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青年志愿服务发展现状研究及今后实践思考

2018-05-14 18:41芦川义南
科技风 2018年1期
关键词:志愿服务青年

芦川义南

摘 要:当前,青年志愿服务活动已成为为国有企业服务社会、提升团的扩大影响力、凝聚青年职工群体和促进青年成长成才的重要载体。面对新形势,如何以十八大精神为指导,创新青年志愿服务活动方法途径,深化活动内容和组织管理,是对企业团组织提出的新课题。

关键词:青年;志愿服务;研究与思考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推动学雷锋活动、学习宣传道德模范常态化。”当前,志愿服务及其蕴含的高尚精神得到越来越多的人们的认同,参与人员越来越多,服务领域越来越广,志愿服务已经成为推动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成为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近年来,冀中能源井矿集团青年志愿服务活动蓬勃发展,曾多次荣获河北省国资委青年志愿服务先进集体和优秀青年志愿服务项目等多项荣誉称号。可以说,青年志愿服务活动已成为企业团员青年参与面最广、参与程度最高、具有一定社会知名度的群众性公益活动。但也应该同时看到,青年志愿服务在开展领域和方式、运行管理监督等方面存在着差距与不足。因此,建立健全适合企业自身的志愿服务运行管理机制,拓展完善志愿服务的领域和方式,提升青年志愿服务的生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青年志愿活动面临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井矿集团组织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其中包括,以服务企业安全生产为主题的应急突击志愿服务活动、以倡导文明风尚为主题的文明创建志愿服务活动、以关爱困难弱势群体为主题的帮困助弱志愿服务活动、以便民利民为主题的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和以服务大型活动为主题的重大节会志愿服务活动,在助推企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提升企业形象,构建和谐社会,营造良好氛围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用更高的标准来衡量,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1)青年志愿活动的“俗化”和“稚化”。受社会上急功近利等不正之风的影响,在青年志愿活动中存在着一些不和谐的因素,致使志愿活动精神不纯、形式主义严重。在活动中,只注重宣传效应,不注重其实质意义。平时没有任务,来了任务抓紧干,集体动一窝蜂,使得青年志愿活动烙上作秀的嫌疑。由于没有深入挖掘青年志愿活动本身的深层内涵,使活动起不到应有的育人功效,甚至挫伤了参与者的积极性。

(2)青年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不高。在团员青年中,几乎人人都参与过志愿服务活动;但经常参加志愿活动的人却很少。此外,青年志愿者在参与志愿活动时,大多要听从本单位党政的指令,而非自愿参加,这就导致愿意参加志愿活动或有专业服务特长的青年没有参加的机会,而不愿意参加或没有专业特长的青工被委派参加,也是造成青年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不高的因素之一。

(3)青年志愿者自身素质不够,实践能力欠缺。当前青年志愿者工作特点是:随着专业技能的提升和工作业务的增多,参与志愿服务的人员越来越少,直接导致志愿者行列成员不稳定。由于青工工作关系的影响,基层各单位参与志愿服务派遣人员已从原有的一线青工发展到现在的后勤人员、机关人员和新招人员参与,失去了志愿者原有的青年参与的基础,导致活动失去了提升青年、锻炼青年、凝聚青年的意义。

(4)青年志愿服务活动范围小,形式单一。在近几年志愿服务活动中,活动范围大多局限于企业内部,虽然有一定的群众基础和口碑,但品牌效应还没有走出去。现有的志愿服务活动内容形式单一,大都停留在“学雷锋、做好事”的阶段,没有上升到服务矿区、服务大众、服务社会的高度。

二、青年志愿活动今后实践思考及建议

(1) 紧扣中心,重点推进。“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推动学雷锋活动、学习宣传道德模范常态化”是十八大报告提出的宏大任务。共青团作为党的助手和后备军,必须在这方面走前头、作表率。因此,要寻找青年志愿服务与企业中心工作的结合点、交汇点,在践行志愿服务过程中实现与服务大局、推进工作的同频共振、双赢双促。当前,井矿集团青年志愿服务活动虽然有创新、有特点,但并未完全适应企业和社会的发展变化、作用和潜力还有待进一步挖掘和提高。在今后,将以“企业所需、志愿者所能”为原则,把握青年志愿服务的资源和发展前景,确定一批有利于企业发展建设、有利于青年成长成才的志愿服务项目。同时,发现培养一批具有普遍性、示范性、创新性的“微”志愿服务项目,打响青年志愿服务品牌。

(2)加强建设,常态推进。从青年志愿服务的现状来看,青年志愿者在开展活动中已经出现热情有余而能力不足的现象,技能的缺乏严重的限制了志愿服务的广泛开展,因此加强青年志愿者队伍建设势在必行。首先要强化志愿者的注册管理,建立各级青年志愿者信息库,按照志愿者登记的专业、特长、服务意向等进行分类,做到信息准确、分类合理、便于组织、服务便捷。其次要统筹规划,多措并举,将心理帮扶、医疗保健、环境保护等多个学科的专业知识互相结合起来,再投入一定的人力和财力开展志愿培训,使青年志愿服务活动形成学术专业化。

(3)營造氛围,全员推进。灵活运用多种手段和传播策略,充分挖掘报道志愿服务重点工作、重要事件、感人事迹、典型人物等题材,唤起情感共鸣,扩大价值认同,塑造典型形象,推动榜样的思想、情操和行为在企业和社会范围内得到仿效,进而普及志愿理念,弘扬志愿精神,推进志愿服务从传统慈善观念到现代志愿服务观念、从社会动员到个体自愿的志愿服务观念更新,推动形成关心、支持和参与志愿服务的良好氛围。同时,加快青年志愿者的面向全员化,增加青年志愿者参与各种社会服务团体、机关及基层团组织合作服务的体制,建立志愿服务公众平台,统一管理,集体行动,提升志愿者的形象。

(4)建章立制,长效推进。志愿服务工作机制是有效组织推进志愿服务的前提,现阶段志愿服务运行工作机制正随着志愿服务实践探索而逐步发展完善。应在企业党政的指导和协助下,加强志愿者队伍的建设,建立和推广相应的管理体制、奖惩办法,如青年志愿者一整套专业化队伍管理制度、培训上岗制度、档案管理制度、评级制度、出勤管理制度、服务对象档案管理制度、奖惩制度等等。在此基础上,谋划设计新的载体,延展拓宽志愿服务范围,引导量化积累志愿服务时间,试行将志愿服务时间作为评先评优、发展党员的先置考察条件;逐步建立完善考核评价机制,基层各单位作为考核主体,考核结果纳入文明单位创建、党建工作考核体系,有效推进志愿服务活动开展。

三、结语

总之,青年志愿服务活动是发挥青年群众作用,服务企业中心工作、服务社会发展建设、服务青年成长成才的一项重要工作。面对新形势、新任务,青年志愿服务活动要紧紧围绕青年人才培养目标和成长成才需要,结合实际,持续开展具有井矿特色的志愿服务活动,推动青年志愿服务事业迈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党秀云.论志愿服务的常态化与可持续发展.中国行政管理杂志社,2011.

[2]李良进.青年志愿者行动的社会功能研究.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2006.

猜你喜欢
志愿服务青年
新媒体时代的高校红十字建设
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自我实现角度窥探青年自我实现的困境
基于协同发展理论的大学生志愿服务可持续化社会支持系统研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阈下的大学生志愿服务
志愿服务与“互联网+”结合模式探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弘扬雷锋精神与转型期高校校园文化教育整合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