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楠明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并且还对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进行了专题论述。使命意味着重大的责任和任务,它既是激励我们不断奋斗的动力,又是对未来的期盼和目标指引,更意味着一种责任的担当。因此,我们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的思想,不忘初心,筑牢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和为国家谋富强的理想信念,奋勇拼搏地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一、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体现着对历史责任的担当
为人民谋幸福和为民族谋复兴是从主客两个方面概括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体现着人民主体的价值性和历史发展的客观性。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中华民族有着辉煌的历史,在各种困境中砥砺前行,既培育了国民自强不息、勇于奋斗的性格,又形成了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报国之心,死而后已”等表达,这就反映着国人对祖国的热爱和一片赤诚之心,成为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支柱。所以,当近代帝国主义的大炮打开国门之后,中国逐步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时,救亡图存、实现民族复兴就成为国人的殷切期盼和奋斗的理想目标。为此,众多仁人志士怀着拳拳的报国之心进行了可歌可泣的斗争,向西方寻求真理,幻想走资本主义的道路来富强中国,最终都归于失败。不成功的根本原因在于近代社会已进入“世界历史”时期,“世界历史”形成了两极性的世界分工,在这种分工体系中,资本主义列强的发展要依赖于剥削后发展国家,所以,它千方百计控制后发展国家,不允许其发展强大起来,以“用较少的劳动换回较多的劳动”。这正是旧中国民族工商业始终发展不起来的重要原因之一。民族工商业的发展既受封建制度牵制,又受帝国主义的阻滞,在重重困境中蹒跚而行,始终不能发展强大起来,不能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局面。历史的事实证明资产阶级不能承担起使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
既然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走不通,那么就必须跳出两极性的世界分工体系,以其他的方式来实现民族振兴。“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苏联社会主义的成功,为苦苦寻求复兴之路的爱国青年提供了新的参考系,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光辉中,先进青年看到了救亡图存、振兴国家的希望。由此成立了中国共产党,把为劳苦大众求解放的共产主义价值追求同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统一起来。“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体现着历史的必然和共产党人的真实心声。正是在这种认识的支配下,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把实现共产主义的理想同中国人民谋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斗争结合起来,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发展的道路上,义无反顾地自觉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从而成为中国革命事业的领导力量和中流砥柱。中国共产党的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使命意识,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结果,是历史赋予的重大责任。同时,它也体现着中国共产党人的自觉担当精神,是客观的责任与主观的担当精神的统一。中国共产党人正是在近代以来的民族危机中认清了这种历史责任,并自觉地承担起这种历史责任,才形成了使命意识,并把使命作为一种理想信念和奋斗目标,使之成为我们不断奋斗前行的根本动力。正是在实现历史使命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勇于斗争,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并随之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使中国人民站了起来,完成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在此基础上,中国共产党深刻认识到,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还需要奋力向前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使人民生活幸福、国家繁荣富强。我们克服了重重阻碍,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通过改革开放,进行了中国历史上最偉大的变革,彻底改变了近代以来中国社会贫穷积弱的状态,使国家和人民逐渐富裕起来,日益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
中国共产党96年的奋斗历程就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历史,是对历史赋予的使命和责任自觉担当并对现实道路正确选择的结果。正是使命引领着方向,规划了奋斗的理想目标,而完成使命的责任和义务又蕴育了担当的精神,形成了为实现目标和理想不断奋斗的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共产党历史使命的阐述,正是对这96年奋斗历程的内在逻辑和成功经验的总结。因此,我们要更深刻地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的思想,从历史发展的角度,从中国共产党96年奋斗的经历去认识这种阐述的意义。
二、为人民谋幸福的价值追求是中国共产党担当历史责任的精神支柱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不但具有历史发展的客观内容,而且还体现着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内容。民族的复兴是同人民的幸福关联在一起的。中国传统文化历来具有爱国爱民的优良美德,强调仁爱的原则,强调利国、保民、忠勇、仁爱的精神,把忧国与忧民联系在一起加以颂扬,“忧国者不顾其身,爱民者不罔其上”,以此培育了做人的准则,即成为一个“忠于国家,有益于人民的人”。正是这种深厚的爱国爱民情怀,使仁人志士面对近代以来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的深重苦难,才拔剑而起,以身报国,以图拯救人民于水火。为人民谋幸福、求解放就是当时众多革命者投身革命的初心。邓小平同志曾表达过这种爱民济世的志向:“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由此,我们也可以理解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为什么能被当时的先进青年所接受,为什么能同中国革命实践结合起来而成为指导思想。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义无反顾地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二者结合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国先进分子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真理中看到了解决中国问题的出路”,这个出路就是“永远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即发动和带领全国最广大的群众,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去实现社会主义对人民美好生活的期盼和承诺。正是在为人民谋幸福的这一价值基点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统一了起来。
马克思主义是人类解放的理论,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学说。它建立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基础之上。唯物史观是劳动解放的学说,通过生产劳动来解释历史的发展,马克思认为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主体,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变革社会的决定力量。在马克思看来,人类发展的历史就是劳动从谋生的手段变为印证人的本质力量的历史,共产主义和人类解放就意味着劳动成为生活的第一需要,从而使人自由全面的发展。实现人类解放的依靠力量是无产阶级,无产阶级只有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在解放全人类过程中才能解放自己。所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它在对历史发展规律揭示的过程中,始终贯穿着劳动群众解放的价值红线,并且使历史发展的描述围绕着劳动群众解放的价值而展开。中国共产党人正是在这种劳动解放的理论中看到了解决中国问题的出路,从劳动群众解放的价值来理解为人民谋幸福的使命。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群众是真正的英雄”。由此,共产主义的信仰就转化成了人民的利益、幸福和解放而英勇牺牲、奉献的信念,培育着中国共产党人坚强的意志和坚定的信仰。正是在这种精神的支撑下,中国共产党人无论面临何等的艰难险阻,甚至敌人的残酷刑辱,都百折不挠,视死如归,以身报国。同时,也正因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为了维护人民利益而勇于奉献的行为,才赢得了广大群众的信赖和拥护,使中国共产党由小变大,由弱变强,成为革命和建设事业的领导力量,“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谱写了气吞山河的壮丽史诗”,取得了革命战争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又一个的奇迹。
由此可见,使命的价值指引就是中国共产党人砥砺前行、牺牲奉献的精神支柱,也是我党取得成功胜利的最宝贵经验。苏联的教训从反面说明了“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苏联是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共产党曾是世界上最大的共产党组织,但是,苏联共产党执政后却脱离了人民群众,官僚主义盛行,不注意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不注意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注意保障人民的权益,最后失掉了民心,也失掉了政权。我党正是总结了这样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指出了我党执政面临的最大危险,就是脱离群众的危险。所以,习近平总书记在阐述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时,才特别强调要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的目标,要永远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才能不忘初心,坚定理想信念,“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继续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也才能承担起团结和带领广大群众在新时代迎接光明前景,应对严峻挑战的历史责任。这是我们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共产党历史使命思想所必须认识到的。
三、在新时代要完成的伟大任务中实现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
现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进入到了一个新时代,这是一个从富起来向强起来飞跃的时代。在这一时代,我们面临的主要矛盾和要解决的问题都发生了不同于以往的新变化。经过改革开放近40年的发展,我国的生产力发展程度已向世界先进水平迈进,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即将实现。“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新时代的到来,是中国共产党96年努力奋斗的结果,是对奋斗成绩的充分肯定,我们已日益接近完成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但是,“行百里者半九十”,新时代的情况更为复杂,给中国共产党的工作提出了更多的新要求。我们虽然已基本解决了以温饱为标准的物质文化需要的问题,但人们的需要是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不断增长的。在生活质量上,人们的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体现出多样化和多层次性。并且,在需要的广泛性上,人们的需要也不再仅仅局限于经济生活方面,在满足经济生活的基础上,还要求有一个政治清明、社会公平正义、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社会环境以及人与自然关系和谐、适宜居住的生态自然环境。而我们现在的发展却存在着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诸如城乡、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创新驱动还不够充分,公共服务还有不少短板,机关作风建设亟待加强,官僚主义、形式主义还比较严重,污染防治任重道远,等等。由此产生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矛盾。所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全党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为了解决这些复杂的矛盾,就必须进行伟大的斗争。所以,“全党同志一定要登高望远、居安思危,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任何贪图享受、消极懈怠、回避矛盾的思想和行为都是错误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中国共产党96年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解决各种矛盾,不断努力奋斗的历史。所以,在新时代要实现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同样要进行伟大的斗争,解决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问题,补齐短板,防范各种风险,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向前不断推进伟大事业。
进行伟大的斗争必须建设伟大的工程。中国革命和建设成功的最根本经验就是党的坚强正确的领导,这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大优势。而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必须全面从严治党,以使自己始终走在时代的先列,成为民族复兴的脊梁。这些年来,全面从严治党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做出了许多长期想做而没有做成的事,反腐败取得了压倒性的胜利,管党治党宽松软的局面初步得到了扭转。但也要看到,在新时代的历史条件下,影响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因素仍然顽固地存在,党的基层组织的战斗力还有待加强,“四风问题”还有回潮的可能。所以,全面从严治党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只有坚定党性原则,勇于直面问题,敢于刮骨疗毒,不断向前推进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抓好黨的政治、思想、组织、作风、反腐败和纪律建设,才能使党永葆旺盛生命力和强大战斗力,从而承担起团结和带领全国人民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伟大斗争和伟大工程最终都要落实在推进伟大事业上,而伟大梦想的实现最终要靠推进伟大事业的建设来完成,而近40年的建设成就都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中取得的。我们要有充分的自信,想要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就要按照“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贯彻新的发展理念,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中,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
总之,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的阐述,就是告诫全党同志:在新时代要不忘初心,明确奋斗的目标和方向,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观,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使人民生活幸福,自由全面的发展,以不负人民的重托;同时,要有担当的精神,承担起历史赋予的责任,努力奋斗,不畏困难和挑战,克服艰难险阻,以坚定的信仰、顽强的意志和奋斗进取的精神,“激励全体中华儿女不断奋进,凝聚起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磅礴力量”以无愧历史的选择。
(作者系黑龙江省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基地主任,黑龙江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