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少年健康体能教学设计

2018-05-14 03:46吴键袁圣敏
中国学校体育 2018年1期
关键词:负荷体育教师动作

吴键 袁圣敏

青少年健康体能,是“中国青少年健康体能训练课题组”研制、开发的新的训练体系。经过2年的研究,这套针对青少年学生,以提高青少年学生身体健康为目标的训练理念、目标、手段、方法以及评价体系逐步完善,“健康体能”的概念为大众接受。重要的是,最初基于传统的走、跑、跳、投、爬、攀登、悬垂等基本活动方式和常规的身体素质练习方式的训练体系,随着吸纳功能训练、康复训练等新型训练方式的精髓,其自身的体系也随之得到进一步的完善。

但是,问题也随之而来。随着健康体能训练体系的科学性和体系化,在实践领域逐步暴露出一些问题。一方面,一些新的训练方式对中小学体育教师而言是新的内容,教师自己不会,就不可能将这些动作在训练中实施有效教学。另一方面,功能训练、康复训练本身就是完整、科学的知识、技能体系,仅仅用几个动作或者动作组合在练习中实施,是不可能提高整体练习效果的。因此,下一步“青少年健康体能训练课题组”必须解决几个重要的实际问题。首先,要推出系统化的内容体系,这个内容体系是身体基本活动、身体素质练习、功能训练和康复训练方式等先进体能练习的组合集成;其次,要进行健康体能教师培训,让中小学体育教师掌握最基本的练习内容;最后,要将这些内容合理地安排到一个大单元的教学中,合理设计到每节课堂中去,为所有体育教师提供可以实践应用的教学模式。所以,从本期开始,将围绕健康体能的内容体系,从教学的角度,详细介绍青少年健康体能的教学设计以及系统化的课堂教学案例。

一、健康体能课教学设计的定位和原则

(一)定位

体能通常分成2个大类:一类是与健康有关的体能,是保证基本身体健康应有的体能,是维护、增进健康和提高基本活动能力和身体素质为主的体能,包括心肺耐力、肌肉耐力、肌肉力量、柔韧性、平衡能力等;另一类是与运动竞赛有关的体能,称为竞技体能,是以提高专门竞技技能和竞技水平为主的体能,包括旋转爆发力、最大速度、变相速度、反应速度等等。

学校体育教育的根本目的是面向全体,提高全体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因此,健康体能的提升是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我们一直在呼吁改变学校体育竞技化倾向,但是,从来没有真正做到,其症结是没有基础科学理论的支撑。青少年健康体能的提出和实施,将有助于扭转体育教学竞技化、项目化倾向,也有助于改变体育教学“素质练习化”的不良局面,带给学校体育重要的变革。

青少年健康体能的教学内容体系,选择与青少年健康相关的体能训练内容进行有机组合。为了能从体能锻炼中受益,体能锻炼必须是经常开展的并有足够的时间和强度,一个更好的办法是将体能融入到课程设计中。对儿童进行体能教育永远也不要嫌早[1]。在此基础上,对2017年连载的训练方法加以整合,设计出能够有效优化身体形态、提高身体机能、提升身体素质的内容体系,为了方便体育教师学习、使用,我们将这些内容合理分配到体育课中去。

(二)原则

1.系统化原则。主要体现在进行课程设计时,要对不同年级学生的身体素质发展情况有一个整体把握,在此基础上形成一个系统的、长期的、连贯的健康体能课程设计。而不是随意地将健康体能练习方法进行叠加和重复,在保证练习量的同时保证学生的练习质量,做到1个大单元或者1个学期的体能课后,学生的健康体能有一个系统化的提升。

2.全面性原则。主要体现在学生各项素质的全面发展,不是单独针对学生正好处于发展敏感期的素质进行练习,而是要为即将发展的某项素质打下基础的同时尽可能地延长学生体能发展敏感期。1个大单元或者1个学期的体能课之后让学生的健康体能各项素质全面提升。

3.个性化原则。主要是根据不同的年龄特点、环境特点对体能课程设计进行相应的改变,以期最大程度上实现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在体能课程练习过程中针对学生体能素质发展情况给予精准反馈,指导学生有针对性地对相对弱势的体能项目进行练习。1个大单元或者1个学期的体能课能让学生优势体能项目保持优势,弱势体能项目得到更多的锻炼。

二、健康体能课的结构

健康体能课的教学遵循学生身体发展规律、技术技能形成规律。健康体能课的结构与普通体育课的结构基本一致,按照教学流程分成准备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也可以根据学生情况、教学内容进行适度地调整。

(一)准备部分

准备部分,也就是热身活动,时间安排5~10min。主要内容包括2个部分:肌肉的激活;肌肉、韧带等的拉伸。主要目的是适度提高学生身体的温度,使机体血液流动速度加快;激发学生神经肌肉系统的兴奋性和应激能力,防止运动损伤;帮助学生做好运动的心理准备,特别是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激活、拉伸练习的顺序原则是:由躯干到四肢,先激活大块肌肉,再动员小肌肉群,提升练习者的本体感觉,练习的节奏不断变化,由开始时的缓慢逐渐加快。虽然,在一般的体能训练实践领域多提倡动态拉伸练习,但是对于健康体能教学而言,静态拉伸、动态拉伸都是需要学习的新内容,它们对于肌肉、韧带的拉伸作用同等重要,对于本体感觉能力的提升更不可缺少,因此,健康体能课的准备部分,既是学习过程,也是练习过程,其内容包括慢跑、静态拉伸、动态拉伸等。可先进行徒手伸展练习,然后进行动态与静态结合的姿势控制练习,最后是以动态为主的移动步伐学习。

(二)基本部分

一般的体育课,基本部分主要是体育技术、技能的教学,是体育教师通过教学传授给学生,学生通过学、练掌握技术、技能的过程。由于健康体能是一个新的知识、技能体系,所以,健康体能课的主体内容是学习新的单个体能发展动作、学习体能发展的组合动作。动作的学习,首先要遵循运动技能的发展及变化规律,要强化练习的次数,只有真正地掌握技能后,才能科学有效地发展体能。与体能训练课不同的是健康体能课的重点是以学习为主的教學过程。

健康体能课基本部分的时间一般安排20~30min。具体的时间由教师根据每节课学习动作的难度做出相应的调整。单个动作,包括前后动作、上下动作、运动补偿动作,向心动作与离心动作等。单个动作学习,要让学生在课堂上经历最初的动作学习的条件反射、运动动作的动力定型过程,通过运动量和运动负荷的刺激形成基本的动作技能。动作组合,通常围绕身体素质的发展为主题,如,爆发力练习、耐力练习、速度练习、灵敏练习和平衡能力练习。

(三)结束部分

健康体能课的结束部分,其目的是为了帮助练习者尽快恢复体能和实现体能的超量恢复。与通常体育课的结束部分以放松练习为主,健康体能课的结束部分尽管放松练习仍然是目标之一,但是,还是有许多不同的地方。一般的体育课,往往忽视结束部分,其原因是内容的匮乏。事实上,健康体能课的结束部分,是1节课的一部分,其价值并不比其他部分低,其内容甚至更为丰富。首先,是心理层面的放松,配合呼吸调整,播放舒缓音乐是常见的手段;其次,是身体的放松,积极的恢复手段是减缓动作、放慢速度的低强度练习;再次,是有针对性得按摩方式,促进血液循环,让肌肉和筋膜得到充分的放松和梳理,减轻肌肉酸痛;最后,是在肌肉还没有变冷时,做静态的拉伸动作。健康体能课的结束部分,要强化的是上述后2个步骤的教学过程。

结束部分一般安排5~10min。现在,在运动训练过程中,经常采用专用的放松工具来提高恢复效率,如,按摩棒、扳机球、泡沫轴(见图1)等,体育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应用。

由于是体育课堂教学,所以,建议在健康体能课的结束部分,尽量采用双人协作或者多人组合的方式进行。

三、健康体能课的运动负荷

既然是體育课,就要遵循课的规定和要求。需要说明的是,健康体能课是以教学为主的课,因此,在运动负荷的控制方面,不能与运动训练课等同。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中小学生体育锻炼运动负荷卫生标准(WS/T101-1998)》要求,课的基本部分的时间应为20~30min,其靶心率适宜的范围不得低于120次/min,最高不能超过200次/min。在健康体能教学过程中,由于技能性难度低,动作并不复杂,建议学练结合。教师的教,也要尽量避免静态的示范与指导。基本部分的平均运动负荷以心率衡量,应当在最大强度心率的60%~70%之间。当然,局部的、静态的练习,并不需要遵循这个负荷要求。体育课的密度,是一个有争议的课题。依据健康体能课的特点,建议练习密度应在50%以上。

学生群体由于存在个体的差异,健康体能课上除了教会学生体能练习的方法,还要引导学生在课堂统一练习的过程中根据自身的能力完成不同负荷的练习。如,核心力量练习中的平板支撑(见图2~图3),可以坚持的时间,从初级(30s)、中级(1~2min)到高级(5min以上),可以利用不同的练习组数、练习难度、间歇时间来调整运动负荷。

健康体能课是新的课堂教学形式,探索健康体能课教学模式,是课题组研究的方向。根据学生体能发展特点和学生自身发育情况设计有针对性的课程,是课题组研究的目标。以往之所以难以实现,是因为没有技术支持。因此,课题组希望借助有技术支撑的评价手段,在课堂上提供实时监测数据,及时给教师、学生以学习反馈,以评价来促进学生学习,这个过程本身将变成体育课的一部分。高科技手段的应用,将真正体现评价过程即学习过程的教育思想,使课程效果更加直观,课程内容更丰富、更科学。课堂上健康体能练习方法的学习是一个方面,练习过程的有效性又是另外一个研究的重点,练习次数保证每个动作练习15~20次,练习之间至少间歇60s,重复3~5组,运动负荷通过监测做到因人制宜,保证每名学生都能在一定的运动负荷下持续锻炼。练习过程中需要注意:控制练习间歇、规范学生动作、保证肢体平衡等。

体能锻炼对于学生来说无疑是重要的,而发展单个运动素质促进体能发展、重复练习的方式来促进体能发展显然不是有效之举。具体应该怎样合理搭配练习内容,怎样控制运动负荷?2018年的连载中,课题组会给出具体的健康体能课程教学设计,旨在帮助体育教师明确一节体能课需要包含哪些内容,同时给出一节体能课过程当中学生的运动负荷情况,给体育教师提供参考和借鉴。

参考文献:

[1]耿培新,梁国立.美国学校体育国家标准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4):21.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小学生体育锻炼运动负荷卫生标准[Z].1998-05-25.

[3]尹军,袁守龙.身体运动功能训练[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8):19-20.

[4]汪巧琴.初中生室内身体运动功能训练[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6(7).

(中国青少年健康体能研究课题组主要成员:吴键、郝军、周誉、向静文、袁圣敏、彭永强、李永超、王晓、范冬香)

猜你喜欢
负荷体育教师动作
安徽省合肥市中职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现状调查
下一个动作
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师队伍配置结构与优化
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师质量缺口与配强提升
生如夏花
商业用电负荷特性分析
画动作
非同一般的吃饭动作
“体育教师压力大”折射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