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国恩 朱翔
摘要:利用长株潭城市群2006-2015年工业总产值、行业从业平均人数等数据,运用相似系数、区域分工指数、区位商等方法,从湖南省省域和长株潭城市群两个参考系出发,对长株潭城市群三次产业、制造业细分行业、优势产业层面的产业分工和结构演进状况进行测度分析,结果表明:长株潭城市群在三次产业层面存在高度的产业结构趋同;在制造业细分行业和优势产业层面的趋同性减小,呈现出明显的趋异特征;不同行业领域产业分工水平存在较大差异。
关键词:产业分工;产业结构;演进趋势;长株潭城市群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3605(2018)01-0050-08
产业结构是指生产要素在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之间的比例构成及其相互依存的关系。科林·克拉克最早总结了伴随经济发展的产业结构演变规律,首次对三次产业进行系统划分[1-2]。钱纳里提出经济发展阶段的跃迁是伴随产业结构演变而进行的[3]。库兹涅茨则探讨了三次产业结构的演变与国民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4]。
国内学者一般将产业结构理论与国情、省情相结合,对产业分工、产业布局、动力机制等方面展开研究,推动了产业结构理论进入新阶段[5]。如尹征(2015)运用区位熵灰色关联分析法分析京津冀产业结构,提出京津冀产业分工逐步加强的观点[6];柯善咨(2014)研究产业结构相关联的最优城市规模,认为部分中小规模的地级市可通过发展制造业,促进人口集聚[7];赵东霞等人(2015)研究地域分工的基本格局,提出环渤海地区产业分工呈现"中心—外围"发展的地域特征[8]。
目前,产业结构研究多是以截面数据为基础,对宏观层面的产业展开分析,但由于城市经济体系的不断扩张和产业结构内容的丰富,以动态视角来分析城市内部微观产业层面的结构演进成了必然选择。本文利用用区位商、区域分工指数和相似系数等研究方法,展开产业结构分析,并进行不同产业层面的比较,以此准确判断长株潭城市群产业分工与结构演进状况。
一、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长株潭城市群为研究单元,数据来源于2007-2016版《湖南省统计年鉴》《长沙市统计年鉴》《株洲市统计年鉴》《湘潭市统计年鉴》和《中国工业统计年鉴2016》以及2006-2015年各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二)研究思路与方法
本文建立两个空间参考系:湖南省及14个地州市,长株潭三市。三个经济参考系:三次产业结构的相似系数、制造业产值结构的区域分工指数、制造业细分行业的区位商。以两个空间参考系的相似系数测算为主,以制造业区域分工指数和区位商分析为辅,从三次产业层面、制造业细分行业层面、优势产业层面,对长株潭城市群产业结构动态变化展开综合判断。
相似系数计算公式:
式中: 是 地区 行业的产值占全行业产值的比重, 是 地区 行业的产值占全行业产值的比重。根据已有研究的经验判断,区域之间产业结构相似系数大于0.9,即为产业结构同构[9]。
应用相似系数做两种层面的产业结构分析:一是以湖南省产业结构为基准,将长沙、株洲、湘潭产业结构与之比较,建立“区域-年份”的相似系数矩阵,考察矩阵中极高值的变化判断长株潭与全省其他城市在三次产业层趋同与否,及演变趋向。二是测度长株潭两两之间的三次产业相似系数,建立“区域-区域”矩阵,分析相似系数变化的总体趋势可以反映长株潭三市间产业合作状况和产业结构演进趋势。
区域分工指数计算公式:
式中: 是关于 和 两城市的区域分工指数, 和 分别表示 和 两城 行业产值,在这里 表示 、 两城制造业总产值。
区位商计算公式:
式中: 为 城市 行业的区位商,其中 为 城市 行业的总产值,为 城市全部行业总产值, 为全国 行业总产值, 为全国全部行业总产值。
二、结果分析
(一)以湖南省为背景的长株潭城市群三次产业结构相似系数分析
对比湖南省14市州,2006-2015年長株潭城市群三次产业结构分析(受篇幅限制仅显示2006和2015年,见表格1、2),可发现:
包括长株潭三市在内,2015年湖南省三次产业结构层面高度趋同。除张家界市(0.8993)外,其他市对比全省的产业结构相似系数均高于0.9,而其中岳阳(0.9932)、益阳(0.9912)、衡阳(0.9968)、常德(0.9987)、怀化(0.9981)产业结构相似系数超过0.99,三次产业结构严重趋同。张家界是以第三产业为主导产业的旅游城市,所以与第二产业占主导的湖南省产业结构相似系数最低。
2006-2015年间,长株潭城市群与湖南省其他地州市的产业同构现象越发严重。如:长沙和益阳2006年相似系数为0.9291,2015年上升为0.9663。株洲和邵阳,2006年相似系数为0.9018,2015年上升为0.9254。湘潭和郴州,2006年相似系数为0.9947,2015年上升为0.9996。
2006-2015年间,长沙对比全省的三次产业发展方向趋同,株洲、湘潭向趋异方向发展。长沙与湖南省,2006年相似系数为0.9791,2015年上升至0.9887,表明长沙在经济发展中龙头作用明显,与全省三次产业发展趋同;株洲、湘潭都是湖南省老牌工业城市,两市相似系数分别由2006年的0.9825、0.9967,下降至2015年的0.9723、0.9817,表明株洲和湘潭与全省的产业结构发展方向趋异,产业结构向更高层次迈进,产业结构优化明显。
(二)长株潭三市间三次产业结构相似系数分析
以公式(1)计算出2006-2015年长株潭城市群城市间三次产业结构相似系数(见图1),可以看出:
2015年长株潭三市产业结构高度趋同。三市三次产业结构相似系数远远超过0.9趋同临界值。其中株洲与湘潭产业同构最明显(0.999),其次是长沙与湘潭(0.9932),再次是长沙与株洲(0.9887)。
2006-2015年间,长株潭三市三次产业相似系数逐年增大,与长株潭城市群产业结构发展方向基本一致,产业同构愈发明显。长沙与株洲,2006年0.9696,2015年0.9887;长沙与湘潭,2006年0.985,2015年0.9932;株洲与湘潭,2006年0.9933,2015年0.999。总体上,在2006年三市间相似系数差别较大,但2015年基本趋于一点。
2006-2015年间,长株潭三市产业结构相似系数增速均为先增后减类型,三次产业结构向好发展。长沙与株洲2010年前一直在波动上升,2010年相似系数达到十年内最大值(0.9899),年均变动超过4%,而2010年后相似系数年均变化幅度不超过0.9%,表明两市在产业结构优化和产业分工上取得初步成效。株洲与湘潭在2011年前处于波动上升的态势,2011年三次产业结构相似系数达到十年内最大值(0.9999)三次产业结构极度趋同,但在2011年后产业结构相似系数保持缓慢下降的态势,年均变化幅度不超过0.18%,表明株洲和湘潭已经找准各自产业发展特色,产业结构趋异。长沙与湘潭三次产业相似系数始终处于上升之中,但在2012年(0.9899)之后,三次产业结构相似系数变化幅度较之前有所下降,2012-2015年间年均变化幅度不超过0.8%,表明湘潭市产业结构正处于调整优化之中[10-12]。
(三)长株潭城市群制造业行业分工指数分析
根据长株潭城市群的三次产业现状分析,确定第二产业在三市全行业中的主导地位,因而选择在第二产业中的主要组成部分制造业为研究对象。2015年长株潭三市制造业区域分工指数分析如下(表3)。
在制造业层面,长株潭城市群分工水平不高,但不存在严重趋同现象。其中株洲与湘潭制造业层面区域分工指数(1.1452)为最高,分工程度在三市间最强,长沙与株洲(0.9364)其次,长沙与湘潭制造业区域分工指数(0.7007)相对最低,表明长株潭三市间有一定的产业分工协作,但这种合作并不强烈。
长株潭城市群制造业行业发展特色明显,行业间分工合作程度不深。长沙与株洲间分工水平较高的行业6个(以平均数0.0331),仅占全行业的21.4%;长沙与湘潭间分工水平较高的制造业行业8个,仅占全行业的28.6%。株洲和湘潭间分工水平较高的制造业行业9个,仅占全行业的32.1%。
长株潭城市群制造业分工水平存在行业偏向性,分工较差的行业多集中于轻工业领域,而在重工业或高端制造业的合作相对较强。主要表现在轻工业如农副产品加工业、家具制造业、纺织业等行业指数较低,而金属冶炼和压延、专用设备制造、通用设备制造等行业指数均高于平均水平0.0331。
(四)长株潭城市群优势产业区位商分析
2015年长株潭城市群优势产业区位商分析(表4)。
长株潭城市群制造业在全国略显优势,部分产业在全国具备极强影响力。长株潭制造业区位商平均值排名为:株洲(1.0629)、湘潭(0.9863)、长沙(0.9739),均在1的边缘,表明长株潭的制造业专业化水平较强,在全国制造业行业具备一定的产业竞争力。不仅如此,长株潭的部分产业在全国具有极强的影响力,例如长沙两大重点产业印刷和记录媒介复制业、专用设备制造业,株洲的两大重点产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铁路运输设备制造,湘潭的两大重点产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食品制造等产业区位商均超过2,远远超过全国水平。
在优势产业层面,长株潭城市群存在个别产业趋同现象。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均为长沙与株洲优势产业;通用设备业、专用设备业、汽车制造业和仪器仪表制造业均为长沙和湘潭的优势产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为湘潭和株洲优势产业,表明三市存在个别优势产业同构现象,而从产业同构的数目来看,与区域分工指数分析相同,株洲与湘潭的趋同性最弱。
三、产业结构演进的影响因素分析
结合上文研究,简要分析长株潭城市群产业结构演进的主要推动力有:
(一)地方政府的利益博弈
长期以来,地方政府为追求政治利益和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在制定地方经济发展战略时,可能会为了规避经济风险,而脱离当地经济基础条件和特点,在企业选择上相互效仿,政府的战略选择往往取决于邻近区域其他政府的产业决策,极易形成产业同构。库兹涅茨产业结构理论指出,第二产业在很长一段时期,既是就业的主要承担者,又是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在一定时期,就成为了长株潭城市群的产业发展首选,造成三市在三次产业层面的高度趋同,这种趋同对长株潭城市群的一体化带来了巨大的整合成本。
(二)资源禀赋的相似性
长株潭地理上的临近,导致城市在资源禀赋上有较大的相似性。在空间近邻效应和空间扩散原理的影响下,资源禀赋的相似性为同种资源型或劳动密集型产业,在不同城市的同时布局提供了可能,极易造成同一区域的制造业内部产业结构的“雷同”。例如长沙金健米业、株洲神农米业和湘潭聚宝米业并无明显的产业合作,这种资源禀赋影响下的产业“雷同”,对长株潭城市群分工较低的行业,集中于轻工业领域有直接影响。
(三)技术和创新的行业差别
湘江沿岸的长株潭地区,农业基础较好,在历史演进中形成了不少具备江南特色的轻工业。这类轻工业以农副产品制造、纺织生产为代表,对技术和創新水平要求不高,在产业发展过程中早已处于标准化生产阶段,地方性企业可独立完成整个产品生产过程,是长株潭城市群制造业中的轻工业分工水平较差的另一原因。而以汽车制造、专用设备制造为代表的高端装备制造,其生产环节和制造工艺具有复杂性,仍然处于不断地技术革新之中,这类企业为了规避经济风险,多采用同行合作的方式进行互补性生产。例如中联重科、南车株机、三一重工等高端装备制造企业,在技术研发、产品生产等环节均有合作。这种技术和创新要求的行业差别,促使长株潭的轻工业分工水平较低,而高端制造业虽有趋同,但并不相同,甚至存在合作分工的可能。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长株潭城市群以第二产业为主导产业,目前产业结构有高级化趋向。2006-2015年长株潭城市群产业结构总体上呈“二、三、一”型,但目前第二产业所占比重持续下降,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产业结构逐步优化。
2.长株潭城市群在三次产业层面结构高度趋同。表现为:一是2006-2015年长株潭城市群与省内其他市州间产业结构相似系数总体增长。二是长株潭三市三次产业相似系数逐年增长。长株潭城市群制造业和优势产业的结构趋同性不强,长株潭三市区域分工指数均在1左右,且分工指数较低的行业多集中在轻工业领域。优势产业层面,长沙和湘潭的优势产业存在趋同的产業仅两个,湘潭和株洲优势产业存在趋同的仅一个,长株潭城市群在优势产业层面并不存在严重趋同。
3.在影响长株潭城市群产业结构变动演进的因素中,资源禀赋的相似性是基础条件,地方政府的利益博弈是调控手段,属于非合意性因素。技术创新的行业差别是内因与动力。这些因素导致城市群在三次产业的宏观层面高度趋同,但随着研究尺度的深入,趋同性逐步减小。
(二)建议
通过上述研究发现,长株潭城市群在细分行业层面不存在严重的产业同构,但仍有一定的产业趋同趋向。为优化长株潭城市群产业结构,推动行业间分工合作,本文提出几点建议:一是要建立开放、统一的市场体系,完善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要避免产业趋同,必须强化市场机制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发挥市场经济规律,推动资源要素流向生产效率高的产业,不断增强产业体系中的竞争机制,促使传统产业更新换代,落后产业逐步淘汰,优势产业升级创新,实现区内资源的合理运用,避免因资源的行政配置所导致的产业趋同。二是要规范政府行为,优化调控手段。地方政府间的利益博弈,是导致产业趋同的体制根源,必须打破行政分割,约束和规范政府行为,构建服务型政府,树立起整体利益观念,由“零和博弈”走向“多赢”,为区域产业发展和合作提供政策支撑,正确引导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三是要优化产业总体发展规划,推动区域产业整合。在长株潭一体化建设中,要加强在产业政策选择上的协调,避免出现重复建设和产业恶性竞争,在高新技术、先进装备制造、现代服务业等领域可广泛开展以产业园、工业园为平台的跨市合作,推动产业整合和产业集群建设。
参考文献:
[1]Bronislaw GOSOWSKI,Pawel LORKOWSKI,Michal REDECKI.Analysis of longitudinal skylights structure made of rectangular tubes in industrial hall[J].Thin-Walled Structures,2016.08.015.
[2]Welsh, Rick.Farm and market structure, industrial regulation and rural community welfare: conceptual and methodological issues[J].Agriculture and Human Values, 2009,26(1-2):21-28.
[3]Domenico Ceglia,M?nica Cavalcanti Sá De Abreu,José Carlos Lázaro Da Silva Filho.Critical elements for eco-retrofitting a conventional industrial park: Social barriers to Be overcome[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2016,21(03):23-26.
[4]吴殿廷,宋金平,孙久文,等.区域经济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181-197.
[5]杨开忠.中国地区工业结构变化与区际增长和分工[J].地理学报,1993,(06):26-29.
[6]尹征,卢明华.京津冀地区城市间产业分工变化研究[J]经济地理,2015,35(10):89-92.
[7]柯善咨,赵曜.产业结构、城市规模与中国城市生产率[J].经济研究,2014,(04):45-49.
[8]赵东霞,韩增林.环渤海地区产业地域分工的基本格局[J].经济地理,2015,06(04):35-38.
[9]朱晓明,许山白.我国区域产业结构趋同问题研究综述[J].人文地理,2007,(02):34-37.
[10]朱翔.长株潭城市群产业布局优化研究[J].国土资源导刊,2013,02(02):56-59.
[11]周国华,朱翔,肖卓.长株潭城镇职能体系优化研究[J].经济地理,2001,03(09):17.
[12]朱翔,贺清云,徐美.长株潭城市群主体功能区划分研究[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6(05):67-70.