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菊华 林敏
[摘 要]大数据作为新时代的新标识,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领域带来了新的研究视角。如何将大数据应用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临的时代课题。大数据具有信息量大、类型多样、传播速度快以及数据精准的特性。而且大数据对信息进行搜集、挖掘和分析,这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方法。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者可以充分运用大数据进行系统研究,将大学生群体在特定时空范畴下所展现出的特征化、表层化的行为方式及观念认知等数据进行搜集和解析,从而在整体上和动态中把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及规律,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为此,应该深入理解大数据的基本内涵,以求在理论层面上明晰大数据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联性,从而丰富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内涵,进而更好地把握大数据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的价值,并提出切实可行的路径:建设高端智库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提供强有力保证;推动数据共享强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长效机制;实施数据精准识别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精准性。探索大数据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的具体应用,突出了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人文关怀,克服了大数据存在的弊端,促使大數据真正为思想政治教育所用,对深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大数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284(2018)01-0088-05
2015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要把大数据作为基础性战略资源,全面实施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加快推动数据资源共享开放和开发应用,助力产业转型升级和社会治理创新”[1]。从国家层面来讲,把大数据作为基础性战略的举措,表明了大数据在新时代中的突出地位,这同时也对大数据的采集整合、推广运用提出了新的要求。从教育的角度来看,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使我们能够沿着大数据框架来思考和解决教育中所遇到的现实问题。高校作为意识形态领域的前沿阵地,如何充分挖掘大数据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的潜在价值成了新的时代课题。从现实层面来看,将大数据与思想政治教育二者深度融合,加强大数据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大数据的内涵及基本特征
实现大数据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首先应深入理解大数据的基本内涵,以求在理论层面上明晰大数据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联性,从而丰富大数据应用于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新内涵。在信息数字化的今天,大数据作为信息的符号载体和内容表达,成为分析事物的客观依据,甚至事实本身。从语义学的角度来理解,数据是收集、检测并存储起来可以加以利用的信息,其中的信息是指物质在运动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形态变化。而从历史的维度来看,大数据是新时代出现的一个新标识,它承载着剖析过去、构建当下和预测未来的历史使命,这也就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
大数据(Big Data)不是简单的数(Number),不能将它理解为大量数字的集合。早在20世纪80年代,“大数据”就已经步入了人们的视野,国外著名学者阿尔文·托夫勒曾对其做过大胆而经典的论断,他将“大数据”誉为新时期的“华彩乐章”,并开创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大数据”时代。2009年大数据成为互联网行业的流行词汇而广被人知。但是,人们对大数据的内涵仍存在一定的争议,尚未形成统一的概念。最先提出大数据概念问题的是世界知名咨询公司——麦肯锡(MGI),其将大数据定义为超出传统数据库软件工具抓取、存储、管理和分析能力的数据群[2],突出资料数据“巨量”的特性。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认为大数据是由多种数据源组成的内具复杂、多元、规模等性质的数据集。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在《大数据时代》中着重强调了大数据对数据信息的分析方法和处理能力。涂子沛则对大数据进行了深入的解析,认为大数据“并不仅仅在于容量之大,更大的意义在于通过对海量数据的交换、整合和分析,发现新的知识,创造新的价值,带来‘大知识‘大科技‘大利润和‘大发展”[3]。
基于以上对于“大数据”内涵的阐述,表明大数据的应用不单单是对海量数据的使用,更为重要的是对这些看似杂乱无章的、无法用以往的方法进行处理的数据进行重新地梳理、分类,从而进行分析、处理和运用,进而探求不同因素之间的相关关系及数据的规律。同时,大数据所具有的“4V”特征,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可,这4种特征分别为:大量(Volume),即数据数量巨大;多样(Variety),即繁多的数据类型,其中不但包括传统意义的格式化数据,还有来自互联网的信息;速度(Velocity),即处理速度快;精确(Veracity),即追求更高质量的数据。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与广泛应用,大数据强调对信息进行搜集、挖掘和分析,成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一种全新的方法,对人们获得新知识和创造新价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领域中,大数据以其所具有的特性破除了获取信息资源的空间桎梏,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提供了新思维、新方法,帮助教育工作者更加全面、完整、系统地掌控所需数据。
二、大数据应用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价值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实践活动,是“一定阶级或政治集团,为了实现其政治目标和任务而进行的,以政治思想教育为核心与重点的思想、道德和心理综合教育实践”[4]。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当中,借助大数据能够有效地解决教育者所掌握的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思想政治品德与受教育者思想政治品德发展状况之间的矛盾问题,推动大数据在思想政治教育各环节的全面优化,进而培养具有较高政治素养、道德高尚、心理健康的人才。同时,“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对象和实践主体是具体的人,研究方法的创新就要着眼于服务、促进人的发展”[5]。大数据的“有用性”就是它的价值,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者充分运用大数据进行系统地研究,将大学生群体在某一时空范畴下所呈现的特征化、表层化的行为方式及观念认知的数据进行搜集和解析,从而在整体上和动态中把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及规律,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大数据应用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能在顺应时代发展的同时,满足受教育者的需要,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带来新的价值。
(一)海量信息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数据化
舍恩伯格和库克耶在分析大数据特征中就曾直言,大数据完全不同于過去的小样本抽样,它所带来的思维变革是这个时代所难以想象的,其中最为凸显的特点就是“样本=总体”的数据思维。按照他们的理解,大数据时代或许允许些许的偏差,但是他绝不容许数据信息的片面化、局部化。大数据追求的是海量化,它本身就代表着广阔的数据信息源。大数据的背后是众多混杂信息的聚合与整合。
随着信息化网络技术的不断更新,大数据具有传统调查数据无法比拟的样本量,并以信息量大的特性改变着以往思想政治教育单纯研究人的模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对象呈现数据化特征。当前大学生思维活跃,善于表达自我、展现自我,他们往往倾向于超越身份和时空的限制在网络上进行情感交流和思想表达,这种交流和表达“更多是通过文字的数据化、方位的数据化以及沟通交流信息的数据化来实现的 ”[6]。大学生日常交往中的人际关系、情感交流变成了可分析的形式,不再拘泥于文本研究,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可量化的维度。基于此,教育者可以通过分析大学生在网络空间中留下的大量数据文本,充分挖掘大学生的个性特征,关注教育对象的精神世界和心理需求,在信息采集中获取教育主动权,在针对性教育中赢得学生认同。
(二)多样类型契合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多元需求
国内学者季慧斌教授在《大数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思维方式的转变》一文中,表达了一种新的观点,即大数据带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维是“是什么”而非“为什么”。因为,大数据强调“相对关系”,注重信息的多样性。在大数据的逻辑中,捕捉单一类型并不能满足时代要求,它内在追求信息的多元性,青睐于对庞杂信息的采集与分类。
大学生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主体,他们渴望多元的信息、新颖的数据形式以及个性化的小众体验。这些多元需求恰恰被大数据的多样化特征所满足。大数据类型主要有结构化数据、半结构化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等三类[7]。从来源看,大数据信息既可以从传统纸质文本(如书籍、报纸、杂志)和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中获取,还可以从微信、微博等网络传媒中获取,多样化的获取方式拓宽了大学生接收信息的渠道。从传输的形式看,大数据不仅包括静态的文本形式,还包括动态的图像、视频形式,实现了数据信息的可视化,给大学生以视觉、听觉乃至触觉上的全新体验。大数据的多样特征实质上改变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模式,死板僵化的灌输模式被日益开放、灵活、多变的数字化教学所取代,大学生不再是被动的受教,而是主动的求知。尤为重要的是,大数据与互联网的动态结合,既为大学生主体提供了多样的数据源,也使他们得到了动态的、小众化的体验,真正迎合了大学生群体的多元需求。
(三)传播特性确保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时效性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系统并非是简单的、静态的,而是复杂的、动态的。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相比较,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主要以问卷调查和访谈数据等静态数据为依据,对教育者来说,准确分析大学生的思想动态是一项极端繁杂的任务。而今,“大数据构成一个以海量数据为表征的镜像化世界,成为连接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的研究工具和便捷桥梁”[8]。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转型,同大数据的传播速度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普林斯顿大学的心理专家丹尼尔·卡尼曼,将人的思维常态总结为“快速思维模式”。青年学生在接受价值观教育的过程中,偏向于直观表象,期望快速了解事物,最大限度地汲取思想政治教育中所内含的价值信息。而大数据打破时空跨度,其传播速度快的特性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从多种角度及时有效地发掘出隐藏在海量数据背后的有价值信息。通过对微信、微博、网络视频、图片等网络数据进行实时的及纵深的分析,把握大学生真实的思想需求,揭示大学生思想行为的发展趋势和规律,对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及行为趋势做出合理的研判和预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在最大程度上贴近大学生的生活实际,帮助大学生切身感受到德育的目标。
(四)精确属性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工作,除了需要全局层面上的数据反馈外,更需要细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分区,强化相关研究工作的有效性,这就在客观上产生了依靠精准的大数据来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针对性的需要。精准作为大数据的核心特征,主要从两方面影响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工作:一方面,从数据信息的准确性看,大数据时代已经不同于传统的小数据世界,在收集数据信息的过程中,可以通过数据处理技术把关联资料进行细致、精准地整合。将大数据技术引入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工作,能够使分散庞杂的教育信息有序归类,教育工作的难点也随之凸显出来,这有助于我们及时把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并制定有针对性的整改措施。另一方面,大数据时代强调数据传输的精准性,依据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产生的问题样本数据,同时结合大学生的特点、爱好,能够帮助教育者对不同问题程度的大学生群体选取合理有效的传输手段,准确无误地将相关数据信息推送到受教育者手中。此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以大数据技术为支撑,通过电子计算机技术、SPSS等数据分析手段来反映大学生的现实生活状态,克服了教育者主观臆断或经验不足的缺陷,提高了整体数据的可信度,在教育实施过程中更容易突出重点,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客观性。
三、大数据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的应用探析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大数据的发展。2015年8月31日,国务院印发了《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提出要着力推进数据汇集和发掘,为我国大数据的发展带来了国家顶层设计和总体部署。大数据应用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同国家发展现代化的要求相一致,充分认识大数据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的价值,通过整合社会资源,构建“数据智库、数据共享、数据精准识别”的三维立体化应用体系,能够促使思想政治教育同其他部门之间协同发展,更好地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目标,不断深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性研究。
(一)通过建设高端智库,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提供强有力的保证
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者需要不断提升计算机应用能力、互聯网信息采集和综合分析的能力,使自身信息化能力的提升速度与大数据快速发展变化的节奏相适应,真正将大数据为己所用。对此,高端智库建设中“技术+管理”的实现需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方面要突破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对大数据认知与处理技术的瓶颈。思想政治教育者应该不断地更新知识、储备数据知识,融合心理学、计算机科学、管理学及其他应用学科,进行以数据为载体的基础研究,探讨建立数据科学的学科体系。另一方面,要突破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在关键环节上的技术瓶颈。高校要遵循大数据思维优化自身的人才优势,在教育主客体交融的前提下,深入研发与大数据技术相结合的采集、分析、处理一体化的信息产品,打造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特色的数据平台。例如,华中师范大学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空间——学生大数据中心”、电子科技大学的“大数据研究中心”等,这些大数据研究中心的建立将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优质的服务和强有力的支撑。
(二)通过推动数据共享,强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长效机制
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共享发展”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创新的必然选择。海量数据中包含着联系的普遍性及发展的方向性,“打破了人与人之间的现实距离束缚,使人与人、人与信息、信息与信息之间能够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实现共享”[9]。教育者和大学生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共同参与者,是大数据共享的主体。思想政治教育充分利用线上数据和线下数据,加强数据资源共享,形成教师主导、学生参与、多元主体协同共享的良性发展新格局,可以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之间的对话合作,打破时空限制,改善信息共享率低、资源统筹不够等问题。与此同时,思想政治教育要兼顾教学和统筹两方面工作,将教的目的性与统筹的计划性完美融合。此外,还要积极推动部门间的数据共享,力求方式的创新和范围的拓延,厘清各部门对数据管理以及数据共享的义务和权利,依托政府统一数据共享平台,打造共享资源库,大力推进大学生基础信息库的建设,实现各大高校招生办、就业处等部门之间信息系统的跨部门、跨区域共享。从而实现大数据的“人人参与、人人共建、人人享有”,构建一体化“大数据库”,分享共建成果,不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方法,建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长效机制。
(三)通过实施数据精准识别,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精准性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给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提供了大量的信息和丰富的选择,面对纷繁复杂的大数据信息,教育者要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精准性。实现数据的精准识别并不是单一的目标识别,而是精准、全面的跟踪识别,具体表现为:一是对大学生思想动态的识别。教育者通过大学生在一定网络空间领域,如在微博、微信等网络平台留下的数据信息,进行采集、存储、分析、发掘,来把握大学生群体的思想动态。精确分析大学生群体的思想状况与其他事件的相互联系,甚至是不同的群体对不同的信息所表现出来的不同喜好等,全面、客观、准确地评判大学生思想、情感上的变化。例如,电子科技大学研发的“学生画像”系统,通过即时、多维的可视性描述,精准分析学生的思想动态。二是帮扶对象识别。教育者在明确教育目标的基础上,从大学生群体活动的相关区域内(教室、图书馆、食堂等)“锁定”目标群体,用数据来识别需要帮扶的对象。例如,通过分析大学生校园一卡通的消费记录,来了解他们的生活经济状况,有针对性地为贫困学生群体提供勤工助学、绿色通道等,以更好地落实资助经济困难同学的相关工作。再有通过“大数据+电子图书”,推动学生服务管理机制。三是精准跟踪识别。教育者在学生不知情的情况下进行“软性跟踪”,在尊重并保护学生隐私的原则上,进行安全分级、内容预审和敏感词过滤,通过个别访谈的方式对受教育者进行跟踪识别。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真正做到以大学生的实际需求为导向——“按需供给和精准供给”,加强对大学生的人文关怀。
四、结语
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不仅成功地超越了传统的研究方法,打破了时空界限,提升了研究的时效性,而且它也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维方法。然而,大数据能否成功地应用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当中,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研究者能否充分掌握大数据技术,有效获取数据资源,并对数据进行精准识别;同时也取决于研究者对大数据内在的缺陷能否保持适度的反思与批判。此外,大数据能否被思想政治教育者所接受,主要取决于其所代表的价值能否满足教育者的需要。因此,我们既要看到大数据时代给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带来的机遇,同时也要看到大数据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应用大数据实施教育活动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在教育的过程中要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人”的因素,避免让冰冷的数据掩盖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二是要建立信息安全防护系统,保护数据信息安全,避免数据泄露、数据异化而导致的伦理失范问题。三是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核心范畴,思想教育要始终居于中心地位,防止大数据在应用中反客为主,大数据要服务于思想政治教育,而不是使思想政治教育被困于大数据,让大数据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应用中回归人性与理性。受教育者要树立一种正确的“数据观”,在网络平台中的言行数据、交往数据和关注数据等,要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做好“数据化”生存时代的准备。基于此,要充分挖掘大数据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的价值,与时俱进地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与大数据应用的深度融合,切实构建合力育人的长效机制。
[参 考 文 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62.
[2] 郭晓科.大数据[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5.
[3] 涂子沛.大数据[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57.
[4] 陈秉公.思想政治教育学基础理论研究[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7:5.
[5] 胡菊华,裘杰.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视野中的研究方法创新[J].思想教育研究,2010,(9):27-30.
[6] 陈瑞三,王洪明.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2016,(1):76-80.
[7] 李海生.知识管理技术与应用[M].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12:12.
[8] 郑元景.论大数据与国家意识形态治理方略[J].宁夏社会科学,2016,(4):33-38.
[9] 肖唤元,秦龙.论大数据与意识形态治理[J].社会主义研究,2016,(2):2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