还能提供丰富的科普报道、科普图片和视频3种资源,有5种期刊还形成了科普图片库。国外网站在追求资源类型多样性的同时,也注重多种资源结合的表现形式,文字配图生动直观,视听结合的形式也为公众带来前所未有的全感官科普体验,增加了科普趣味性。国外网站的报道内容聚焦科学最新发现,形成前瞻性的报道文章,为读者提供新鲜感十足的科普内容,浏览其网站像是接受了一次科学知识的普及和熏陶。国外期刊网站能够集中权威的科学家以及专业科普作者,形成专家科普文章专栏,例如ScientificAmerican网站上的专栏文章以及科普报道详细介绍撰稿人信息,其作者多为职业科学记者以及美国高校科研院所的研究人员,这也证实了学术研究水平与科普产出的正相关关系[10]。专业科普撰稿人既保证了网站稳固、可靠、高质量的内容来源,又能够体现其网站的科学性、权威性和原创性。
国内科普期刊网站的内容则比较单调,只是以网站栏目及资源类型进行初步划分,没有充分展现对资源内容的提取、标引以及主题关联。与国外科普期刊网站相比,国内科普期刊内容是其网站资源的主要部分,刊网结合度较高。如表2所示,国内能够为读者提供免费全文浏览的科普期刊网站有5种,但是其免费全文的内容只列举了几期内容的电子版,类似于样刊展示,从提供的期刊年限角度分析,年限平均不超过5年,期刊内容的网络化程度有限。国内科普期刊网站也提供相关的科普报道,但是与国外科普期刊网站相比,其报道的规模较小,能够同时集科普图片和视频于一体的网站数量有限。从资源的规模角度分析,国外科普期刊网站中的图片数量最低以1000为单位,而国内科普期刊网站仅有《中国国家地理》的图片数量超过了1000张;国外期刊Wired的网站上的视频资源超过10000个,而国内科普期刊网站上音频数量最多的为《农村新技术》(15个)。从内容质量角度分析,国内科普期刊网站上的报道内容缺少对最新科学动态的追踪,内容缺乏时效性和特色[11]。浏览国内网站可以发现其报道大多为单一文字,图文并茂、富有表现力的内容有限,缺乏集文字、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等为一体的全方位、多感官的科普展示形式[12],同时提供科普报道的期刊网站中有54%的网站报道内容来源于网络转载,网站内容原创性不足。
表2 国内外科普期刊网站资源类型以及规模
2.1.2 国内外科普期刊网站资源的时效性
网站的更新状况是体现网站持续性和生命力的重要因素,一个更新状况良好的网站才能够获得广泛的关注与支持,从而实现网站传播知识和信息的功能。因此,本研究统计了国内外期刊网站更新情况,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国内外科普期刊网站资源更新状况
由表3可知,国外科普期刊网站的更新状况良好,期刊内容均能够按期更新,科普报道及作者、科学家专栏按日更新。国外科普期刊网站上的图片和视频资源更新频率不固定,但是能够持续更新,保障了网站资源的可持续性。国外科普期刊网站上还详细介绍了期刊的编辑团队,其强大的作者和编辑团队拥有敏锐的洞察力,能够不断追踪和挖掘科学领域的最新成果,撰写时效性强、紧跟科学前沿动态的专题和科学新闻,并能策划全新的内容以营造科普时尚感[9],致力打造科普传媒网站。
从资源的时效性角度分析,国内科普期刊网站上的期刊目次、摘要、全文能够按期更新的数量不超过50%,期刊内容的网络化滞后。科普报道均未能按日更新,图片和视频资源大多长达数月未更新,导致网站资源枯竭,网站缺乏生命力。
按照网站服务的对象将国内外的科普期刊网站功能归纳为刊社及作者服务、读者服务和拓展服务,从这3个维度对比分析国内外网站功能设置。
2.2.1 刊社及作者服务
期刊网站为了便于发布刊社消息以及方便作者投稿,在网站上设置相应的刊社及作者服务功能。调查结果如表4所示,目前国内科普期刊网站上最常见的功能是发布刊社动态,公告内容多为杂志社内部业务消息,网站起到了维护期刊形象以及发布期刊消息的作用;12种国外科普期刊网站没有涉及刊社动态的内容。在广告服务方面,国内外的科普期刊网站大多设置了该服务;在期刊投稿功能方面,国外网站的设置比例较低,国内的设置比例相对较高。
表4 国内外科普期刊网站上刊社及作者服务的对比
2.2.2 读者服务
12种国外科普期刊均由实力雄厚、专业、一流的出版商集团以及学会或协会主办,其读者服务除提供检索、链接等基本服务以外,还设置网站的多语言版本,语言版本最多的为ScientificAmerican网站,有近20种语言版本,网站的传播对象遍布全球。国外科普期刊网站能成熟应用Web 2.0技术,利用内容关键词标签聚合网站内容,还可通过播客添加音频资源供读者免费下载。网站通过用户注册邮箱每天推送期刊最新消息,消息内容为推荐近期关注度最高的文章,网站服务的主动性强。网站支持注册用户即时提问、留言及评论,网站利用博客、在线留言功能直接回答读者问题,从而实现了编辑与读者的互动,精准掌握公众的想法和需求,极大地调动了公众参与的积极性。
国外科普期刊网站服务形式丰富、个性化程度较高,例如NationalGeographic和Wired2种期刊的注册用户可以通过个人账户直接订购期刊印刷版和应用程序(APP)版本,在网站中实现用户上传图片、收藏网站内容、“互粉”的功能,从而实现了社交网络的部分功能。12种国外科普期刊都推出了手机、平板等移动终端版本,在多元传播平台的不同版本之间努力追求整合,期刊在APP、Twitter、Facebook等新媒体中的内容与网站内容保持一致,方便读者多渠道即时获取期刊相关内容。公众可以将网站中的内容一键分享至社交媒体形成社群效应,扩大期刊网站的社交媒体影响力,强化期刊品牌[13]。整体看来,国外科普期刊网站能够保证其功能的可用性和有效性,网站服务较为完善。
表5 国内外科普期刊网站读者服务对比
如表5所示,国内科普期刊网站的功能仍聚焦在检索、链接等基本服务上,对Web 2.0技术的应用还不够广泛,能提供RSS、标签、播客等服务的期刊数量不超过5%。网站留言、博客、评论等交互功能的使用状况不佳,网站用户活跃度低。在新媒体运营方面,国内56%的科普期刊网站不注重微信、微博链接的嵌入,设置社交媒体分享功能的网站中60%以上无法实现一键分享,不注重新媒体的推广和宣传,不利于网站与社交媒体的融合发展[14]。在移动出版领域,目前只有22%的科普期刊开通了APP服务,国内科普期刊的APP出版还处于起步阶段。从功能使用的有效性角度进行分析,国内科普期刊网站上部分功能形同虚设,例如部分网站链接无法打开,网站缺乏定期维护,电子商务平台的购买服务无法实现期刊订购,这些现象均说明国内科普期刊的网络营销意识不强、服务不到位,网站功能失效严重影响了网站的服务质量。
2.2.3 拓展服务
国内外科普期刊都在拓展期刊业务,并融入一系列的科普活动及商业活动(表6)。纵观国外科普期刊网站服务现状,已经实现了期刊发展的2个阶段,即出售期刊内容阶段和积累读者群的阶段。在期刊拥有了一定的读者群且达到了一定的期刊销量后,国外科普期刊逐步进入到第3个阶段,即品牌育成阶段[15],通过网站树立期刊品牌,延伸期刊服务范围。
目前,4种国内科普期刊(《汽车之友》《中国国家地理》《农家参谋》和《糖尿病天地》)开展了拓展服务(表7)。
表6 国外科普期刊网站拓展服务介绍
表7 国内科普期刊网站拓展服务介绍
从网站资源建设和功能设置角度分析,12种国外科普期刊网站内容网络化程度高,同时网站内容避免简单复制纸质期刊,内容丰富的科普报道更新及时,应用多媒体资源丰富网站资源,利用网站拓展服务功能实现多栖业务发展,全力打造科普传媒网站。与国外科普期刊网站相比,国内科普期刊网站的建设比例较低,网站大多单纯复制纸质期刊内容[16],成为纸版期刊的网络版。国内科普期刊网站多媒体资源的建设规模以及更新情况不佳,网站功能尚未完善,无法满足用户个性化服务需求,网站建设还存在一定的提升空间。
通过对比分析国内外科普期刊网站建设现状,发现国内外科普期刊都借助网站实现期刊转型,转变传统纸质期刊发展模式,在资源和功能上积极探索,为期刊互联网发展创造条件。基于以上调研分析,以12种国外科普期刊网站为参考,对我国科普期刊网站建设提出如下建议。
目前,我国科普期刊网站上提供的期刊内容年限较短、文章数量有限,需要加大期刊内容网络化程度。国内科普期刊网站可以借鉴国外科普期刊网站的做法,将期刊文章形成引导式的文章在网站上供读者阅读,实现网站内容重构。同时,及时追踪国内外科学领域的最新发现,撰写专业深度文章以扩充网站科普内容,进一步全力建设科普作家及科学家专栏,积累科普资源,充分显示网站资源的科学性和权威性。
国内的科普期刊内容大多强调科学原理的解释[17],期刊文章过于重视枯燥的科学知识,表达形式以文字为主,科普表现手法略显单一。因此,国内科普期刊网站应当突破纸质期刊的局限,参考国外科普期刊借助网站打造科普传媒的手法,充分发挥互联网资源整合效应,利用多媒体技术融合多类型的资源,在形式上实现视听结合、内容图文并茂的多元化科普资源,打造集文字、图片、视频、音频及虚拟技术等为一体的全方位、多感官的科普内容,创新科普形式。
科普期刊主要面向大众,需要改变过去单向、自上而下的科学传播模式,进一步提升受众的参与度,从而更好地提升公众的科学素养[18]。目前国内科普期刊设置互动功能的网站只占少数,网站上互动留言、评论功能的使用率低,网站缺乏活力。不注重获取公众的科普需求,没有形成互动交流机制,期刊难以保持受众黏性,如此会削弱对公众的吸引力,限制网站科学传播的效果。因此,科普期刊网站应当广泛应用Web 2.0技术,充分利用在线评论、留言等功能提升用户参与度并形成交流圈,直接获取公众的反馈。
科普期刊网站应当以传播科学知识为目的,充分体现其科普性。国外的科普期刊网站在其网站科普资源丰富、功能完善的前提下拓展业务,而国内部分科普期刊在其科普内容、资源规模有限并且网站功能尚未完善的情况下拓展其他业务,可能会掩盖网站科学传播的作用。因此,国内科普期刊网站在资源和功能建设上要分清主次,应当以传播科学知识为首,合理拓展期刊服务。
网站作为科普期刊数字化进程的重要途径之一,能够推动我国科普资源共建共享的发展进程。本研究从资源和功能建设2个方面揭示了国内外科普期刊网站的状况,但是由于国内外科普期刊网站构建和运营机制涉及的内外因素较为复杂,难以获得更为深入的数据,因此笔者仅横向揭示国内外科普期刊网站的建设现状,这是本研究的局限所在。在“互联网+科普”的时代背景下,未来我国科普期刊势必加强自身网络化建设,不断完善网站的资源和功能,与新媒体深度融合,实现创新发展。
[1]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 北京: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2] 程维红,任胜利,沈锡宾,等. 2011—2015年中国科协科技期刊网站建设进展[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6,27(11):1156-1161.
[3] 刘金铭. 中国科学院学术期刊网站建设的现状[J]. 中国科技期刊究,2011,22(6):807-811.
[4] 郭雨齐,窦红光,王桂颖. Web 2.0时代下的科技期刊网站[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8,19(3):426-427.
[5] 钱国富,涂颖哲. 我国图书情报学核心期刊网站建设研究[J]. 图书情报工作,2004,48(4):94-97.
[6] 王昕. 科技期刊网站建设的调查分析与思考[J]. 科技与出版,2001(2):28-30.
[7] 贾鹤鹏,王大鹏,杨琳,等. 科学传播系统视角下的科技期刊与大众媒体合作[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5,26(5):445-450.
[8] 程维红,任胜利,路文如,等.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网站建设现状[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1,22(5):649-655.
[9] 曾建辉. 《连线》杂志的成功之道及对我国科技期刊的启示[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7,28(5):427-432.
[10] Kyvik S. Popular science publishing and contributions to public discourse among university faculty[J].ScienceCommunication,2005,26(3):288-311.
[11] 田原. 浅析我国科普网站发展的问题与策略——以中国科学院科学普及网站为例[J]. 中国科学院院刊,2014(6):733-738.
[12] 关峻,张晓文. “互联网+”下全新科普模式研究[J]. 中国科技论坛,2016(4):96-101.
[13] 石婧,段春波,周白瑜,等. 科技期刊应用微博微信平台影响力评价初探[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25(5):655-660.
[14] 黄雅意,辛亮,黄锋. 期刊网站和微信公众平台的耦合发展策略研究——以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为例[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6,27(5):497-502.
[15] 孙悦. “三次售卖理论”与期刊赢利模式探析[J]. 出版发行研究,2004(3):66-68.
[16] 王媛,杨聚祥,刘永昌,等. 我国科技期刊自建网站现状与分析[J]. 科技与出版,2010(7):32-34.
[17] 王亚男,俞敏. 新媒体环境中科普期刊的内容重构[J]. 编辑学报,2017,29(2):103-107.
[18] 王国华,刘炼,王雅蕾,等. 自媒体视域下的科学传播模式研究[J]. 情报杂志,2014(3):88-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